2014-10-08

諾貝爾醫學獎:腦中定位研究

◆ 腦中定位研究 3科學家齊獲諾貝爾醫學獎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8982889.shtml

【聯合報╱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2014.10.07

負責評選諾貝爾醫學獎的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六日宣布,擁有英美兩國身分的科學家歐基夫(John O'Keefe)與挪威籍的梅伊─布里特.穆瑟(May-Britt Moser)及愛德華.穆瑟(Edvard I. Moser)夫婦,因為發現腦中的定位系統,摘下今年諾貝爾醫學獎桂冠。

由五十位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教授組成的諾貝爾大會說,三位得獎人中,歐基夫獲得半數獎金,約五十五萬美元(約台幣一千六百七十五萬元),穆瑟夫婦合得另一半獎金。

有助失智症研究

評審委員會說,三位科學家的發現解答了哲學家數百年來的疑惑,讓世人了解哪些特定的細胞共同運作,執行複雜的認知工作,讓我們知道自己置身何處、找到方位、為下一次重回舊地儲存資訊。而他們的研究也為世人開啟了解記憶、思考及計畫等認知功能的新途徑,或將增進我們了解阿茲海默症患者何以喪失空間感。

七十五歲的歐基夫現任英國倫敦聖斯伯利衛康神經迴路與行為中心主任,也是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及解剖學教授。他在一九七一年發現老鼠腦內導航系統的第一個組成要素,也就是老鼠經過某個地點時即啟動的海馬迴中特定神經細胞,他稱此細胞為「位置細胞」。

卅四年後,挪威穆瑟夫婦發現了另一種協助老鼠定位的神經細胞,稱為「網格細胞」,它能製造出一套定位及路徑尋找的座標系統。穆瑟夫婦目前是挪威科技大學卡夫里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兼神經運算中心主任。

紐約時報及衛報報導,歐基夫曾是穆瑟的指導教授之一。

大腦藏一張地圖

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主席茱琳.齊拉斯說:「拜網格細胞及位置細胞之賜,我們無需每次造訪同一城市都得帶著地圖找路,因為我們的腦中已有那張地圖。」

歐基夫在獲知得獎時說:「我非常高興、非常激動,還處在震驚之中。這是最高榮譽。」

穆瑟夫婦結婚卅年,梅伊─布里特.穆瑟在挪威特隆赫姆市接獲美聯社電話時,興奮地說:「好瘋狂。」她還說:「對我倆及曾與我們共事、支持我們的人來說,這是莫大的榮耀。我們將繼續做研究,希望未來能有更具開創性的成果。」

五十二歲的愛德華.穆瑟並未在第一時間獲知此事,因為他六日早上搭機前往德國慕尼黑的普朗克研究所展示他們夫婦的研究。待他抵達慕尼黑後打開手機,電郵、簡訊和電話如潮湧至。他說:「我什麼都不知道。一下機就有人帶著一束花說:『恭喜得獎。』」

※ 相關報導:

* 醫學獎/大腦空間定位 可望治療阿茲海默症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8982884.shtml

國內專家表示,大腦空間定位研究雖是基礎醫學,但未來可能是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治療的一線曙光。

「腦神經的連結是科學研究趨勢。」陽明大學腦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連正章表示,美國總統歐巴馬於去年宣布未來十年腦科學計畫,歐洲也推出人腦計畫,全球科學家都想了解,總數達十的十三次方的腦神經細胞究竟如何運作,這次諾貝爾醫學獎頒給這三位鑽研腦神經細胞的學者,呼應當代腦科學研究潮流。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精神科教授傅中玲指出,很多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新藥,都會利用老鼠不喜歡水的特性,進行迷宮試驗。

....台北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蔡佳芬說,過去認為空間、記憶和情緒,由大腦不同區域分開負責,但諾貝爾醫學獎的研究卻推翻這樣的看法,其實大腦處理記憶和空間是相關的,了解空間定位的訊息傳遞,未來可透過腦部刺激,治療阿茲海默造成的空間記憶退化。

* 醫學獎/位置細胞+網格細胞=大腦的GPS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8982890.shtml

....台北榮總教研部整合性腦功能研究小組主持人、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謝仁俊表示,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提出的位置細胞(place cells)及網格細胞(grid cells),對人類空間導航(Navigation)建構的意義非凡。

他說明,位置細胞就像座標,例如當一個人要從台北榮總到台北火車站,腦海中會根據過往經驗浮現出火車站周邊,如新光摩天大樓等重要建築物標的,提供位置方位參考。

網格細胞則進一步形塑大腦的空間導航座標系統,謝仁俊解釋,網格細胞就像航海家在大海中畫出經緯度,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所在位置、方向、速度,進而形成衛星定位(positioning)的導航圖,幫助人類進行空間記憶及知識建構,甚至還能根據方位及速度,不斷調整、搜尋建構動態路徑。

※ place 翻成「定位」似乎比較好?

* 醫學獎/非發表在頂尖期刊 照樣拿到諾獎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8982887.shtml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歐基夫(John O’Keefe)是另兩位得主穆瑟夫妻(Edvard Moser,and May-Britt Moser)指導教授之一,分得半數諾貝爾醫學獎獎金,不過,他的重大發現並非發表在頂尖期刊,只是個積分一般的期刊。

....周元華表示,腦研究期刊與國際知名的「科學(Science)」或「自然(Nature)」相比,雖然是腦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期刊,但並非頂尖,但歐基夫卻還是可以以此研究獲諾貝爾醫學獎,他認為這對很多年輕學者是很大的鼓勵。



◆ 父子檔、母女檔…得諾貝爾獎會遺傳?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8982678.shtml

【經濟日報╱編譯黃智勤、馮克芸/綜合外電】2014.10.07

獲得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穆瑟夫婦,是諾貝爾獎有史以來第四對同時獲獎的夫婦,距離上一次獲獎的夫婦檔已超過60年。另外,從諾貝爾獎1903年問世以來,共有六位得主是前得獎者的子女,儼然成了諾貝爾家族,也凸顯了家庭傳承的影響。

史上第一對「諾貝爾獎夫婦」,是1903年的物理獎得主居禮夫婦。第二對是1935年的化學獎得主,居禮夫婦的女兒和女婿。第三對則是1947年的醫學獎得主科里夫婦。

綜覽諾貝爾得獎史,母女檔、父子檔也不在少數。包括居禮母女,孔伯格父子與波耳父子。有人質疑得獎者的子女較有機會受到肯定或被提名。然而諾貝爾博物館資深策展人卡斯坦認為,父母只是引發了子女的興趣,競爭者得獎憑的不是響亮的姓氏。諾貝爾委員會也否認得獎者子女在評選上佔有優勢。

※ 相關報導:

美3學者破解細胞運輸摘諾貝爾醫學獎
山中伸彌和古爾登共獲諾貝爾醫學獎

我們腦袋如何儲存近期記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