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1

諾貝爾文學獎:法作家蒙迪安諾

◆ 法作家蒙迪安諾 獲諾貝爾文學獎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8990236.shtml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4.10.10

作品主題圍繞在時間、記憶、認同的法國小說家派屈克‧蒙迪安諾(Patrick Modiano),九日成為二○一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第十一位獲獎的法國作家。瑞典學院常任秘書英格朗盛讚他是「當代的普魯斯特」,蒙迪安諾獲知得獎後表示「感覺不太真實」。

英格朗稱蒙迪安諾以「記憶的藝術」,生動捕捉法國於二戰遭納粹占領期間(一九四○至一九四四年)的生活,贏得評審青睞。被歸為「新寓言派」作家的蒙迪安諾,是法國摘得文學桂冠的第十五人。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三百八十三萬元)獎金和證書將於十二月十日頒發。

蒙迪安諾在記者會上表示:「我很想知道獲獎的原因……作家永遠無法成為自己的讀者。特別是我感覺這四十五年來,寫的是同一本書。」他說要把獎獻給外孫。

蒙迪安諾多數作品的靈感來自納粹占領期間的巴黎,探索民眾在道德層面的兩難處境。英格朗說:「他喚起人類命運中最無可捉摸的部分,揭開占領區的生活。他的多本書呼應同一主題,分別是記憶、身分認同、嚮往與憧憬。」

英格朗說:「這些主題怎麼寫都不會膩,因為有些大哉問始終沒有肯定的答案。例如,我為何會變成現在的我?發生了甚麼事?我如何才能突破時間的枷鎖?如何回到往昔?」

蒙迪安諾在法國是知名作家,但在他國較鮮為人知。他的四十多部作品以小說為主,也包括童書、電影劇本、像是一九七四年和路易馬盧合寫的「勒亢魯希安」,他還是二○○○年坎城影展的評審。

蒙迪安諾十七歲就中輟學業,立志當作家。三年前受訪時他說:「我沒文憑也沒甚麼偉大目標要達成。除了當作家,我從未想過做別的事。但是很早開始寫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不太願意看早期的作品,不是我不喜歡,而是我已經不認得了,好像是老演員回顧年輕時擔任男主角的模樣。」

英格朗特別說明蒙迪安諾的成名作是《暗店街》(英文名Missing Person),描述一名罹患失憶症的偵探,為找回自己,展開尋訪旅程。

法國總統歐蘭德「熱情恭賀」蒙迪安諾獲獎,表示「得獎等於認同他作品中記憶與複雜身分的微妙含意」,「法國以蒙迪安諾為傲」。

六十九歲的蒙迪安諾,一九四五年七月在巴黎西郊出生,歐戰結束後兩個月。他的父親是義大利猶太人後裔,母親是比利時表演藝術家露易莎‧庫佩恩。

※ 詳見原站。



◆ 文學獎/法語區享譽40年 世界終於看見他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8990252.shtml

【聯合報╱劉森堯(逢甲大學外文系專任講師)】2014.10.10

派屈克‧蒙迪安諾(Parick Modiano)在法國向來擁有眾多讀者,聲望亦相當崇高,在約有一億人口的法語世界享譽至少四十年以上,這次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算是實至名歸了。但奇怪的是,他的觸角卻很少能夠走出法語區世界,因此,從整個世界角度來看,真正認識他和了解他的人並不多,如今諾貝爾獎總算把他推向世界的文學舞台,對他而言,沒什麼遺憾,對廣闊的非法語區讀者而言,我們又多了一位值得閱讀的作家,因為這是一位寫作技法精湛且內涵豐富深刻的作家。

寫人類記憶 命運難捉摸

這次諾貝爾委員會給他得獎的評語是:他以有關人類記憶的藝術性描寫手法呈現人類最不可捉摸的命運,和對二戰時期背景的精湛刻畫。這樣的評語可說是愷切中肯,因為蒙迪安諾的世界裡最迷人的部分恰恰就是有關人類記憶的描寫。

風格清晰易讀 敘事暢快

不知是湊巧或是有意安排,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也是頒給關於人類腦部和記憶有關之研究的三位醫學人員,這是人類生活中最微妙也是最不可理解的部分。比如說人的腦子如何儲存記憶,以及失憶症是如何突然或逐漸發生的,這在蒙迪安諾的小說中刻畫描寫得異常精采,他早期最著名的傑作《暗店街》(1978),就是描寫一位患失憶症的人如何努力去尋回記憶的過程,寫得栩栩如生,十分的引人入勝,幾乎就像是一本精采絕倫的偵探小說,同時卻又不失其發人深省的深刻寓意。

蒙迪安諾是繼六年前勒‧克萊喬(Le Cl 'zio)之後又再度獲諾貝爾獎的法語作家,也是有史以來第十五位獲該獎的法語作家。這是一位努力不懈,不斷努力追求提升自我的作家,他的法文風格清晰易讀,敘事手法明瞭暢快,就閱讀他的散文風格本身而言,其實就是一大樂趣,因為他的敘事格調充滿平易近人而婉約可親的文采。

※ 相關報導:

* 文學獎/巴黎的人生地圖 重回青春的迷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8990260.shtml

【聯合報╱廖志峰(允晨出版社發行人)】2014.10.10

二○一○年初,或者更早的二○○九年底,《情人》譯者王東亮老師介紹我一本法文作品,法國作家蒙迪安諾的《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當時這本書在大陸已有其他譯本出版,但王老師覺得很值得介紹給台灣的讀者,就鼓勵我出版,他願意擔綱翻譯。我很快就開始進行版權接洽事宜。中文書出版後,印了兩千本發行,但沒有太多回響,很快下架,也許閱讀的口味不同。

蒙迪安諾這本書,淡淡的文字,卻壓抑一種強烈的情感,充滿過去的暗影。這本小說超乎尋常而且逗人懸念之處在於,其中充滿了巴黎的路徑,而且所有的敘述都脫離不了這些真實的路徑,這些路徑的意義或許可以藉馬克‧歐傑的說法來顯示︰一條偶然的路線,就足以讓漫不經心的旅人突然發現,自己內心沉澱的地質層……地質層就是關鍵字,意味著生命的軌跡。

* 文學獎/台灣4本蒙迪安諾譯作 3本已絕版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8990269.shtml

蒙迪安諾是法國知名作家,作品感染力強,讀者老少通吃,連青少年也是他的粉絲。然而他在台灣出過四本書,前三本皆已絕版,四年前出版的「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僅銷出一千多本。允晨發行人廖志峰感嘆,他的作品「必須慢慢讀」,不對台灣喜歡快節奏的讀者胃口。



◆ 文學獎/村上又陪榜 書迷:對他或許是解脫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8990261.shtml

【聯合報╱東京記者雷光涵/九日電】2014.10.10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東京的春樹迷聚集的咖啡館在日本時間晚上八時過後,籠罩低氣壓,慶祝用的香檳仍沒機會打開木塞,書迷渡瀨奈央說,「我希望他得獎,但對獎項沒興趣的村上而言,或許(沒得獎)是個解脫。」

春樹迷與過去幾年一樣,在諾貝爾文學獎宣布當天傍晚五時走進咖啡館,平日他們每個月有一次的村上讀書會。五年前首度與會的上班族大高康範接受日媒訪問時表示,「雖然遺憾,但這不會改變村上作品的文學深度。」

四十三歲的店主說,「村上絕對會得諾貝爾獎。很高興自己活在有村上的時代,期待明年。」宣布法國作家得獎時,還是有書迷趴在桌上難過得說不出話。

村上春樹在英國數個賭盤都最被看好,約七成的人押他,但賭盤人氣賠率與得獎機率非正相關,去年得主加拿大女作家愛莉絲.孟若就根本不在賭盤競爭隊伍中。

日本大型書店為村上諾貝爾熱開設專區,他還是未能成為一九六八年川端康成、一九九四年大江健三郎之後的日本得主。最新作品「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的英譯本今年夏天在歐美上架,與在日本一樣成為話題。村上春樹極少在日本出席公開活動,不接受採訪,倒是在國外領獎時曾表達強烈的反核立場,也批判過以色列對巴基斯坦的行為。

※ 相關報導:

加拿大女作家孟若奪諾貝爾文學獎
大陸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1 則留言:

fsj 提到...

文│學│向│外│看-一次穩妥守舊的選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3000631-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10月13日 ⊙傅正明

近年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在瑞典可以看到兩個文學圈子的評選取向:一是瑞典學院門外的文學圈子,在公佈諾獎前十分鐘,他們的代表往往應邀到電視台座談,他們不僅預測,而且表達自己的看法,只是沒有遴選的權力。二是接著而來公佈諾獎的瑞典學院。這兩個圈子有時可能達成一致,或者說第一個圈子預測成功,有時則出人意料,爆了冷門。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有猶太血統的法國小說家派屈克.蒙迪安諾(Patrick Modiano),屬於後一種情況。

避免爭議的聰明選擇

這次瑞典電台特邀的兩位評論家,一是村上春樹作品的女翻譯家和作家由紀子·杜克(Yokiko Duke),二是瑞典電視台文化新聞部的評論家米勒絲(Ulrika Milles)。這一安排,表明這個文化圈子看好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節目過程中,電視鏡頭還多次推到瑞典記者親臨的非洲大地,回顧歷年來非洲的獲獎作家,例如,奈及利亞的索因卡、南非的戈迪默的獲獎及其特殊的反專制、反種族隔離的意義。因此,有人希望這次能頒獎給肯尼亞作家恩古齊.瓦.提安哥。米勒絲的一個新思路是,文學獎也可以頒發給只寫散文的作家,例如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拉娜.亞曆塞維奇(Svetlana Aleksijevitj)。這類預測和希望表明,瑞典學院外的文學圈子對諾獎評選有一種突破「歐洲中心主義」的期待,以及突破偏重詩歌、小說和戲劇的文學傾向。但是,那些諾獎評委顯然沒有這樣的「糾偏」的欲望和新思路。

瑞典學院頒獎蒙迪安諾的理由是:「因為記憶的藝術,他藉以把最難發覺的人的命運和占領區未被寫過的人生世界展現出來。」

諾獎公佈後,米勒絲的第一反應是:這次頒獎,與去年頒獎給加拿大女作家孟若的思路是一致的。換言之,這是謀求穩妥,避免招致過多非議的一種選擇。像她一樣,其他接受採訪的評論家對這次頒獎也無法挑剔,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太聰明的選擇」。這句話隱含的貶褒意味,瑞典讀者也許不難理解。

古典和現代揉為一體

瑞典電視台特邀的翻譯家朗讀了蒙迪安諾新近的小說《猶太少女朵拉》(Dora Bruder,1997)和《小首飾》(La Petite Bijou,2001)中的兩個片段。前者作者藉自己的見聞、舊報紙的尋人啟事、官方的個人檔案、私人信件等素材,剪裁出一位魂斷集中營的猶太少女的故事,帶有偵探小說的特色。後者的主人公是一個綽號「小首飾」的女子,美麗卻脆弱,不知道父親是誰,又被母親遺棄。作者讓她在「尋找」中與納粹占領法國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

蒙迪安諾的小說已有不少中譯本,瑞典文譯本更多。1968年的處女作《星形廣場》,在德國被視為後奧斯維辛寫作的重要代表作。但這是一本有爭議的小說,作為猶太人的主人公米洛維奇,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人物,像萬花筒的玻璃碎片一樣,幻變出各種各樣的角色。作品還夾雜著不少謾罵猶太人的汙言穢語。因此,該書至今還沒有譯者想把它譯為英文。他的最佳小說,也許是1978年出版的《暗店街》,描寫一位在納粹占領巴黎期間失去記憶的猶太人。他以私人偵探為業,試圖尋找自我的認同。在藝術上,蒙迪安諾的小說有古典性和現代性揉為一體的特徵,他繼承傳統小說的寫法,又借鑒了不少現代派表現手法。

應突破歐洲中心主義

筆者在〈信仰與懷疑──猶太裔諾獎作家的文學主題〉(《百年桂冠》2004年)一文中,論述了以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2002年得主)為代表的十三位猶太裔諾獎作家的文學主題。他們的主題與蒙迪安諾的主題同中有異。蒙迪安諾更多地聚焦於猶太人對自我的懷疑或身份認同的迷惑。猶太人所遇到的問題,實際上是社會弱勢群體的許多人都可能遇到的問題,因此,頒獎給蒙迪安諾仍然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更多地注意那些仍然為正義而勇敢抗爭的非歐洲作家,那些在諾獎提名長名單上不難發現的傑出作家,那麼,諾貝爾文學獎才有可能突破舊有的「歐洲中心主義」,成為真正具有世界性的文學獎。不難看出,這一點,既是諾獎評委之外的瑞典文學圈子的期待,也是許多非歐洲讀者的期待。



◆ 文│學│向│內│看-害羞幽默的文學巨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3000633-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10月13日 ⊙陳文芬

蒙迪安諾年輕時有一張很迷人的面孔。文學專家都說他極害羞,很不容易回答記者問題,思考停頓時眼神會陷入他自己作品裡的那些主人翁的神色,一個遺忘自己是誰的人,試圖回溯召喚時間的記憶。有些停頓在惚恍當中形成意義。因為他給人這樣的形象,周四瑞典學院宣佈新聞會以前,常務祕書沒來得及通知他本人,有些瑞典文化界人士疑慮蒙迪安諾會不會像奧地利女作家耶妮涅克那樣有社交恐懼症不肯來瑞典領獎。

作者看不清自己的作品

憂慮很快就化解了。看他的電視訪談果然有「蒙迪安諾式」的幽默感金句。他不認為自己值得得獎,「你自己寫作是看不清楚自己的作品。我寫了五十年,寫的是同一部小說。」「年輕的時候讀了很多卡繆跟四十年代很多作家的作品,現在發現自己成為跟他們同一類的人,很驚訝。」人家問他:「想去瑞典領獎嗎?」他說:「想去,想知道我是為什麼得獎,要是『他們』(瑞典學院)能分析我,也許我就能懂得欣賞我自己的作品。」有人唸瑞典學院的頌辭,他真的感動:「一個作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蒙迪安諾說他第一個翻譯成外語的作品就是瑞典譯本,他那時才二十二歲,給了他很大的信心寫作。蒙迪安諾的第二個女兒瑪麗嫁給一個瑞典年輕的流行音樂家,他數度來過瑞典,有了外孫歐爾桑。他跟瑞典有奇妙的淵源,他把獲獎獻給外孫。

蒙迪安諾1945年出生。父親是義大利猶太裔做小買賣的商人,常往非洲跑,母親是比利時人,一個電影演員,常出外演戲,父母把他跟小他兩歲的弟弟魯迪擱在親戚朋友家,兩個孩子都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弟弟十歲的時候死於血液疾病,魯比的死變成他心裡的一個缺憾,常感到傷心,蒙迪安諾早年作品都題獻給弟弟。他沒有特別的學歷,他讀中學的幾何老師雷蒙格諾(《莎西在地鐵》的作者)把他領到文學寫作的路上。

不能忘記德國占領期間

蒙迪安諾的一生都不能忘記德國占領法國期間,有些人投靠德國人來迫害猶太人「那些人身上有毒的臭味」,還有黑市買賣操控了民生的細節。他的父親似乎跟黑幫的買賣扯上關係,據說他父親曾遭遇警察的追捕而此時黑幫的人開車救了他。這些事情父親說的很少,以後這個故事常環繞在某些小說裡。

瑞典學院頌辭說:「他以召喚記憶的藝術,喚起最不可思議的命運,揭露德國占領法國的『人生世界』。」蒙迪安諾的文學元素核心是在追憶跟失憶之間,他獲得龔固爾文學名作《暗店街》描述一個偵探患了失憶症,他想知道自己是誰,問了很多人以後慢慢懂得自己是誰。馬悅然從瑞典文學作品來做比較,瑞典學院院士埃斯普馬克(2001年參加過台北詩歌節)的著作《遺忘》跟這本小說像極了,小說對於作者本國的社會有很強烈的諷刺意義。最近瑞典剛出版蒙迪安諾的小說《夜裡的草》一個人在黑暗當中尋人,發生了什麼事情,始終沒有說出來。情節不明卻有一種偵探小說的節奏。

蒙迪安諾非常喜愛法語偵探小說家喬治‧西默農,他承認自己受到西默農作品的影響。兩個作家的差別,西默農將案情說得很清楚,他則不是這樣。

容易親近喜愛通俗文化

馬悅然認為蒙迪安諾作品使他想起莫泊桑、愛倫坡、卡夫卡。蒙迪安諾的作品不是太長,一百七十頁左右,他的敘事方法跟愛倫坡一樣有一種特別的緊湊,使讀者驚訝。

他從第一部作品《星形廣場》對巴黎的街道、城市的環境、常民生活的種種極感興趣,幾乎是個城市考古學家。瑞典學院現任常務祕書英格倫讚美他是「這個時代的普魯斯特」,主要是他關注巴黎生活細節的描述。前任常務祕書恩達爾說,蒙迪安諾極度喜愛通俗的文化,大量閱讀雜誌、電影,有時候看了新聞,也會直接寫進小說,他對通俗文化的喜愛毫不掩飾地放進自己的文字,閱讀他的文字就非常容易親近,這是一種太獨特的魅力。瑞典語的譯者受訪時也印證了恩達爾的觀點:「翻譯的時候一點也不難,我甚至有點不好意思說,簡直不怎麼需要太做準備。」蒙迪安諾的句式有時候幽默到讓譯者想起法國電影《譚蒂舅舅》哈哈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