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8

誠實才是歷史

◆ 陳芳明/誠實才是歷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469045.shtml

【聯合報╱陳芳明】2014.02.07

歷史課綱的修訂,從未誠實面對這個土地的過去與現在。只要發生政黨輪替,歷史教科書都要經過重新整頓。藍綠對決的結果,顯然都在彰顯各自的歷史解釋權,從而也決定了下一代的歷史記憶。政黨輪替的循環,總是要以歷史教科書為祭品。不同世代所受的教育,都無可避免背負了歧異的歷史記憶。

綠色執政時期,對於中華民國體制永遠保持疏離的態度,甚至是拒絕承認。凡涉及中華民國的歷史,不免是帶著某種輕蔑的眼光。馬政府的編修小組,對於台灣曾經有過的殖民地經驗,則是站在中華民族主義的立場,想盡辦法與中國大陸聯結。綠色編修者可以承認殖民地時代的現代化運動,卻吝於承認戰後的民主化運動。同樣的,藍色編修者寧可接受中華民國憲法,卻否定日本統治台灣的合法性。日治與日據之間的爭論,恰好區隔了藍綠的歷史觀。

歷史書寫,不能只是為政治信仰或意識形態服務。無論是統是獨,都是未曾發生的事實。即使未來可能實現,歷史教科書也只能書寫過去,而不是為未來而寫。但是,修訂的參與者往往情不自禁把主觀願望寫入教科書。字裡行間,總是充滿台灣民族主義,或中華民族主義的情緒。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來寫教科書,當然可以接受,但必須注意它的時間局限。台灣被割讓淪為日本殖民地時,中華民國還未誕生。在五四運動、北伐革命、對日抗戰、國共內戰的歷史過程中,台灣住民自始至終都完全缺席。而台灣在殖民地時期,被迫接受現代化運動之際,展開農民運動、自治運動、文學運動,全程都與中國處在隔離狀態。就在這段時期,中華民族主義確實逐步成熟,但是當時中華民國憲法還未誕生。

中華民國憲法制定於一九四七年,卻由於國共內戰,沒有機會實施於中國。台灣也在那年經歷二二八事件,並未獲得憲政的庇蔭。一九四九年之後,國府撤退台灣,則立即實行戒嚴令,憲法也沒有實踐的空間。台灣與中華民國歷史匯流在一起,是在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成立。對於這種特殊的歷史軌跡,使台灣永遠孤懸於大陸之外。這是歷史的弔詭,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五年之前未曾擁有台灣,一九四九年之後則未擁有大陸。撰寫歷史,豈能忽視這樣斷裂的事實?

憲法若沒有人民意志的參與,也等於形同虛設。中華民國憲法真正落實於台灣,應該在一九七○年以後。蔣經國實施本土化的政策,開放國會的增補額選舉,使地方人士第一次參與中央的立法工作。從此,這部憲法決定了台灣民主運動的命運。一九八七年正式宣告解嚴,台灣社會才回歸到憲政體制。但是,憲法的格局也只限定在台灣,如果還要擴大解釋擁有中國大陸的領土,就未免太過矯情,也太過虛偽了。在總統大選時,馬英九的口號是「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這是最誠實的表述,也是最合乎憲法的精神。

台灣史與民國史的分裂與結合,應該可以在歷史教科書清楚交代。

和稀泥地宣稱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修訂教科書,這是非常不誠實的解釋。台灣進入政黨輪替的階段,堅持台灣意識論者,也應該對中華民國體制表達恰當的敬意。當選票投入票櫃,當百姓向中央政府定期完糧納稅時,就已經承認中華民國的合法性。憲法是否要修訂,中華民國體制是否要更張,那是台灣人民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但在現階段,撰寫教科書時,我們都要誠實面向過去。

(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 時論-教科書只需回歸真實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7000877-260109

中國時報 戚嘉林 2014年02月07日

教育部在農曆年前通過的高中課綱調整案,尤其是高中歷史課綱的調整,因為統獨國族認同的矛盾,雖說是「微調」,卻不但引發綠營強烈抨擊,且民進黨宣布執政六縣市將抵制新課綱,教育部主管官員則認為是「違法抵制」,屆時對不按課綱教學的教師依法可記申誡,一時激起千層浪。

首先,「中國」改成「中國大陸」,事涉憲政根本定位,在現行「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諸多相關法條,其定位應是「中國大陸」,如果定位成「中國」,豈不違憲違法,我們總不能教育學生違法吧!至於其餘諸項,則屬技術性層次,有意見可各自表述,但不能無限上綱,調整的課綱說成「錯誤史觀」,尤其不可搞執政六縣市抵制,製造社會動盪不安氛圍。

其次,對年僅16歲的高一學生,他們應該不會因為歷史名詞的微調而改變其國族認同。綠營不要擔心他們讀了「明鄭統治」就會傾向統一,藍營也不必憂慮他們讀了「鄭氏統治」就成了台獨。如果高中歷史教育如此神奇有效,那麼民進黨六縣市首長昔日少年高一時不都經過國民黨執政時的歷史教化,如果高中歷史教化有效,今天怎會有主張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六縣市首長﹖

名詞的內涵更重要,例如「中華民國」一詞夠中國化的吧,綠營在大型集會時一片綠海飄揚,無一面「中華民國」國旗,心中也無「中華民國」?其「中華民國」的內涵已從昔日以中國自居以中國為傲,異化成廣義的台獨。同理可證,「鄭氏」與「明鄭」的歷史名詞並非重要,重要的是彰顯該名詞的內涵為何?

國族認同 主要在大學後

再者,不同年齡對歷史的理解不同,就如16歲看紅樓夢,和36歲看,和56歲再看紅樓夢,理解是不一樣的。因此,歷史教育至少應在大學習修台灣歷史課程或30、40歲時再接觸台灣歷史時的成人再教育,其理解方才較為成熟,影響才至關重要。

例如昔日戒嚴年代,島內外出留學學生,不乏因為在海外讀到George Kerr所著《被出賣的台灣》或史明《四百年台灣》等書,受其影響方才改變國族認同,走向台獨。

影響人們改變其國族認同的重要階段,可說主要是在大學階段、尤其是日後30、40歲成年人,當他們重新接觸到深入全面的台灣歷史時,才是影響其國族認同的重要時刻。

最後,筆者呼籲現階段重要的是歷史必須回歸史實,回歸歷史真相。例如在歷史真相下,日本統治時期本質就是殘酷的殖民統治,當然也就無所謂的「扭曲台灣人的價值觀培育」。至於政府遷台後歷史,也就無所謂的「重返威權時代的思想教育」。因為,真歷史本身就能彰顯台灣歷史的客觀性,彰顯台灣歷史的正義性,彰顯台灣的主體性。唯有真歷史,才能反映我們祖先在兩岸踏過的腳印,才能感性內化兩岸400年血脈相連的國族認同。

(作者為大學教師)



◆ 善用文化優勢 別自我窄化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69046.shtml

【聯合報╱王靖/玄奘大學副教授(新竹市)】2014.02.07

台灣和香港都有歷史教科書爭議,日本也有,但形態不同。相較下,最可悲的就在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對待自我主體性的窄化,對一己認知的窄化。

在台灣教歷史和教台灣歷史不同,前者重視野,後者重認同。目前爭論集中在統不統獨不獨。集中在如何對待日本和台灣的歷史論述,既涉及如何教歷史也涉及認同和解釋。

從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去日本化,意味著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顯有不同的主張,何來去意識形態的可能。

去中國化是陳水扁執政公然強調的,也有支持者,走到今天,他們會同意去自身的意識形態嗎?他們能說什麼呢,就是攻擊這是民主倒退,以民主論述強化自身的意識形態。

馬英九改教科書是執政第六年,這說明馬英九在這件事上很有策略,更多的是怯弱,即不願招惹爭論。以回歸憲法和去日本化為論述中心的修訂教科書不是早該做了。日本以戰爭取得台灣,台灣人能和日本人平起平坐的是那些人?

反對者不以去日本化為題而以去台灣化為題,這既有迴避也有攻擊,所以迴避者不宜公開倡言去日本化不妥,所以視同去日本化就是去台灣化。其旨則在去中國化。

從爭論焦點可看出,歷史教科書反映的是現實。兩岸該解決的事很多,退一萬步言,蔣中正挾大量細軟來台,黃金和人才不論,故宮珍寶難道是假的,就抽象意義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證物。如何去中國化?

不論從兩岸、從東亞或從全世界審視台灣的處境,台灣享有的最大優勢就是傳統中華文化薈萃於此的優勢,以及結合傳統民俗從而營造出的民主體制,雖然大家都不滿意,能走到今天也不容易,說明這些只能是相對的優勢,要能善於借力使力。

歷史教科書不只是解釋權和認同,也是競爭力的表現。台灣倒向日本和美國,最多只能是分身、應聲蟲和看門狗。這非僅難有主體性且易淪於後殖民而不自覺。台灣的要務在能從教科書出發,擴大主體性的基盤。

※ 相關報導:

接受失敗 才能創新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蔣偉寧定調:課綱微調 合憲、合法、合程序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7937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新竹市報導】2014/02/07

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引發民進黨反彈,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首度對此表示,課綱微調合憲、合法、合程序,且中華民國現在就在台灣,歷史課綱沒有「去台灣化」,反而是增加台灣主體性;他也表示,不會暫緩實施微調後的新課綱,仍在一○四學年上路。

教育部上月底微調高中歷史新課綱,引發民進黨中央批評,綠營執政六縣市抵制,拒用新版課綱,將續用一百年通過的舊課綱與教科書。

蔣偉寧昨天在新竹參加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指出,課綱調整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前年先從數學、自然科開始,今年是國文及社會科,接下來是健康和體育領域,一切都合法、合程序,「沒有特別倉卒。」

中華民國的憲法稱對岸為中國大陸。蔣偉寧說,將歷史、地理課本中的「中國」改成「中國大陸」是合乎憲法。

對於民進黨批評課綱「去台灣化」,蔣偉寧則否認並舉例:例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文字,都從原本只寫在課文中,提升到變成課綱的上標題,內容也有補強,都儘量接近事實,走在中道。

蔣偉寧表示,將「日本統治時期」改成「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將慰安婦加上「強迫」兩字,以及對大東亞共榮圈解釋加入「侵略」的概念,都是站在台灣主體,看待日本政權的統治狀況。

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市、台南市、宜蘭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等六縣市教育首長,今天將在教育局處長會議正式提案,要求教育部重新審議高中課綱。

高雄市教育局長鄭新輝指出,課綱調整案已造成社會不安、影響校園安定 ,且高中歷史課綱一○○學年才完成修訂、一○一學年開始使用,未及兩年又要修改,沒有急迫性和必要性。

台南市教育局長鄭邦鎮指出,他對蔣偉寧有信心,這次課綱微調背後有力量「綁架」蔣偉寧,那個人就是總統馬英九。

對於媒體報導教育部會懲處用舊課綱的老師,蔣偉寧澄清絕無此事,教育部絕不可能因此懲處老師;如縣市不配合,也不會扣減補助款。

※ 相關報導:

* 偷渡課綱案 立委要蔣偉寧下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7/today-t3.htm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也抨擊,教育部將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等內容移出課本,同時刪除公民科的國家認同及民眾統獨立場,她質疑課綱微調「去日本化」只是幌子,實際是「去台灣化」、「去國家認同化」。

* 教育部長鬼話連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7/today-fo7-3.htm

....蔣偉寧自知要害,又心虛強調:「一切合法、合程序,沒有特別倉促。」這是愈描愈黑,完全禁不起事實檢驗。首先,合什麼法?表決通過新課綱的課審會,根本不是法定組織,高級中等教育法在去年六月廿七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四十三條相關規定,要到今年八月一日才日出,請問這黑機關憑什麼裁量?

其次,合什麼程序?檢核小組是什麼玩意?三次公聽會為何排除大眾參與?課發會與課審會都有意見,為何強渡關山?發言紀錄為何不敢公布?一月廿七日既然大會通過,現在為何還在修?修好後,又由誰檢核?這程序的法律依據何在?

第三,新舊課綱內容變動如此之大,遠超過更改錯字,竟以「微調」白賊,如此龐大工程卻二月又五天就可搞定,叫做「沒有特別倉促」,請問還有什麼更草率的?或者,你們這一小撮社會光譜的邊緣人已經枕戈待旦快六年了?

蔣偉寧受命硬幹的高中課綱調整案,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黑箱本質如出一轍,徹底背離公開、多元參與、對話的基本原則,是所有民主國家絕不允許的決策方式。國家暴力濫行到這種地步,蔣偉寧你還期待這個社會應該用什麼方式對待你?

* 高中新課綱之爭 民進黨當年修改幅度更大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4&f_ART_ID=497934

相較於民進黨政府當年大規模修改課綱「去中國化」,教育部這次微調高中歷史課綱,不但幅度小多了,也不那麼尖銳。日本統治多加了「殖民」、描述慰安婦增加「強迫」兩字,爭議不大;「中國」則改成「中國大陸」,未改回更早前的「大陸」,且符合憲法。沒想到民進黨卻大動作,聯合六個執政縣市杯葛,給教育部戴上「去台灣化」的大帽子。



◆ 學者:看不出新課綱「去台灣化」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7936&kdid=AR10&r=7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薛荷玉、鄭語謙/台北報導】2014/02/07

教育部修訂高中歷史課綱引發爭議。中研院研究員張茂桂表示,「清代、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清廷、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日本「殖民」台灣已是共識;微調後課綱問題在訂得太細,限縮教科書的空間、窄化學生學習。

政大台史所所長薛化元說,近日藍綠陣營的討論都沒講到重點,新課綱的問題在於缺乏系統論述、專業不足。

薛化元說,如果說台灣是日本統治時代的殖民地,新課綱加上「殖民」兩字,相信沒有任何一位台灣史教授會反對,但微調後新課綱的問題不在於此。

張茂桂說,微調後的課綱內容不見得有「錯」,而是畫蛇添足,如對於慰安婦的描述,微調後增加「被迫」兩字;但過去即使不加,教科書內容還是有「被迫」的相關敘述。

張茂桂表示,微調後的課綱訂得比以前細,且更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想灌輸學生特定意識形態,這些都不宜。

張茂桂說,歷史沒有標準答案,要維持一定的開放性讓學生討論,但如今學生資訊來源多元,也不可能單方面接受教科書內容。

薛化元表示,微調後歷史課綱在二次大戰後的台灣單元,改動幅度逾四成;國民黨執政時修的八八課綱,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四大面向,專題式地闡述歷史,學生學習比較有系統;微調後新課綱用二十年為一階段,過度「斷代」不連貫。他希望課綱討論能回歸歷史專業。

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仲孚表示,過去用中國來稱呼根本是違憲,歷史教科書早該撥亂反正,改稱中國大陸;日本占據台灣也是史實,用「殖民」更符合國家立場。

王仲孚表示,新課綱並沒有「去台灣化」,唯一的立場就是中華民國,教育部此次調整並沒有錯。

fsj 提到...

偏鄉小校 將試辦「混齡教學」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8034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新竹市報導】2014/02/07

為解決代課老師過多、偏鄉找不到老師困境,教育部國教署今天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端出18項策略,包括今年增聘1500名國小專任教師,學生總數30人以下偏鄉小校,103學年度試辦「混齡教學」等。

國教署中小學組組長邱乾國指出,「混齡教學」是依低、中、高年級分為三班,國英數等主科仍是依課綱能力指標,分一至六年級進度上課,但體育、藝文、綜合領域等課程,則分低(一、二年級)、中(三、四年級)、高(五、六年級)混齡上課。

他表示,很多偏鄉小學全校學生才二、三十人,體育課都無法分組比賽,混齡教學可增加學生的群體互動,也可減少導師兼任行政工作,今年暑假結束開學後會先找幾所偏鄉小學試辦。

教育部也提出國小師資短期(1至2年)及中期(3至4年)策略,包括編列10億元增聘專任教師、修正國小教師員額編制等。

※ 相關報導:

* 屏女202班 自辦國小英文營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468751.shtml

「哇!英文好好玩!」屏東女中202班在春節結束後,全班21個學生到瑪家鄉長榮百合國小舉辦「莉莉公主的奇幻世界」英語營,用英文玩遊戲、上數學,也用英文認識植物,帶小朋友們度過充滿英文的四天三夜。

「這本來只是一個隨筆寫下的願望。」總召林家喬說,在2012年末,她在周記上寫下對下一年的期許,她希望活用自己所受的教育,到偏鄉服務回饋社會,沒想到老師竟然在班會上提出,邀請全班一起來辦營隊,經過一年的準備,終於在今年實現夢想。



◆ 學生校內開農場 推一日微旅行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468905.shtml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新市報導】2014.02.07

遠東科大周湘龍、陳緯芳等12名工讀學生合力爭取學校同意,春節期間在校園開辦採番茄、香草與生態導覽等「一日微旅行」,雖每天忙碌,大家都認為很值得,副校長鐘明吉昨天到場打氣,肯定學生用心,校方會繼續支持學生在校園學習創業。

遠東科大在校園空地開闢農場,栽培番茄等水果與迷迭香等香草,讓經濟弱勢學生工讀,照顧蔬果賺取時薪,收成作物義賣充實社福基金。

往年春節校園關閉,今年周湘龍、曲浩濬、許育甄、李政世等工讀生爭取學校同意,讓他們結合平日工讀照顧的學校農場與校內攀岩場、休閒花圃、牧草迷宮等設施,規劃「一日微旅行」,上網招徠遊客自由採果賺取收入、學習經營休閒農場,全程學生包辦。

這群不同科系學生春節期間每天忙著帶遊客穿梭校園農場,採小番茄、迷迭香等香草泡茶、教親子烤披薩、玩稻草迷宮,導覽植物生態、落葉區教做堆肥,一周來吸引300多遊客。

學生因缺乏經驗,不時手忙腳亂,但大家都認為很值得,周湘龍說,沒出校門就有機會累積經驗,未來要開民宿、休閒農場。

※ 相關報導:

* 3D科技教室 進駐佳冬國小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468750.shtml

號稱全國第一的「3D科技教室」,昨天在屏東縣佳冬國小正式揭幕。許多小學生看到高科技的設備透過掃描,就能3D列印出「鋼鐵人」,直呼「超神奇!」



◆ 全台詩博覽資料庫 28萬首台灣詩上雲端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69118.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4.02.07

「資料庫若只是找資料方便,只是圖書館學;懂得經由檢索,加以統計、運算,才能升級為數位整合學門!」漢珍數位圖書公司昨天發表「全台詩博覽資料庫」,台大歷史系教授吳密察期許,藉著這類資料庫使用,台灣能真正發展「數位人文」,「用科技帶領人文」。

吳密察說,一九九○年代台灣開始數位圖書館計畫,亟思建立資料庫,遭學者頗多質疑。有人認為資料若非從早期文獻一一翻揀出,將失去觀看歷史全面脈絡機會,造成去脈絡化,也無法如實重現歷史場景。甚至他自己看到許多學生用檢索功能太過頭,造成只會用檢索做研究,也曾懷疑資料庫價值。

「廿年後的今天,我覺得當年沒做錯!」吳密察說,資料庫確實會將歷史脈絡解構,變成單篇字,但關鍵仍在使用者。使用得當,不但能復原原有脈絡,還能經由人物、時代等交叉比對功能發展出更多脈絡。

例如全台詩博覽資料庫收有從明鄭至二戰之後上千位台灣詩人作品,多達廿八萬首古典漢詩,其中多是日本統治時代所寫。由於這些詩都只有廿八字,抒情功能大於論理,後人若想藉這些詩建立當時社會圖像,須靠眾詩比對,才能做出更有意義的詮釋。資料庫可同時比對三人、兩人作品,就極有用。

過去台灣文學館雖也曾建立全台詩資料庫,但日據時期收集得較少。吳密察建議,文化部應出面建置這類原始資料(raw data),讓民間各自發揮創意加值,才能真正帶動數位人文產值。

漢珍總編輯黃智偉表示,他用多年青春建置資料庫,用意在為更多人省時間。「買對資料庫,等於買到省下的時間與青春。」

fsj 提到...

課綱調整內容 歷史、公民學科中心全不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8/today-t2.htm

自由 2014.02.08

批教部閉門決議 非教育之福

〔記者謝佳君、黃文鍠/連線報導〕高中歷史課綱修改爭議持續升高,基層課綱推動單位「歷史學科中心」與「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一致指出,教育部決策過程完全沒有讓教師表達意見,整個計畫執行過程未通知學科中心,拒絕專業參與,相當不應該,若閉門決議、逕自上路,絕非教育之福。

歷史學科中心成員說,兩年來針對一○一學年的歷史課綱蒐集了三、四百份問卷,廣徵並彙整教師們的意見,內容大多認為目前課綱內容太多、考試範圍太廣,建議刪減。這些意見雖在今年一月十四日的會議中提出,但未被納入採行,引發爭議的課綱微調內容都是一月十七日公聽會中首次看到。他們不甘被拿來背書,希望執事者「有擔當一點」。

歷史中心成員 拒絕背書

歷史學科中心直言,檢核工作小組指稱自一○二年十一月至一○三年一月共召開五次會議,但學科中心均未參與,而且今年一月十四日的會議及十七日的公聽會,學科中心都沒有接獲正式公文,「可能不想讓我們知道或參加吧!」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洪慧瑩老師也強調,決策過程不符合程序,課綱正當性受到質疑,如果不發聲,又何以教學生?她要求教部從下往上反映意見,做為調整參考。因為沒有程序正義,就沒有實質正義。

公民中心 指不符合程序

洪慧瑩指出,教育部九十四年為因應新課程推動,在全國成立廿三個學科中心,做為中央與高中教師之間的窗口,學科中心面對第一線教師,能夠精準了解教學現場的問題以及改進方式,去年上半年,數學及自然領域課綱,經過近一年時間完成微調,並未引起太大紛擾。

此次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成員卻直到一月十六、十七兩天,才在課綱微調公聽會首度看到草案,她當場提出質疑,會議主持人謝大寧卻信誓旦旦表示,已由學科中心其他成員看過,但洪反映,為何未見課綱有反映中心蒐集的教師意見,謝卻強調,因為是「微調」所以沒有太大變動。

洪慧瑩表示,該中心這幾年來透過每年十幾場研習蒐集基層教師的意見,是最能反映課綱調整方向的資源,但教育部決策前,完全沒有讓教師表達意見。

她說,這次大家把重心集中在歷史科,其實公民科有關國家認同方面,原本是從政治學觀點延續來談,但新課綱把這部分調整在兩岸關係,也值得討論。



◆ 沒去台灣化 228、白色恐怖都還在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8001056-260309

旺報 記者簡立欣/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08日

針對綠營立委「高中歷史新課綱刪去228、白色恐怖」的說法,國民黨立委反駁表示,課綱微調後不但沒刪228事件、白色恐怖,前者還從課綱架構的「說明」提升為「重點」,變得更重要,「怎會是去台灣化?」

教育部上月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綱,引發在野黨不滿,民進黨立委陳亭妃6日表示,歷史課綱刪除228事件與白色恐怖等史實,是去台灣化。

對此,國民黨立委陳淑慧7日發布新聞稿,表示228事件是台灣史非常重要的一環,她查閱此次高中歷史新課綱「當代台灣」部分,不但保留228事件背景、過程與影響,更將228事件從課綱架構的「說明」提升為「重點」,「怎會是去台灣化?」

本報記者檢視新課綱也發現,舊課綱是在「民主政治的道路」1個課綱重點下籠統提及228事件、長期戒嚴、白色恐怖及美麗島事件;新課綱將228事件闢為單獨1個課綱重點,至於戒嚴、白色恐怖及美麗島事件依時間順序分別放在3個主題底下,皆未刪除。

另陳淑慧指出,原公民與社會課綱列舉白色恐怖、良心犯、德國納粹等個案說明政府迫害人民;新課綱改陳述大方向,不陳述個案,非刪除、遺忘這些事件。



◆ 讓台灣國際化 中研院選出八大歷史人物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8/today-life4.htm

自由 2014.02.08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台灣從來不是邊陲,歷史上日、荷、西、法、英、美都在台灣經營交流,中研院選出八名影響台灣國際化的歷史人物及六萬件數位化資料,即日起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展出。

中研院選出八名從一八六○年台灣開港到一九六○年戰後,影響台灣國際化的八位重要歷史人物,清廷欽差大臣沈葆楨、鹿港謙和號許家、長崎泰益號陳家、台北辻利茶舖三好家族、畫家陳澄波、鋼琴家高慈美、民主先驅林獻堂和自治運動家楊肇嘉,蒐集超過六萬件家書、照片、畫作等文獻資料,透過他們遍及亞歐美的足跡,了解台灣國際化、現代化的發展。

沈葆楨在牡丹社事件後,來台交涉和備戰,興建了億載金城旗後砲台,全力經營後山,為台灣現代化奠下基礎。沈葆楨第六代傳人、台大教授沈冬出席表示,教科書若能對沈葆楨及劉銘傳多些介紹,就能對台灣更加了解。

展覽中也介紹了一八九○到一九一○年期間,足跡遍及台、中、日,建構因政權更迭返鄉、傳奇商號和跨國拓店的三個貿易家族,其中包括了鹿港貿易商許志湖家族在一八九五年後,來回鹿港、中國泉州經商的過程;金門華商陳國樑和其子在日本長崎創設泰益號,在東亞海域展開精彩的貿易商戰;日人三好德三郎來台北開設辻利茶舖的過程。

台灣民主先驅林獻堂出生台中,他在一九二七年攜子環遊歐美,並將見聞寫成環球遊記;出生嘉義的畫家陳澄波赴日學畫,是日本帝展第一位獲選的台灣油畫家;來自高雄的高慈美赴日學鋼琴,在中部震災後返台巡迴義演,在一九二○年代前後,三人前往歐美、日、中,將國外思想帶回國內影響社會。

台中清水人楊肇嘉則是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在台爭取設置議會,推動地方自治,爭取台灣人權益,二次大戰後曾任民政廳長。

台灣比中國更早與國際接軌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所長劉士永表示,從八位名人的資料可知,台灣不是中國的邊陲省份,早在十六世紀末開始,就比中國各地更早與國際接軌,這次展期為半年。

fsj 提到...

國小今年開缺逾2千教師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8146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新竹市報導】2014/02/08

為解決偏鄉、離島找不到老師及代課鐘點老師過多的困境,教育部國教署昨天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端出18項策略,包括今年編10億增聘1500名國小教師,總共開缺可望達2000多人,對待業的流浪教師是一大福音;另學生總數30人以下偏鄉小校,103學年度將試辦「混齡教學」等。

對離島偏鄉難以找到教師的問題,教育部研議讓下鄉服務達一定年限的教師,可優先介聘到都會地區,增加誘因。另外也逐年擴增師培大學公費生名額,保障偏鄉穩定的師資來源。

教育部也研擬修正教師法,規定偏鄉地區初聘教師,至少要服務4年才能申請調職,改善流動率過高的現象。

此外,為協助偏鄉離島教師宿舍整修,教育優先區學校由中央補助修繕教師宿舍,每校補助額度,修繕最高100萬元、設備最高40萬元,並補助交通費、生活津貼等,鼓勵老師留任。

※ 相關報導:

* 南榮轉型有成 寒假轉進400人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471170.shtml

南榮科技大學寒假招收約400名轉學生,往年都是轉出比轉進學生多3倍,首次轉進比轉出多3倍,全校已達3500名學生,董事長沈達吉分析學生數增加原因是改名科大成功,家長、學生對南榮的進步都相當清楚。



◆ 學歷史又能玩 娃娃樂攻炮城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471394.shtml

【聯合報╱記者陳沛佑/內埔報導】2014.02.08

為讓小朋友從小就了解客家文化,屏東縣內埔鄉小博士幼兒園向內埔老街借了兩座迷你炮城,用花布沙包取代真實的炮,讓園內學生和社區孩童一起來認識「尖炮城」,如果丟得好還可以換獎品、抽紅包。

小博士幼兒園董事長廖勝冠表示,內埔國小前校長賴昭喜在7年前召集一群朋友,試辦了第一屆的攻炮城比賽,讓越來越多人知道這項課後活動,更被客家委員會認定為「客庄12大節慶」。

廖勝冠表示,童年時攻炮城正逐漸沒落,雖聽過這個活動,卻沒有玩過,元宵快到了,他和園內老師一同討論,正好內埔老街也在推廣,有1.5公尺高的「迷你型炮城」可以玩,因此舉辦體驗課程。

從幼幼班到大班,還有社區的小朋友共200多人,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開始挑戰前還先「講古」,教導小朋友攻炮城的歷史。

幼兒園執行長廖士魁表示,文化教育應該從根做起,這次活動很成功,小朋友們有玩又有學,明年預計邀請製作炮城的老師傅前來教學,讓學生在實作中學習。



◆ 交大師生 挑戰建築奧運賽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8148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2014/02/08

由交通大學建築所師生組成的UNICODE團隊,代表台灣第一次參加有建築奧運賽之稱的「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Solar Decathlon Europe, SDE),成為東南亞華人圈大學第一個入圍團隊,6月16日將前往法國,挑戰短短10天內,在凡爾賽宮花園蓋起一棟環保綠建築「蘭花屋」,向全世界展現實力。

交大建築所學生吳雅婷分析,台北4到5層樓的公寓、街屋,共占了近5成,充滿頂樓加蓋、鐵皮搭建,蘭花屋目標鎖定取代台灣屋頂的亂象,塑造出全新的都市天際線。

團隊以古人眼中的花君子、現代人眼中的高科技作物「蘭花」作為主題,設計出具有台灣特色的「蘭花屋」,前年才提出就在全球800多個競爭團隊中脫穎而出,20個入選的國際一流大學團隊到時將一同挑戰在凡爾賽宮花園蓋起概念屋。領隊的交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宣示「我們一定要贏」。

團隊成員曾聖凱指出,蘭花屋建坪約50坪,設計可讓一家四口居住,傾斜的屋頂設有太陽能發電,電能可百分之百自足。屋內最大特色是以蘭花、綠色植物構成「綠色核心」,像是蘭花屋的心臟,可以調控室內溫度,溫控落差僅正負一度。

曾聖凱分析,從參賽、研發到完成實品,蘭花屋預計耗資5千萬到6千萬元,預計12年內可回收成本,現已在交大校園內蓋起一棟一比一的實品屋,蓋好後將拆解成零組件,海運到法國讓團隊在規定時間內組裝、測試完畢。

UNICODE團隊由交大30名師生組成,獲潤泰企業總裁尹衍樑、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支持,競賽後成品有機會搬回台灣,在台北華山藝文中心展示;並可望與政府合作,讓蘭花屋概念在台落實。

fsj 提到...

12年國教 高中畢業、必修學分降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MAIN_ID=484&f_SUB_ID=2181&f_ART_ID=498271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4/02/09

十二年國教八月上路,預計一○七學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總綱草案明天公布,其中變動最大的是高中畢業學分降為一百五十個,必修學分數降成一百一十四個,國、英、數等考科必修學分數少了四分之一,可修學分上限也下修,適用這屆小六學生。

由於牽涉學生學習、老師排課及員額等複雜問題,勢必對教學現場投下震撼彈。新課綱總綱十九日起全台舉行九場公聽會,聽取各界意見,七月發布總綱;一○五年二月再發布各領域科目課綱,一○七學年小一、國一及高一都用新課綱的教科書。

十二年國教半年後上路,外界批評課綱沒有跟著調,教育部去年起進行高中課綱微調,從數學、自然開始,接著是最近引起爭議的歷史等課綱。

根據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總綱草案規畫,目前高中畢業要修完一百六十個學分,其中一百卅八個是必修,占七成七,為了增加彈性選修空間,草案擬將畢業學分降為一百五十個,必修降成一百一十四個,讓必修降占六成六,跟大陸和韓國相近。

降低必修學分,藝能科不受影響,但國文、英文、數學、社會及自然等考科,必修學分打七五折,社會及英文廿四個學分都降為十八個,數學則從十六個學分降為十二個。

國文必修則從廿四個學分降為十八個,但原本列必選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有四個學分,改成必修兩個學分,並加入國文領域,國文因而有廿個學分。

研修課綱的國家教育研究院表示,盼增加選修時數,才降低必修學分;過去都只有部定必修學分,為增加課程特色,可跟在地結合,草案規畫在總學分外,另新增校訂必修四到十二個學分。

此外,原本高中三年可修學分上限為一百九十八個,將降為一百八十個,希望學生每周能多出兩堂課,參加社團或自主學習。原本高中有兩門必選課,都改成必修,除上述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還有生命教育。

※ 國小沒必要塞一堆東西,有些國中開始比較好。相關報導:

* 高中學分降 教師憂「解放兩頭空」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4&f_ART_ID=498272

....全國高中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黃文龍說,教育部鬆綁給彈性是美意,但減國文、數學、英文、社會和自然等重要課程,可能造成學生能力變差,本身是物理老師的他擔心,高中科學教育可能「完了」。

黃文龍指出,教育部希望學校開更多選修課程讓學生適性發展,但開選修課需要更多教室及設備,沒有經費等配套,讓人「冷汗直流」。

* 國中必修 新增「資訊科技」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MAIN_ID=484&f_SUB_ID=2181&f_ART_ID=498273

為培養學生帶的走的能力,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草案國中新增將「資訊科技」列必修,國小低年級數學和國語文都增加一節課。本土語言在閩南語、客語和原住民語加入第四種新住民語言可供選擇,但維持國小必修一節課,國中則列選修。

* 少子化!宜縣國小樂團 30人變10人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472818.shtml

少子化衝擊下,宜蘭縣不少國小樂團,後繼乏人,紛紛縮水,原本30、40人的管樂團,變成10人打擊樂團或銅管5重奏。

宜蘭縣的音樂社團原本很蓬勃,除音樂班外,樂團林立,最近幾年卻快速萎縮,其中,成立10年的力行國小管樂團、成績相當好的三星國小管樂團,都被迫解散與轉型。



◆ 段心儀:以學生為本 意識形態退位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9000363-260102

中國時報 朱芳瑤、胡清暉╱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09日

這波高中社會科課綱微調,教育部強調一切都合法、合乎程序,但部分高中老師反映,並未被告知相關訊息,感到不受尊重。北一女兼任教師段心儀則呼籲,課綱修訂應該回歸以學生為本位,讓意識形態退位。

桃園縣教師會理事長、內壢高中公民教師高孟琳不滿的說,此次課綱微調沒有發函各校請老師表達意見,學科中心也沒有告知相關訊息,過程非常倉促,而且是由上而下,導致很多基層教師是看報紙才知道修訂的內容,「高中老師難道就要逆來順受嗎?」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認為,這次課綱微調過程欠缺少歷史學者參與,且資訊不夠透明、公開。

關注課綱議題的台大政治所碩士生侯漢廷認為,這波課綱調整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精神,但如果過程中溝通有不足,未來可多加強。

段心儀提醒,課綱若不斷微調,只會浪費國家資源,也耗費許多參與教授的心力,每次有要調整課綱的訊息,也讓教學現場的老師心一沉,疑惑又會有何變化。

她認為,政府應該盡量減少課綱的變動,制定時就要兼顧教師專業、學生需求,以及社會各階層對歷史的情感。

對於目前研擬的12年國教總綱,段心儀期盼所有意識形態能夠退位,讓課綱回歸以學生本位、學生競爭力為主體。

參與這次課綱修訂的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回應,課綱微調是持續進行的工作,自然、數學先前已完成微調並公告實施,教育部去年8月發函給國家教育研究院,檢討其他科目是否需要微調,因此,由宜蘭高中校長王垠組織高中課務發展工作圈,進行4個月的研究,認為有其必要,因此,教育部才組成工作小組,程序沒有問題。

※ 相關報導:

* 課綱調整 課審大會多人直言不符程序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9/today-t3.htm

教育部調整高中國文及社會領域課綱被批黑箱作業,但一月二十七日通過新課綱案的課審會大會會議紀錄在昨天曝光!當天,多名課審會委員發言質疑程序和內容都有問題,反對課綱微調,但教育部最後仍動用無記名投票方式強行通過。

....根據會議紀錄,課審會大會上,多位委員發言反對課綱微調,指程序有問題,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委員王幼玲、台首大教授歐用生、台師大教授林幸台等人都質疑公聽會代表性不足、太倉促不符程序正義、微調沒有必要性等,但教育部長蔣偉寧定調「微調是為補正和合憲」。王幼玲表示,蔣偉寧一直以「下次會改進」搪塞程序問題,強力進行審議,最後動用無記名投票通過。

王幼玲表示,歷史科課綱已不是所謂的「綱要」,而是鉅細靡遺寫出所有依循守則,且必須把每一點都放到教科書裡;當場有老師質疑,是否要訂定到這麼仔細的程度?如此做法變得沒有彈性,剝奪教師自主權力。

謝國清表示,微調應是領域之間或科目之間不連貫,第一線老師發現問題後,由下而上進行的微調,但這次國文、公民及歷史課綱,卻是由上而下大幅度作意識形態的調整。

* 顏慶祥:新課綱不符課程發展程序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9/today-fo1-2.htm

屏東縣教育處長顏慶祥昨接受專訪時表示,課程發展包含:研究、發展、試用、實施四大階段,任何一個學習課程的教育系學生都知道的ABC基本知識,但教育部這次倉促成案,完全忽略了課程發展及課程實施者的基本需求,亦即並不是為了學生的受教權而修改課程綱要。

....對照這次教育部調整課綱的過程,只要檢視其「連續兩天開三次公聽會」,即火速走課發會、課審會程序,甚至對有爭議的部分都沒有退回再修再議,顏慶祥表示,現行課綱兩年又重新修正,過程非常倉促即成案,完全不符合課綱修正的常態。

fsj 提到...

史學爭議/日據時代 94歲母親的真體驗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72958.shtml

【聯合報╱黃瑞祺/退休人士(高雄市)】2014.02.09

家母九十四歲,出身高雄濱海鄉下農家,不識字,當她尚能清楚表達其思想時,聽到人家說日本時代多好,她不以為然,多次說道:日本人只有一好—蓋廁所,去掉尿桶。

至於日本人不好之處,大家可能想像不到:坐在牛車上,會被日本警察打腳脛;要買些糖,就要遠繞岡山機場到岡山去;自家做農種稻,卻不能吃米,家中只得偷偷地將些稻穀藏在牛糞堆下,生怕被日本人查到…是什麼原因導致有這些事情,我不清楚,但你能說這不是日據時代的事實嗎?

對日據時期的評論,你能說崑濱伯的看法才對?李登輝總統的說法才正確?甚至家鄉與她一溪之隔的杜正勝部長說的才是?她不是歷史學家或教師,沒有史德、史識、史才、史觀的問題,她只是一個文盲,根據其生活體驗,反映一個庶民的觀點,沒有黨派或偏激的立場。

一個庶民的觀點到形成歷史教科專書的觀點,恐怕中間是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而一個未受過日本教育的村婦,與諸多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的想法,為何不同?有時想來也是有趣,有時也讓人沉思。歷史教育影響人的一生,影響整個社會的未來啊!

古代知識分子閱讀史書,除了科舉功名外,多在汲取歷史教訓,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匹夫匹婦則隨波逐流而已。現在時代改變,國民接受義務教育,人人都是知識分子了,有了學校歷史課,教育的宗旨方向不一樣了,到底歷史課要帶給學子什麼東西呢?是麻木不仁、事不關己的純歷史知識的販賣?或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親切溫情體認?如果我們不能秉持親切溫情來釐清國家民族文化種族的觀念,好好上歷史課,卻一直以政治鬥爭來互相糾纏,那麼課綱問題,可能無解,政黨輪替,課綱也跟著輪替。或甚至中華民國亡了,台灣共和國也完了,就不會有課綱問題了,這才真是台灣人的悲哀。

明末清初顧炎武說:「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現代的肉食者是各級公務人員及民意代表,國家的興廢靠他們;至於歷史文化的存續,歷史學者、教師以及如我般匹夫匹婦,能負擔什麼責任呢?

※ 相關報導:

* 教授社區開課 教全民自己寫歷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9/today-fo1-4.htm

馬政府趁過年前更動課綱,引發軒然大波,一波又一波的學者、教師前仆後繼到教育部前抗議;政大教育系教授鄭同僚也決定在社區大學開課,教授「如何進行家族口述歷史」,讓全民一起用平民觀點寫自己的歷史,不容當權者竄改,「詮釋歷史,是每個人的權利,不是政客或寫手的專屬」!

fsj 提到...

家長評教師/討好家長 誰敢管孩子

【聯合報╱墨客/國小教師(高雄市)】2014.02.10

民意論壇九日一篇「家長打考績」的校長論述,個人身為第一線教師,也想提出一些看法。

許多家長未必認識老師,要讓家長來打老師的成績,似乎有些不合理,也不公平。

家長看到的,大多數是小孩子的聯絡簿、作業、考卷,其他的認識,則多來自於小孩子的轉述,或家長間的口耳相傳。有時候,家長往往不明白老師的專業性與對待孩子的互動情形,容易產生盲從效應,一味聽其他家長說老師好,就直接認定他好,認為他不好,就認為他不好;這其間,便忽略了孩子間的個體差異。

家長無法深入知道教師的專業能力在哪;孩子回家會告訴父母的,常是老師說了什麼、今天在學校的情況,而不會告訴父母,老師今天用了哪些教學策略、輔導方法、怎麼教一個單元,因此,由家長來打成績,常只是表面而不夠真實的。

當家長也介入考評時,容易造成老師討好學生,甚至討好家長的情況,此時,是一種老師對家長拍馬屁的諂媚關係。老師可能刻意給孩子好的成績,可能擔心家長的意見而不敢管教孩子。當然,也有例外的老師與家長。

老師與家長的關係,其實不像生產者與消費者;老師的專業度也不適合用滿意指數來調查。筆者認為,可以讓對老師教學較為熟悉的家長來打分數,也讓關心教育的家長一起對老師、學校的願景提出建言。

倘若老師的考評,被家長握有無限上綱的權力時,那將會讓教育變得更加寒心。

※ 相關報導:

* 學生參加國際發明展 科大不補助了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8335

台灣學生在國際發明展屢屢拿下世界第一的好成績,但教育部日前修訂「大專校院學生出國參加國際性技藝能競賽作業要點」,今年開始不再補助學生出國參加發明展。各大學最近陸續跟進,也減少對學生參加發明展競賽的補助、獎勵。不少教師擔心,此舉將導致台生創意、競爭力下降。



◆ 抵制歷史課綱的司馬昭之心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475242.shtml

【聯合晚報╱社論】2014.02.10

民進黨六個執政縣市,抵制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宣布將沿用舊的課綱。民進黨及執政縣市長稱課綱微調違反程序正義、黑箱作業,修訂的內容是「對學生洗腦」。但從其內容觀之,若要指控是「政治洗腦」,與2004年民進黨執政,時任教育部長的杜正勝主導的課綱修訂,推翻開羅宣言,將「台灣地位未定論」納入教材中,甚至將孫中山視為「外國人」相比,誰的「政治洗腦」著力更深?

統獨之爭分裂了台灣社會,影響所及,不同意識形態的群體之集體記憶、甚至國家認同都存有差異;此一現實不能否認,但同一部憲法及國號中華民國則不可動搖。這次歷史課綱微調,內容是否符合各方期待,固然見仁見智,但民進黨對「黑箱作業」、「違反程序正義」等指控是否合理,或另有司馬昭之心,也應誠實討論。

自1989年以來,民進黨就慣於採取「地方包圍中央」策略。縣市長選舉不僅是為了在地方執政,更是便於結合執政縣市,一起抵制中央政府政策,以實踐「敵人的失敗,就是我的成功」。

近年來類似戲碼一再上演,如2009、2012年的兩次美牛爭議,民進黨執政縣市串連抵制;2010年兩岸簽署ECFA,適逢五都選戰,民進黨一面訴求公投,一面由執政縣市串連杯葛。甚至台北市舉辦花博,也曾遭到民進黨南部執政縣市聯合抵制。這些事件,性質未必一致,目的卻是大同小異。

而這次課綱爭議,民進黨執政縣市一貫「聯合抵制」,但相較於以往地方政府以「不合作」對抗中央,這次抵制卻涉及地方侵犯中央政府的法定職權。倘若民進黨的執政縣市執意抵制到底,未來全國高中師生勢將面臨教科書「一國兩制」的情境,則學生的公民意識將如何定位?

今年底就將舉行七合一選舉,衝突越大,對立越升高。回顧2004年的課綱爭議,當時在野的國民黨也並未發動黨籍縣市長抵制新課綱。但此例一開,有朝一日民進黨重獲中央執政權,在野政黨若以地方執政縣市為武器,抵制屬於中央政府法定職權的政策,藍綠惡鬥將永無寧日。到底誰在「政治綁架教育」?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不妨看看赤壁火燒連環船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0/today-fo6-2.htm

記者鄒景雯/特稿 2014.02.10 自由

蔣偉寧其實很笨,如果他認為一○一年才實施的歷史課綱還是太「皇民」,有必要「去日本化」,那麼就廣開言路,擴大對話,讓他所認為的真理愈辯愈明,最後再匯聚出社會最大的共識,不論結果如何,肯定一點事也沒有。

一個學土木工程的,不思通過以科學的辦法來面對真實現象,化繁為簡,解決爭議,反而附和一小撮類宗教式的政治狂熱份子,以為現代人的腦袋瓜還可以丟進醬缸裡一再清洗,只有一個解釋比較合理,那就是蔣偉寧自己也是意識形態的膜拜者,不然就是權力與位置讓他出賣自己。因此不擇手段,也必須使命必達。

不擇手段的背後,反映了王曉波、謝大寧、張亞中、張方遠等人的急切,這些向中國「原鄉」表功的臉譜正是馬英九最隱藏的另一面,過去,為了選舉,他不惜自我閹割,現在,不必再選,再怪聲怪調,也要示眾嚇人。所以,不少國民黨員私下不解:要找,也該找好一點的人?這是沒搞清楚一個核心點:馬英九在鏡子裡找人,怎麼可能看到好一點的人?

從歷史的「撥亂」出發,對於已經修改過的一○一課綱,仍感不能盡其在我,這群「老哥哥」於是一再「上訪」,馬英九也就一再騷擾蔣偉寧,終於招致大錯。他們又以為國文、公民、地理可以成為極佳的掩護,但卻把打擊面開得太大,加上過程粗暴,激怒課改體系內部的反彈,為他們所始料未及;於是到處都是深喉嚨,當見不得人的底牌不斷遭到翻掀,正當性早已蕩然無存。

當下,馬英九與教育部面臨了一個艱難的抉擇,如果公告硬幹,極可能火燒連船,十二年國教總綱一併成為砲灰,任內「最大」的教育「政績」隨之陪葬,一切歸零。值不值得?那麼愛中國史的這群遺老,不妨翻翻三國赤壁!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教育部:合憲合法 歷史課綱微調定案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4&f_ART_ID=498507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4/02/11

教育部昨天正式公告「高中國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案,其中引起爭議處如「大陸」改為「中國大陸」、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均依上月課審會修正內容通過公告。

昨天有民間團體和台聯立委抗議課綱微調案,台聯立委揚言,立法院開議後將「焦土抗爭」,杯葛教育預算;教育部重申,課綱修訂過程「合憲合法」、合乎程序正義,將如期實施,一○四學年起,即明年九月高一新生即適用微調後的新課綱。

教育部主秘王作臺表示,歷史課綱微調,定調日本對台是「殖民」統治,「大東亞共榮圈」是侵略構想,台灣婦女則是「被迫」當慰安婦。不僅貼近史實,且更提升台灣的主體性,修正符合社會變遷。

三十九個教育文化團體代表,及曾參與高中課綱修訂的中研院研究員張茂桂、清大台文所榮譽教授陳萬益、台大歷史教授周婉窈等人,昨天舉辦記者會,指高中課綱微調不符程序正義、教育部修改課綱無急迫性、檢核小組代表性低、課審會審查程序黑箱,要求教育部撤回微調案。

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表示,台灣史課綱改幅高達三成六,已不只是「微調」。

全教總副理事長吳忠泰表示,教育部僅以兩個月草率決議調整課綱,交由「檢核小組」包攬,「微調」變成實質修改,阻絕基層高中教師參與,更嚴重影響廣大高中生的受教權。四名支持微調的中山女高、建中退休國文、歷史教師到記者會拉開大字報,雙方一度火爆拉扯。

建中歷史老師王琪表示,過去美化歌頌日本統治的皇民史觀,是矮化台灣,這次微調才是回歸憲法,教科書也有必要提到慰安婦是「被迫」的。



◆ 小野:微調沒對錯 但應公開討論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8513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4/02/11

高中歷史課綱爭議從教育界延燒到文化界。賴和文教基金會發起「撤回高中課綱微調」連署,已獲得數百人支持。但文化界也有另一股聲音,認為民進黨執政時也曾大改課綱,只要經過足夠公開討論,並非不能改。

參與連署的台灣文學館首任館長、成大歷史系教授林瑞明表示,一○○年實施的「一百課綱」,曾經過大家討論;且主導此次課綱微調的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過去也曾參與審定「一百課綱」,為何現在推翻當年他和大家討論、妥協後才通過的課綱?

林瑞明說,「一百課綱」的使用年限應該到一○六年,現在調整對出版商、教師及學生都造成負擔。應等使用期滿再公開討論。

作家小野強調,目前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缺乏足夠的公開討論。

他說,史觀永遠掌握在執政者和有權勢的人手上,「每個執政者上台忙著推翻上一個執政者的功蹟,急於灌輸下一代自己的史觀」;最可憐的是人民,每一代讀到的歷史教科書都不太一樣。

※ 相關報導:

* 抗議中國史觀課綱 教育文化界怒吼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1/today-fo6.htm

....全國教師總工會副理事長吳忠泰直指,課綱微調處處顯見教育部的精心安排和不合常理,國教院先換掉長期研究課程基礎的副院長潘文忠負責課綱的職務,換成由台東大學副校長借調來的曾世杰,同一日教育部發函國教院要求啟動國文及社會領域調整,全教總拒絕移花接木、隨行政部門高興而亂搞的大鍋炒課綱,也呼籲立法院必須維護法律尊嚴,下週開議後嚴審課綱課審會組成及運作辦法。

中研院研究員張茂桂則抨擊,教育部既稱課綱微調是憲法問題,就應該舉行光明正大的憲法和歷史的公開辯論,卻偷偷摸摸進行,教育部謊話連篇進行洗腦教育,依照歷史經驗,對人民洗腦注定會失敗。

* 日本的虐待史觀與民進黨的自虐史觀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477147.shtml

日本和台灣最近不約而同修改了歷史教科書內容。日本政府把釣魚台及竹島正式列為其「固有領土」,這主要是因應安倍政府近期的「去中國化」政策,此舉被外界視為是日本「去亞洲化」的序曲。在台灣,教育部則調整了日本殖民時期的用語,以強化台灣的主體性;這項修改主要是在「去日本化」,卻被民進黨批評為馬政府在推動「去台灣化」。

日本為了抹飾過去在中國大陸犯下的罪行,不惜與全亞洲對抗,媒體形容這是一種「虐待史觀」。相形之下,民進黨為了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而不惜自降國格採取日本的視角來看待台灣,把「去日本化」等同於「去台灣化」,則可視為是一種「自虐史觀」。

....在外交政策上,民進黨把「親中」視作等同「反日」;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宣布將釣魚台國有化時,蘇貞昌竟說「台日核心利益是一致的」;當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時,民進黨則是噤若寒蟬。可見,民進黨非僅從日本視角看台灣,更從日本的立場看世界。

這次高中歷史教科書新課綱修訂,民進黨反對將「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這是刻意抹飾日本殖民台灣的史實;民進黨反對將「大東亞共榮圈」加入「侵略」的字眼,這是否認日本侵略亞洲的事實;民進黨反對將慰安婦加上「被迫」一語,則是美化日本迫害鄰國人民的暴行。可見,民進黨這種史觀,不僅是「自虐」,更欺凌了曾遭到日本殖民迫害的無數台灣人。

當二戰已成為昨日黃花,日本右翼卻還運用「虐待史觀」來推展其「去亞洲化」政策,這讓日本距離亞洲越來越遙遠。而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已結束近七十年的今天,民進黨還在從日本的角度看台灣,自甘沉溺於「自虐」的史觀,這也讓民進黨與它所強調的「台灣主體性」背道而馳。

民進黨抨擊這次的高中歷史課綱形塑「親中仇日」,嚴重扭曲台灣的主體民意;事實是,民進黨這種無視歷史真相的「自虐」式「大日本皇民史觀」,究竟能代表誰的民意?又在照顧誰的價值和利益?

* 12年國教總綱 輕台灣、重中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1/today-fo7.htm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總綱草案昨日上網公佈,先前教育部長承諾本土語文改為國中必選,確定跳票、未入新課綱,反倒是在高中課程部分,畢業學分及必修課程學分都大減,但是原列必選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卻改為必修兩學分課程,部分教育人士擔心有「輕台灣語文、重中國文化」的失衡,也將壓縮高中學生多元語文學習的空間。

....台南女中國文老師林秀珍則表示,五十多年來台灣的國文教學,少了台灣文學文化史的脈絡與邏輯,觀察現行師資培育,一名國文教師所研修的課程、檢定及甄試等,中國文學系所一枝獨秀,不斷複製台灣文學文化空白的人力,但沒有台灣為核心的國文課綱將吸取不了土地的養分,沒有台灣史觀為脈絡的文學教育,將無法反省與建立自信。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新型學測、分科測驗 將取代指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8512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4/02/11

大學考招制度將有重大改革。大考中心初步規畫,自一一○學年起,類似聯考的大學指考將走入歷史,改推出「新型學測」和「分科測驗」。「新型學測」考基礎科目,各校系得採計三到五科,且一試兩用,可同時用於甄選入學和登記分發;各校系另可根據需求,加採零到三科的「分科測驗」,主要考選修科目。

配合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於一○七學年實施,大學升學考試也將於一一○學年用新課綱命題,大考中心今天將開會討論配合十二年國教的招考改革案。大考中心副主任沈青嵩昨天強調,改革案目前仍在構想階段,今起將密集開會,接著開公聽會,最後送大學招聯會討論才能確定。

因應少子化及十二年國教八月上路,大學招考制度將逐步調整,大考中心初步規畫,未來幾年先維持學測、指考,分別用於甄選、分發;最快一一○年起,隨著大學甄選入學比率調高及少子化,指考將與學測兩試合一,成為「新型學測」。

沈青嵩說,「新型學測」仍維持考國、英、數、社會及自然五科,但根據新課綱命題,各校可自訂採計三到五科。至於「新型學測」要一年考一試或兩試,還要再討論;若只考一次,時間在一月底、二月初。

「分科測驗」因應各校系需要,例如經濟系除「新型學測」,還可要求考生加考「公民與社會」等科目,最多採計三科。

沈青嵩說,可能列為「分科測驗」的考科,目前以指考的十個科目較可能被大家接受,主要根據校訂必修和選修科目,還要再調查。

中山女中校長楊世瑞指出,學生最在意的是負擔是否加重,老師則擔心有沒有課可教,但改革方案一一○年才適用,大學現在還無法決定要考幾科,在不清楚的情況下,很可能造成師生恐慌。

楊世瑞說,「新型學測」採計三到五科,跟現在差不多;但「分科測驗」雖然各系只採零到三科,但不同系加起來就很可觀,未來如列成考科的數目很多,甚至超過十科,學生負擔更重。

※ 現在的制度似乎忘了考慮少子化?相關報導:

* 14鄉14校 9月加入屏東「大學區」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476660.shtml

因應少子化,屏東縣政府針對國中小開放的「大學區」,103學年度又有8鄉及6校加入,等於今年9月起總計有14鄉鎮市及14所學校加入大學區,區內學生可不再受學區限制。



◆ 名家專論-減少競爭,反而競爭更激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1000494-260109

中國時報 林建甫 2014年02月11日

十二年國教是好政策。但今年度入學,設計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卻將導致更嚴重的競爭,而特色招生的北北基區只考國英數三科,也讓競爭變得更激烈。美意淪為折磨。

十二年國教,讓學生有更長的免費受教權,增加知識,可以培養更好競爭力。教育部說該政策是在九年國教的基礎上,採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優質銜接等五大理念,達到提升品質、成就每個小孩及厚植國家競爭力三大願景。新制訂的《高級中等教育法》,對象為15歲以上之國民,主要內涵為:普及、自願非強迫入學、免學費、公私立學校並行、免試為主、學校類型多元及普通與職業教育兼顧。

我們認為如果財源沒有問題,延長義務教育是利國利民利己的政策。可是考慮現實的環境,明星高中的資源豐富,擠進明星高中,未來容易進好的大學。這造成其中的「免試為主」成了難以達到的大問題。另外也設計出特色招生方式,經考試分發入學(採學科測驗)或甄選入學(採術科測驗),來篩選學生。

今年度十二年國教的第一屆升高中方式,教育當局的設計是以免試入學為主,並強迫學校免試名額須占75%以上。然就明星學校而言,基本上是免試入學占25%,而特色招生占75%。其過程是以會考(過去叫基測)成績,申請第一次免試入學,之後再進行各校特色招生的申請,如果都沒上,再以會考成績,申請第二次的免試入學。

會考原本規畫為精熟、基礎、待加強的ABC三個等級,但為了避免抽籤學生人數過高,另外加上A++、A+、B++、B+四種標示,作為超額比序的重要依據。然而免試入學雖化簡為繁,卻治絲益棼。因為第一次免試入學的名額非常少,加上超額比序還是沒有鑑別度,形成要擠明星高中的第一次免試入學申請將異常激烈,除了會考各科要A++,最後比的就是作文,因此現在國三生,已經有不少學子到補習班補作文。

至於「特色招生」,強調藉由「閱讀理解素養」及「數學素養」兩考科來檢視學生的學習力,最後還是要變相舉行考試來篩選。全國各地還是以國、英、數、社會、自然五科都考來進行,但獨北北基,卻只考國英數三科。表面上是縮小範圍,考得少,學生比較輕鬆,但卻恰恰相反。

在課綱明確的情況下,對於測驗的範圍一縮再縮,學生為求高分,就一遍又一遍地寫著大同小異的練習試卷,為的不是學習新知,而是力求不粗心大意。學生們在學習知識上的邊際效益幾乎已等於零,而邊際成本卻相當的大:浪費小孩子的青春,甚至極度摧殘學生的學習興趣。天底下還有什麼比整天練習反射動作、比賽小心等更無趣的學習?難怪很多人後來都無法廣泛的閱讀、學習;畢了業,再也不看書。

究其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當局,認為十二年國教,就一定要「消滅明星高中」。然而面對現實下,又需設計出各項篩選的方式。可是明星高中名額限縮之下,就是更激烈的競爭。然而這樣的競爭是沒有意義的,不但傷害學生的競爭力,更讓整體國家的競爭力下降。

十二年國教該改的是教育的內容,能讓不同程度、興趣的學生在學校適性的多元學習,而不是更改考試制度來消滅明星高中。我們應努力讓每個學校都變成可以培養各式明星的明星高中。接受人的稟賦本來就不同,讓學生真正分流。而特色招生,一定要讓某科特別好的學生有辦法被篩選出來,接受特別的培養。

不少高中老師也認為程度類似的學生在一起,老師也容易教,學生的挫折感也不會那麼大。否則當學生程度差異很大,老師無法面面俱到,更難成就每一個小孩。明星高中的存在,跟前述五大理念中的因材施教、適性揚才,恐怕還更契合。

我們必須承認明星高中存在的事實。越想消滅,越限縮名額,造成前段學子的競爭就越激烈。得利的就是補習班、私立學校,受折磨的就是考生、家長。身為首屆十二年的國教學生的家長,對這一屆已經出去的命令,無法更改,感到無奈,但期望下一屆的舉才方式能更好。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國政會財金組召集人)



◆ 寮國生瘋中文 就為擠進陸企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477112.shtml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4.02.11

紐約時報報導,由於越來越多中國大陸公司到寮國投資,為了讓子女能夠在待遇較高的大陸企業工作,許多寮國父母把子女送到中國學校讀書。從寮國首都永珍到中、寮兩國邊界的各個城鎮,中國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大陸的蘇州大學也在永珍成立分校提供學士課程,連寮國學校也開始教中文。

早在一九三七年就成立的寮都中國學校,是永珍最早的中國學校。主任兼校長林忠雄表示,「許多政府官員把孩子送來我們學校。經常有警車在校門外等候。這些父母希望子女研讀中文,因為中國經濟繁榮,而懂中文將是一大優勢。」

近幾年寮國中國學校的註冊人數激增;從幼稚園到中學共有約二千四百名學生,比一年前增加一成。林忠雄表示,「過去一班約卅人,現在增加到四、五十人一班,還有許多優秀學生擠不進來。」該校有一百六十位老師,其中廿九人來自中國大陸,兩年一調,由大陸政府出錢。學生從幼稚園起便學寮文及中文,小學時又學英文。

在高度閉鎖的寮國,大陸經濟的影響力無所不在。大陸公司在寮國廣設工廠,在湄公河建水壩,不久即將興建高速鐵路連接永珍和昆明。

兩國邊界區也陸續設立經濟特區,鼓勵大陸企業前來寮國投資。永珍瓦岱國際機場附近的三江國際商場內,有幾百處大陸攤商出售各種商品。十八歲的學生法洛風說,「彷彿走入中國,賣的都是中國貨,他們甚至有山寨版iPhone。」

去年在永珍成立的蘇州大學分校,也積極在寮國招生。該校是第一所獲寮國政府批准、能授予學位的外國大學;課程包括寮國法律、中國文學及中文。

※ 相關報導:

* 多元文化教父 霍爾高齡辭世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211-S4ad

學術界又失去了一位重要社會文化學者。英國「多元文化教父」、開放大學社會學教授霍爾10日以高齡82歲辭世,英國工黨要員艾伯特表示,出生牙買加的霍爾,不但是超越種族主義限制的黑人,也是當代最傑出的文化理論家之一,其學術工作對種族、性別、身分、媒體等議題影響深遠。

fsj 提到...

減必修…不學國英數 這是幫弱勢?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4.02.12

教育部又有新的規定,將高中的必修科學分減少,其中包含了國文、英文和數學。根據教育部官員的說法,這項決定是要幫助弱勢的孩子,也就是說,有些程度不好的高中生可以不用再多學英文和數學,因為他們本來也就學不好,還不如花一些時間去學別的科目。

大致說來,教育部的腦子裡頭有一個名詞叫彈性,教育部的官員說,目前國小彈性學習結束,常被挪用上主科,未來不可以如此,學校要規劃彈性學習課程,往實作、技藝、社團或服務學習來規劃。

我對這種說法感到非常憂慮,教育部的官員們不知何故,非常輕視主科的教育。我們小時候常常聽到一個國英數的名詞,我們的教授們也總希望我們的學生國英數好,因為我們知道孩子的競爭力就是在國英數。

我認識一個小孩,他很會變魔術,技藝相當不錯,可是他大了以後才發現自己的人文素養不夠,以至於他的魔術不能給人一種非常新穎的感覺。他更感到難過的是,他的英文差得一塌糊塗,這就使他完全無法進軍國際舞台。有一次,他和他過去的老師談起當年沒有叫他好好苦讀英文一事,他感到非常遺憾。當初老師也許是出於好意,因為他不喜歡念英文,所以就不管他英文好不好,最後這個孩子吃了大虧。

我認識一位當年高工畢業的學生,我發現他一直能吸收新的學問,所以職場上表現良好,他說他的英文和數學學得還不錯,所以能看懂英文教科書和論文,如果他的英數不好,大概很快就會被淘汰掉了。

我個人當年在大學念電機的時候,所學的是真空管,大概不到五年,真空管在台灣都消失了。我現在在教的課,我都沒有學過,我之所以能夠在社會上生存,乃是因為我的國英數底子相當不錯,使得我可以在學校畢業以後繼續自我進修,不斷地改行,如果我的國英數不好,我早就失業了。

我們幫助不夠聰明的孩子是應該的,但這件事絕對不應該經由減少必修學分來解決,而是要設計恰當的授課內容,以適合這些孩子。我們現在的高中教材可以說近乎荒唐,比方說,在高一課程中就要學量子力學、麥克斯威爾方程式以及大霹靂等等學問。這些學問到大學再教絕對不遲,它們都牽涉到非常艱深的數學和物理,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不分文理,一概都要學這種艱深的學問,當然會感到痛苦。減少了學分又如何能幫助不聰明的小孩?

更嚴重的是,我國各級學校的考試往往非常之難,很多弱勢的孩子也要應付校內這種考試。教育部如果真想幫助不夠聰明的孩子,應該注意教材和考試的題目,千萬不要輕視國英數這些基本科目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全國人民的競爭力都和這些基本科目有關的。

我也要勸告所有的家長,不論教育部怎麼說,你們都要注意孩子們在國英數上面的程度,否則將來發現自己孩子的基本科目沒有學好,一定後悔也來不及了。



◆ 祖孫牽手上學 石牌樂齡學堂開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479469.shtml

【聯合報╱記者廖珮妤/台北報導】2014.02.12

石牌國小今年的開學很不一樣,校方與民間團體合作,本學期起開設「樂齡學堂」,每周一天阿公阿嬤帶孫子上學後,也能留在校內參加藝術、健康課程,下午祖孫再一起放學回家。

石牌樂齡學堂是市內第一所利用國小空間打造的老人據點,由社會局、教育局、北投文化基金會合作,本學期開辦。每周二上午3節課,長者可學習藝術勞作、養身體育、詩詞欣賞等課程,中午和小朋友一同享用營養午餐。下午自由活動,4點放學。

校長吳勝學說,他常看到老人家送孫子到校門口,孩子進入校園後,長者隻身返家的背影好像很孤單。希望透過這些課程,讓阿公阿嬤與孩子同時出現在校園中學習,增進祖孫情誼,也落實終身學習,讓長者身心更健康。

第一屆樂齡學堂成員為30名石牌附幼、國小一、二年級學生祖父母組成,以60至69歲最多,共16人。吳勝學表示,若試辦成功,下學期起不排除增加時段或招收更多學員。

昨天樂齡學堂開學,阿公阿嬤再次踏入校園上學,都非常興奮。58歲的郭又嘉43年前從石牌國小畢業,如今又回母校參加樂齡班,她說,孫子下課時間帶著她認識校園環境,她非常開心。最年長的80歲學生林許金花則表示很期待未來的課程。

社會局長王浩表示,市內目前有93個老人活動據點,型態多元。能在校園內和孫子共學,對長者是很棒的經驗,也是學生品格教育的大好機會,希望未來能持續推廣到全市。

※ 相關報導:

* 體會藝術美 版畫紅包自己印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479504.shtml

新北市米倉國小的「小米蟲」們昨天在歡樂氣氛中,度過別出心裁的開學迎新春活動;校長林愛玲說,各年級學生分別利用新孔版畫,印出馬年新氣象的版畫紅包。

學務主任魏俊陽表示,校名「米倉」讓每天悠遊校園的師生自嘲是「大米蟲」和「小米蟲」,但米倉真的很好玩,版畫是這裡的藝術特色課程,今年大米蟲們設計5種不同風格的馬年版畫,讓小米蟲自己印出具有馬年意象圖案及吉祥話的紅包。

* 開學採玉米 文賢國小慶豐收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8683

「好甜哦!」昨天國小開學日,仁德區文賢國小的有機玉米也成熟了,學校安排「採收玉米」的另類始業式,讓學生體驗小農夫的辛苦,經過3個多月栽種,有機玉米飽滿又甜美,學生大啃一口開心地說,在烈日下捉蟲都值得了,玉米也成了營養午餐的佳餚。

* 新岑國小黑琵教室 吸引國際論壇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8687

嘉義縣布袋鎮新岑國小的黑面琵鷺教室,2年前因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地景系榮譽教授海斯特在教室牆壁留言,打開「黑琵教室」知名度。今年「環太平洋參與式工作坊」學術論壇,下月在新岑召開,將新岑國小的能見度提升為國際級。

新岑國小位於南布袋濕地西南方,是觀賞黑琵及各種冬候鳥絕佳地點,校長張志郎2年前將2樓的電腦教室改建為「黑琵教室」,並取名「黑琵(HAPPY)好望角」,再自製望遠鏡讓小朋友觀賞、記錄黑琵數量,成為學校絕佳的生態教材。



◆ 學者籲馬政府放手 讓師生獨立思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2/today-fo3-3.htm

自由 2014.02.12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馬政府「微調」歷史課綱引發爭議。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退休教授、專研中國及東亞教育史的李弘祺撰文呼籲政府放手,不應透過課綱來形塑統治的正當性,該給地方政府、學校、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否則就是一個應受公民拒斥的獨裁政權。

李弘祺指出,歷史課綱在英美等民主國家不是很大的問題,而台灣特別是國民黨政府,總希望透過歷史教學維繫其正當性;才動用歷史教學灌輸「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思想,其實用歷史來證明主權,在國際法上是說不通的。

他認為,如果我們相信真理或歷史真相不是投票就能決定,就應盡量依賴專業歷史學者的研究結果;任何由政府頒布的歷史解釋,知識人都要能憑自己的良心及堅持來面對它。他並質疑,不管是馬英九總統、行政院長江宜樺,還是教育部長蔣偉寧,都是博士、教授,怎能如此輕視專業且傑出的專家?

李弘祺並說,此次事件也剝奪了地方自由選擇的權利。他引用John Stuart Mill「論自由」、John Rawls「正義論」指出,保障獨立思考或許會牴觸中央政府的觀念,但絕對是保障安定政府的必要措施。他建議,在目前的政治現狀下,應讓地方政府、學校、家長會、學生都可以不接受或不相信新課綱,而不採用的地方政府也有責任把新課綱發給教師參考。

※ 相關報導:

* 基層教育界質疑:課綱合不合憲 教部有權解釋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2/today-fo2-3.htm

....出身教育界的立委許智傑與高市議員蕭永達,昨邀集教育部及高市教育局官員、教師團體、家長團體,針對課綱微調引發爭議做討論。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專門委員賴文淨說明,課綱微調經相關程序後,前晚由教育部核定並送至行政院,目前只是核定、尚未公告,原則上從昨起三天,才會在行政院公報上呈現,才算正式公告。

本身是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成員的許智傑對此說法表達遺憾,他質疑教育部官網已有相關內容、形同公告,而兩岸「王張會」就在昨天登場,教育部趕在前晚倉卒核定,宛如把台灣教育當成王張會「貢品」。

高市各級學校家長協會理事長黃國盛指出,教育部相關作法已造成無謂紛擾;高市教師職業工會理事長陳建志直言,課綱微調根本沒急迫性,建議成立類似NCC的獨立機構審議課綱;高市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劉亞平則怒批教育部無聊,而藍綠都差不多,都把政治放中間、教育甩一邊!

前鎮高中歷史老師洪碧霞認為,歷史應該是引導學生思考,而非教條化;文山高中公民老師聶松齡指教育部一直強調課綱微調合乎憲法,但他懷疑教育部可以自行解釋憲法嗎?

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理事長陳銘彬指出,「由下而上」的意見彙整,是台灣民主機制累積數十年的寶貴價值,然而教育部課綱微調程序卻是由上而下,根本無視基層想法與意見。

fsj 提到...

韓大邱高中訪深坑 學習共同體

中央社 2014.02.13

韓國大邱高中副校長徐在鎔,今天帶領14名教師至新北市深坑國中參訪,學習共同體教學。

徐在鎔表示,大邱高中於3年前開始實施學習共同體,一開始只有4名老師參加,剛開始雖很辛苦,但現在已有50名老師參加,老師也都認同學習共同體的模式,能幫助學生學習。

徐在鎔說,大邱高中在實施學習共同體後,不但學生在聯考中得到很好的成績,連品德也改善了。

深坑國中校長王如杏,特別邀前深坑鄉長呂玉環,現場揮毫畫牡丹圖送給來訪貴賓。

韓國教師至班級觀課後,肯定開放課堂的老師與學生互動良好、學生學習認真。在座談會中,韓國的老師們提出疑問,認為沒有學生上課睡覺,老師和學生關係很好,是否因為有人參觀之故。

教務主任黃秀珠說,大家普遍認同實施學習共同體,學生更投入課堂、主動學習,師生關係更融洽,真正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所以,才能達到不放棄每一名學生的目標。

新北市去年引進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概念,號召25所學校加入「學習共同體先導學校」。雙方交流中,彼此教師團隊期待未來再交流,促進中韓友誼。

「學習共同體」的背景,源自1980年代,日本高升學率,填鴨教育與成績至上的風氣,使學生對學校及班級失去歸屬感,缺乏學習興趣。

佐藤學提出教育改革,將地方、學校、家長、教師都視為一個個學習圈,改變空間座位、引導式學習,及交換經驗交換,保障並提升孩子的學習。

※ 相關報導:

* 必修選修適性調整 既扶弱又拔尖(節錄)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82239.shtml

【聯合報╱李文富/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新北市)】2014.02.13

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有關降低高中必修學分之擬議,外界擔心可能降低學生競爭力,李家同教授亦投書指正。其實總綱草案的規劃,絕對沒有「輕視主科教育」或「不學國英數」的主張。

每位學生學習情況各異、性向多元,如何適性揚才,成為十二年國教課綱設計的重要方向。以普通高中來說,本次除了部定必修課程,還有校訂必修課程(提供學校發展特色)與選修課程。必修課程學分減少,校訂選修學分相對增加,包含「加深加廣課程」與「補強性課程」,並強化跨領域/專題、實作/實驗與探索體驗等類型的課程。

李教授關心國、英、數與自然等領域科目來說,並非降低必修學分後,學生就不需再學習。相反的,學生仍必須透過校訂必修及選修,更適性、活化的學習這些課程。

國、英、數與自然等領域,學生學習程度之差異相對較大,若將不同程度學生全部綁在必修課程,反而無法針對學習落後學生給予補強,無法給程度較佳學生更多進階學習空間,也無法因應後續銜接多元化的大學教育。

※ 現在的問題是學校有無這樣的教學資源?

* 微調課綱 王曉波跳苦井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8482994.shtml

....王曉波直言,部分人士痛批課綱把「中國」改為「中國大陸」,其實這個改變只出現在地理和公民兩科,這次高中職歷史課綱微調,反而沒有這項改變。

王曉波感嘆,課綱用過後發現有問題,本來就需要調整,當初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但因歷史課綱一向敏感,一堆學者「一點道德勇氣都沒有」,根本不敢答應。他自嘲,或許是年紀大了骨頭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決定跳下苦井當召集人。

王曉波說,歷史課綱長期被執政黨把持,無論藍綠都一樣。尤其皇民化時期,更是被大力歌頌日本殖民統治。然而聯合國早在1960年通過反殖民宣言,認為殖民是破壞人權與世界和平的手段,至今已成普世價值,高中歷史課綱不應再過度美化日本殖民。

王曉波說,歷史課綱修訂只是「補強」原本課綱內容,絕不會有任何違憲。知道他個性脾氣的人都知道,他在戒嚴時期就曾去函要求教育部,主張在歷史課本加入台灣史內容,現在絕對不可能當違憲課綱的背書者。



◆ 觀察站/讓優秀陸生 提升台灣學術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482287.shtml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2014.02.13

王張會在對岸熱烈開展,象徵兩岸關係進入新的扉頁。此行議題之一,是兩岸學生醫療問題。事實上,台灣對陸生還設下「三限六不」的緊箍咒,其中一項便是不准「打工」,現在教育部願意從寬認定,讓陸生可以從事與課程相關的研究助理與教學助理,為解開限制重重的陸生政策跨出了一小步。

台灣既然選擇開放陸生留學,不能打工的規定卻又昧於現實,形同放棄吸引優秀但經濟條件不佳的陸生前來,使此項政策的戰略意義盡失。

有人擔心,陸生兼職研究助理會搶了台灣人工作。

事實上,研究助理因為需要一定的條件與門檻,還需教授認可其專業能力,屬封閉性的就業市場,不致衝擊國人的就業機會。

開放陸生可擔任研究助理,其實只是回歸留學政策常態,目前外籍生或僑生皆可擔任研究助理,一如他們同樣也可納入健保。

更重要的是,開放陸生擔任研究助理,在讓陸生有了打工收入的另一面,是讓大學得以藉由優秀留學生的參與研究,提升台灣的學術品質,絕對划算。

※ 相關報導:

* 「三限六不」 陸生政策再鬆綁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482279.shtml

「三限六不」政策再鬆綁。原本陸生不能打工,但教育部最近發布解釋令,從寬認定,如果為課程、論文研究的一部分,或是畢業條件、所有學生一體適用,陸生就能擔任研究或教學助理,且可領鐘點費,即起實施;至於校外打工仍然禁止。



◆ 牛津詞典與語文一同進化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9003

【聯合報/王麗娟譯】2014/02/13

編一本幾乎將英語單字一網打盡的詞典,是維多利亞時代典型的一項努力,參與者是白鬍子、高度自信、邁著沉重緩慢步伐的一群紳士。歷經25年努力,字典第一部分於1884年誕生。內容呢?「從A到ANT(螞蟻)」。

在這個缺乏耐心的年代,牛津英語詞典(O.E.D.)正以觸控打字邁向它的第三版,目前已完成61萬9,000條目的定義,網路版則每三個月更新一次,還得爬梳潮湧般的數位資料。

這是20年來這本素受推崇的詞典首次更換總編輯,48歲的普羅菲特的責任是既須延續詞典的傳統,又得確保它能和這個以谷歌搜尋定義、以簡訊交談的時代產生連結。

普羅菲特尊重傳統,但也同時準備將字典再定位。他說:「我對詞典的想法是,在某種程度上,它的時機已到。人們比過去更需要資料的過濾器。在我盡可能堅守O.E.D.的公眾信譽時,我還希望能向人們證明詞典的實用價值。」

普羅菲特鼓吹數位化的文學與O.E.D.的條目相連結;他希望學生更多用詞典,學生對「詞典」與「網絡搜尋」的區分已日益模糊。

O.E.D.自成一家,雖與文字定義具權威性有關,主要還是因為引經據典,收錄了該字使用實例的沿革。編纂第一版之議於1858年提出,原定10年完成,卻到70年後,即1928年始竟其功。第二版1989年問世,多達2萬1730頁。第三版始於1994年,原冀望2005年完工,目前推估2037年可問世,只略差32年左右。

O.E.D.的嚴謹固然可佩,時下世人對它卻是敬重多於使用。部分問題出在價格。一套20冊的二版牛津英語詞典標價995美元,數位訂閱年費則為295美元,在網路免費研究工具甚多的這年頭,實在難銷。

雖然O.E.D.在網際網路摧毀其他參考作品的巨變中得以倖存,卻仍無法從潛在的網路觀眾獲利。普羅菲特渴望能做到這一點,或許會降價求售,但肯定會對網站進行調整,也會減少沉悶乏味的定義。

普羅菲特很難與老學究形象扯上邊,他在提到草擬「phat」此一條目的定義(1.(形容人,特指女性)性感的,有魅力的。2.(特指音樂)一流的,令人欽佩的;時尚的,「酷」。)時,得意地說:「O.E.D.許多最高原則仍將堅守,如何體現則須有所改變,如何引人入勝也須改變。」

19世紀時,編纂這本收錄「出現於英文文獻中的每個字」的字典的最大障礙,是找出引文的出處。今天,字典約70位員工最大挑戰卻是資訊過多。

副主編季里佛說:「我們可以聽到英語世界過去500年發生的每一件事,真是震耳欲聾。」季里佛曾花費九個月修訂run這個字的定義,它是目前O.E.D.中內容最長的條目。

詞典早期的引文多數來自文學作品,現今引文出處包羅萬象,有部落格、推特貼文、墓誌銘、中學畢業紀念冊留言等。詞典的目的是找出某字最早和最具說明性的用法,而非認可何者才是「適切英語」。不時有人斥責O.E.D.收錄青少年的俚語或行銷術語,他們都誤解了這本詞典,它的目的不是界定語言應如何使用,而是呈現它的原貌。

普羅菲特說:「我不知道那些字適切與否,但看過它的用法沿革便會知道,看似不能破的規則也會破。如同語言會變,語言的用法也會變。人類在語言使用上越靈活,就越可能茁壯成長。」

fsj 提到...

親子天下》餐桌客廳當書房 有助提升學習效果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5/20140214002957.html

施逸筠 2014-02-14 中時電子報

開學期間,不少家長忙著幫孩子打理出專用的書桌或書房,但日本許多教育專家卻建議,國小低年級學童,或是還沒養成自動自發念書習慣的學生,改在餐桌或客廳等公共空間念書,學習效果比一個人待在房間裡更好。

日本教育評論家後藤武士最近在日本《AERA with Kids》雜誌中提到,孩子的房間裡各種有趣的東西很容易誘使孩子分心,父母也很難知道孩子是否需要指導,因此,自主學習習慣不足的孩童,較適合在客廳或餐桌上寫功課。日本教育專家陰山英男也建議,讓孩子在家人能就近協助的公共空間念書,孩子有安全感,更容易專注。

專家也強調,讓孩子在餐桌或客廳念書,目的並不是要方便父母監看盯功課,而是讓孩子遇到問題時,可以隨時和家人討論,一起思考,有助提升學習興趣,也能增加親子間的溝通對話。對於低年級的學童,父母可以利用客廳和餐桌較大的空間,慢慢引導孩子完成功課的步驟和寫作業的方法。餐桌的大面積,也方便孩子把作業本和參考書籍全部攤開,一目了然。

想讓客廳或餐廳變成學習的好環境,家長也需配合調整三大要件:

一、將孩子的念書時段變成固定作息,例如固定在晚餐後念書。念書時間一到,電視就必須關機。

二、在客廳準備一套寫功課會用到的文具和工具書,協助孩子快速切換進入念書模式。花在準備用品的時間過長,等到孩子坐定,想念書的集中力和興趣往往已經消失大半。

三、父母可以在客廳看書或處理家事,不必一直坐在孩子對面緊盯,只需偶爾關心,提供必要協助。

已有相當專注力,或是國中以上的學生,個人的書房的確有助專心念書,但對於還未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的孩子來說,在有家人陪伴的公共空間學習,要比被趕入房間寫功課來得溫暖許多。

※ 相關報導:

* 高中名校資優生 跨海攻頂尖大學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40214000827.html

近年來高中名校學生跨海念大學的比例大增,顯示學生重視全球化趨勢,不再以台大為唯一首選。以北一女為例,申請就讀境外大學由101年23人攀升至102年的35人,今年更有學生不考學測,直接錄取美國頂尖大學。

有學生表示,台大世界大學排名在百名之外,有機會進入全球50大學校,自然要把握機會。

* 台商子女學校/見到王郁琦 女老師哭了…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1/8485477.shtml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上午探視上海台商子女學校參訪,上海台商協會會長葉惠德說,希望政府能協助大陸台商子女學校的師資制度化,讓到大陸任教的老師保留在台教師資格與年資,同時提高對大陸台商子女學校的教育補助。

....當年積極協助上海台商子女學校籌設的葉惠德,希望政府讓台商子女學校的老師,保留台灣教師資格與年資,日後返台協助安排在公立學校任教,以更好的制度讓台商子女學校吸引留住好老師。葉惠德也希望政府提高對大陸台商子女學校的經費補助。

* 大學退場第一槍 高鳳停辦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4/today-life7.htm

因為招生不足,陷入欠薪困境多時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昨日貼出公告宣佈已正式申請停辦,成為國內第一所退場的大專校院。

* 私校退場 可用獎補助款資遣教師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9198

屏東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昨天宣布停辦,為私校退場開出第一槍。而根據教部規畫,私校獎補助款也可用於處理退場問題!教育部最近修訂私校獎補助辦法,允許私校可運用獎補助款來處理退場相關事宜,包括給付教師資遣費;另一方面,其他私校聘用退場私校教師,教育部將增加其獎補助款,新辦法已從今年元旦生效。



◆ 未來十年就業市場 觀光服務科系 最熱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4000189-260204

工商時報 記者劉馥瑜/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14日

隨著觀光客來台突破800萬人次,國內觀光旅遊產業也越來越夯!1111人力銀行與遠見雜誌最新調查顯示,在國內逾千家受訪企業心目中,未來十年台灣就業市場最熱門的科系,以觀光服務科系拔得頭籌,打敗了以往熱門的商業管理和理工等學科。

據觀光局統計,來台觀光人次去(102)年再創新高達801萬人次,馬總統日前還宣示,希望今年增加到900萬人次訪台觀光。

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李大華指出,近年來,國內觀光軟硬體實力不斷提升,除了外國人來台觀光人數大增,國人旅遊風氣也愈趨盛行,觀光服務業得以不受景氣影響蓬勃發展。不過,該產業長期面臨基層人力嚴重缺口,加上國際級飯店旅館和精品業陸續進駐台灣,人才的需求未來將是時勢所趨。

大學學測成績近日公布,1111人力銀行與遠見雜誌昨(13)日發布最新「企業最愛大學評價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成7的企業表示會進用大學學歷的新鮮人,原因是新鮮人年輕有幹勁,且進用成本相對較低。

受訪企業並指出,進用大學社會新鮮人最重視的是「學習力與可塑性」,其次是「對工作的熱情及企圖心」,至於「專業知識與技能」僅位居第4名。



◆ 又逢甲午…莫忘上回的拚勁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84776.shtml

【聯合報╱黎建南/自由作家(高雄市)】2014.02.14

歷史課綱修改,又引發國內去中、去台,擾攘不斷。進入甲午年,媒體不少談論甲午的文章,多為對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的回顧,或對今年甲午年的期許。似乎少有人提及一九五四年(民國四十三年)甲午年,其實,那一年有很多值得不同立場國人省思之處。

那一年三月十日,國民大會罷免李宗仁,廿二日選出蔣中正、陳誠為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統,使政局穩定;十二月三日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使台灣人心安定,安穩是發展的先決條件,而安穩不能只是口號。

政府遷台後,國防部為掃除大陸陷共前之積弊,積極整軍,各單位設人評會,經理(伙食)委員會,生活檢討會,中山堂工作委員會,推行人事、賞罰、經理、意見等四大公開,經四年運作成熟,在一九五四年將四大組織合併為榮團會。為軍中改革機制,讓軍人能安心、人民有信心,黃埔軍校亦改制,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提升軍官素質與地位,保衛台灣至今。

那一年,因耕者有其田落實,將公營公司股票補償發給地主,通過四大公營業轉民營辦法,台灣水泥公司在十月廿一日轉移民營,是第一家開放的民營公司,帶動了台灣民間工商業開始躍馬奔騰,從全島到全球。

那一年,台灣西部縱貫公路全面舖設柏油,於十月二十四日完工,帶動了物流業的駿馬豪情,他們南北奔馳;東西橫貫公路新路線也在那一年勘測完畢。

那一年,台電與農復會合作,支援全島鄉村電化計畫,協助農家照明與生產,為台灣農產品加工,提供現代馬力(電力)。那一年,東部最大發電工程,立霧發電所竣工,為東部發展,蓄足馬力。

那一年,也發現大陸來台人士多發疾病問題,原因是水土不服,思鄉情切,語言不通、生計艱困,以致治好一病,又另生一病,病灶在心裡而非生理,這種自然病灶,唯有自然自癒,自力免疫。

忽焉一甲子過去,大陸來台人士,心態上從暫棲到永住到生根,身分上也從外省人變成新台灣人大家已成生命共同體。今天,台灣的困境、難題、假象、悶苦,是大家必須同心協力來面對及解決。

又逢甲午,這次台灣的條件比一九五四好的太多,但缺少一九五四那時的中興氣象。

元宵節過完,中國農曆新年假期結束,大家共同為新的一年努力。王郁琦與張志軍南京歷史性會晤,能否為今年開創新契機,全民都翹首企足「馬首是瞻」。期待政府提供萬馬奔馳的方向與力量,但願微調的新內閣,能如一九五四甲午年的作為般,釐訂出適合的政策,讓馬英九拚經濟的心願,馬上如願。

fsj 提到...

課綱未納原民史觀 原民團體抗議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9311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2014/02/15

「遵守人權準則,終結同化教育!」抗議高中歷史課綱未納入原住民史觀,包括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台灣原社等原民團體,昨天到教育部抗議,要求制定課綱時尊重民族差異,並建立原民師資培育學制,培養具有異文化教學能力的老師。

針對原民團體的訴求,教育部主任秘書王作臺表示,目前正在制定12年國教課程總綱,公聽會也陸續上場,歡迎原民團體循正常程序表達意見,有共識可納入課綱制定參考。

教育部表示,「國民中小學9年一貫課綱」中,已將原住民族語列入「本土語言」必選課程,每周至少要上1節;目前正研擬的12年國教課綱,總綱研修小組中也有設立「原住民族暨新住民族課程發展組」,課程研發時也有原民代表參與,保障原民的教育權。

台師大地理系教授、台灣原社會長汪明輝表示,原住民是這塊土地居住最久的民族,教育部制定歷史課綱,從未重視過原住民史觀,而是實施「殖民同化教育」,課綱微調只見「去台灣化」爭議,原住民的聲音被掩沒。台大社工系學生、原住民族青年陣線代表潘宗儒表示,教科書是以漢人為中心的史觀,讓原住民學生忘了自己是誰。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台灣開港原因 從「英法聯軍」變「鴉片戰爭」 學者批新課綱「亂調」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5/today-p1.htm

自由 2014.02.15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馬政府「微調」高中歷史課綱,居然把促成台灣開港的「英法聯軍」寫為「鴉片戰爭」,遭質疑是「發明歷史」般地「亂調」。學者認為,這是刻意將台灣捲進中國大命運的史觀呈現,應非疏失。

質疑教育部「發明歷史」

依教育部甫公告的「微調」高中歷史課綱,在台灣史「開港以後的變遷」單元說明述及「說明外國人對台灣通商、傳教與戰略位置的企圖,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台灣所受到的外力衝擊,如鴉片戰爭迫使清廷開港通商,以及其後發生的羅妹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

對照「微調」前的「說明外國人對台灣通商、傳教與戰略位置的興趣,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台灣所受到的外力衝擊,如鴉片戰爭、開港通商、羅妹號事件、牡丹社事件、中法戰爭等。」新版課綱直接將台灣的開港通商指向「鴉片戰爭」。

台大歷史博士生吳俊瑩在臉書以「在課綱發明歷史」一文指出,只要問國中生都知道,台灣開港是因為一八五八年的「英法聯軍」,而非「鴉片戰爭」;這等於是由教育部「發明」台灣史,讓「鴉片戰爭迫使台灣開港通商」成為教科書一定要寫的「神話」。

吳文質疑這是「亂調」,連最基本的史實都出錯,難道史觀會沒有問題?

該文引發網友的熱烈回響與引用。有人直指,只要政治正確就夠了 ,重點是所謂的「合憲」,至於符不符合真相,他們完全不在乎。也有歷史所學生譏諷,這份課綱都由一群不是學歷史的「專家」所改寫,他自己也很熟悉「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真想去編寫物理課綱。

刻意將台捲進大中國史觀

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也在臉書上質疑教育部長蔣偉寧,教育可以這樣搞嗎?專業可以這樣踐踏嗎?歷史課綱到底要不要符合史實?盼蔣能拿出良知良行,撤回課綱。

鑽研台灣海洋史的政大台史所教授戴寶村指出,早在國編版的歷史教科書就具體述及,台灣是在「英法聯軍」後「天津條約」才成為通商口岸,這是非常基本的史實,應不致在此發生錯誤。

他認為,因中國都把「鴉片戰爭」視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進入國際列強壓迫的年代;恐怕是為了呈現台灣、中國有一致的史觀,才刻意模糊台灣的開港,讓台灣直接捲入中國大命運的漩渦內。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有話要說-教育不是商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5000989-260109

中國時報 孫效孔 2014年02月15日

為了滿足大家的大學之夢,大學入學制度一改再改;但是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起薪又低,辜負了社會對大學的關愛與重視。那麼問題出在哪裡?是招收過程的瑕疵嗎?還是滿地大學造成畢業生供過於求?這些都不是讓大學生銹的主因。

真正的原因,是大家把大學教育當作商品和投資,這種扭曲的心態,正是大學教育的殺手!進入大學之前,每個人拚得你死我活,而一旦進入大學後,學生及其父母卻以消費者或投資客自居,才會把大學生的行情搞低!

學校儼然成為賣場

雖然許多人並無「教育即消費」的心態,但是社會對大專學校的要求,迫使學校視學生為消費者,讓學生評比老師。面對「貨真價實」或是「顧客至上」的社會期待,學校儼然成為賣場,老師也越來越像在擺地攤!醫療業也面對類似的扭曲,所以會出現「防禦性醫療」,到頭來倒霉的當然是病人。問題就在於,求助者自以為是消費者,而消費主義絕不適用於教育和醫療!

如今學校裡也出現「防禦性教育」,教授乾脆讓學生輕鬆過關,好得到學生的高分評量。上課不管課堂的秩序或學生態度,因為只要對學生要求嚴格,老師的評量分數就會偏低。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品質虛有其表,難怪高達1/6畢業生選擇延畢,職場新鮮人生產力逐年下滑,企業雇主開出的起薪也就低的難看。

上大學不是去消費

把教育當作投資,更是常見的社會思維。以社會整體的觀點而言,高等教育當然是重要的投資;但是受教者若以投資客自居,反而得不到所期盼的報酬。一般的財務投資,由經理人全權負責其成敗,投資客只要出資即可。對大學教育的投資,更像病患面對醫護人員的處境,自己必須花時間用心維護健康,醫療機構才能幫助病患得到健康。有些大專學生及其家庭,認為付完學費就已盡到本分,把教育品質完全歸咎於學校和老師。把老師當作經理人讓學生來評比,如同讓每個病患看完病就給醫生打分數,其後遺症之嚴重不言可喻!

上大學不是去消費,也不是當投資客。學校和教師當然需要合格又能掌握時代變遷,教育部不僅評鑑學校也考核各級教師,就是在確保供給面對的品質。但是,大專文憑的亮麗外表,如果沒有得到需求面上應有的配合,社會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學畢業生,在職場上接受低薪的羞辱。

學生及其家庭如能盡量避免消費者或投資客的心態,台灣的高等大學教育才有可能振衰起弊,讓企業用漂亮的薪資回報畢業生的努力! (作者為大學教授)

※ 相關報導:

* 他們,為何捨台灣的頂尖大學?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9367

愈來愈多台灣明星高中學生,選擇到香港讀大學。去年從建中畢業的簡瑞霖,基測412分、學測75級分的「雙冠王」,和前年從台南一中畢業、學測70級分的李愷,都捨台灣的頂尖大學,跑去香港念大學。

目前就讀香港中大建築系二年級李愷說,香港因為中西合璧的英國殖民背景和鄰近中國大陸地緣關係,台灣學生到香港求學,不但可以同時接觸東西文化,更比到歐美國家更快融入。

* 清大搶學生 滿級分現領15萬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5/today-north8.htm

學測成績剛寄出,各大學爭取優秀人才也如火如荼展開。清大祭出學測成績滿級分學生,馬上發十萬元獎學金且免繳五萬多元學雜費,現領十五萬元,以後成績排名在全班前五分之一還可續領,加起來四年現賺六十多萬元!

* 日本留學減 來台學中文逆勢漲
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402150050-1.aspx

日本近年出國留學風潮不再,但來台學習人數卻不減反增,其中多半是到台灣學習華語文。教育部將台灣打造為華語文教學重鎮,持續到世界各國宣傳,日本便是其中一大主力客群。



◆ 私校退場 偏鄉教育更凋零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87029.shtml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2014.02.15

成立僅十年的屏東私立高鳳數位內容學院確定停辦,私大倒閉潮正式開出第一槍。但高鳳學院成立僅十年,如今這些經營困難的學校,都是當年服膺政府鼓勵「廣設大學」與「私人興學」的受害者,教育部朝令夕改,猶如兒戲,卻無人負起政策失敗的責任。

根據目前情勢,教育部不願處理教職員工作安置,把問題全扔給董事會。另方面,有些大四生正在進行畢業專題或展覽,他們轉去的學校僅願付「鐘點費」給高鳳原指導老師,讓學生得以畢業,難怪高教工會發聲明指出,這是對台灣高等教育做了最壞示範。

一月底,教育部公布私立學校退場機制,以註冊率和學生數當成退場指標,但類似屏東的偏鄉,人數本來就少,若與都會同一標準評比,形同誘導學生為了躲避大學退場,加緊往都會流動,必使偏鄉學校經營加倍困難,尤其以南台灣和東部的私校,及改制升格而來的學校,首當其衝。

這些對於民眾切身的教育亂象,源頭可上溯一九九四年行政院教改會成立,但廿年來,擘畫教改者從未負荊請罪。最近大學入學的學測和指考合併為「新型考試」,走回廿年前「一考定終身」的老路子,教育改革爭議不斷。

政府目前對私立大專校院的退場機制模糊不清,以高鳳例子來看,所謂「輔導學校轉型」的理想已宣告失敗。此退場消息傳出,未聞社會上的喝采,乃因政府既未預見少子化問題,對於教職員安置以及學校資產處分又無合情理的解套。也許正是同樣對於政府措施的深沉迷惑,讓民眾愈來愈吝惜給予執政者掌聲。

教改廿年,是否讓我們的教育品質在倒閉浪潮中維持台灣的競爭力?雖然教改最後成敗仍有待時間驗證,但這些所謂改革真否讓我們在「王張會」、「馬習會」掀起的兩岸交流風潮中,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以持續引領中國?或反使台灣影響力日漸凋零?對於面臨嚴苛選舉考驗的國民黨而言,這一連串改變又是否帶給人民更大信心?畢竟,在台灣內部不振的現實情形下,執政者有否足夠警覺與能力去因應瞬息萬變的社會,必須是任何改革的思考前提。

※ 相關報導:

* 北市一校一外師 偏遠國小先試辦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9310

為讓學童有和外籍英語教師對話機會,北市教育局將引進外師進駐校園,103學年起先選擇8所偏遠、弱勢生比率偏高的國小試辦,5年內達成1校1外師目標。

fsj 提到...

駱芬美扭轉 被混淆的台灣史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6000880-260306

旺報 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16日

「史實不等於事實」,台灣人耳熟能詳的歷史,包括英雄人物吳鳳和廖添丁的故事,事實上都有重新解讀的必要,台灣史學者駱芬美繼《被誤解的台灣史》後,再推出《被混淆的台灣史》,將多數台灣人「本以為自己都知道」的歷史,予以重新定位。

吳鳳是已在歷史課本消失的一代「義人」,廖添丁則是未曾在歷史課本中出現的「義賊」,前者曾讓統治者推崇有加,但在原住民意識崛起後黯然褪色;後者因挑戰了日本警察,成了小老百姓心目中恩公,更是「抗日」的英雄。但事實上兩人的形象扭轉均與政治角力有關。

日方致力於吳鳳的「神化」,認為吳鳳傳說有助於強化公務員「殺身成仁」的皇國精神,並將吳鳳傳編入教科書,因此日本推行皇民化,一一排除台灣民間信仰時,卻保留了吳鳳信仰。吳鳳信仰直至1980年陳其南發表〈一則捏造的神話──吳鳳〉才開始出現原住民殺害吳鳳是反抗侵壓行為的聲浪。駱芬美表示,隨著吳鳳神話打破,不再有政治人物的加持,吳鳳為阿里山區漢、原群交流的用力,還是值得被肯定。

至於廖添丁,駱芬美指出其生平傳奇有大半是死後才塑造的,由於台灣民間信仰相信「生時凶猛,死後必為雄鬼」,加上台灣光復後為凸顯台灣人受日本殖民迫害,使廖添丁從「凶賊」躍升為「義俠」。《被混淆的台灣史》所澄清的史實還包括,我們以為日本統治台灣後強制男性剪辮子,事實上直至辛亥革命成功後才順勢推動;我們以為日治時期台灣與中國沒有往來,事實是台灣總督府制訂了「對岸政策」與中國往來。



◆ 學者:台灣史調整逾六成 課綱絕非微調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6/today-fo1.htm

自由 2014.02.16

字數大幅增刪 教部呼攏遮瞞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教育部宣稱高中課綱只是「微調」,且提升台灣的主體性,合憲、合法、合程序。不過,學者做出前後對照表後發現,光是台灣史遭更改的字數就超過六成,且不斷強化台灣與中國間的連結,如此變動絕非「微調」。

台灣與中國間 刻意強化連結

「台灣與海洋亞洲」研究社群昨日凌晨在臉書發表「高中台灣史課綱『微調』教育部說詞vs.真相版」及「台灣史課綱變動表」http://goo.gl/WrCXEJ),完整對照課綱「微調」前後字數的增、刪及調整。

文章指出,教育部刻意「呼攏遮瞞」,誤導高中歷史課綱只是將「荷西治台」改「荷西入台」、「鄭氏統治時期」改「明鄭統治時期」、「清代」改「清廷」、「日本統治」改「日本殖民統治」、「中國」改「中國大陸」。

但進一步比對後發現,光課綱「字數」在「微調」後,整個台灣史就改了六○.四%;其中早期台灣改了五十六.八%、清治時期改了廿二.六%、日治時期卅九.九%,戰後的當代台灣更大改一三九.三%。

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在臉書上形容,這就像寫了一篇四一五字的文章,被強勢刪了一三六字,再增四四二字,然後說這是「微調」而已,你會懷疑自己是否活在一般人居住的地方吧?

立委:微調說 掛羊頭賣狗肉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指出,課綱在「微調」後,大幅增加台灣與中國的連結,如此高比率的修改,就是重編課綱,「微調」只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託詞;不循正當的課綱審定程序,卻偷偷摸摸地透過新創的「檢核小組」來重修課綱,怎會合乎程序?

她進一步指出,這種改法就是避免出現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意涵,直接將台灣上溯明、清法統;在這種論述脈絡下,中華民國將淪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財產,淪為一個叛亂政權,不利我們在國際上訴求兩岸互不隸屬,恐怕未來的中華民國就要加上引號,成為「中華民國」了,這將嚴重斬斷下一代的出路。

※ 相關報導:

* 永社籲老師 勿灌輸特定意識形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6/today-fo1-2.htm

高中課綱微調引爆爭議,台灣永社昨舉辦「洗腦行不行?—高中課綱微調之合法性」論壇,多位學者昨天指出,就算教育部真要以考試引導教學來強行推動新課綱,進行意識形態洗腦,老師也應打破教科書迷思、跳脫框架,帶學生認識更接近真理的東西,反正「考試是一套,實際上學是另一套」。



◆ 老師,圓仔是我們的「國寶」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6000392-260109

中國時報 王睿 2014年02月16日

本月13日參加「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座談會,發言中講到近日一段教學現場對話,有高一生提問:「老師,圓仔算不算是我們的『國寶』?可牠不是中國四川來的嗎?」考慮到方方面面因素,當下最合適的答案,也許只能是一個反問:「那孫中山是不是『國父』?他不是中國廣東來的嗎?」

前一天,王郁琦在南京宣讀:「中華民國已經103年了……」他隨後呼籲「正視兩岸現實」云云。但不知,103年的中華民國如何正視前述一個高中生的「國寶」問題?如何教台灣學生看待「台灣光復」與「日本統治」?如果連內部「兩區化」還是「兩國化」都只是人為操作下的集體迷思,又憑什麼在東道主的地界大言「正視兩岸現實」呢?

施明德說,是「史觀的衝突」造成多年來台灣內部的撕裂、對立和仇恨,乃至演成藍綠和統獨的分歧;而衝突的兩造,是二戰結束以來存在台灣的「中國史觀」和「反殖民史觀」。照這種邏輯論之,在今日台灣,「中國」是站在「反殖民」對立面的殖民者符號,「台灣」則是反殖民者符號。所以他說:「直到今天,大中國史觀藉著長期執政權和經濟支配力,它仍是台灣島上的主流史觀;但由於台灣人的覺醒及國際情勢的穩定發展,反殖民史觀在台灣已不可能被摧毀。」

然而,受難與受害意識不等同反殖民意識,更不等同反殖民史觀的主體性格。植基於受害意識的反抗者,常因現實環境受挫與權力慰藉缺位而將反抗意志自囚為受害意識的僕從,並將之不分青紅皂白地普及化;透過受害意識為本質的反抗認同集體化,來作為他個體傷害的替代性補償。正因為僕從化的反抗意志不由自主,他只能無分別地為自發的受害想像擎起反抗旗幟。所以才有「從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鄭成功集團、大清、日本及蔣家政權」,是「連續不斷的長達4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表述。

任何建設主體,都是反抗對象,才能將自己無止盡地客體化、正當化,這就是台灣某種「反殖民史觀」的主體缺位。想抽離中國的元素,又不便將荷、西和日本例外,以免落人標準不一的口實,只好一併反了,才能把「中國史觀」和「反殖民史觀」對立起來。這種「史觀的衝突」,與其說是基於殖民雙方關係和條件的全面客觀分析,不如說是源自少數人內心衝突與對立的想望。

德法兩國能合編近現代史教科書,是以德國對於納粹路線的徹底悔罪自新為條件的;在東亞,日本悔罪自新了嗎?台灣徹底去殖民地化了嗎?且不論中國兩岸對於大革命時代新舊政權遞嬗的歷史遺留懸而未決;台灣內部對於美日同盟、對於皇民化統治、對於《舊金山和約》、對於《馬關條約》,尚且沒有到位的「反殖民史觀」。

鬧成這次微調歷史課綱風波,既是台灣社會的選舉性格使然,更是近代中國歷史遺留的問題所致,殃及學生,乃至貓熊。然而被顛倒的歷史,總需要再顛倒回來,才確定我們的路是走向前進的。(作者為自由作家)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中文好難… 老外警官求助派出所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8488593.shtml

【聯合報╱記者王冠仁/台北報導】2014.02.16

曾任友邦「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總理隨扈的卅二歲警官艾睿可,來台當警察大學交換生,他為了盡速學會中文,天天到宿舍附近的派出所自修,把員警當老師,他說「中文,難得不得了!」

艾睿可已在台北市警中正二分局泉州派出所「自修」半年,員警形容他的中文「有進步,但還是很破。」艾睿可曾鬧出許多笑話,不喜歡抽菸的他,有次見到員警休息時聚在一起吞雲吐霧,他上前勸說「抽菸,就像我的中文一樣,很不好。」弄得眾人大笑。

還有一次,員警告訴他,所內有一名長相清秀的女警曾被網友稱為「超萌女警」,此後艾睿可一見到她就「猛警、猛警」不斷地叫;女警原本滿頭霧水,想不通自己哪裡「猛」,明白緣由後才又氣又笑地回應「艾睿可是個壞朋友」。

艾睿可來自中美洲東加勒比海的我邦交國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該國總人口五萬多人;他十七歲當警察,擔任總理保鑣九年後,轉任該國特種部隊SWAT部門警官,去年被指派來台當交換生。他對中文一竅不通,來台後被安排在銘傳大學學中文,今年七月才能進警大就讀。

大約半年前某晚,艾睿可獨自走進泉州派出所,比手畫腳並以怪異腔調說著夾雜英文的中文;值班員警原以為他要報案,和他「雞同鴨講」一小時才弄清楚他想到派出所「念書」。

艾睿可說,他每天下課待在宿舍很無聊,自認自己也是個警官,應該能和台灣警察「body、body」,大膽提出自修要求,沒想到台灣警察很熱心、很客氣;從此他這名替代役男口中的「阿豆仔」,就變成到泉州所自修的學生。

派出所員警說,艾睿可幾乎每天傍晚五、六點報到,連農曆年期間也不例外。警員王宗仁過年時自掏腰包包紅包給他,讓艾睿可覺得很新鮮。



◆ 補強國小母語課 新北教局推點讀筆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488516.shtml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板橋報導】2014.02.16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總綱草案將本土語言課程,維持國小必修一節課,推廣本土語文教育的教師認為不夠,新北市教育局決定推出錄製母語的點讀筆,盼透過聲音的教具延長學生接觸本土語言的時間,4月起開始試辦。

本土語言入課綱多年,卻無法有效讓母語持續傳承,金美國小校長包自強表示,「語文需要持續使用」,沒有環境、沒有時間使用母語,即使一周開設一堂本土語言課程也沒有用。

教育局小學教育科長湯瑞雪表示,推行本土語言不僅有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師資、教材常無法到位,像原住民語的師資多聘請部落耆老,自製教材不一致且瑣碎,也不像英語有光碟片可隨時聆聽,學生學習時難以吸收。

目前本土語言有客家語、原住民語、閩南語可以選擇,國教院日前宣布新住民語將納入,成為第四種可供學生修讀的本土語言課程。為補強母語教學,教育局將從教具的補強延續學生使用母語的機會。

湯瑞雪表示,已與醒吾科技大學學習與教學資源中心主任卜遠程合作,推出「客製化」的點讀筆,將錄製好的母語存入點讀筆中,學生在母語課結束後,仍可使用點讀筆學習母語,解決「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

新北市教育局已經選定蘆洲區仁愛國小、五股區成州國小從今年4月至6月開始試辦,湯瑞雪表示,若試辦3個月後,學生在學習母語成效有所提升,將研擬投資1000萬的經費,拓展到轄內各級小學。



◆ 校園集點 集滿學生人頭換教職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88612.shtml

【聯合報╱張天雄/高鳳學院前學務長(高雄市)】2014.02.16

第一所退場的大學「終於」出現,若不是教育部粉飾太平,這件事幾年前就該發生。先不談私校退場,筆者要在這裡提出當下最嚴重的大學與教師的職業道德問題。

事實上,某些南部私大為生存,已產生毫不遮掩的「同類相食」動物習性,為了要增加學生數,他們創造了一種詭異的生存模式。

目前高鳳學院的教師們瀰漫在一股不安、期待又內心矛盾掙扎的混沌之中。而被教育部指定為安置學生的幾間學校,有些已經私下宴請該校教師,並且開出「卅個學生換一個教職」的條件。部分老師發現,原本一直不想面對的學校倒閉問題,現在竟然可以因此換來更好的工作,於是與教育部規畫之外的學校聯繫,企圖依樣畫葫蘆,用學生人頭數,去交換自己的工作機會。

過去高鳳學院為了生存,招來許多身心障礙學生,他們本就該得到更多的照顧,筆者也不只一次建議學校高層,教育是良心事業,如果未來多為經濟弱勢、身心障礙的學生,不妨就把學校朝向為這群需要成功經驗的孩子們努力,也能做出一番教育的功德;但畢竟形勢比人強,校方關心的是欠款問題,最終造成今天的情況。

正因為如此,高鳳有為數不少的身心障礙、與需要特別關照的特教學生。有些老師過去從沒關心過這樣的學生,現在為了要完成「卅個人頭」的任務,開始到處拉攏在學習上已經是弱勢的孩子們,企圖用他們來換取一份工作。

筆者能夠體會失業的痛苦,但見到這樣的情況,也不禁想要請問幾件事情。這些身為「大學教師、博士」的老師們,職業道德難道如此禁不起考驗?因為害怕失業,就把學生當成便利商店的集點遊戲,湊滿人頭換工作?再者,身為技專院校的老師,竟然走不出校園,一旦學校的工作沒了,就沒能力在業界生存,這樣的教師夠資格教導學生專業職能嗎?他們教出來的學生,又該如何面對這個社會的挑戰?

教育部想儘快處理學生安置問題,卻沒料到大學與高校教師們已隨著環境「進化」成業務導向。「集滿卅位學生」的老師,帶著劫後餘生的僥倖找到新工作;還在湊人頭的老師,則不擇手段的大展張儀、蘇秦合縱連橫策略…只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師的職業道德何在?學生們的權益又該如何保障?

※ 相關報導:

* 大學登「陸」招生 教部別再迴避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88605.shtml

作為大學校長,我們很高興政府逐漸在掃除招收陸生的阻礙。但我們想特別指出的,招收陸生的另外一個阻礙,也必須盡快解除;那就是我方的大學無法到對岸進行公開的招生活動。

fsj 提到...

高中通識 學做人更甚於做學問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90330.shtml

【聯合報╱朱雲鵬/中央大學教授(台北市)】2014.02.17

看到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中的經濟學,可以感受到原課綱編撰者非常想讓高中生多瞭解一些經濟學知識的心情。例如高二的學生,要被教導能從國內供給與需求曲線,導出一國的出口供給線、進口需求線和國際貿易均衡。

如果這些學生未來升學,就讀財金或經濟相關科系,的確有必要瞭解這些知識,但高中畢竟只是通識教育,這些內容恐怕對老師和學生都是相當的負擔。而且,不是只有經濟學的編撰者有急切地要讓高中生獲得相關知識的心情,其他法律、政治、心理、社會和倫理學等,也有一樣的心情,於是課本很可能被「塞爆」。

不過,與其說這是課綱編撰者的問題,不如說是現行高中課程和學校資源的問題。如果每所高中有足夠的教室、設備和老師,可以讓學生像大學一樣「跑班」,公民與社會中許多專業的社會科學,就可以獨立變成個別的選修課,問題就解決了。

在全面改變學校課程安排前,如只能對課綱進行微調,那就只好把較艱深的部分割愛或簡化了。另外,經濟學部分也適度加了一些觀念,例如在討論國民所得的成長時,加入分配正義的觀念,在高三選修課程中,則加入社會企業和公平貿易的介紹。

這次公民與社會課綱微調,有關「道德」的部分幾乎沒有更動。例如「闡述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須逐步建立道德原則,以為判斷與言行的依循」,與「道德範圍已由個人層面擴展至公共領域與專業」等內容都保留。相信原來的課綱編撰者,和這次微調工作者一樣,都非常重視培養高中生的道德觀。

不只高中如此,大學更應如此。一個大學生,如果不懂「做人」基本道理,那他就算學會再多的知識,也不會獲得人們的尊敬。「做人」基本道理,不就是對朋友忠,對父母孝,對長輩敬,對家人和,與人為善?延伸到社會,不就是仁愛、忠誠,有專業倫理和商業倫理?

課綱微調延燒出的「戰火」,曾引發不同政治信仰者間的辯論,這在民主社會相當正常。不過作為刊載辯論內容的新聞媒體,不論記者立場為何,都要遵守專業倫理,因為倫理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應當是媒體的基本守則。

例如某報刊載,本次課綱微調的工作共分為語文、歷史、地理和公民與社會四分組,然後未經查證,就將個人列為「歷史分組」的成員,還用顯著標題批評說:「經濟專業,竟主導歷史調整」。這與事實完全不符。發函要求更正,至今未理。明明是錯誤的報導,讀者被誤導,事後又不更正,這恐怕已違反專業倫理,違反新聞倫理。看來以後公民與社會科中的「道德」內容,還得適度加強才是。

※ 相關報導:

* 國小課文改編MV 學生樂透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7/today-life15.htm

「唉!如果難記的課文內容可以用唱的,該有多好啊!」新北市板橋區莒光國小代課老師李宗憲,為小朋友實現了這個夢想。....李宗憲的作品可上網在YouTube搜尋關鍵字「李宗憲」,或查詢李宗憲的班級教師部落格 http://163.20.7.199/blog/category/263/1192。

* 課綱倒退回大中國史觀/張光直 生前就推翻中原核心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7/today-fo1.htm

享譽國際的考古學大師、中研院院士張光直在過世前三年、一九九八年一場演講上,揭露他早期以中原為核心,解釋華中、華南史前文明型態受華北影響的推論,是深陷當時的史料侷限、傳統歷史學和大中國情結所產生了「偏見」!

....張光直在一九六三年第一版《古代中國考古學》中,曾提出河北、山東出土的「龍山文化」影響範圍,一路從華北和長江流域沿東海岸向南,直到台灣和珠江三角洲。但到了一九八六年第四版,則轉向提出史前中國應存在內蒙古長城、仰韶、大汶口、大溪、太湖長江三角洲、台灣大坌坑等六個文化核心圈「相互作用」影響,取代早期的「中原中心」一元論。

一九九八年,張光直更以「二十世紀後半的中國考古學」為題演講直指,中日戰爭擴大,中國面臨可能亡國滅種的時代背景下,考古學者最常用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手段,就是民族主義考古學,此種意圖論證「我的文明比你早」的模式,每個國家都有,許多中國考古及歷史學者的學說,被當時高漲的愛國情緒「壓榨得乾乾淨淨」,「已很少有知識研究上的興趣」。

張光直更坦言,他以同樣標準回頭檢視自己早年提出的中原中心論,「材料都是在一種眼光下收集的,本質上是民族主義的」。但中國文化大革命接近尾聲後,中國各地方考古發掘研究如雨後春筍,「我不能不向新出土的史實彎腰,就是兩件事,一、中原的文明偶被四夷(四方蠻夷)所超越;二、四夷的文化有時被碳十四(考古測量)放在比中原更早的地位,我不得不給四夷較高的地位。」

張並自問,早年以「中原中心」為核心區的偏見從那裡來?「我不得不把矛頭指向中國傳統的歷史學。」並提及「錢穆先生曾說:中國為世界上歷史最完整之國家,具有悠久、無間斷、詳密三特點」,張光直則認為還要加第四個,就是「自我中心」、「從裡邊看」,張並強調,「中國在世界上有最完整的歷史,可全是它自己的歷史」。

張光直演講特別提醒青年考古家,應隨時檢查他後期提出六個文化區交互作用的論點,並以新的觀念去問廿一世紀新的考古問題。這篇演講文,刊登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古今論衡」刊物一九九八年創刊號,引爆震撼,尤其受到中國考古學界廣泛引用。



◆ 大學生蓋密室 上百玩家想「逃」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490222.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4.02.17

實境遊戲愈來愈夯,成功大學5名研究所、大學生看好商機,成立工作室,將密室逃脫、解謎遊戲結合台南的古蹟、文化,打造獨特的「古都風」遊戲實境。

實境遊戲1年多前從日本傳到台灣,引發熱潮,尤其5名虛擬實境電玩遊戲的玩家,去年底「攻占」新北市貢寮的核四廠管制區,讓更多人好奇參與,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也紛紛推出這類遊戲。

成大建築研究所的林赫、土木所的田偉賢、創意產業所的吳育豪及工程科學系楊慶之、經濟系曹太維,讀的都是熱門科系,但熱愛實境遊戲的他們看好商機,還沒畢業就決定攜手創業。

林赫表示,台南有許多古蹟、歷史故事,結合實境遊戲更有看頭,特別是許多人愛來台南觀光,「只有觀光太單調、一邊解謎一邊玩更有趣」,還能加深對歷史文化的了解。

5人創立的「芒果遊戲工作室」最近在古蹟「吳園」舉辦首場實境遊戲「芒果奏鳴曲」,原想試水溫,沒想到開放報名後馬上吸引百名玩家,每人收費350元,林赫說:「利潤還算不錯。」

「芒果奏鳴曲」選在吳園裡的公會堂舉辦,公會堂在日據時期是聚會表演場所,參與遊戲的玩家都會接到邀請函,解開謎題後才能在公會堂聽到大師的音樂創作。

工作室設計許多謎題在遊戲當中,例如邀請函上有人帶著墨鏡、手持音符,玩家必須聯想,在遊戲進行時找到戴著墨鏡的「管家」,送上邀請函上的音符,管家才會給提示,進入下個階段。

遊戲共有8關,每關只要解出謎題都能得到一串音符,最後合成一首曲子,而過程中用上的道具,最後會幫助玩家在曲子中找到「最美的音符」,才算完成。

芒果工作室最近還與飯店及民宿合作,推出兩天一夜遊程,參與者不僅能玩遊戲,還能到台南遊覽,遊戲的獎品則是住宿折價券等,希望藉此吸引玩家南下。

例如與民宿「夢仔哺」合作,推出「夜闖夢仔哺」實境遊戲,把布置成鬼屋般的民宿,設定成一棟「可以看到想見的死去親人」的舊宅,已有一人進入卻受困,玩家們要進入鬼屋解救他,再一起破除鬼屋的詛咒。

※ 相關報導:

* 瘋實境遊戲 扮偵探扮到國外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490230.shtml

「我覺得自己像偵探一樣」、「好刺激喔!」實境遊戲在年輕人間流行,有的玩家甚至在台灣玩不過癮,還跨海到大陸、新加坡玩。

在PTT的「真實逃脫(True-Escape)」版裡,許多網友分享遊戲心得,網友小P表示,當朋友找他參加實境遊戲時,原本認為「大家關在一間小房間,有什麼好玩」,但因為主辦單位設計巧妙,讓他玩了之後大呼過癮,現在每個月都會找不同的遊戲玩。



◆ 二手書「藏寶」 還有絕版品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490005.shtml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台北報導】2014.02.17

北市環保局「延慧書庫」成立一年,回收各類二手書還包括絕版書、名家簽名書等,甚至石門水庫設計手札等外界難得一窺的資料。

去年9月成為北美南加大法學碩士的林筠霈,趁再赴英國攻讀財經學位前返台度假,特地到書庫捐出花1萬多元買的全套英語自學教材(含96本書、24片光碟),並以廢電池換走4本書。

其中一本劉墉的書,恰是她收藏劉墉14本套書,搜尋已久獨缺的一本,且內頁有劉墉親筆簽名,令她欣喜若狂,直呼「太幸運了!」

網友「小白鯨」形容延慧書庫超酷,除各式再生家具、腳踏車,尤其有各種叢書,他就換走日本名將武田信玄「風、火、山、林」絕版書。

「美少女媽媽」帶小孩開心地換走幾乎全新的童書,看到琳瑯滿目的書而流連忘返。

環保局科長崔浩志說,回收的書無論參考書、小說、散文、字典等工具書或百科全書等,都以消毒水仔細擦拭、整理保存,甚至湊成全套。整理過程,常找各校學生志工協助,學子無形中更愛書惜物。

「延慧書庫真是寶庫。」她舉例,市長郝龍斌曾換到龍應台的「野火集」。

fsj 提到...

高雄大學研發 3D投影免戴眼鏡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492424.shtml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4.02.18

高雄大學資訊工程系學生梁嘉珍、孫崇軒、郭議鎂、吳倩妮,利用四台網路攝影機,搭配他們寫出的程式,可將物體投影到DIY的膠片金字塔中,不用配戴3D眼鏡,就可看到立體影像,所有花費不到一萬。

「即時動態三維浮空成像」開發小組組長梁嘉珍表示,現在電玩遊戲、動畫、電影都少不了3D效果,但後製技術處理繁瑣,還得戴上3D眼鏡。該小組研發的技術則只有綠色攝影箱、膠片反射膜、近1公尺高的投影用金字塔和支架,以及電腦主機、螢幕和網路攝影機,肉眼可直接觀看3D影像,未來可應用在遠距教學或商業行銷等多種用途。

梁嘉珍解釋,該小組改寫影像處理的開放程式碼,再將物體放入攝影箱,裝在四周的攝影機捕捉影像後,即時運算並傳輸至水平朝下擺放的螢幕,最後投射金字塔中,產生免戴3D眼鏡就可看到的立體效果。詳細解說可見示範影片:http://youtu.be/IifweoL-szw。

她說,這套低成本技術可彈性擴充攝影箱空間和投影金字塔大小,在A處攝影箱中進行演講教學、醫學手術等活動,透過網路傳輸3D影像,可在B處架設的投影金字塔觀看,比傳統視訊和遠距教學更有臨場感。不管用在研討會、醫學手術示範,或是商業用途如演唱會、電子商務,都很有潛力。

※ 相關報導:

* 廢水成柴油 高3生實驗奪工程獎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492710.shtml

屏東高工化工科高3學生范文陸花6個月時間,以養豬廢水養微藻做實驗,成功產製出生質能源柴油,這篇論文上月底參加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獲工程學科一等獎。范文陸說,「以前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但是做實驗讓我找到未來想努力的方向。」

....范文陸以養豬廢水供給本土性微藻營養,白天讓微藻曬日光浴,順便也讓裝有太陽能板的蓄電池吸收太陽能,晚上在用蓄電池供LED燈電源,繼續讓微藻照光。經實驗,發現該液體與生質能源柴油成分相同,1萬噸汙水可讓汽車跑25公里,相當於1公升多的柴油。



◆ 書法教育落後陸 董陽孜急請命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8001062-260306

旺報 記者賴廷恆/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18日

書法家董陽孜真的急了!眼見大陸國家教育部去年二月制定《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小學三年級以上必開書法課;台灣小學「寫字課」消失後,是否恢復仍未可知,讓董陽孜揪心之餘,為台灣書法教育到處請命。

董陽孜書法藝術跨界劇場《騷》,14至16日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落幕,但對董陽孜而言,推廣書法藝術、教育的「千方百計」才剛開始。「我擔心兩岸書法發展差距一日千里、萬里!」董陽孜指出,大陸明訂把書法教育列為必修,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雖也研議將書法教育納入國中小課綱,但據聞家長寧可子女學英語、資訊,反對習書法的聲浪四起,讓她積壓內心已久的擔憂更形於外。

書法舞蹈同台呈現

之前董陽孜就曾召集詩人、音樂創作者合作《追魂》系列音樂會,這次《騷》則親自擔任藝術總監,讓書法與爵士樂、舞蹈、多媒體影像結合。董陽孜指出,爵士樂與書法線條有異曲同工之妙,具備相當的基本功後、才能隨時即興;期盼兩者同台呈現,讓時下年輕世代有所體悟:「書法不僅是老傳統,也有最熱門、流行的一面」。

希望人人提筆寫字

董陽孜強調,對兩岸華人來說,「教寫書法、應該就像教小孩子拿筷子一樣!」她念茲在茲,莫過於讓大家提筆寫字;假若每一個台灣小孩,均能提筆創作屬於自己的線條,「這將是台灣傲於世人的文創」。



◆ 愛音樂卻讀電機 滿足了誰?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92821.shtml

【聯合報╱王釗洪/退休教授(嘉縣民雄)】2014.02.18

學測成績剛剛寄發,有學者調查發現,國內大一新生,有高達三分之一後悔念錯科系。過去聯考時代,教育部官員和許多學術政客把矛頭指向一試定終生,天真地以為多開幾道門就天下太平了。教改二十年,如今事實證明,問題又回到原點。誰的錯?

教育問題如果只是開幾道門,不做制度改革,那就太簡單了。高中生大多還是心智未定,需要引導,如果要求學生考量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未免緣木求魚。如果沒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及配套措施,只是呼籲中學老師協助學生職涯探索,頂多是蜻蜓點水,點過水無痕。現今的台灣,高中注重的是學生錄取頂大的比率,家長只希望孩子上名校;大學看重的只是繁星、推薦的比率,以便伸手向教育部要補助;社會更是功利導向,只會頌揚醫科、電機、法律、財金等科系的學生,誰會在乎學生的「興趣」?

譬如,我很會背書考試,高中各年成績以及學測都非常好,但是我真正的興趣是音樂、藝術和體育,在這麼多的壓力下,果然很幸運地我被錄取一流的電機系,滿足了各方(除了我自己)的期望與要求。教改成功了嗎?

在先進國家,大學入學是很慎重的事,學生多半從小學開始,每年都要做智力及性向測驗,並完整記錄。到要申請大學時,將這份記錄連同SAT成績及老師的評語或推薦信(在台灣這種信的可信度非常低),一同送到要申請學校的入學申請辦公室。這辦公室裡有許多教育心理、性向判讀的專家,每年至少花上半年的時間,分析每個申請人是否適合讀大學?是否適合讀所申請的領域?是否適合讀這個大學?

在台灣,教育部一聲令下,就把學生申請資料,丟給大學老師,這些大學教師,縱使是陽春教授也是日理萬機,既沒時間、也沒能力在短短幾天之內分析幾百份學生資料,找出學生的興趣。所幸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直接把高中成績當作審查分數,面試也是俊男美女打高分,口齒流利給好分。教授們罔顧學生興趣又是誰的錯?

我們不禁懷疑,教育部官員和學術政客們,難道不知有性向測驗、入學申請辦公室等這些配套?還是裝作不知?果真如此便宜行事,三分之一大學生選錯系就不足為怪了,那國家下一代的人才呢?

fsj 提到...

下課去操場 不准K書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9000762-260102

中國時報 孟祥傑/新北報導 2014年02月19日

「康橋學校最大的特色,就是我們的孩子,每個都既會念書又會玩。」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說,從康橋小學到康橋高中,他最重視的就是運動與社團活動,連下課時間都比其他學校長,上午20分鐘、下午30分鐘,「把學生都趕去操場運動,不准待在教室K書。」

他表示,康橋學校的下課時間很不一樣,一般學校每節下課都是10分鐘,學生排隊上完洗手間,根本沒時間運動,康橋小學到高中的上午第1節下課時間只有5分鐘,讓學生上洗手間,第2節下課則長達20分鐘,下午也有1節下課時間長達20到30分鐘,就是讓學生到操場運動、跑跑跳跳,老師也會把留在教室的學生統統趕到操場去。

「運動本來就是健康的事,讓學生紓解上課壓力,最好的方法也是運動。」李萬吉說,教育不是把每個學生變成相同的讀書機器,而是讓學生有充分時間運動;老師從旁觀察學生特質、同學間互動狀況,也有助於因材施教,讓學生從有興趣的事物中發揮創意,未來才能有好的發展。

他笑說,女兒國三時曾想報考國中基測,他提醒女兒,報考基測得長達1整年K書,還得放棄彈鋼琴、游泳、看電影這些她最愛做的事,結果女兒想了幾分鐘就決定不報考基測,選擇直升康橋高中部,如今她已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念大一,「單以升學角度來看,她讀完康橋後的表現,也沒輸給明星高中學生。」

李萬吉指出,從全球近10年新興的商業型態來看,成功者幾乎全是升學失敗的人所創造出來,因為長期處在升學壓力下,學生腦子裡只剩念書、考試,不但違背年輕人愛玩的天性,也阻止了創意的發展。

李萬吉指出,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曾說過:「當個好的家庭主婦,念完國小5年級就夠了。」體育好、手工藝好的學生,不該把他綁在課本前,就以學校老師來說,「國文教師要他學好物理幹嘛?」「吳寶春的成功是因為做出好麵包,瑞士巧克力之所以享譽國際,也是因為師傅創意與技術純熟!」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的成就不是只有考試成績好而已。」李萬吉說,當學校、家長與學生只想著考上好學校,國三、高三1整年的讀書壓力,只會抹滅孩子學習動機與創意,最後變成學習逃兵,近年來多起明星高中學生受不了壓力,最後選擇跳樓輕生,已顯示這是台灣教育最大的危機。

※ 相關報導:

* 李萬吉:我的學生要會玩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9000752-260102

「打造出沒有升學壓力、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成長的環境,就是我的夢想。」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從出版教科書到創辦台灣首間「K-12」的康橋雙語學校,讓學生從幼稚園到高中能適性發展,不必為升學考試而煩惱,他說,這是他最得意的成就。

* 周三下課後 到圖書館看動漫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9000576-260107

宜蘭市立圖書館昨日舉辦「動漫影城」影片欣賞首映會,宜蘭市公所購買21部影片的公開播放版本,將在每周三下午播放,歡迎學童在周三午後、學校下課時來圖書館看書、借閱讀物,再一起欣賞動漫影片。....市長黃定和表示,周三午後學童沒上課,因此公所準備內容激勵向上、題材豐富的動漫作品邀學童欣賞,也建議學童可善用圖書館資源,在市圖不僅能吸收知識,也讓老師安心、家長放心。



◆ 小小發明家 創意無受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9000578-260107

中國時報 王亭云/宜蘭報導 2014年02月19日

宜蘭縣五結鄉學進國小,注重「創造力教育」,培育出許多小小發明家!上月於IEYI世界青少年發明展台灣選拔賽,獲得2金3銀2佳作;雖資源有限,但校方去年創新推3D列印,有軟體公司得知,昨日捐贈30套3D繪圖軟體,讓孩子創意無受限。

鼓勵孩子多嘗試、多發明,學進國小近年來成果豐碩,校長王信義表示,2012及2013年入選國家代表隊,參加IEYI世界青少年發明展及ITEX馬來西亞國際發明展,共獲得1金3銀的佳績,上月在台灣選拔賽中,7件作品參賽,拿下2金3銀2佳作。

5年級生林可樺以購物發想,發明出「輕鬆購」,結合提物、晶片、掛勾、手電筒4功能,讓人們輕鬆提重物;6年級生廖晏瑢的「多功能把手」,則讓人們因把手的輔助,輕鬆單手穩定倒水,2件作品獲得台灣選拔賽金牌,將申請專利。

「很克難!」王信義指出,資訊組長陳榮政、老師簡淑媛及王素梅,多年來帶孩子創意發想、實作、撰寫說明書等,沒經費可開模,回收物品拆卸組裝成作品;直到去年2月,指導學生使用簡易3D繪圖軟體,3D印表機來印製作品,成效絕佳。

資訊組長陳榮政表示,以3D繪出作品模擬測試,再用3D印表機印出實體作品,可1次次做修改,省時又省錢。實威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泰源指出,過去都接觸大專院校,很驚訝小學生懂3D設計,「看到孩子的作品,讓人很觸動!」

※ 相關報導:

* 鹿港高中許喬婷 國際科展發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9000646-260107

鹿港高中許喬婷熱愛數學,去年是彰化唯一女學生自行提出作品參加全國科展數學組,得到全國第2名,今年以同樣作品「孟氏定理與西瓦定理在多邊形和多面體中的推廣」得到台灣國際科展數學組4等獎,擊敗22國眾多科學班、資優班學生,為學校贏得前所未有的榮譽。

指導老師鄭仕豐說,許喬婷有積極主動學習精神,對數學更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精神,去年課餘提及「孟氏定理」,雖不屬課程範圍,許喬婷卻憑著一股好奇心,投入研究,將定理得出全然創新的結論,贏得評審激賞。



◆ 課綱原住民改原住民族 學者:消滅平埔族歷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9/today-fo2.htm

自由 2014.02.19

現行法定原住民族 不包括平埔族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課綱「微調」又爆烏龍!台灣史學者指出,為符合「原住民族基本法」規定,歷史課綱把「原住民」一律改成「原住民族」,但歷史上出現過的西拉雅等平埔族,並非現行法定的「原住民族」,形同是為了法律而消滅歷史。

繼發現「微調」課綱把促成台灣開港的「英法聯軍」改為「鴉片戰爭」後,台大歷史博士生吳俊瑩昨再發表「課綱說:平埔族的歷史不用寫」,質疑課綱消滅了平埔族歷史。

他指出,「微調」前的課綱有六處出現「原住民」,「微調」後均改為「原住民族」;並於「修改說明」欄解釋,這是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用詞。但現行法定的「原住民族」,僅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等十四族。

而在歷史上與漢人互動密切的西拉雅族及其他平埔族,均非法定「原住民族」。

堅持法律用語 檢核小組罔顧台灣史

他批評,就是「檢核小組」的成員都不懂台灣史,只知「歷史要符合憲法」,所以歷史名詞當然也要根據法律名詞;過去根本不存在「族」的概念,只有做為生活共同體的「社」;若「檢核小組」有這樣的體認,怎還會用具排他性、界定性的現代法律用語,做為「微調」理由?

政大台史所所長薛化元認為,檢核小組一直強調法制,忽略歷史專業上的「原住民」和現在法律上的「原住民族」,定義是矛盾的;說明還強調是根據現行法律修改,若硬要根據現行法制規定來寫歷史,才會造成課綱調整的依據和歷史事實嚴重矛盾之現象。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主任溫振華表示,教育部用現在的法律去嚴格定義「原住民族」,取代過去通用、定義寬鬆的「原住民」,恐讓過去的歷史無法呈現,是一種削足適履的改法。

台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代理主委蕭博仁指出,他們不斷爭取將西拉雅族列為「原住民族」,但屢遭原民會所駁;現在課綱既將「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卻還要介紹新港文書,以及其他非法定的南島語系「原住民族」,這等於是公然推翻原民會,整個過程荒謬無比。

fsj 提到...

一人一撲滿 佳冬有請紙風車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497545.shtml

【聯合報╱記者張進安/佳冬報導】2014.02.20

屏東佳冬國小家長會及學校,在農曆年前發起「一人一撲滿,紙風車下鄉」募款活動,短短兩個月時間不但已達成目標,甚至超乎預期,讓紙風車劇團可以到該鄉演出,小朋友們欣喜若狂,直呼:「超期待大哥哥、大姊姊們的演出。」

昨回收小豬撲滿,就讀佳冬國小附設幼兒園中班的小萱萱,怯生生地拿著手中滿滿的小豬撲滿,直說:「這是我存了好久的零用錢,我好想看紙風車。」童言童語讓現場師生們都笑開懷。

去年11月,鄰近佳冬鄉的東港國小邀請紙風車劇團到校演出,當時佳冬國小家長會召集人張孟偉就發起募捐,出動五部遊覽車載著當地的家長、學生們到場欣賞。小朋友欣賞過後,一直對劇團精彩的表演念念不忘,卻礙於偏鄉資源不足,始終無法如願。

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張孟偉號召家長會及學校,共同發起「一人一撲滿,紙風車下鄉」募款活動,希望號召鄉親的力量,共同完成藝術下鄉的夢想。

他說,還有家長質疑「為什麼要花幾十萬元買紙風車?」他就耐心解釋,為讓鄉內的孩子們在成長的路上能有藝術相伴,更期待鼓勵更多人參與藝文活動,還利用下班時間到夜市擺攤,讓更多鄉親了解活動的意義。

短短兩個月,從一塊錢、十塊錢慢慢累積,到農曆年前,募款金額已超過45萬元,紙風車也已完成勘察作業,最快4月,鄉親就能目睹精湛演出。

※ 相關報導:

* 吉林國小樂團 周六快閃演出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497711.shtml

腳手慢就聽嘸!為讓校內小朋友苦心練習成果有公開發表機會,並訓練小朋友膽識,吉林國小弦樂團本周六中午將在圓山飯店大廳進行10分鐘「快閃」演出,要讓民眾「瞬間」感受弦樂的迷人風采。

* 培養閱讀習慣 聯合學苑打造專屬課程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497729.shtml

文化部去年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僅閱讀2本書,是日、韓等亞洲已開發國家的1/5。聯合學苑長期致力提升台灣文化水準,認為文化為台灣軟實力的基礎,必須要從國家幼苗開始扎根,因此在2014年開春之際,配合不同年齡層,打造專屬課程。



◆ 高教一日千里 素質一瀉千里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97854.shtml

【聯合報╱錢得龍/國小校長(台中市)】2014.02.20

看到大學院校開始退場,想到當初教改民粹與失智政策,痛心!

從大學高中校數的量來看,台灣高等教育真是一日千里;但從學生的質和量來看,真是一瀉千里啊!

大學一所所開,學生一年年少,這幾年大學為活命來者不拒,錄取率超過百分之百。而專校一間間廢,寶貴的青年人力,該學技藝投入生產歷練的,全進大學虛度光陰,畢業後高不成低不就,只能啃蝕父母與社會老本。

幾月前立委質詢教育部長有關後段大學到特殊學校招攬智障生的事,部長一臉茫然。其實智障生上大學已非鮮事,筆者查今年數量已近六百人,有的據說「成績還不錯」(難道身心障礙鑑定是假的?)。這種謬事出現在人文台灣,不是政府在睡覺嗎?

智障生上大學,只是極端例子,九九乘法背不來、廿六個英文字母寫不全的已全成大學生矣,他們怎上微積分、上大學英文選?大學本在培養高等學術人才,現在大學教授要教二位數的乘法(小三數學)才行?這就是廣設高中大學的奇景。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莫此為甚!

培養多元進路,不是人人升學,三年汽修科學生還不如三個月的汽修廠學徒哩!適度競爭的擇汰升學機制無可避免,齊頭平等雖是美意,終是天龍國的天真。

當時大搞廣設高中大學的諸公,應勇敢出來說句錯了,道個歉。然後該關門的高中大學就關門,讓能念書的孩子專心升學,擅藝能孩子歷練就業,別再都上大學打迷糊仗了!



◆ 數學 從2分到96分…老師,謝謝您!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00060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2014/02/20

以前的他 拿椅子摔老師

台東池上國中學生溫俊惟成績原本滿江紅,數學段考曾只考兩分,連七加八都要扳手指才能算出來。經老師耐心補救教學,昔日曾拿椅子摔老師的問題學生,脫胎換骨,升上國三後數學最高考九十六分,導師評語也從「冥頑不靈」變為「恭敬有禮」。

教育部去年補助國中小補救教學,約十六萬人受惠,進步率達六成。昨天教育部表揚補救教學績優學校及學生楷模,花蓮富里鄉東竹國小等五校、及溫俊惟等五名學生獲獎,數學一口氣進步九十四分的溫俊惟最吸睛。

溫俊惟的爸爸因工傷在家休養,靠母親在礦泉水公司上班養家。他從小功課就不好,數學特別差,升上國中後,段考曾只考兩分,因缺乏成就感,開始鬧事,大小過不斷。

遇到良師 下課都問數學

升上國二後,溫俊惟參加數學補救教學班。數學老師詹永名當時告訴這群已放棄數學的學生,他願付出百分之百努力,拯救大家的數學。

溫俊惟看老師教學很有趣,班上笑聲不斷,下課後膽怯地走進辦公室,問老師:「如果我每節下課都來問你數學,你會不會覺得我很煩?」從此真的每節下課都來報到,把國小沒學會的數學概念一一補回來。

溫俊惟每天回家後,把搞懂的數學題都再算過一遍,數學概念也都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老師說他 最難忘的學生

「我從來沒看過哪位學生這樣做,他是我教書十幾年最難忘的學生。」詹永名說,溫俊惟重拾學習熱忱與自信後,數學突飛猛進,其他科目也漸有起色,如今彬彬有禮,判若兩人。

溫俊惟喜歡畫畫,曾入選全國美展,他很感謝老師在生命最低潮時拉他一把,盼今年能考上私立公東高工,將來想當個木匠。

另一獲獎學生蔡汶璟就讀富里東竹國小五年級,他出生十六天就因發高燒插管,雖撿回一條小命,但傷及腦部,學習比一般學生遲緩。

蔡汶璟的母親阮皇快來自越南,以種金針為生。阮皇快說,兒子小一第一次考數學就拿鴨蛋,但從不放棄,透過老師補救教學,及全班同學從旁協助,小二起常拿進步獎,如今數學已進步到及格,國語更考到八十幾分。昨天她陪兒子到教育部接受表揚,感到很驕傲。

※ 相關報導:

* 原鄉「一鍋泡麵」 讓他立志教孩子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00059

台東池上國中數學老師詹永名,大學時曾到台東幫原住民小孩課輔,發現有父母到外地打工,煮了一鍋泡麵,就讓小孩吃兩三天,讓他很震驚,「連飯都吃不飽,孩子課怎會上得好?」他從此立志當老師,一頭栽進弱勢生的補救教學。

fsj 提到...

書法教育,何妨來硬的!(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0000850-260115

中國時報 ⊙漢寶德 2014年02月20日

不久前,我參與了台積電青年書法大賞的評審。看了高中學生在書法上的優越表現,有很多感想。

這些得獎的作品,筆墨相當成熟,我自愧不如,可是我同時也想到,對青年書法的鼓勵,代表的意義何在?

難道只是希望傳統書法的復興嗎?

生活與美感教育

我可以感覺到,台灣在傳統書法的復興上很下功夫,已經有相當的成就。在各地書法大家的領導下,集結地方上懷舊的力量,書法社團成立了不少,作品展覽也非常多。使人感覺書法似乎有再次成為生活藝術的可能。但是觀察今天社會的生活方式,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在網路傳播的時代,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了,還談什麼毛筆字呢?

正在這段時候,教育部新成立的藝教司,約我討論中學美感教育的問題。近十年來,我一直感到我們的學校教育太忽略美感了,因此國民的文化素養欠缺,在經濟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的今天,文化水準仍無法與先進國家相比。為此,我發表了一些淺見,也出了幾本書。原本以為只是發發牢騷,沒有官員會注意。想不到,藝教司竟認真的看我的書,而且準備正式推動了。

美感教育推動的困難,主要是在方法上。不同於數理與語文,早已有完備的教材教法,而且也很容易通過考試來考核其成效。美育是靠教師們用經驗法傳送給學生,考核時則需察視其美感反應能力;這些都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過去的幾十年,我國推行美育的方法就用美勞、唱遊等半遊戲性的藝術課應付了事。為了糾正這種錯誤,我主張把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分開,以設計教育的美感訓練方法為基礎推動。目前由於設計界的朋友們不熟悉中學教育,仍由藝教界負責改善計畫籌畫教師的培訓與課程的設計。我參加過幾次討論,覺得大家都很努力,但怎麼向學生傳授美感,至今還沒有明確的辦法。

書法專家的天真

我忽然想起書法來了。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士大夫的家庭,子女教育是以背誦經書為主;最重要的,就是自識字開始。這是當然的。識字與否是一生工作與地位的分水嶺,識字就是文人,可以做官,不識字就是工農大眾,只能受治於人。所以文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甚至不可踐踏。

在識字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寫字,以便記憶,同時學習用文字為傳達工具。寫字,除了正確之外,要寫得端正、美觀,所以才有書法這門課。我回想兒時讀書的情境,才覺悟原來書法是傳統教育中的美育課!老師認真的教孩子如何握筆,如何用墨,寫出像樣的文字,並反覆練習。筆劃不對的老師會用紅筆改正,慢慢可以寫出像樣的字來。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寫帖,依老師的觀點選擇古代大師的作品,認真摹仿,直到逐漸寫出個人風格。

中國的讀書人經由書法得到的美感訓練是很紮實的。他們並沒有其他學習美感的機會。當然了,讀書人也可能接觸到繪畫,但那需要特別的機緣。然而書法卻是人人都熟習的,所以書法才被稱為中國的第一藝術。

說到這裡,不免想到今天書法教育的功能。當前我們正努力的美感教育,書法能否幫上忙呢?如果在中、小學課程中恢復書法的地位,可否發揮美育的作用?若然,豈不是免除了為新美育課程傷腦筋,同時又可以復興傳統藝術,因此而一舉兩得,皆大歡喜嗎?

這確實可能是有些書法家的想法。但略加思考,就覺得這是天真的想法。因為到今天,傳統的書法只是少數人喜愛的藝術,已經脫離生活了。今天的社會有千百種職業,都需要專業的知識,所以行行出狀元,只是沒有當年的狀元了。大部分有出息的年輕人,努力用功,想到的是專業的博士學位。在他們漫長的讀書過程,乃至畢業後在職場奮鬥的經歷中,要使用各種文字,只是不需要書法,甚至不需要「寫」字。

摹仿意義何在?

在過去,用毛筆寫字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已經完全無此必要。今天如果勉強孩子們一定要拿起毛筆,練習寫字的技巧,已經得不到教育家與家長們的支持。毛筆字只可能在課餘活動中,視學生個人的興趣,作為一種藝術來學習,因為要學好必須投入大量時間,必然會影響其他課業的程度,所以只能是個人的選擇。在學校的正式課程中,應該放在才藝班裡,供真正有天才的少數學生選擇,已經無法作為全體學生的必修課了。

話說回來了,既然書法不再可能回到生活,怎麼可能把它與美感教育連在一起呢?這與我曾再三提起的硬筆字是不無相干的。讓我們簡略的探討一下硬筆字的問題。

時代快速進步,硬筆字會不會被淘汰呢?像我這樣仍然用硬筆寫稿的人恐怕會被淘汰了,但是我認為在眼見的未來,硬筆字還是必要的。我相信只要紙張仍存在我們生活中,仍免不了要用硬筆寫字的。退一萬步說,簽字至少需要吧!偶爾寫個字條也免不了吧!只要硬筆存在,書法還是有他的可能性的。順著這個邏輯,希望毛筆的書法重生就必須自硬筆的書法下手。這是非常必要的。

在青年書法大賞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這些青年很認真的摹寫傳統的書法,保留了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永字八法」之類的書寫技巧。他們這樣寫下去的意義何在?

如果他們志在成為書法藝術家,那麼忠實地摹仿傳統,缺乏創新的精神,是一條錯誤的道路。也許有人會說,傳統書法是創新的基礎。這是毫無根據的。當代藝術早已把傳統扔到博物館的收藏庫裡,讓懷古者去品賞。當代就是要找一條全新的途徑。他們這樣做,是像匠師一樣的保存文化資產,脫離了藝術,也脫離了當代生活。

硬筆仍屬活文化

我的主張很簡單,就是要孩子們在學校裡學習寫硬筆字。書法界在此可以幫忙弄一套教授硬筆字的辦法,使他們出學校後可以寫出漂亮的字。老實說,我偶爾看到一些在社會上已有成就的中年人,寫幾個字都不成樣子,要如何與他們談生活美感呢?美的感覺,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到立足點,文字是必然要應用的,應該是最理想的美感的泉源,這是中華文化優異於其他文明的特色,我們不能利用實在是非常可惜的。

這一點,大陸的教育家注意到了。他們如何在學校裡推動硬筆字我不太了解,但知道他們有一個硬筆書法的學會,裡面有很多成員,都是用硬筆練書法的。我自網路上找到他們的資料,對成員的作品看了不少。他們是用鋼筆代替毛筆,希望能寫出與傳統毛筆書法同樣水準的東西。老實說,我很佩服他們努力的成果。有些作品看上去簡直與毛筆字無異,甚至更為端正美觀。硬筆也有多種軟硬度,所以作品也有用筆的風格。這似乎已解決了硬筆書法的問題了!

可是我一方面佩服他們的成果,另方面卻覺得並不是理想的辦法。他們是以專業書法家的態度,用硬筆寫出傳統書法的風貌,在今天的社會上是無法生活化與普及化的。除了不可能生活化外,在藝術的領域裡,臨摹古人的風格,即使非常成熟,也稱不上當代藝術家。藝術家必須有獨特的風貌與創新的樣式。說到生活書法,沒有個性是不可能的。摹寫歐、柳、顏、趙,即使是用硬筆,也寫不出個性來的。(上)



◆ 書法教育,何妨來硬的!(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1000772-260115

中國時報 ⊙漢寶德 2014年02月21日

所以我對學校裡教硬筆字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寫字要像畫畫,寫出來要好看。第二,畫出來的字要能使大家認識,達到溝通的目的。第三,筆劃要自由發揮,不受傳統字帖的限制。大家只要看看漢代石碑上的字,筆劃有粗有細,有直有斜,字跡有大有小,很像小孩子的手筆,可是整體看來,卻有一種樸實超脫的美感,使近代的書法家欣羨不已。這不是很好的例子嗎?

中國字是用橫直等筆劃組成的圖案,所以要體察它的美,應回到用簡單線條組成的篆書與古隸。書法家可以幫忙自篆書中找到一批在形貌上接近楷書的古字,供學生們練習,讓他學習到筆劃組合的美感。這裡面包含了視覺美學中比例、構成的基本原則。我強調篆字應接近楷書,因為文字要辨識,才能切進生活。篆隸是可以用硬筆寫出來的,在課堂上練習,應該可以達到美感培育的目的。

自篆書開啟文字美感的心鑰,再用硬筆寫正字,應該可以在下筆時有些斟酌的能力了。如果有老師正確的指導,寫字可以提升生活的品質,也可以成為書法藝術家,不必有什麼固定的師承。如果只是為孩子們日後生活書法的美感,在課堂上應該教一點簡單的行書,不必到草書的程度。學習行書只是希望他們在應用書寫上流利一點而已。要怎麼教,仍然需要書法教育家幫忙動動腦筋。至於當代書法家所喜愛的,龍飛鳳舞的草書,就必須由才藝班中選出有書法才能的孩子,從毛筆的使用著手學習,經過若干年的反覆練習,又在大師的指導下,才得入門徑。這不是書法普及化的目標。

想把書法視為美感教育的一個途徑,就不能過份介意是否使用筆墨。但是我相信,如果有一天,中學課程中的美育課程裡,有了相當份量的書寫美感,不出幾年,年輕的一代都能寫出令人悅目的字跡,那時候,不必有人大聲疾呼,毛筆就會重新回到很多人的書桌上。國人到了中年,一定會以書法為休閒方式,追求精神生活的境界。(下)

fsj 提到...

小學生演布袋戲 操偶、配樂樣樣行

中國時報 池雅蓉/新北報導 2014年02月21日

板橋區中山國小每周三下午在校園搭起了布袋戲台,連樂器、幕後道具都應有盡有!校方利用「教育實驗課程」補助經費,去年9月成立「掌中劇團」,讓學生不必花錢也能學習傳統技藝。

中山國小教育實驗課程以社團形式進行,針對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生,依興趣報名,除計畫規定的補救教學外,還有戲劇、音樂、體育、趣味數學等。全校雖僅34個班級,卻有31個社團,讓周三下午的校園顯得生氣蓬勃。

其中最特別的社團就是「掌中劇團」,學生不只學習如何操作布袋戲偶,還要學會傳統樂器及口白等,甚至聘請專業老師指導,讓他們不是只懂皮毛,還能了解原理與歷史。

學生們於寒假排練《媽祖收妖慶新年》,搭配過年神明繞境劇情,演出慈惠宮媽祖顯靈斬妖除魔的故事,舉凡操偶、配樂、幕後道具及口白等,每個環節都不鬆懈,雖然技術略顯生澀,但精神可不輸專業演出。

校長王健旺表示,設計傳藝課程是希望能夠帶給學生更多人文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從小了解歷史與文化,「就算他們以後不會再演布袋戲,至少能對這項文化有所了解。」他也提及,許多弱勢學生課後較少機會習得才藝,盼透過社團能充實課後時間。



◆ 少子化的高教之路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500332.shtml

【聯合報╱陳聖鐘/遠東科大光電工程系主任(台南市)】2014.02.21

兩年前,系上應屆畢業生甄選錄取國立科大碩士班,特別印製海報還親自開車帶學生回高中母校宣導。回程時,順便問學生對本系課程規畫有否建議,不料學生的回答,讓筆者百感交集。

這是四年來都保持第一名的學生給的建議,他說「其實能幫我們把高中沒有學好的東西教會,就很感激了」。言下之意,雖然上大學了,以前學校教的東西,多學得零零落落。

這應該是很多大學生的心聲,雖然進了大學,不表示高中職以前修的都搞懂了。為何前一個求學階段的基本程度都未完成,就能進入下一個階段,這是因為教育改革的關係嗎,答案就留給相關官員去思考吧。

不管是什麼原因,就算有人出來說「拍謝(台語道歉)」又如何,程度不理想的學生進大學,已經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否則報上不會出現「高教品質一瀉千里」的感慨。

目前正在大專院校服務的老師們,保守估計有一半以上面臨的問題,不只是如何把學生程度拉上來,還要擔心學生畢業,老師會不會失業的殘酷事實。把大學生當高中生教,其實也沒什麼困難,但是要確保大學畢業後,能有大學程度才是教育的良心。

在技專院校服務的教師,如何走少子化的高教路,最重要還是回到教育的本質,不管進來時程度多麼不理想,如果系上老師都能關心學生、傾囊相授,畢業後具備該有的程度,能學以致用,順利就業。家長看到這所大學畢業的學生,不會當靠爸族或靠媽族,這個大學自然禁得起少子化的考驗。

※ 相關報導:

* 違反環評 金門大學招生過度恐挨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21/today-life1.htm

國立大學學生招太多也要罰?金門大學師生數躍升,環保署擬以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開罰三十萬元,金大校長李金振昨批,許多大學招不到學生,金大日間部連續三年報到率超過百分之百,因師生數超過預估規模受到處分,恐怕過於荒謬,收到罰單一定據理力爭、申訴到底。

* 少子化搶人 東華大學祭30萬獎金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21/today-north21.htm

少子化衝擊,為了提高辦學及研究成果,公立大學也仿照私立學校提供入學獎金,位於花蓮的國立東華大學為吸引學生,學測高分學生入學免學雜費,最高還發給三十萬元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