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6

陸年輕人 迷正體字書、台灣作家

◆ 陸年輕人 迷正體字書、台灣作家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006114.shtml

【聯合報╱特派記者羅印冲/北京報導】2012.04.04

北京文藝青年喜歡相約在獨立書店,一泡就是整個下午。提到台灣作家和圖書作品,店裡看書的許多大陸年輕人腦海立刻閃過龍應台和吳念真,一名大陸讀者形容台灣作家的文風,不浮躁也不浮誇,有「民國氣質」的底蘊。

在北京從事金融業的黃先生,昨天在單向街書店花了八十元人民幣(約台幣三百八十元),購買大陸作家許知遠正體字版「極權的誘惑」一書,價格高於簡體字書。他形容,正體字書更有質感,讀起來更有感覺,封面還寫著「新台幣兩百八十元」,貴一點也值得。

黃先生還透露,在大陸實在很難買到正體字的書,大多都是史書或古文學家的作品,只好請朋友從香港幫他帶幾本,仍無法滿足。

從事傳媒工作的周小姐認為,華人世界真正的文藝還是在台灣,中國大陸像失去了根,北京的文藝像包裝出來的。她以九把刀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例,指台灣能拍出真實呈現青少年的青春成長電影,「才算是真正的小清新」。

周小姐說,她喜歡吳念真和龍應台,台灣作家文化底蘊深厚,不浮躁也不浮誇;吳念真的「這些年,那些事」傳達台灣鄉土小人物的故事,讀完讓人眼睛濕潤,而龍應台文風多元且細膩,從「野火集」到「目送」,都是她的最愛。

單向街書店主管武延平表示,台灣作家的書在北京的詢問度很高,像是張大春、楊照、朱天文、朱天心和舒國治等,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他並透露,有時候書店會賣台灣來的正體書,數量不多,很快就被買走。



◆ 杉浦日向子《百日紅》 重現浮世繪師百態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40400422.html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4-04 中國時報

日本江戶時代因為攝影技術還未傳入,只得仰賴民間繪師以浮世繪畫記錄生活大小事,如風景、戲劇、遺像、情色春宮圖等,成為後世瞭解江戶時代的珍貴資料。已逝的日本漫畫家杉浦日向子的《百日紅:浮世繪師腦中的極樂世界之卷》,就以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故事為作品主軸,並以浮世繪畫風再現江戶時代的民情風俗。

葛飾北齋被譽為「畫狂」,畫風融合工筆畫和西洋畫,擅長繪製春宮畫、富士山景及妖怪百物語。他擅長於畫中隱藏思想哲理,曾畫了幅《浮繪化物屋舖百物語之圖》,諷刺日落西山的幕府政治。江戶時代指的是一六○三年至一八六七年,指的是江戶幕府(德川幕府)統治日本時代。

葛飾北齋十九歲便開始畫畫,靠繪製鄰居逝世親友的遺像養家,一直到六十歲以後才真正成名,特別以畫象徵日本的富士山聞名,喜歡描繪山石各種姿態以象徵社會世態。他的繪畫甚至影響到後來的歐洲畫壇,竇加、馬奈、梵谷、高更都臨摹過他的作品。

《百日紅》故事人物有葛飾北齋、同樣身為繪師的女兒阿榮以及他的弟子善次郎間等眾多繪師百態,可以見到葛飾北齋特異的行事風格。首篇便從葛飾北齋因看戲而錯失看到打撈上岸的女人頭顱,他大為惋惜起始,透露葛飾北齋對屍體的著迷。

杉浦日向子也於書中重現葛飾北齋曾以一二○個榻榻米大小的紙張畫出達摩像,也曾在同樣大的紙張繪製巨馬,曾挑戰在一顆米粒上繪製兩隻麻雀的傳聞。他還能左手作畫或由下往上畫。

浮世繪生活精彩,追求享樂,當時盛行春宮圖,即便未曾談過戀愛的阿榮都能繪製出令父親激賞的春宮圖。遊手好閒的善次郎則鎮日沉溺在性愛歡愉。

由於生活安逸,江戶人也喜好觀賞鬼怪故事的戲劇,這主題大量出現在繪師的創作中。書中便有阿榮應主公要求,在屏風上繪製集合妖魔鬼怪的地獄圖,卻造成主公夫人失眠重病,最後要靠葛飾北齋親自上陣,在屏風加上佛祖像,讓眾鬼被收服化解危機。



◆ Google推線上藝廊
http://goo.gl/RqnQe

法新社 2012年4月4日

(法新社雪梨4日電) 澳洲6間畫廊今天加入Google藝術專案計畫(Google Art Project),該計畫提供線上平台讓使用者細細觀賞來自世界各地數千件的藝術作品。

新南威爾斯藝廊(The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Wales)將在線上展出其415件主要收藏,其中250多件可透過3D立體館藏瀏覽功能觀賞。

新南威爾斯藝廊負責人佛蘭納根(Anne Flanagan)說:「我們是參與Google藝術專案計畫的6家澳洲畫廊之一,藉此展示我們最具代表性和受歡迎的收藏品。」

「我們過去從未能如此接近藝術品,幾乎到超出肉眼能見的地步。」

Google藝術專案計畫旨在改變藝術的欣賞方式,以及將其普及全球。

計畫2011年展開,至今吸引40個國家的共151個文化機構參與。(譯者:中央社徐嘉偉)

※ 相關報導:

文創產業化 永續台灣軟實力

23 則留言:

fsj 提到...

燒錢燒太凶 壹電視吃掉集團獲利

【聯合報╱記者彭慧明/台北報導】2012.04.06

根據新新聞報導,來自香港的「壹傳媒」集團可能賣掉集團旗下電視事業,甚至有以五億到六億美元「整包出售」所有媒體事業的規畫。針對新新聞的報導,壹電視廣播發言人張修哲表示「沒有評論」。

新新聞報導指出,傳聞壹傳媒主席黎智英近期「體力精力大不如前」,壹電視持續虧損,讓他萌生回香港的念頭,並已有投資銀行受委託到處找買主。但光賣賠錢的電視事業不容易出售,可能連目前獲利的蘋果日報、壹週刊一併包裹出售。

對於包裹出售傳聞,壹傳媒、壹電視發言管道都表示「無法評論」。但內部主管表示,黎智英心情和精神都不好,確實身體不適,但主要是因為母親過世,黎智英事母至孝,受到很大打擊。

壹電視成立以來,先是新聞台遲遲無法獲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審核通過,黎智英以持續發放機上盒的方式,播放自家頻道以及搭配免費熱門電影為促銷手段,打進台灣約六十萬家庭。去年中取得新聞台執照後,也登上中華電信MOD平台。

不過,壹電視新聞台最期望擠上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新聞頻道,但所有既有頻道都不退讓,壹電視今年年初才透過部分大型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協助,在中南部地區的有線電視台上架,不過頻道位置不好,落在八十七、八十八台區段。而壹電視的高層也變動頻繁,去年行政總裁才從朱華煦改為張嘉聲,朱擔任行政總裁也不過短短一年多。

壹電視開台成立至今,財務壓力大已眾所周知,現在有線電視系統上架每月都需要繳付給業者上架費,加上機上盒的開支大,更是持續燒錢。

去年底香港壹傳媒集團就已發布獲利警訊,表示台灣的壹電視吃掉了蘋果日報和壹週刊的全年獲利,在今年第一季公布的2011年財報「不會好看」,被法人痛責。今年三月,壹電視收掉財經台。不過近期壹電視還大舉招募人力,要經營購物台。

※ 相關報導:

* 台北札記﹕黎智英賣《台蘋》?
http://news.sina.com.hk/news/94/1/1/2628879/1.html

黎佬曾稱他不可能放棄媒體,因為這事業太有趣了。為減少虧損,壹傳媒已從去年開始分拆動畫公司、縮減紙媒印製支出,今年更無預警地裁掉壹電視財經台及新聞台部分人員,種種瘦身行動都顯示黎佬並未放棄壹電視,反而是正視現實力求生存。打包出售壹傳媒相當複雜,傳出這樣的消息,看來是要一邊安撫股東,或一邊尋求新的投資者以減緩財務壓力吧!



◆ 凱擘頻道變更 卡在NCC 壹電視有線系統上架 一波三折

【林上祚/台北報導】2012-04-06 中國時報

去年七月獲得衛星頻道執照的壹電視新聞台,在有線電視系統上架一波三折。目前為止,僅在中投雲嘉南等縣市上架。第一大有線電視系統凱擘,雖有意讓壹電視上架,但因凱擘購物台變更案,遲遲無法獲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通過,壹電視上架也跟著遙遙無期。

對於新新聞雜誌報導,壹傳媒有意出售台灣的報紙、雜誌與電視台業務,壹電視法律事務處處長張哲修表示,毫無所悉,沒有評論。張哲修表示,壹電視目前已經在第五大系統業者台基網的五個系統台(西海岸、大屯、中投、佳聯、北港),以及嘉義世新、國聲,台南新永安上架。

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表示,壹電視要賣的消息,這段期間一直在市場上流傳。早期壹電視電影台,為了吸引民眾申裝,買了很多新電影版權,但這部分採購最近都暫時停擺。最早市場是傳言要賣掉內湖總部大樓,後來則是壹電視單獨賣;現在則更是傳說為「台灣壹傳媒全部賣」。

頻道業者表示,「如果只有賣壹電視,以壹電視在主要有線電視系統,都還沒上架,想要用五億美元賣掉,起碼要等到凱擘(用戶數一百一十萬戶)上架才有可能。」

不過,壹電視在凱擘的上架,卻被最近購物台頻道變更案,遲遲無法獲得NCC通過拖累。據了解,NCC今年初針對富邦入主凱擘屆滿一年,是否履行承諾進行審查,凱擘原本排定的年度頻道表變更,拖到三月才進行審查。

凱擘方面為展現公平上下架誠意,同意讓壹電視上架。沒想到,凱擘將五個購物台頻道,從得易購變更為森森U-Life,遭到得易購激烈抗爭,原本只要NCC分組委員會拍板定案的年度頻道變更,上周五被要求送到NCC委員會決定,所有系統台只能吹鬍子瞪眼。

據了解,壹電視為了爭取在有線電視系統上架,每戶願意支付一.五元。但這次NCC頻道變更案,居然從年初拖到四月,讓壹電視終於體會到,砸錢不見得能成就大局。

fsj 提到...

德「小書」店 袖珍精緻超迷你

中央社 2012/04/07

(中央社記者林琳柏林特稿)鄰近柏林市政府的尼柯萊區(Nikolaiviertel)是仍維持老柏林舊觀的行人徒步區。這裡並非熱門觀光景點,卻經常看到國際觀光客,因為這裡有一家歐洲唯一的迷你書專賣店。

6年前在此開迷你書店minilibris的塞里克(Falk Thielicke)說,在兩德統一前,萊比錫(Leipzig)的出版社在當時政府支持下出版約650種迷你書。現在德文的迷你書仍多半是出自萊比錫的迷你書出版社。

塞里克說,迷你書是指長、寬及厚度都不超過10公分,而且,不需要用放大鏡,肉眼就可以閱讀的書。

他展示店裡最小的迷你書,是1套4本新教聖經的摘錄,放在比香菸盒還小的紙盒裡,每本書看起來比一般郵票還小。不過,翻開書頁,真的不需要放大鏡就可以閱讀。

書店裡出售的迷你書有500多種,從文學、歷史、宗教、藝術、運動及介紹旅遊的書到食譜,五花八門。

塞里克說,迷你書也是很吸引人的禮品。裝在壓克力盒裡郵票大小的「愛情書」,不同頁面印了7種語言的「我愛你」,相當受歡迎。

店裡出售的迷你書多半是德文,也有一些英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和法文的新版書。Minilibris和萊比錫的出版社合作,也編製旅遊及運動等一般大眾會有興趣的迷你書,例如介紹柏林的文集和女子足球專輯。

Minilibris的展示區陳列塞里克收藏的4000多本迷你書,包括1929年倫敦出版社印製的「莎士比亞文集」、15世紀和16世紀的宗教書,以及19世紀以來歐洲各地出版商印製的童書。中國大陸吉林一家出版社所出的古典詩文選也在他的收藏之列。

塞里克有一本「世界上最小的書」。只有2.4X2.9釐米大的微米書,內容是26個英文字母的精緻圖繪,必須用放大鏡才能檢視。這件珍品在塞里克的定義裡不算是迷你書。

塞里克指出,其實在人類有文字以來就有便於攜帶的文本。在柏林的亞洲文物館有一片大約4000年前的石刻,Minilibris店裡就有這片石刻文的複製品,也只有一般郵票大小。

他個人最珍愛的一本迷你書是紀元1495年出版一本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手稿集。這本拉丁文的迷你書只有手掌大小,收集許多達文西的發明構圖。

目前世界上迷你書出版社並不多。塞里克說,據他所知,在東京也有一家迷你書專賣店。在歐洲,除了在德國,俄羅斯和匈牙利也有出版社印製。另外,秘魯有一家出版社會印製西班牙文和法文迷你書。

歐洲的迷你書收藏家組織了一個協會,會員以德國人居多。塞里克曾辦過協會的國際聚會,現在書店每個月仍會舉行讀書會,介紹新出版的書,會友也可以交換收藏。

塞里克說,會友人數目前大約有100人,多半住在北德地區,除了會友,他也歡迎有興趣的人參加聚會。



◆ 電子書蓬勃 5分之1美民眾愛讀

【Upaper╱中央社】2012.04.06

皮尤研究中心4日出爐的調查顯示,有1/5的美國成人去年讀過電子書,而送禮方式也加速這種變化。

皮尤研究中心就電子書如何影響閱讀習慣進行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跟不到2年前相比,在一般日子閱讀電子書的民眾增加4倍至15%。

但就床上閱讀習慣,紙本書和電子書不分軒輊。45%受訪民眾喜歡讀電子書,而43%的人比較偏好傳統紙本書。

這項調查由皮尤網際網路計畫進行。計畫負責人雷尼表示,調查結果凸顯,隨著更多民眾改成網路閱讀,文化和出版業也產生大幅度變化。

皮尤2月的調查結果也顯示,18歲以上美國民眾有21%在過去12個月曾閱讀電子書,超過去年12月的17%。

這可歸因於民眾在節日改送電子書閱讀器和平板電腦為禮。



◆ 社論-紀錄太平輪 補實亂世歷史的空白

【本報訊】2012-04-07 中國時報

一九四九年元月廿七日,農曆春節前一天,中聯公司一艘「太平號」客貨輪,從上海啟航,前往台灣。夜是安靜的,人心卻是倉皇的,沒有人意識到接下來的數十分鐘,將改變上千人一生的命運,有人失去父親,有人失去妻子,無數家庭從此煙消雲散,甚至無法追問還有沒有人記得他們?

太多名字沉沒於大海,六十多年過去了,太平輪船難才逐漸在歷史和紀錄片工作者的追索下,逐漸解密,許多不願意再回憶慘痛往事的生還者,陸陸續續披露隱藏在他們心底最深處的悲傷。

這艘最後一次航向台灣卻失事的太平輪,載運了中央銀行一千多箱重要文件,有人揣測那是中華民國寄存在國外的外匯密碼,但迄今無人解密;船上還有《東南日報》全套印刷設備、白報紙、資料一百多噸,鋼材六百噸。有票乘客五○八人,但包括船員無票者擠進了近千人。

太平輪才從上海出發沒多久,就在舟山群島海域與滿載二千七百噸煤與木柴的「建元號」貨輪相撞,建元輪屬無錫麵粉大王榮氏家族榮鴻元所有,太平輪船艏切入建元輪第二貨艙,建元輪沉沒,除兩名水手被救起外,包括船長在內的七十二名船員全部罹難。他們的名字,也不再有人聞問。

國際知名鑑識專家李昌鈺的父親也在這艘船上,原以為可以和父親一起吃個年夜飯,沒等到爸爸的他不諱言,如果父親還在,或許不會受困於家中經濟而念警校,也就不會走上鑑識這行,他的人生因為太平輪而改變。

還有一位葉倫明老先生,他是卅六位生還者中,少數還能採訪到的人,六十年來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長跑,紀念死難的朋友,他也是香港最年長的馬拉松長跑選手。活著,就是歷史的見證,他說要一直跑下去,直到倒下為止。

葉倫明祖母是日本人,二戰結束後,廿四歲的他很早就帶著妻小移居台灣打天下,當時台北迪化街不少商行都是往來兩岸的福州老鄉,葉倫明在最後一次返回台北途中遭遇船難,成為被澳洲軍艦救起的少數倖存者,然而,因為無法克服船行遠方的恐懼,他先回到上海老家,試著寫信告訴人在台北的妻子,然而,太平輪沉沒後三天,北平失守,四月共產黨進入南京,五月廿日台灣宣布戒嚴,所有信件全部被退回,他與親人的所有連結就此斷裂,他的人生變了。

台北第一座清真寺的創建人常子春,一九四八年即到台灣安頓,囑妻子攜兒帶女來台落地生根,沒想到就此失去了十一個親人,他在生平自述中,僅用短短的廿七個字訴說一生的痛:「余在萬分悲傷之中,維所求真主賜余力量,繼續為國家與宗教服務」,他的人生從此也變了。

知名主持人蔡康永曾在自己的書中淡淡提及,「我家的鐵達尼號」,描述他身為船東之一的父親經營的中聯公司因為這次船難,船隊被扣押的舊事。太平輪就是「東方的鐵達尼」,然而,鐵達尼號是快樂的出航,太平輪卻是倉皇辭廟的逃亡,後無退路,前途茫茫,六十三年過去了,還是有許多生還者或罹難者家屬不願意再記憶這段悲痛的往事。

十七世紀中葉起,有大量閩粵移民橫渡黑水溝,那是第一次大的移民潮,海上犧牲亦不知凡幾;一九四九年前後也有大批新移民渡海建立新的家園,太平輪承載無數生離死別,許多人從此有了精采的一生,有更多人與自己的前半生告別,孤老於台灣,異鄉從此成了故鄉,有人卻再也走不完這段航程,這是島嶼共同的傷痛與記憶。

一段又一段人生斷裂的故事,在禁忌的年代被刻意遺忘,直到數年前開始有張典婉《尋找太平輪》;而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長天傳播耗費巨資,繼《黃金祕檔》、《最後島嶼》之後,再製作這部《驚濤太平輪》,為一九四九大遷徙三部曲寫下終章。對所有歷史工作者而言,用紀錄片補實了曾經有過的空白,讓島嶼共同的傷痛找到接軌的可能。在政客口中,族群或許是尖銳的話題;在歷史記憶中,卻可以是寧靜地分享與聆聽,而這正是過度喧囂的台灣最需要的。

※ 相關報導:

* 日裔攝影師鏡頭 捕捉死亡顏色
http://www.udn.com/2012/4/6/NEWS/READING/REA8/7009763.shtml

日裔美籍攝影師Toshi Kazama(風間聰)原本從事商業攝影,十多年前他投入廢除死刑行列,走訪美國、台灣等地拍攝刑場、死刑犯及家屬,25幅大型攝影作品「死亡的顏色」即日起在高雄市文化中心文藝之家周邊展出,帶領觀者反思生命的意義。

* 莎劇改編 豫劇團將搬演「量‧度」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11998.shtml

台灣豫劇團三年前將莎翁「威尼斯商人」改編為豫莎劇「約/束」,巡演國內外大受好評,台大教授彭鏡禧及台師大教授陳芳的劇本還收入美國大學教材。今年豫劇團將莎翁「惡有惡報」(Measure for Measure)改編為「量‧度」,再度結合東西文化。

* 「富春」山寨kuso版 老蔣老毛將合璧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12271.shtml

台灣當代藝術家姚瑞中最新作品「萬歲山水」,仿傳統山水長卷的風格,將高舉「萬歲」手勢的蔣公置入畫面中央;未來將讓老毛(毛澤東)與蔣公「合璧」!

fsj 提到...

劉克襄新繪本 聽「老樹之歌」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4.08

作家劉克襄曾以老樹為題,寫出膾炙人口的散文「大樹之歌」、「大樹之死」,前者被收入南一版國中課本。「老樹可討論的議題很多!」他整理這幾十年來對老樹的觀察,與拼布工作者阿桂合作完成繪本「老樹之歌」。

五十年前,劉克襄的父親到台中市大同國小任教,和校長一起種下一排大王椰子。到現在,劉克襄每次回台中老家,都會順道探望這排老樹。

劉克襄期待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能有老樹的陪伴。兒子第一天上國小,劉克襄便迫不及待帶著他到校園操場觀看大樹。兒子三年級時換了校長,老樹一併遭到更替,劉克襄又帶著孩子去看新樹。

沒想到,孩子六年級那一年,校長又換了,學校的樹再度換了一批。「我只好帶他回台中,觀看半世紀前阿公栽種的老樹。」劉克襄感嘆這一代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失去了老樹的陪伴。

劉克襄觀察城市中許多老樹「像流浪漢一樣」,身上掛著鐵釘、廣告招牌…甚至變成電線桿。他在書中描繪這些荒謬場景,卻不加任何批判。

新世紀開始「搶救老樹」,但許多作法以人類立場出發,會不會反而傷害老樹?例如老樹該不該加避雷針、柺杖?該不該請「樹醫生」為老樹延年益壽?在老樹生日時為它繫上紅布條,會不會是另一種生態破壞?劉克襄把這些問題丟進繪本,卻不提供答案,「我希望透過繪本,讓小讀者自己思考文明對自然的破壞。」



◆ 書店像畫廊 收藏千幅古地圖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4.08

台灣即將出現第一家古地圖書店,「舊香居」四月中旬將在台灣大學對面開設第三間分店,店內收藏近千張古地圖原本,是台灣首間古地圖舊書店。

有了GPS定位系統、Google網路地圖,還需要紙版地圖嗎?吳雅慧說,正因紙版地圖快速消失,反而喚起現代人收藏古地圖的熱情。舊香居數年前展出清代海防官員收藏的台灣地圖,展覽還沒開幕,價值數百萬的老地圖即被聞風而來的藏家整批買走。

舊香居店主吳雅慧表示,繪製地圖是西方的嗜好與專長,日本人也是「地圖迷」,殖民台灣期間繪製大量地圖,埋下台灣收藏古地圖的種子。

舊香居收藏的古地圖,橫跨清代、日據到民國七○年代,是舊香居三代逾半世紀的收藏。吳雅慧祖父經營資源回收站,吳爸爸一九七二年便創辦「日聖書店」、經營古畫與舊書生意。吳雅慧說,祖父與父親都是地圖迷,從小家中就有各式色彩繽紛的老地圖。

舊香居台大店掛了許多畫,走近一看,赫然發現這些「畫」都是地圖。吳雅慧說,日本殖民政府為了解台灣,大規模田野調查,將成果繪製成各種專業地圖。而日式地圖不只為了「指路」,更具裝飾與收藏價值,台灣光復初期依然沿襲此一風格。



◆ 《那些年,我們在這裡》

張士達 2012-04-08 中國時報

1980年代初期,愛滋病的出現震撼了全世界,而首當其衝承受了最多生離死別與汙名烙印的,正是同志族群。至今30個年頭過去,愛滋病在治療方法的控制下不再形同死刑,但並沒有消失。紀錄片《那些年,我們在這裡》(We Were Here),透過5個成功生存下來的見證者,帶領觀眾重新走一趟這段血淚歷史,在一場對抗死神的慘烈戰役中,看到一個族群如何在由天堂墜入地獄的打擊裡,淬鍊出大愛的光輝。

愛滋陰霾 真實再現

《那些年,我們在這裡》以80年代初期的舊金山為背景,承繼了上一個年代嬉皮運動的理想主義,舊金山的卡斯楚街吸引了全美同志的駐足,他們熱情地將感情攤在陽光下,享受著同性戀在人類歷史上從未體會過的開放自由。然而在這新興的天堂裡,陰霾卻已默默籠罩。片中擔任志工的沃福猶記得他第一次「看到」愛滋,是在雜貨店外有人貼了自己身體長滿卡波西氏肉瘤的照片,寫著警告字句:「大家小心,有些怪事正在發生。」但當時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

80年代愛滋病對同志社群帶來的創痛,以及美國政府因反應失當而讓情況更加一發不可收拾,都曾在80、90年代的同志電影與論述中成為重要主題。如今《那些年,我們在這裡》卻透過更加個人化的私密告白,讓那段歷史重新在銀幕上獲得最深切真實的呈現。片中在街頭賣花的蓋,便因他的工作而剛好每天見證著最戲劇化的情節: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男子,一周後杵著拐杖經過,再一周後坐上了輪椅,然後,再也不曾出現了。

孤立無援 彼此扶持

在當時的舊金山,曾有高達半數同志都罹患愛滋,在90年代中期愛滋病漸漸獲得控制之前,已有超過15000人死亡。片中那些怵目驚心的照片,都只提醒了觀眾如果光是照片都已讓人不忍卒睹,真實面對那一切又將是何等煎熬。但該片並不是只為了像許多公家醫療單位一樣以聳動畫面進行愛滋宣導,而是為了凸顯在這樣的悲劇之中,卻也激發出了最讓人肅然起敬的人性光明面。

在當時,醫療資源與關於愛滋的正確知識遲遲不可得,保守宗教團體則認為同志是自作孽不可活遭到天譴。孤立無援的同志社群,靠著彼此扶持走過黑暗幽谷。有人心知去日不多,卻拖著病體將僅剩的日子投身對抗愛滋,好讓其他人還有可能有機會存活下去。女同志族群雖不像男同志如此遭受愛滋肆虐,卻也團結起來作為她們同志兄弟的後盾。這些在電影裡出現的感人勵志劇情,在真實世界裡不斷上演。

擁抱同志 找到勇氣

片中的女護士艾琳,原本與同志好友們過著一同喝酒跳舞的生活,但在愛滋出現後,她在其他醫護人員避之唯恐不急時,勇敢地擁抱這些被世界遺棄的同志好友們。母親問她為何非要這樣作,她說:「這不是我選擇的,我是被選擇的。我無法調頭不管。」

當時許多愛滋患者都莫名失去視力,為了協助醫療人員研究原因,許多患者都同意死後將眼睛捐出,而艾琳必須擔任那個從他們屍體取下眼球的人。要為曾經相處並已培養感情的病患作這件事,那是何等痛苦,但艾琳說,有一名病患的家人向她道謝,因為有她一路陪著病患走到生命盡頭,讓家人非常欣慰且安心。這段感謝讓艾琳找到了勇氣,繼續作這些常人難以鼓起勇氣作到的事情。

無私英雄 可歌可泣

而在街邊賣花的蓋,他又能為罹患愛滋的朋友們做些什麼呢?有人一無所有,只能拿著一個花瓶來找他,請求他在瓶中放些鮮花,好獻給他們死去的愛人。片中這5位主角,都沒有自以為在作很了不起的事,他們只是不能不作。好萊塢電影裡世界毀滅的危機總有超級英雄適時解救,但在《那些年,我們在這裡》裡,我們卻看到一群真正可歌可泣的無私英雄。而事實上當身邊所愛的人一個一個死去,光是獨自活下來走過這些悲痛,就需要何等英雄般的力量。

《那些年,我們在這裡》由大衛魏斯曼與比爾韋伯執導,將於4月19日周四7:20PM與4月21日周六5:30PM,在城市遊牧影展中放映,場地為華山1914文創園區,請參考影展官網www.indievox.com/urbannomadfilmfest。

fsj 提到...

堅持不上釉藥 廣興窯燒出特色

【聯合報╱記者蘇木春/頭份報導】2012.04.09

「陶藝創作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事」,苗栗縣頭份鎮廣興窯陶藝創作家林天雲,投入陶瓷工作超過38年,偶然接觸柴燒作品,堅持不上釉藥,走出自我特色。

53歲的林天雲喜歡玩土,退伍後就到堂哥開設的陶瓷廠打工,踏上陶瓷工作之路。他從基層做起,一路做到原型雕塑師,當時台灣陶瓷業外銷成績不錯,直到80年代工資飆漲,大部分陶瓷業相繼到對岸投資設廠,他堂哥的陶瓷廠也不例外,他就此待在頭份老家創作陶藝。

1994年林天雲在竹南蛇窯首次接觸柴燒陶瓷,獨特的質感與色澤吸引他的目光,靠著土法煉鋼與自學,甚至到日本拍下柴窯相片,靠著照片自己一磚一瓦搭建柴窯,完成後他開始嘗試柴燒窯,「那時候根本是在燒鈔票」他說,前兩次試燒超過800件作品統統報銷,更別說木柴、土胎等材料成本。

幾次失敗經驗,他將柴窯一再改良,終於在第三次燒出成功作品,隔著窯門林天雲非常感動,冒著三百多度高溫危險,他拿出作品欣賞,「當時真的感動到快哭出來」,當時縣內柴窯不多,許多外地的創作者都到他的柴窯觀摩學習。

林天雲為完整呈現柴燒陶瓷特色,一直堅持不上釉藥,瓷體色澤完全來自土胎、火候和木灰,燒製過程留下的火痕,讓作品呈現出電燒窯達不到的美妙境界。

近年林天雲也常獲邀國外參展,多項作品參展後捐贈給廣興社區作為路道造景,卻常被偷,擺在自家屋外的陶藝作品也常不翼而飛,但他卻一派輕鬆,認為自己的作品能被收藏也很好,雖然方法不對,他不想認真追究。

林天雲目前擔任苗栗縣陶藝協會理事長,較沒空創作,但未來他仍繼續他的創作之路。



◆ 黃花梨像現身 原來鄭和很俊!

【世界日報╱上海9日電】2012.04.09

「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家喻戶曉,人們在讚其「航海家」身分的同時,也會討論他的另一重身分,那就是「太監」,免不了對他的身形樣貌充滿好奇,他是不是就像唐甄在《潛書》中描繪的「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是太監的猥瑣形象呢?近日,一尊距今近600年的黃花梨鄭和雕像在南京被發現,鄭和的樣子其實英俊瀟灑。  

揚子晚報報導,在南京藝術史研究學者盛華傑的工作室中,雕像中的鄭和頭戴官帽,雙目炯炯有神,面帶微笑,身著官服,中繫腰帶,腳蹬朝靴,抬頭直立,雙手背後。怎麼看,這位鄭和都是落落大方,胸懷坦蕩,將帥雄姿,正氣凜然,沒有太監卑躬屈膝、畏畏縮縮的模樣。

盛華傑表示,這尊鄭和木質塑像是一位朋友收藏的,他多年前在南京某古玩市場選購得來。

據報導,鄭和從小聰明機靈,相貌端莊,選入燕王府後,忠實果敢,英勇善戰,深受朱棣寵信,其身負重任,七下西洋,不辱使命,為國揚威。「在明代中後期,由於封建思想的作怪,保守循舊,導致鄭和的檔案資料遺失或銷毀,明代史料不做記載。僅僅因為鄭和是個宦官,而封建士大夫看不起他。所以現在可以對鄭和進行研究的史料很少。」盛華傑一臉痛心地說。

經盛華傑考證,此尊鄭和像為明代早期宮廷製作,年份應當在宣德時期。在雕像背部右方,還琢有陰刻篆書「鄭和」二字。

盛華傑表示,「此尊鄭和立像為黃花梨木製作,材質珍貴,又用金漆塑身,雕琢精美、生動,十分傳神。這樣的工藝應該是宮廷製作。」經過與南京市博物館常年展出的,明代早期南京鄭和下西洋造船廠遺址出土的木材相比較,他認為,除木質不同外,包漿、腐蝕程度等均十分相似。這更肯定其製作時間是明代早期,當為宣德時期。

據考證,鄭和像存世十分罕見。此尊鄭和立像,如果斷定為宣德年間製作,那就可以推測,朝廷為昭彰、紀念鄭和或用於賞賜鄭和親屬、部屬而專門製作這件鄭和立像,「距今近600年,毫無疑問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報導稱,這尊雕像到底是不是明代早期所製,還待有關部門進一步確認。



◆ 陳澄波「古廟」 修復後首度曝光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15176.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4.09

台灣近代美術先驅陳澄波創作於一九三八年、曾參展第一屆「府展」的「古廟」,經修復後首度現身。

由台灣創價學會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主辦的「豔陽下的陳澄波」畫展,昨天在位於故宮對面的「至善藝文中心」開幕。展廳化為三○年代陳澄波故鄉嘉義的街景,路邊還特別設置了電線桿的氛圍,讓人彷佛置身陳澄波作畫的場景。

三樓展廳並規畫了彷如雙手包覆的展牆;另以百葉窗概念呈現陳澄波寫給家人及畫友的明信片。展場同時以數位相框呈現陳澄波夢想中的美術館。

此展延續陳澄波畫作相繼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及台北市立美術館巡展的熱潮,呈現兩百件畫作及文物。以「土地之愛」及「人文之愛」兩大主題,意圖完整呈現陳澄波的創作精華。最受矚目的是,修復後首度曝光的「古廟」;另有十六幅陳澄波赴日留學前的水彩作品,也是首次對外展出。

前來先睹為快的高美館館長謝佩霓說,高美館先前展出的陳澄波畫作,用色飽和而厚重,明顯呈現法國風。陳澄波早期的水彩作品淡薄而透明,則呈現受到石川欽一郎的「英國派」影響。

謝佩霓表示,陳澄波在留日時期創作的代表性油畫「二重橋」為標準的「印象派」畫風,粉嫩的色調一反外界對陳澄波用色的刻板印象。展出的一號小畫,尺幅雖小但構圖完整而精美,令她印象深刻。

此展將在「至善藝文中心」(北市至善路二段二百五十號)展至六月十六日。



◆ 打造幻想世界 致怡用「粉紅」一展畫風

【聯合報╱記者李晏如/台北報導】2012.04.09

 喧囂城市中的便利商店之戀、專屬邊緣孩子的魔幻樂園…七年級女生致怡ZEI,二○一○年以漫畫家身分出道,筆下重度的粉紅色、大量裝飾花邊點綴,長睫毛甜美女孩與黑暗哥德風的背景,混搭出獨樹一幟的個人畫風。

致怡年初代表台灣參加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回國後被旅館業者相中,請她將五坪無窗房間打造成夢幻繪本世界。在三月十五日開張的新驛旅店中,致怡從兩面牆蔓延到天花板的插畫「春」,讓一名手持琵琶的騎龍少女,打造出充滿東方風情的空間。

致怡ZEI本名臧致怡,幼稚園時在房間開畫展、小學在班上售畫,十六歲從淡江高中美術班轉復興商工,憑個人作品集便錄取美術科。

致怡大學時開始接案創作插畫,但她一直希望能講自己的故事。兩年前,她向出版社提出企畫,首部漫畫連載出道作「Rainbow Smile微笑×彩虹」,即獲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優良漫畫獎佳作。

「少女漫畫影響我作畫氛圍和世界觀,少年漫畫讓我學會立體的角色血肉,青年漫畫教會我描繪人性。」致怡說,繪本始終是創作思維的起點。小時候玩芭比的經驗影響她的審美觀,這種童年憧憬顯現在她筆下鮮麗的用色,「粉紅色是我的勝負色!」她靠散步、曬太陽找尋靈感,也有獨特的習慣,像拿到恐怖片,還一定要反覆洗手。

fsj 提到...

汪振單車遊台作品 網路爆紅

【特派員林琮盛/北京報導】2012-04-10 旺報

正當台灣為都市更新的問題爭吵不休時,一位來台騎自行車環島的大陸年輕人卻用雙腳,踩遍了台灣每個城市的歷史痕跡。他將遊台見聞在部落格上發表了17篇圖文,篇篇動人,半年內網友點閱量爆增1000倍,不少大陸人看完後,直呼好想奔往台灣。

代言自由行 效果驚人

去年10月,汪振隻身一人,扛著一台腳踏車,揹著30公斤的行李,從桃園下飛機後,繞著台灣踩了14天、1200公里。其間,他還在花東地區冒著颱風的暴風雨,玩命似地騎了3天。

面對台灣能夠保存諸多老而彌堅的舊建築,看過大陸許多拆遷案例的汪振直言:「它們(舊建築)才是這座城市精神的化身,是歷史傳承的媒介,更是回憶的載體。」

回到北京後,他花了半年時間,在部落格「水手的旅行」發表了17篇圖文。篇篇扣動人心,不少大陸人看完後,直呼好想奔往台灣。

歷經14天的風吹雨打,汪振感性地說:「我已走進了台灣的深處;台灣也已走進了我的靈魂。」他的部落格也因這17篇文章,從原本的數百人次點閱量,6個月內爆增到10萬人次,為台灣旅遊代言的效果驚人。

台灣老建築 傳承歷史

許多陸客到台灣常因台灣城市面容老舊而驚訝不已。但看在走遍大江南北的汪振眼裡,卻未必如此。反而從這些老舊建物的保存,讓他重拾「大陸已經遺失了的建築理念和裝飾風格」。

穿梭過鹿港小鎮的古巷弄後,再面對台灣古舊建築的現狀,他有感而發地說,城市應有新鮮的樓房、華麗的街市和閃亮的霓虹,但也必須有這些老而彌堅的老建築。它們才是這座城市精神的化身,是歷史傳承的媒介,更是居民回憶的載體。

他還把大陸許多城市「大破大立」的現況做比較。汪振難掩失望的情緒說:「我非常討厭現在大陸各地鋪天蓋地的城鎮化建設。瘋狂的拆和建,最後即使新房林立,可是我們自己的城市記憶呢?我們還能找得回來嗎?」

在台期間,汪振正巧趕上寺廟的一場法事。一個唱經班正在誦經,這樣完全發自於民間的唱經班,他首次目睹。「突然有一種需要重新認識中國傳統宗教文化的感覺;原來台灣人還保持如此純淨的宗教文化。」這是汪振深受文化衝擊後的感受。

宗教文化洗禮 破迷信

受到台灣濃厚宗教文化的洗禮後,汪振就在部落格上告訴網友:台灣的宗教,絕非封建迷信。那種虔誠,更多的是台灣百姓心中的一種精神寄託,一種自我充實。



◆ 砸百萬搶書 陸客救了舊書店

【聯合報╱記者陳威任、林佳儀/台北報導】2012.04.10

陸客來台不只狂掃精品,二手書近來也成為採購熱門標的,救了不少原本生意清淡的舊書店。如「舊香居」一星期有四五天都在服務陸客,他們帶著大筆現金將珍本圖錄一箱箱買走,「茉莉二手書店」也碰過「把蔣介石的書統統包起來」的豪客。

台灣二手書在華人地區頗負盛名,量多質精,如絕版文史古籍、台灣文史,是歷經文革的大陸少見,加上近年經濟強大,全民瘋收藏。

舊香居擁有大量珍本與字畫藝術,第三代經營者吳雅慧指出,大陸藏書家凡是「今生來不及參與」的都想蒐集,曾有陸客帶十萬元現金,直接到舊香居搶貨,「陸客表明我是某某重要人物,但不是為了殺價,是希望你拿好貨給他。」大陸人不怕貴,就怕你沒有好東西。

吳雅慧曾聽聞豪氣的陸客,每月花百萬元買數量龐大的文史書籍,讓台灣舊書店直接運至對岸。其中又以文史類與字畫藝術最受青睞,牯嶺街元老舊書店「人文書舍」表示,陸客偏好清代、宋代作品,但凡清末民初之前的書都受對岸喜愛,精裝本至大陸價格可翻兩倍。

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傅月庵說,台灣是華文世界最大的正體字出版大國,許多翻譯書籍更是先在台灣出版,其中二手書店因為有價差,更加吸引大陸出版人及教授學者前來尋寶。

茉莉二手書店也常有陸客光臨,傅月庵說,有次打烊前,一名陸客說要買書,問他要買什麼?他回:「店裡頭跟蔣介石有關的書籍,我全買了!」

傅月庵說,有人擔心陸客會把台灣珍貴書籍買光,但這就是市場機制,而且書籍就是要流通,不需計較流到何處,只怕最後因價格炒太高,讓真正想讀的人反而買不起。

也有部分陸客靠炒作二手書圖利。如故宮畫冊及香港老雜誌,這些愛書人未必有興趣,但到了對岸可以漲個好幾十倍。「例如香港作家董橋的『小風景』,第一版因為是限量精裝,在大陸已經炒到上千元人民幣。」

同樣愛逛舊書店的作家舒國治則認為,會被炒作的書,未必是愛書人想看的書,而是有錢人想要的書,不衝突即可。

※ 相關報導:

* 她,舊書當精品賣 他,替人們留經典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17470.shtml

過去張銀昌每天光是收書就超過十小時...他最喜愛的書種為私人所有、數量少卻製作精美的「非賣品」...穿著時尚的吳雅慧是第三代經營者,活躍的她甩開傳統包袱,用全新方式經營,每月舉辦展覽,開設講座、分享會,成功地把舊書當精品在經營...

* 書店特色化經營 讓人買書像挖寶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17472.shtml

連鎖書店及網路書店當道,獨立書店每年以百家的數量不斷歇業,但各具特色的二手書店反而活得有聲有色,○八年以來始終維持在一百七十家上下。



◆ iF台26件入選百大 大陸直追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2.04.10

有設計奧斯卡之稱的德國iF設計大獎公布前100名與前300名的成績,台灣一共入選前百大26件,比去年的31件略減,其中台科大依舊是穩居台灣入選最多的學校,一共有5件入選百大,其他還包括成大兩件、大同大學兩件、交大一件、亞洲大學一件等。

今年共計有超過50個國家1萬5000多件報名,最後符合參賽資格的有1萬665件,比去年8007件增加超過2000件。台科大設計系主任王韋堯分析,今年參賽件數增加,榜單中出現不少中國大陸的學校,加上評審給分角度有點改變,造成今年獲獎學校較分散,也顯示各國在設計方面都急起直追。

這項改變也衝擊到台科大設計龍頭的地位,雖然今年依舊有5件作品入選前百大,仍是台灣入選最多的學校,但其他學校,包括成大、大同等校都急起直追。王韋堯指出,一直與台科大競爭設計學校排名的南韓的三星美術設計學院僅有一件入選百大,換算成分數後台科大還能穩居世界第一。

去年台科大有學生設計作品「平衡柺杖」拿下第四名獲得3000歐元,今年台科大只入選前百大,沒有學生擠入前幾名,目前僅有亞洲大學的「水域救生指引裝置」,因為結合救生圈還能在夜間發光,拿到500歐元獎金,可能是台灣今年排名最佳的作品。

雖然只有五件入選世界前百大,台科大仍有不少好作品,例如台科大設計所碩一生李儀家、張世昌與王國傑設計「連體瓶蓋」,幫傳統瓶蓋增加螺旋狀的設計,李儀家指出,扭開瓶蓋的同時,瓶蓋仍與保特瓶連接,避免瓶蓋遺失造成環境污染,她還實際到沙灘觀察,發現沙灘上真的有很多被拋棄的瓶蓋,只要增加一點設計概念,就能幫地球減少污染。



◆ 手擠包裝 隱形眼鏡不沾手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2.04.10

台灣入選德國iF設計獎前百大共計有26件,其中不乏具巧思的設計,例如台科大設計所碩二生葉銘杰設計的「藥罐」,只要輕按一下就只會掉出一顆藥丸,讓罹患巴金森氏症的老年人,即使手部顫抖也可以輕鬆取藥。大同大學學生則是設計不沾手的拋棄式隱形眼鏡盒,只要用手指從包裝背後一擠,就可拿到隱形眼鏡,不用再找夾子將拋棄式眼鏡夾出。

葉銘杰指出,他是在看電影的時候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取藥的時候因為手部顫抖,拿藥丸的動作變得很辛苦,靈機一動想出「藥罐」設計,只要輕按一下,裝上特殊設計開口的藥罐就會掉出一顆藥丸,按第二下會掉出另外一顆,即使手部顫抖的老人家也能輕鬆使用,可以減輕患者服藥的困擾。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大三學生林大智、謝易帆的作品「FINGER CONTACT」,讓隱形眼鏡族不用洗手也可以安心戴眼鏡,大幅減少感染的機會。巧思就在於選擇彈性大的軟性材質,取代原本較硬的拋棄式眼鏡外包裝材質,戴眼鏡的動作不變,只是軟式包裝變成了戴隱形眼鏡的手套,讓食指與眼球間多了一道阻隔的保護。

使用時用手指推擠軟式包裝,拋棄式隱形眼鏡就自然出現。林大智與謝易帆都說,每次戴隱形眼鏡時,經常找不到乾淨的水可洗手,又沒隨身攜帶夾子,只能硬著頭皮冒著感染風險換戴,因此靈機一動設計軟式包裝,改善生活中的小小不便。

fsj 提到...

「急之國」學慢活 取經宜蘭產業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4.11

開放陸客自由行後,「慢活」產業成為台灣最受陸客歡迎的文創產業。業者指出,近年大陸旅遊業者、官員絡繹不絕訪台,並鎖定休閒農業考察,企圖將台灣的「慢活」美學引進大陸。

第五屆海峽兩岸文創博覽會昨開跑,預計十月底在廈門舉辦。今年首度出現休閒產業業者報名,來自宜蘭、花蓮、台東等地的休閒農場、茶葉,成為進攻大陸的生力軍。

宜蘭縣觀光行銷科科長李長珊說,過去大陸客需團進團出時,故宮、日月潭是重點,少有人踏足宜蘭。開放陸客自由行後,宜蘭休閒農場突然暴紅,如頭城、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每周都有大陸各省旅遊官員來考察,學習如何將傳統農業轉成休閒產業。

進入新世紀的大陸高速發展,生活緊張忙亂,被稱為「急之國」,李長珊說,台灣沒有大陸的大山大水,卻擁有大陸現階段最需要的「慢活」態度與美學。就連本土茶業如宜蘭茶,也因悠閒自在的風格,成為大陸取經對象。本屆兩岸文創博覽會上,將有多家台灣茶業、茶具業者現身。

台灣動漫產業與電影產業也首次在兩岸文創博覽會設攤參展。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理事長陳立恆表示,大陸的動漫、電影產業剛起步,台灣仍保有優勢。

台灣動漫創作協會會長鄧有立將帶著多件媽祖文創商品登陸,包括Q版媽祖、千里眼、順風耳公仔與書籤、T恤等。他表示,廈門與台灣有共同信仰,動漫市場卻還沒成熟到可以出現如台灣這般精緻、創意的神明公仔。

「台灣文創優勢剩三年!」陳立恆表示,中國推動第十二個五年計畫,以政策規定地方政府,要在2015年前力拚文創產業產值。相較之下,台灣缺乏政府具魄力的整合、行銷,優勢逐漸消失。這次他將邀請台灣十一家創投業者參加博覽會,希望發揮民間的整合力量。

※ 相關報導:

* 爆紅不因「大仁哥」 是依循「歷史經濟法則」!?—烏克麗麗旋風席捲全球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1853&f_ART_ID=382071

為什麼突然流行?根據Hohner公司的研究,在廿世紀二、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有兩種樂器的銷售卻是按年升幅,一個是口琴,另一個,就是烏克麗麗。而這兩項樂器都有相同的特點,那就是易學、便宜又便於攜帶。但也因為如此,Scott Emmerman也同時宣示了一個令人無法否定的事實,那就是——歷史正在重演。



◆ 寶島大劇場-未演先轟動,寶塚能給台灣什麼?

【邱坤良】2012-04-11 中國時報

老一輩的台灣人到日本,如果只看一場表演,寶塚是極可能的選擇。明年這個結合學校(養成會)、劇團與劇場的表演團體,進入百年,為了迎接世紀團慶,展開各項演出計畫,也有學術研究以及關於寶塚在日本演藝史定位,與對台中韓大眾演藝影響的研討會。

相對來過台灣的松竹、東寶,寶塚未見在台演出紀錄,但三、四十年前的本土歌舞劇團,最常強調受到寶塚影響。只不過國情不同、文化根底有異,「台灣種」多默默出現、默默消失,偶爾爆出火花,也即刻如流星殞落。

數十年來,多次傳聞寶塚來台演出,始終不見人下來。去年十一月寶塚正式對外宣布,將由柚希禮音領軍的「星」組,於二○一三年四月六至十四日在台北國家劇院公演,這趟台灣行未演先轟動,因而成為重要新聞。

走了一個世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帝國解體、民生凋敝的艱辛歲月,寶塚面對高科技與新消費型態的現代表演環境,也有觀眾流失的危機,然皆能面對挑戰,與時俱進,而能屹立不搖,關鍵在於創辦人小林一三(一八七三─一九五七)所奠定的基礎。小林具企業眼光,經營鐵路、百貨公司卓然有成,又有文化素養,其個人藏書、藝術蒐藏品─池田文庫與逸翁美術館,至今仍受到文教界重視,他以企業利潤支持藝文事業,並以企管方法經營劇團,相輔相成,是國際表演事業的範例,也是台灣夢寐以求的傳奇故事。

小林於一九一三年在兵庫縣寶塚溫泉區創立寶塚,溫泉在十九世紀之前的日本,專屬男性休閒場所,而後才逐漸變成可供全家旅遊的場域。寶塚創立初期即擁有一千五百位觀眾席的公會堂,擺脫浴場餘興表演的屬性,走上專業劇場,還創辦《歌劇》雜誌,培養觀眾,並從兵庫縣向東京發展。一九三四年,在日比谷的劇場宣告完成,可容納三千人。現在的東京寶塚劇場是於一九九○年代重建,二○○一年正式落成啟用,興建期間,則以「千日劇場」臨時劇場型式營運。

寶塚最初是以「唱歌隊」型態出現,隨即改成「歌劇養成會」,團員都是出身中上家境的十三、四歲少女,在三年內學習器樂、歌唱與西洋舞蹈、歌劇。後來年齡調為十五至十八歲,入團的條件仍然嚴苛,待遇不佳,婚後基本上就得退團…。雖然如此,寶塚自始至今,吸引無數日本少女投考。一部寶塚史,明顯反映日本女性表演史的變遷。

二○年代的日本女性受教育機會大增,但目標在訓練賢妻良母,女人拋頭露面尤為人詬病,女演員的社會地位依然低下。寶塚創立之初,即強調「洋和融合」,所有西方、現代或其他外來文化皆能吸收、轉借,追求「清正明朗」的女演員形象,以及作為家庭娛樂的新國民劇演出型態,三○年代的日本現代女性也把觀賞寶塚與寫詩、學習英文同列時髦活動。

早期的寶塚一度起用男性演員,但很快恢復以女性為中心的舞台特質,有別於男女同台的歌舞團(如東寶、松竹)。曾經出現的寶塚男演員多轉為編導或舞台技術人員,還曾被派遣至法、美學習,其中著名的舞台專家岸田辰彌與導演白井鐵造,並為寶塚確定輕鬆歌舞劇(revue)的表演風格。

小林一三創辦寶塚時,原來標榜不走明星制,然而,隨著社會變遷與劇團發展,寶塚逐漸產生了名角。演員化妝從純撲白粉到使用肉色,服裝造型著粉紅、白、青色襯衫、用鴕鳥的羽毛裝飾,佩戴鑽石形首飾,反串的男役著西裝、蓄鬚,表演流行歌、踢踏舞,也成為舞台標誌。一九九○年代末的寶塚已有花、月、雪、星、宙五組,每組都有大明星,各擁有眾多死忠粉絲。寶塚觀眾十之八九為女性,少數的男性中多是陪女性而來的紳士。

明年春台灣觀眾將能從花團錦簇的寶塚享受視覺饗宴,大開眼界,若從當代表演生態來看,未必能產生什麼刺激。不過,寶塚確實提供了一面鏡子─台灣藝文為何難以出現賡續的百年傳統?(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 相關報導:

* 《新月傳奇》 用愛感動大人與小孩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21279.shtml

黑熊將睡著的男孩安置在巨大的月亮上,像是嬰兒籃那樣輕輕地搖著,期盼的眼神像是父母的關愛,相當溫馨感人。紙風車劇團新劇《新月傳奇》今天在城市舞台進行彩排,詼諧活潑的劇情,與細膩精緻的舞台規劃,讓大人小孩都充滿感動。

fsj 提到...

Google藝術計劃 納入中華文物

【記者邱莉玲/台北報導】2012-04-12 工商時報

Google將文化推廣至網路世界的「Art Project藝術計劃」,已吸引2,000萬人次造訪,建立18萬個個人線上蒐藏集,受到全球藝術產業矚目,在亞洲藝術產業熱的當頭,Goole昨(11)日宣佈首度納入中華文物元素,也在兩岸三地引起話題。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與故宮院長周功鑫在昨日宣佈合作,把「翠玉白菜」、「毛公鼎」等故宮18件人氣書畫和器物國寶,搬上Art Project網路平台,並將拍攝台北故宮部份展室的室內實景,Google也首度派出「街景小推車」室內版來台,高2米6、附帶15個鏡頭、一台電腦,由Google工程師一手打造。

簡立峰表示,Art Project藝術計劃利用Google科技,如Picasa、APP引擎和街景服務,去(2011)年自歐洲開始起跑,網羅9國、17間美術館、486位藝術家共千件作品,今年展開第二波計劃,除了收錄40國、151家文化機構藝術精品、46家知名博物館的室內實景,並提供個人化虛擬蒐藏庫,鎖定藝術愛好蒐藏者與博物館消費者,目前Art Project全球平台已建立18萬個個人線上蒐藏集。

據了解,Art Project藝術計劃由英國Google工程師Amit Sood發起,結合一群喜好藝術工程師利用20%的工作時間,研究如何透過Google技術推廣藝術,目前已收錄全球6,000位藝術家、30,000件以上藝術精品,在大中華區,故宮是第一個加入Art Project藝術計劃的博物館,接下來還有北京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

※ 相關報導:

* Google藝術計畫 現在看得見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383249

繼上週於官方部落格中透露旗下「藝術計畫 (Art Project)」已經與美國境內16個城市內的29個合作單位配合,並且在全球40個國家內超過151間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內容,在稍早於台灣的活動中也宣佈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合作,同時也首次在台對外曝光Google街景小推車 (Trolley)面貌。



◆ 盧志松用生命 雕刻掌中石壺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12/today-north5.htm

自由 2012.04.12

〔記者何宗翰/竹南報導〕四十八歲的石雕藝術家盧志松雖有肢體障礙,但他是台灣工藝中心評選出來的國家級工藝師,因為愛喝茶,想做出獨一無二的茶壺,因此雕出「微雕壺系列」,最小的茶壺內徑只有零點三公分;位於竹南鎮的天仁茶文化館目前展出盧志松七十多件作品,展期到六月底,邀請民眾免費參觀。

盧志松因罹患小兒麻痺而無法走路,他表示,從小常被同學取笑像「壁虎」,只能在地上爬,他曾經非常討厭自己,直到十六歲在高雄珍珠加工廠接觸雕刻,才漸漸學習讓心靈改變。

他表示,這次展出的「掌中石壺」是他創作生命的全部,三十三歲到三十六歲是他創作的黃金歲月,在視力、穩定度、熟練度都最好的情形下,用珊瑚雕出一百個微雕壺,托在掌心上來表現對生命的感謝,「福氣就來自我的雙手,我是蒙福的人!」

盧志松說,雕刻過最小的茶壺,內徑僅有零點三公分,不知劃破多少次手指、經歷數百次失敗才完成,他現在因為視力、體力退化,無法再雕出年輕時的作品,應是創作的責任已了;樂觀的盧志松並說,去年九月起學游泳,今年九月將泳渡日月潭,這才是新的挑戰。



◆ 演你的故事 即興分享生命悸動

【林佩怡/台北報導】2012-04-12 中國時報

想參加戲劇演出嗎?台北婦女中心成立「有你一人一故事劇團」,即日起至十二月底止,邀請大眾分享自身故事,由台上表演者立刻演出你的故事,彼此都能獲得支持的力量,社會局歡迎團體或機關學校共襄盛舉。

台北婦女中心去年開辦一人一故事社區劇場成長課程,邀請社區民眾參與,去年五月完成進階訓練後,舉辦兩場公演,累積不少粉絲,隨後民眾成立「有你劇團」,目前約有十位成員,平均年紀五十歲。

社會局說,一人一故事劇場是即興表演的劇場,台下觀眾提供自身經驗與故事,演出者立即透過表演,把故事呈現出來,創造出共同體驗生命故事的過程,透過表演者和觀眾的互動,形成一股支持彼此的力量。

社會局指出,這些團員定期練習,精進演出技巧,也深入了解各類人文議題,例如單親、老人、家庭、親子及性別等,團員期待演出時,能忠實呈現觀眾的故事,為彼此留下美好的回憶。社會局說,即日起至十二月底止接受演出服務申請,連絡電話為二八三二一一七四。



◆ 魏德聖Hold不住《賽德克》DVD了

林志勳/台北報導 2012-04-12 中國時報

《賽德克.巴萊》前進大陸遙遙無期,導演魏德聖上個月就先登陸宣傳,疾呼希望上映許可令能早日通過,並表示台灣的DVD發行已「快Hold不住了」。現確定DVD將比大陸上映日更早在台發行,此舉勢必影響該片在大陸票房,監製黃志明無奈說:「沒有辦法,得利影視(DVD發行商)已經很幫忙,一延再延,大陸的上片日我們也只能繼續等。」

《賽》片大陸批文遲遲未過,黃志明表示並非內容問題,「《賽德克》是進口片,辦理進出口手續繁複,手續沒跑完,就無法上片。」該片DVD月底推出,除一般DVD版本外,藍光DVD還加收錄未在台灣上映過的「國際版」。《賽》片27日在美加地區上映,屆時魏導將帶男主角林慶台從東岸宣傳到西岸,跑遍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等城市。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10日在華府辦首映,導演盧貝松及女主角楊紫瓊親臨現場,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盛讚:「翁山蘇姬一生致力推動民主,是一位卓越非凡的女性,感謝盧貝松及楊紫瓊讓我深入了解翁山蘇姬偉大事蹟。」對希拉蕊的讚美,楊表示:「這是我這輩子最驕傲的時刻!」該片在台上映近一個月熱潮不退,累積1400萬票房。

fsj 提到...

《神箭》打造巨型戲偶 光影效果超吸睛

【台灣醒報╱記者劉安庭╱台北報導】2012.04.12

燈光一暗,巨大的屏幕上投射出山坡與樹林的影子,還有各式迷幻燈光。「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推出特殊光影音樂劇《神箭》,今天在國家音樂廳進行彩排。演員有如網路遊戲的特殊裝束,再加上必須5個人操作的巨型戲偶「黑暗之神」,在舞臺上相當引人注目。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導演鄭嘉音表示,這次是繼《火鳥》後第2次和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改編自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婚禮》和《阿波羅》,觀眾將可在《神箭》中欣賞到氣勢磅礡的交響樂章,融合傳奇又充滿現代感的冒險故事,彷彿身歷其境。

值得注意的是,深廣的舞臺上將會架起兩面巨型白色螢幕,經由製作團隊設計的特殊燈具,投射出各種造型燈光;演員也會利用地燈將身影投在螢幕上,進行一場光與影的視覺遊戲。

另外,劇團特別打造一具必須由5個人才能操作的大型戲偶「黑暗之神」,懸吊在鋼架台車上,由一人控制方向,其餘4人用絲線操作戲偶龐大的觸角,非常吸睛。操作的演員們表示,操控「黑暗之神」要有良好的默契,時時注意彼此的動作,而且不能操之過急,才能營造出龐然大物的重量和整體感。

《神箭》4月21、22日將在國家音樂廳演出3場,除了導演鄭嘉音和指揮張尹芳,製作團隊也相當堅強,包括服裝設計林璟如、燈光設計王天宏、編劇林孟寰、舞蹈陳鴻秋、戲偶設計梁夢涵等。

鄭嘉音表示,很高興能和不同世代的人合作,可以激發出不少火花來。



◆ 羅斯費爾德的影像世界 優美中帶著嘲諷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4-13 中國時報

一群亞裔廚師像飼養的猴子一樣,待在樹木枝幹橫生的奇怪房間裡,他們或站或坐,有的手撕外帶餐點的保麗龍飯盒。包著頭巾的回教婦女拿吸塵器在種植仙人掌的花園裡來回打掃,一群輪廓深邃皮膚黝黑的男子,手捧玫瑰花束在歐式噴水池前穿梭。這些畫面都是歐洲社會對外來移民的刻板印象,也是德國藝術家羅斯費爾德(Julian Rosefeldt)作品呈現的內容。

四十七歲的羅斯費爾德以電影手法、龐大演員陣容、講究的服裝道具,優美中帶著嘲諷,表達他對歐洲不同族群共處與文化議題的關注。這些作品目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尤利安.羅斯費爾德個展:製造─世界」展出。這是羅斯費爾德首次在亞洲舉辦的大型個展,展出二○○一至二○一一年創作的影像裝置及攝影。

羅斯費爾德目前在國際上相當活躍,曾在德國波昂美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希臘雅典雙年展等大展。他曾於慕尼黑與巴塞隆納研習建築,卻對電影、劇場和影像製作特別著迷,立志成為藝術家。一九九九年起他在柏林居住工作,二○一一年起在慕尼黑藝術學院擔任教授。

這次展出包括他的代表作《收容者群像》,凸顯外來移民的弱勢與無助,展場懸掛九個大螢幕,宛如迷宮般的影像劇場,每一畫面播放著不同的移民生活。

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羅斯費爾德在巴塞隆納酒吧看到一位可能來自印度的賣花男,「看起來就像在倫敦、柏林或馬德里的賣花者,此刻我意識到自己多麼不了解這些人以及他們在歐洲的生活。」他進而思考歐洲人制式印象中的外來移民職業,賣花者的老是印度、巴基斯坦或斯里蘭卡移民,開餐廳的應該是華人。

二○○九年的《美國夜譚》一方面向美國西部片致意,另一方面則嘲諷美國在其他國家展現的帝國主義蠻橫作風。

他將西部片拆解出五個基本元素,包括荒野中的牛仔、鬼城般的西部小鎮、夜間營火的對話、酒館、等待中的女人,穿插戲謔元素,如直升機降落在空無一人的西部小鎮,美軍持槍上戰場,只是沒有敵人。或者原本播放鄉村歌曲的西部酒館竟高唱莫札特的《安魂彌撒》等。

「這一切都是一個面臨崩潰的世界寫照,也是脆弱的美帝國象徵。」



◆ 崔廣宇「錯誤的冰塊」 搞笑探索極地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4-14 中國時報

如何在極地交朋友?台灣藝術家崔廣宇在冰天雪地的北極圈,利用巨大冰石當吧台,買瓶威士忌宴請友人,還直接鑿下冰塊加入酒中。崔廣宇還做出一碗「極地剉冰」。令人發噱的情節,是崔廣宇「二○一○極地日誌:錯誤的冰塊」錄像新作內容,揭示他在極地的觀察與體驗。「在那個生存條件嚴苛的地方,藝術根本微不足道,我關心的還是人與環境的關係為何。」

卅八歲的崔廣宇活躍於國內外藝壇,曾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等,代表作「十八銅人」、「系統生活捷徑」以看似搞笑的行為演出,探討人與環境互動關係。

二○○九年十月,崔廣宇獲選參加美國「土地藝術科學基金會」主辦的第一屆「北極圈藝術旅行計畫」,與來自世界各地十五名藝術家、五名科學家乘坐一艘帆船,前往挪威的Spitzbergen這座極地之島,各自執行創作與研究計畫。

崔廣宇表示,十九世紀這座島嶼是探險家們前進北極的落腳處和出發點。計畫參與者在有豐富極地航行經驗的船員護送、兩名保鏢手持獵槍保護安全的保護傘下,踏上這塊「冰島」。

難得的極地之旅,崔廣宇觀察到其中的荒謬,「在這艘載滿食物和飲水的船上,載著充滿好奇的人們。我懷疑,藝術創作真正能夠和極地環境交手的機會在哪裡?是拍幾張照片,或堆幾顆雪球,或把在城市玩的把戲帶去那裡,以為這樣就可以嫁接起這座橋梁?」他語帶批判地說。

崔廣宇在極地和台北創作了八件錄像藝術,現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作品不改其搞笑風格,在《如何交到極地的朋友》、《北極的夏天》、《極地便車指南》、《當友誼遇見北極熊》表演如何在極地社交、吃剉冰、在浮冰上「攔便船」以及遇到北極熊時快速鏟雪躲進洞裡,都是城市生活發生的尋常之事。

「我在極地這個特殊環境做不特殊之事,極地這個背景可任意被取代或抽換,但作品意義還是存在。」

與之對照的是在台北創作的《極地症候群》、《當代的幻覺》、《當代之所以全球暖化》等,崔廣宇將食品冷凍車當成極地洞穴、在海邊撿拾漂流的食物、燒融冰塊取出被凍結的貨幣,甚至在《其實你家裡也有一個》片中告訴觀眾:你無需遠赴極地,因為製冰廠的大冰櫃就很有「極地」的效果。



◆ 兩大圖書館古籍數位化

【諶悠文/綜合報導】2012-04-13 中國時報

英國牛津大學包德廉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和梵蒂岡圖書館(BAV)表示,打算將一五○萬頁善本古籍數位化,並放上網路供民眾免費閱覽。

數位化文本以三大類為主,包括古希臘文手稿、十五世紀印刷書籍與古希伯來文手稿,以及其他早期印刷書籍。

選擇數位化這些藏書,主要因為這是這兩所圖書館的館藏強項,加上這些領域在學術上的重要角色。這項計畫獲得英國波隆斯基基金會(Polonsky Foundation)兩百萬英鎊(約新台幣九千四百萬元)資助。

包德廉圖書館主管湯瑪絲女士表示:「在過去,時間與空間限制了知識的取得。但將古文本和圖像轉為數位形式,有助於超越時空限制。這些文本放到網路上後,學者就能透過新方法檢驗文本內容。」



◆ 消保處:藝文票退換機制 下月出爐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12.04.14

熱門表演門票一開賣,總會吸引大批粉絲搶購;但常因距離演出日期久,消費者票遺失或想改時間不可而衍生不少爭議。消費者保護處昨天宣布,最快下個月起,藝文活動主辦單位應該提供退、換票機制,也要為弄丟門票的粉絲們想想,別拘泥於「就是要那張入場券」。

消保處副處長吳政學說,今年截至四月十日,演唱會相關申訴案就有卅八件;多是買了之後發現當天有事、無法退票,或門票遺失進不了場。其中三案申訴藝人張惠妹這個月的演唱會,申訴人因門票遺失、無法入場的糾紛。

消保會周三通過文化建設委員會的「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範本暨其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草案」。消保處簡任秘書陳星宏說,未來將明定戲劇、音樂、舞蹈等業者要有退、換票機制,「開演十天前,業者沒有理由拒絕!」他說,開演十天前退、換票,業者最多可以收一成手續費;但假使退換票事由不能歸責消費者,業者就不能收手續費。

萬一消費者毀損或遺失票券怎麼辦?陳星宏說,如果消費者買的是「記名票」,拿身分證和購買證明(收據、發票、信用卡簽單等)一樣有效;如果買的是不記名、有劃位的票券,只要消費者能提出購買的位置和購買證明,可以先在場外等候,開演後該位置沒人坐,一樣可以入場;但如果消費者買的是不記名、沒劃位的票券,弄丟就沒辦法了。

消保會也將明定如果業者更換演出「大咖」或主要節目內容,就必須公告,而且需接受消費者全額退費。

另外,業者也不准超賣門票,以免現場推擠或空氣品質不佳。

fsj 提到...

台灣女孩黃中妤 奪哈伯德未來插畫獎

現年20歲 是唯一獲獎亞裔人士及今年最年輕得主
5年前移民美國 立志成為兒童或藝術雜誌插畫家

【吳垠慧/綜合報導】2012-04-15 中國時報

第廿八屆「哈伯德未來文學與插畫獎」(L.Ron Hubbard’s Writers & Illustrators of the Future)十三日公布得獎名單,來自台灣、現年廿歲的黃中妤,從來自全球一百五十個國家、超過上千件參賽畫作中脫穎而出,拿下這項競賽的第二季大獎。主辦單位表示,黃中妤不僅是唯一獲獎的亞裔人士,也是今年最年輕得主。頒獎典禮十五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

黃中妤在五年前移民美國,目前就讀於舊金山加州藝術學院一年級。談到這次得獎的畫作,黃中妤說靈感來自一本書,這本書敘述一位老師想突破體制上的困境,她想藉由畫作來表達老師想突破體制的意境。從發想、草稿到完稿一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談到這次獲獎,黃中妤表示非常高興,也是對她創作的肯定,「假如每個人都能花一點時間欣賞一件藝術作品,同樣能從中想像出一個奇妙的世界。」

黃中妤從小學開始學畫,國中就讀台中五權國中美術班,當時就曾獲得全省美展入選,以及台中市美術比賽西畫類第二名。移民美國之後,更確定要以繪畫作為人生的發展目標。兩年前,她在一次全美舉辦的乳牛繪畫競賽中拿下全國第三名。這次獲得科幻插畫獎是第二次獲得全國性的獎項。

黃中妤自承偶像是捷克畫家慕加(Alphonse Mucha),希望未來能成為兒童插畫家或藝術雜誌插畫家。

哈伯德(L.Ron Hubbard)是美國知名作家,「哈伯德未來文學與插畫獎」是由哈伯德捐款成立的基金會主辦,堪稱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最權威的科幻創作獎項。

哈伯德獎分為未來文學獎及未來插畫獎,每一個獎項每季都會選出三名獲獎人,再從全年的廿四名獲獎者中,選出一名年度最佳未來文學獎及年度最佳未來插畫獎得主。



◆ 76畫師為台爭光 費時1年重現「媽祖神蹟」

【聯合報╱記者陳宏睿/台中報導】2012.04.15

曾獲中山文藝獎的水墨名師陳銘顯,2年前受大陸福建省莆田市古廟文峰天后宮之託,率75位畫師,耗費1年多,重新再現大陸已近乎失傳的70幅「媽祖神蹟圖」,目前已全數完工,6月將高掛在文峰天后宮;陳說:「這是台灣人的驕傲!」

文峰天后宮從南宋時期供奉媽祖,迄今已有8百多年的歷史;清朝時,廟方根據線裝善本書「封天后志」中的木刻板畫,邀請畫師繪製70幅「媽祖神蹟圖」,高掛在文峰宮,屬於木刻版(第一版)後的第二版本。

文革時期,清朝畫師所繪製的媽祖圖多數遭破壞,現僅存5幅還掛在文峰宮,均已殘破不堪,廟方多次試圖找到畫師重新繪製,讓媽祖圖全數再現,但因工程浩大又無償,沒有藝術家敢接。

陳銘顯4年前曾受邀參加福建省的「兩岸交流書畫展」,到文峰宮參拜時認識了主委陳鷺玲;2年前,他再度受邀參展時,陳鷺玲詢問現場藝術家,重繪媽祖神蹟圖的意願,但現場「鴉雀無聲」。

「這是為台爭光的好機會,也是好機緣!」陳銘顯說,從考據、定稿、尋找畫師到最後的繪製,花了一年多;陳說,繪製媽祖圖完全「無酬」,一人獨力繪製的話,最快也要3年時間,能順利在一年多完成,也是75位畫家的「眾志成城」的成果。

陳銘顯說,台灣版的媽祖圖「有古有今」,以傳統工筆畫為技術基底,融合南、北派精華,描金勾勒山陵輪廓,青綠色背景基調,塑造中畫中「金碧山水」的美景;另外在人物動態上,也以現代的美學觀點,用活潑鮮豔的配色,生動的表情,烘托出每幅圖氣氛。

70幅媽祖神蹟圖各有不同故事,從媽祖的一生到各朝顯靈的故事均有,全數融合在圖畫中,富有歷史意義。

目前媽祖圖已完成,4月初運到福建裱框,6月文峰宮將舉辦捐贈儀式後,台灣版的媽祖圖就會高掛在福建的近千年古廟,成為文峰宮有史以來的「第三版本」。

文峰天后宮預計將此70幅媽祖神蹟圖編印畫冊,發行海內外,屆時通行全球的媽祖圖,將是由台灣畫家所繪製的版本,意義非凡。



◆ 「舞興級」商城開站 台製文創商品夯

【聯合報╱記者莊亞築/台中報導】2012.04.15

中興大學EMBA學生與廠商共同建置的「舞興級(有省錢)電子商城」已經開站,這個全新的網購平台,專賣台灣製造或商品有故事性商家,產學合作為廠商挖掘故事、創造新話題,商品很有賣點。

商城執行長、興大教授何建達指出,挑選廠商時以有文化、有靈魂、有特色、有差異「四有」標準進行,希望營造店家的高質感與精緻度,做出市場區隔,目前上架廠商有傳統製襪業轉型生產文創商品的上邑實業、采采手作個人羊毛氈工作室與共振喇叭廠商Vikerman三間,後續還有豐年生態農場、維力食品張君雅文創、台灣鐵道故事館、拉皮歐加音樂館、杉林溪森林生態渡假園區等9間廠商加入。

何建達表示,商城籌備半年,上架廠商都與學生經過一學期合作,透過交流激發學生創意,畢業後要就業容易的多,因為挑選廠商嚴謹,且18周內免費上架,讓廠商趨之若鶩,陸續還有不少人等著排隊。

杉林溪遊樂區這次也帶了多款文創商品來參加活動,正值牡丹花季,園區推出牡丹貴人鑰匙圈、面膜等,Q版公仔模樣吸睛,副總經理劉瑞都表示,往杉林溪路上的十二生肖路牌,全製成了可帶走的鑰匙圈,一推出就造成搶購,甚至還會有陸客掃貨。

舞興級電子商城目前為試營運階段,預計5月底正式上線,網址是http://www.5star.tw/。

※ 相關報導:

* 陶藝鱟 金門地方文創新產品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7028949.shtml

鱟是金門特有水產物,民間在鱟殼畫上虎頭成「虎頭牌」,可鎮煞辟邪與祈求吉祥納福,縣水產試驗所將「虎頭牌」與鱟殼陶藝化,希望形成風獅爺外的另一種地方特色文化創意商品。



◆ 台開、牛耳合作 打造數位音樂廳

【聯合報╱記者李晏如/台北報導】2012.04.15

去年十一月,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在台灣土地開發公司贊助下,選在台灣舉辦史上首場在柏林之外的數位音樂廳轉播,於台北、花蓮、台中同步戶外轉播,吸引近十萬人朝聖。台開董事長邱復生日前透露,有意在國內小型演藝廳場域轉播數位音樂廳未來的演出。昨日他與牛耳藝術負責人牛效華共同宣布,選定重慶南路上的「築空間」作為數位音樂廳。

「築空間」二○○九年開幕,以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個人版畫展「我愛版畫,所以我作版畫」打開知名度,是國內知名藝廊之一。邱復生表示,今年七月起,數位音樂廳開始運作後,將成為視聽覺等「五感」兼顧及的文創空間。

柏林愛樂知名全球的數位音樂廳,全程影音以高畫質錄製,再轉檔上載於網路平台,供付費會員聆賞,是全球唯一採此形式運作的虛擬音樂廳。依台開與牛耳的規畫,築空間中的數位音樂廳將可容納約五十人的座位,以最高規格的銀幕及音響打造,與柏林愛樂演出同步播放。

邱復生表示,台開規劃將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納入台開正積極進行的各大開發案,讓藝術以潮流科技演出形式,以音樂藝術,活化建築,使人與空間的互動提昇至更高品質層次。

另外,築空間也將定期舉辦現場音樂會,每月邀請國內新生代音樂家演出。牛效華指出,如此不僅能提供年輕表演者展現能力的平台,少了音樂廳的拘束感,也更適合民眾走入現場體驗。

※ 相關報導:

* 上劇場「火車顫」 即日起驚悚發車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28644.shtml

台中在地表演團體「上劇場」即日起至5月12日,將在台中市火車站後方20號倉庫演出「驚悚鬼屋—火車顫」,結合鬼屋與劇場,驚悚程度百分百;今年配合表演,還推出文創商品「手指餅乾」,超級逼真的手指餅乾也製造話題,吸引不少年輕人入內看劇。

fsj 提到...

喜獲國際新人漫畫賞 「雅紳」嚇呆

自由 2012.04.16

〔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台灣漫畫再傳捷報!日本講談社旗下的週刊《MORNING》揭曉今年「國際新人漫畫賞」得主,在全球兩百多件參賽作品中,台灣雙人組「雅紳」以作品「人魔共生」脫穎而出,一舉獲得冠軍大賞!作品將於二十一日登上漫畫週刊,五月二十二日上網公開。年僅二十四歲的兩人直呼:「嚇呆了!被告知時差點尖叫!」

雙人組作品「人魔共生」獲青睞

日本知名漫畫週刊《MORNING》平均每週可發行三十五萬冊,主辦「M.I.C.C.(MORNING國際漫畫賞)」希望徵召全球漫畫新秀參賽,台灣創作者陸續拿下第二屆與第三屆冠亞軍。台灣雙人組「雅紳」則勇奪第五屆大賞,可獲三千美元獎金。巴西創作者Manguinha獲亞軍。

台灣雙人組「雅紳」首度參加國際競賽就傳捷報,還有網路媒體盛讚兩人「台灣的榮光」。「雅」笑說:「收到信時嚇呆了!」「紳」也說:「當時是半夜,差點開心到尖叫!但考量家人都睡了,勉強忍住。」

「人魔共生」描述世界被分為人類與惡魔居住的兩個區域,兩區境界線被稱作「共生域」,人類與惡魔在此共存。有一天,在共生域進行搜索的救援隊隊長發現了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兒,為了拯救那個即將消逝的小小生命,隊長與惡魔進行交易,故事也隨之揭開。

評審盛讚,故事架構沒有破綻,人物表情更是豐富,特別是主角惡魔少年,不但帶給讀者「恐怖感」,也非常具有人物魅力,是「出類拔萃、具高完成度的作品」。兩人不只「人魔共生」奪日大獎,另部作品「劍灸師之百毒之子」也入圍台灣未來盃華語漫畫獎。

雙人組「雅紳」採分工合作,「紳」負責構思故事與分鏡,「雅」則負責人物設定與作畫。兩人原本是大學心理系的同班同學,愛說故事的「紳」一直希望有機會將故事畫成漫畫,因此找上喜歡畫畫的「雅」。

「雅」笑說:「他說要拿故事來給我看,我想,隨便看看後拒絕他就好,沒想到故事真好,讓我一看就想畫!」兩人目前都是上班族,只能在下班後投入創作。從小就愛漫畫的「紳」說:「漫畫是很親民的管道,我希望可以一直這樣說故事。」但兩人異口同聲說:「不會單飛啦!單飛的話,誰都畫不出來。」

※ 相關報導:

* 春季電影藝術節 2012城市遊牧影展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27510.shtml

「2012第11屆城市遊牧影展」4月12日於華山文創園區正式起跑,為期11天的影展,共計將放映十餘部紀錄片和劇情片,以及入圍競賽和觀摩單元的數十部創作短片。

* 柴可夫斯基鋼琴賽首獎 上原彩子來台初體驗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30876.shtml

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金牌得主、日本鋼琴家上原彩子,5月4日將首度來台舉行鋼琴獨奏會。上半場帶來貝多芬、李斯特曲目,下半場將為國內樂迷演奏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



◆ 追悼鐵達尼 沈船處風蕭水寒

中央社 2012.04.16

刺耳的汽笛聲劃破北大西洋夜空,部份鐵達尼號(Titanic)亡魂的親屬搭乘巴爾莫拉號(MS Balmoral)紀念郵輪,在百年後這場淒楚儀式上追憶先人。

號稱「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撞上冰山後,超過1500名乘客淪為波臣,約700多人獲救。

1座紀念公園在鐵達尼號出生地伯爾發斯特(Belfast)開幕,園中矗立史上第1個鐫刻了所有罹難者姓名的紀念碑。現存的其他紀念碑不是沒包括船員,就是沒加上樂隊。

1985年發現鐵達尼號沈船的美國海洋學家巴拉德(Robert Ballard)也參加了伯爾發斯特紀念儀式。

教堂鐘聲也刺穿加拿大港城哈利法克斯(Halifax)的夜晚。當年打撈遺體的船隻由此出發,150名鐵達尼號遇難者在此地入土長眠。

搭上巴爾莫拉號的罹難者親屬艾倫(Jane Allen)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表示:「當你朝著船側往下看,就會明瞭,所有不幸沒擠上救生艇的男女,都得做出何時該跳船,或是與船同在直至燈滅的決定...這改變了每個人的生命。」

從英國南安普敦(Southampton)出發的巴爾莫拉號,與自紐約出發的精鑽旅程號(Azamara Journey)昨晚在沈船地點會合。精鑽旅程號船長宣布撞船、朗讀遇難訊號作為紀念:「撞上冰山......我們需要緊急援助。」「撞上冰山且沈沒中......正把婦女送上救生艇。」

巴爾莫拉號則在晚上11時40分鳴笛,標誌鐵達尼號撞上冰山那一刻,接著是2分鐘默哀。1300名乘客擠上甲板參加追悼、聖歌儀式。今天凌晨2時20分,3個花圈被拋入平靜的海面,紀念船沈時刻。

比利時五重奏Grupetto奏起音樂,向當年演奏直到鐵達尼號沒入水中的樂隊成員致敬。

74歲、來自英國港都南安普敦(Southampton)的海思曼(David Haisman)悼念著祖父。當時後者正準備帶妻女赴美展開新生活。「我從小聽這個故事長大,但現在我能夠感受它。」

他的母親曾述說祖父用手圈住嘴巴大喊:「我們紐約見!」那是她與爸爸的最後一面。

fsj 提到...

大挑戰! 10分鐘短片 3天拍完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2.04.17

「2012青春設計節--青春影展」5月4日至13日將在高雄市電影館熱鬧登場,共有200多件全國視傳相關科系學生的作品同台競技,不僅作品數量創新高,故事題材及製片手法新穎純熟。

電影館表示,今年參賽件數破紀錄,總計35校、44系共206件作品競逐,尤其中、北部學校投件數量激增,除故事題材豐富新鮮,純熟的拍攝手法與後製技術更大幅提升,影展入圍名單於4月25日公布。

為因應全球知名特效公司R&H即將進駐高雄駁二,國內對特效人才需求大增,今年青春影展以「視覺特效奇幻之旅」為主題,規劃三場視覺特效講座,邀請近期因歌手羅志祥MV「有我在」而掀起話題的知名特效MV導演陳奕仁、樹德科大動畫遊戲系講師葉家宏與工研院光電所講師林仲偉,以及大腕影視執行長林哲民等人,與民眾面對面。

此外,青春影展期間最爆肝、最熱血的「拍片大挑戰-影像高雄創作營」則於5月4日至6日舉行,採團體參賽方式進行影片拍攝製作,須在三天二夜 (53個小時)內,馬不停蹄地在高雄市拍攝、剪接製作完成10分鐘短片,考驗學生體力與創作熱情。

青春影展期間更首次舉辦集點贈獎活動,看滿三場入圍影片即可憑集點卡兌換影展獨家贈品,還可參加「得獎預測」活動,幸運猜中者將有機會獲得驚喜大禮。詳情請請參閱「2012青春影展」官方網站http://www.yff.org.tw。

※ 相關報導:

* 夢想家燒2億 今傳訊前文建會主委盛治仁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6/7033274.shtml

據調查,「夢想家」音樂劇共切割為11組標案,議論性較高的「舞台控制系統」標案的得標金額為5800萬元,有廠商爆料嫌貴,稱約3000萬元即可執行;有關「創意設計規劃案」的標案為3900萬元,不過,文建會採取限制性招標方案處理,未讓同屬性業者參與競標,也被懷疑圖利特定的表演團隊。

* 東方畫姬工作中猝逝/來不及過38歲 動漫圈哀痛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17/today-life10.htm

「懷念永遠的東方畫姬!」「老師一路好走!」擅長細緻瑰麗畫風的知名插畫家德珍上週於家中猝逝,年僅三十七歲。德珍辭世消息昨引發藝文界與動漫界震驚,粉絲更是傷心,尖端出版集團也在官網致哀。



◆ 彭筱茵舞作 巷弄裡的生態系

【汪宜儒/台北報導】2012-04-17 中國時報

是否想像過植物的生長、染色體分化乃至結晶體的結構與舞蹈的關係?位於永和的「舞蹈生態系創作團隊」在藝術總監彭筱茵的帶領下,將自然生態、科學原理與舞蹈織成罕見而絢爛的圖樣。妙的是,彭筱茵更打開自家公寓頂樓作為演出空間,邀請觀眾就在巷弄裡享受舞蹈風景。新作《巷弄微晶》四月廿一、廿二日演出。

六十九年次的彭筱茵五歲起就開始學舞,她喜歡扭扭跳跳,從小更喜歡拉著朋友一起編舞。一路從北一女中、台大農藝系畢業的她,是個標準的資優生,但在她當年準備升學的書桌前,擺放的卻是已逝舞蹈家羅曼菲的照片。彭筱茵總是一邊準備升學一邊對自己說:「我總會繼續跳舞的!」

彭筱茵說,升大學的那年,父親對她分析:「如果只念舞蹈,怕的是妳未來視野不夠開闊,可能到最後只是位很會跳舞的舞者。」彭筱茵的父親以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背景鼓勵她,應該在投身舞蹈之前,多接觸舞蹈以外的世界。

因此,彭筱茵直到大學畢業後才念了北藝大的舞蹈創作所,先後成為精靈幻舞舞團與新古典舞團的舞者,並在二○○九年創立「舞蹈生態系創作團隊」,致力以自然生態、科學原理編創舞蹈。去年她與男友、舞團團長陳逸書買下永和的頂加老公寓,將頂樓打造成既能排練也能演出的空間。

「我喜歡植物,她們看似靜態,但其實好多好多事情在裡頭發生著。」她的創作以植物作為源頭:「我總覺得舞者的身體和植物很相似,像是舞者的腳和植物的根一樣,必須深植於地才能茁壯有力。」

除了自己農藝系的背景,她也受到澳洲編舞家、關懷水資源與生態藝術的伊莉莎白.陶曼影響,確立自己以自然生態、科學原理為出發的風格。

「舞蹈生態系創作團隊」共發展出「蔓」與「結晶體」兩大系列,前者以植物生長為概念,後者以結晶體的排列過程為主題。排練《巷弄微晶》的時候,她還替舞者上課,介紹何謂結晶體,結晶又是如何生成。

在舞作中,結晶體的組態過程變成有力重複的來回律動,探測結晶體結構的X光束成為舞者身體各部位的回轉。加以多媒體投影與透明壓克力裝置的輔助,觀看舞作如同將眼睛放在顯微鏡上觀看結晶體一樣驚奇。



◆ 收藏2萬張黑膠 郭思蔚理性談唱片

【林欣誼/台北─鳳凰城越洋採訪】2012-04-17 中國時報

唱片版號有什麼玄機?判別二手唱片的品相有何訣竅?怎麼清洗珍貴老唱片?這些關於黑膠唱片的問題,都可以在郭思蔚的《唱片收藏面面觀》書中找到答案。書中從黑膠唱片的製作程序、封套和年代,談到如何選片、收藏整理等等,堪稱收藏者終極寶典,郭思蔚也在書中以照片公開他多年來的珍藏。

郭思蔚(見左圖,郭思蔚提供)擁有美國材料科學博士學位,現居美國鳳凰城,任職於半導體公司。他曾翻譯過兩本音樂家傳記,《唱片收藏面面觀》是他的第一本書,結集了他近兩年在雜誌《音響論壇》的專欄。他自己則收藏了兩萬多張黑膠唱片

出身理工背景,郭思蔚寫起文章也邏輯嚴謹、條理分明,光是收藏唱片者的動機,也依好奇、懷舊、喜歡唱片的聲音、因封面設計或崇拜藝人等列項分別撰述,他對近代唱片發展和各廠牌介紹令人折服。唯獨對自己的個人經驗幾乎隻字未提。他說:「因為這不是一本個人感性的書,而是想要客觀理性分析這個嗜好的來龍去脈,也是為自己的疑問找解答。」

郭思蔚學生時代就開始投稿《音響論壇》,後來受邀寫專欄。他同好朋友李富桂在序中提到,當年郭思蔚以一篇〈三支麥克風的故事〉一炮而紅,文中不僅將音樂廠牌Mercury每張唱片的錄音地點、使用麥克風方式詳盡介紹,對演奏者的音樂詮釋、錄音及音響成果也深入研究,令樂迷印象深刻。

郭思蔚談到自己收藏興趣,以外婆細心回收尼龍繩球,解釋自己隔代遺傳的嗜好。他中學時買唱片只為聽音樂,就讀台大時開始在唱片行搜尋一片台幣卅元的西方翻版(即盜版)唱片,畢業後留學美國,才展開瘋狂收藏的黃金年代。

他表示,初到美國時,剛好是唱片被淘汰為CD的開端,美國家家戶戶的舊唱片大量流到二手店,便宜的不到美金一元就買到一張。他因工作常出差海外,常在飯店裡翻黃頁或事先查好店家,便往陌生的街道裡鑽,蒐羅各地二手唱片行的珍寶。

儘管現在網路拍賣發達,他還是喜歡埋首二手店面,聞著滿室老唱片味的氣氛,但他在文章中卻很少浪漫描述唱片聲音之美,也不獨尊唱片。他說:「非唱片不聽的死忠者很難得,但也可能錯失許多只有在CD出現的好音樂和錄音。」

郭思蔚擁有兩萬多張黑膠唱片,古典樂占六成,其次為爵士樂,「到現在每天回家到上床為止,家裡音樂從沒停過。」現在他的收藏速度緩了,但鑽研和樂於分享的心情不變,如最近他的新專欄「唱片廠牌ABC」,繼續以他特有的理性之筆,巡禮世界重要唱片廠牌。

fsj 提到...

最美公立圖書館 北投分館上榜

中央社 2012.04.18

繼選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之後,娛樂網站Flavorwire.com又選出全球最美的25家公立圖書館,其中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也被選上。

Flavorwire.com在2月份選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位於台北市東區的好樣本事(VVG Something)也獲選。這次Flavorwire.com又選出全球最美的25家公立圖書館,在不分排名的情況下,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也雀屏中選。

網站先前已選出全球最美的大學圖書館與私人圖書館,不過作者譚普爾(Emily Temple)表示,相較於大學圖書館與私人圖書館,公立圖書館對於文化的傳承更為重要,因為每個人都可以進入公立圖書館閱讀,接觸文學、歷史與文化。

這次一共選出25家最美的公立圖書館,其中美國有3家入選為最多,分別是洛杉磯中央圖書館、紐約市立圖書館與西雅圖中央圖書館;另外日本、英國、荷蘭、法國各有兩家入選。

亞洲一共有5家公立圖書館榜上有名,除了日本兩家之外,還有印度清奈中央圖書館、泰國曼谷民武里(Min Buri)老市集圖書館與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是台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座落於林木茂密、生態環境豐富的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比鄰。樓地板總面積達650坪的圖書館,室內書香與戶外鳥語相映成趣,曾多次獲得國內外建築設計獎。



◆ 歐洲最古老善本書 《聖庫斯伯特福音》大英博物館4億購入

【尹德瀚/綜合外電報導】2012-04-18 中國時報

一千三百年前製作、九百年前出土,號稱是歐洲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善本書《聖庫斯伯特福音》(St. Cuthbert Gospel),已成為大英圖書館最新鎮館之寶。大英博物館十七日宣布,以九百萬英鎊(約新台幣四億一千萬元)天價向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英國分會購得這本珍貴善本書。

《聖庫斯伯特福音》是庫斯伯特修士以拉丁文抄寫的新約〈約翰福音〉,據推測完成於七世紀末期,可能在六九八年陪葬於庫斯伯特修士在英格蘭東北部外海林迪斯方島的墓穴。之後島民和修士為逃避入侵海盜,將庫斯伯特遺體一起遷到英國本土,最後落腳在德倫。後人在一一○四年開棺發現這書。

庫伯斯特遺體之後改葬於德倫大教堂,使這座教堂成為朝聖景點,至於《聖庫斯伯特福音》的下落,在一一○四年至十八世紀初期幾乎無人知曉,一直到十八世紀中葉,這本書輾轉落入耶穌會教士的手中,成為耶穌會財產。

《聖庫斯伯特福音》保存狀況也極佳,從紅色皮製封面至內頁一一俱全。一九七九年起,大英圖書館向耶穌會長期借得這本書定期展出,並數位化上網(www.bl.uk/manuscripts/Viewer.aspx?ref=add_ms_89000_fs001)。

二○一○年,拍賣公司佳士得代表耶穌會出面,詢問大英圖書館購買這本書的意願,並給大英博物館優先購買權。英國「全國遺產紀念基金」贊助書款九百萬英鎊的一半,讓大英圖書館得以順利購入《聖庫斯伯特福音。書籍經保存專家評估後,未來可能在大英博物館及德倫輪流展出。

fsj 提到...

全台最老書店 瑞成歡慶百歲

【聯合報╱記者陳宏睿/台中報導】2012.04.21

全台最老的書店「瑞成書局」,今天歡慶百歲生日;老書店最早只是攤子,第一代創業的許克綏在台中第一市場內,賣種子兼賣漢書,後來開店走向主題化,成為「全台最大的佛學經典集散地」,第三代至今傳承祖業。

「只賣佛學相關書籍,如何經營百年?」第三代許欽福(瑞成書局總經理)說,常有客人好奇問,祖父早年就有「差異化經營」概念,他常說「人無笑臉莫開店、店無特色莫開張!」加上開辦印刷廠,自己印書,多年來面對連鎖書店競爭,仍有穩定獲利,「很多基礎都是阿公打好的」。

一八九二年在彰化縣出生的許克綏,因家中務農,只念過兩年私塾,他特別愛念「漢學仔書」,但在日治時代,漢學書很難取得。十八歲時,他分別到牧場、種子店、雜貨店當學徒,廿一歲在台中第一市場擺攤賣種子,也為了「傳承中華文化」,兼賣漢學書。

「阿公為了賣書,常受到日本警察的刁難與騷擾!」許欽福說,當時日本人不喜歡台灣出現漢文,雖然未明文禁止,多私下刁難。

許克綏辛苦經營,每天提著空扁擔,步行廿公里到彰化批貨,再挑著扁擔搭火車回台中;存夠了錢買店面,民國六年掛上「瑞成」匾額,正大光明賣起漢學書。他每年出國三次,到上海批書,當時很多客人託他從福建湧泉寺帶回佛教經典,與佛結緣,後來書店內幾乎都是「佛、道教的經典」。

瑞成書局本店在台中雙十路,只賣「心靈、宗教、五術、人文」四大類書籍,年營業額近兩億。許欽福說,「誠品是全台最多,但瑞成是全台最老!」

瑞成今天在台中一中康樂館舉行紀念會,除斥資一百萬元邀請紀錄片導演陳正勳,耗時兩年多考據,拍攝瑞成書局紀錄片,另捐贈十個公益團體各十萬元,懷念許克綏「重傳承、愛公益」人格特質。

許欽福說,瑞成書局未來會延續祖父的意志,經營台灣人文書局,「有信心能挺過另個百年」,繼續擦亮台灣最老書店的招牌。



◆ 世界最大3D陶瓷畫 東美館首展

自由 2012.04.21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台東美術館舉辦3D幻視藝術展,有件作品是和成公司提供的世界最大3D陶瓷畫,燒製半年才完成,並且以東美館為首度亮相展場。取名為「庭院深深」及「悠然庭園」,要讓觀眾置身禪境庭園。

東美館3D幻視藝術展策展蔡文階表示,這件3D陶瓷畫連同壁景與地景,長寬各為五百四十五公分及五百一十五公分,重量三百一十四公斤,以一千一百卅度高溫燒製而成,是世界最大的3D陶瓷畫,價值四百多萬元。

這件作品是由壁景「庭院深深」,與地景「悠然庭園」組合而成,充滿禪風的中國式庭園裡,有老樹、石階、池塘,池中綻開的夏日荷花,呈現出恬靜與自然氣氛。民眾在地景選擇適當位置,拍攝者站在最佳透視點,即可拍出真人置身立體畫境的逼真效果。

蔡文階說,這是知名創作者圖龍的原圖,由和成欣業燒製成3D陶瓷畫。釉藥是以電腦控制噴色,燒製過程最困難的部分是要讓成品與原圖的顏色一致,特別是紅色與綠色歷經高溫後要同時存在,更為困難,溫度控制一失準,就會失敗。和成公司經過多次燒製,花了半年才有完美作品出爐。

蔡文階說,此作品未曾在其它展場亮相,今天將在開展儀式中,正式與觀眾互動。



◆ 東京風向球-日本陶瓷鄉 玩家最愛

【黃菁菁】2012-04-21 中國時報

日本人對陶瓷餐具、茶具非常講究,日系百貨進入台灣之後,舉凡有田燒、香蘭社、深川製瓷等日本知名的陶瓷品牌也逐漸受台灣人喜愛。去年起和家人開始迷陶瓷,除了學陶之外,也決定走遍日本的陶瓷鄉。

九州佐賀縣是著名的陶瓷產地,有田、伊萬里、唐津、武雄等地都各有各的風格,尤其是日本最早的瓷器產地有田(ARITA),整個有田就像一座陶瓷博物館,讓喜歡玩賞陶瓷的玩家流連忘返。

有田位於九州的佐賀縣境內,是日本具代表性的瓷器產地。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江戶時代初期,豐臣秀吉出兵朝鮮,當時的鍋島藩主從朝鮮帶回陶工李參平,李參平率領陶工集團在泉山發現製造瓷器的礦石並燒製成瓷器,日本自此才開始正式生產瓷器。

其後荷蘭連合東印度公司為了尋找能夠取代中國產的瓷器以便銷往歐州,於是發現了精美細緻的有田瓷,在歐洲大量下單訂購之下,以白底加彩繪花紋為特色的「ARITA」品牌也逐漸成為歐州皇親貴族的最愛,紳士名流喜愛收藏的藝術品。

有田的陶瓷生產技術傳承至今,當地人為紀念李參平還為他立碑,封他為陶祖,約在每年五月日本黃金週期間,佐賀縣內的陶瓷業者會舉辦盛大的「有田陶器市」及陶祖祭,也成為日本愛陶人士不想錯過的挖寶盛會。

四面環山的有田町人口才一萬七千人,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從事陶磁相關行業,町內設有「有田陶磁美術館」,有田車站前的一整條街也幾乎都是陶磁門市店,有深川製瓷、香蘭社等歷史悠久的老字號,也有具創意新生代陶藝家的作品,讓人看得愛不釋手。

佐賀縣為保存陶瓷文化用心良苦,在縣立九州陶瓷文化館裡,可以看到許多難得一見的陶瓷骨董藝術品,看到歐洲市場對日本陶瓷界的影響,及日本陶瓷發展的歷史等,還可買到其他地方買不到的專業參考書。

去年與家人走訪佐賀縣時,除了參觀佐賀縣立九州陶瓷文化館之外,還驚訝地發現,佐賀縣為培養新世代的陶瓷傳人,於一九八五年在有田町設立的一所專門教授陶瓷技術的專業學校「有田窯業大學」。

當時也到校內參觀了一下,發覺校內教學設備齊全,學習環境自由,連釉藥都教學生自己動手調配。而且有田町與德國以瓷製品聞名的城市福森是姐妹都市,因此兩校每年都有交換留學生等交流活動。

更重要的是,這所學校師資陣容堅強得讓人不由得羨慕,不但校長是日本國寶級陶藝大師第十四代酒井田柿右衛門,有時還會請手拉胚的奇才,日本人間國寶井上萬二等名家擔任客座講師。

很可惜的是,在急功近利的社會發展及大量生產的便宜陶瓷產品競爭下,已很少有日本年輕人願意去從事這種費時、費工的傳統工藝。

有田窯業大學去年和今年招生都沒招滿預定的學生名額,反倒是現在已經有韓國、中國的留學生注意到這所專業的學校而千里迢迢來到有田町取經。

日本的陶瓷文化雖然是從外國傳來,但他們保存、延續傳統文化的用心還真是讓人佩服。

fsj 提到...

文創院將上路 扮國家文化智庫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12.04.20

世界各國爭相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行政院也將文創列為六大新興產業之一,最近更積極規畫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院。文建會強調,新成立的文創院具有研發功能,並且要扮演智庫角色,是國家推動文創產業重要的首腦。

為了推動文創產業,發揮台灣文化軟實力,立法院前年通過文創法,其中第7條就是成立財團法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院,行政院上個月通過「財團法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院設置條例」草案,將送立法院審議。文建會已向立法院爭取盡快審查,希望盡快設立文創院。

文建會表示,文創院設置後,將成為今年5月20日成立的文化部轄下,最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育成執行機構,由文創院建立整個文化產業的完善配套機制,從前端的文化創意育成,到後端的生產、行銷、研發。

官員說,根據目前的規畫,文創院具備研發功能,並整合技術和營運模式。例如要拍攝一部以50年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為主題的電影,要有場景、歷史和美術等相關人才的投入和產業的整合,因此文創院必須要協助業界,協調跨界人才和整合資源。

文創院也是文化創意產業育成執行機構,除了研究發展,還包括產業輔導、資金協助、人才培訓以及市場拓展等。此外。未來文創院同時兼具文化部智庫角色,擔任策略研擬幕僚。

文建會指出,許多國家相繼發展時尚、影視、設計、精品、數位媒體等創新產業,並結合藝文節慶、運動賽會、觀光餐飲、網路雲端科技等,向全世界行銷,創造豐厚的經濟產值,也提升國家的全球競爭力;台灣的文創產業也要以這種模式發展,文創院正是一個重要的平台。



◆ 朱宗慶:培育文創人才 台灣不能再拖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12.04.20

文建會將在5月20日升格為文化部,文創院是文化部轄下最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育成執行機構。文建會規畫,文創院屬於財團法人,用人更為彈性,未來更要全力部培育台灣的文創人才,除了延攬國內優秀人才,也要向國際徵才,要聚集優秀的專業人員,一同推動文創產業發展。

台灣積極發展文創產業,但文創人才的流失、出走,近來讓不少藝文界人士憂心;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就表示,台灣的文化人才濟濟,也有豐富的創作能力,但民間、官方與藝術工作者應該共同建置一個平台,除了留住人才,也讓人才有盡情發揮的空間。

朱宗慶也語重心長的說,政府長年來高喊發展文化,卻都只是口號,未來有了文化部和文創院,落實政策很重要,尤其是現在企業參與文化的氣氛濃厚,正是發展文創、培育人才的好時機,台灣的文創發展不能再拖。

文建會規畫,未來的功能包括研發、財務評估、行銷、市場拓展等多面向,更兼具培養文創人才的角色,成立初期約需要50人到100人,要招募國內相關的人才,未來也會對外徵求最好的人才,並且歡迎國外有相關經驗的人士到台灣工作,把國際經驗帶進台灣。

另外,文創院的預算由政府預算捐助編列,創立文創院基金3000萬元也由中央政府一次編列捐助,不過文創院必須接受民意機關的監督,也要到立法院報告預算案。董事會成員包含3分之1的政府機關代表,以及3分之2的產學研相關人員。

文建會表示,文創院設有院長,角色就像是企業的CEO,且必須和董事會成員共同研擬具體策略執行方向以及年度計畫,相關的工作分工也由院長決定,所以院長將是最核心的人物。文建會將會對外招募合適的人選。

※ 相關報導:

* 台灣作家第1人 余光中駐點北大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42662.shtml

台灣著名作家余光中昨天獲聘北京大學駐校詩人,是台灣作家第一人。余光中表示,文化交流效果慢,但踏實,可增進兩岸的了解;文化交流不像經濟或防治犯罪,可訂出明確規則,還是以民間或學術交流為主。



◆ 廢紙漿變藝術 許自貴創作「廿種心情」

【曹婷婷/台南報導】2012-04-20 中國時報

擅長以紙漿創作的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教授、藝術學院院長許自貴,一雙巧手化腐朽為神奇,孕育出天馬行空的另類藝術品;今年,他選定以「廿種心情」為主題,創作出童心等廿顆不同的心,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早年以繪畫為主要創作媒材的許自貴,赴美留學時,礙於創作經費拮据,靈機一動,四處收集廢紙當做創作原料,免錢的素材卻也讓他揮灑得很自在,進而奠定自己日後的創作風格與特色。

昔日,擅長透過作品嘲諷時事與政治人物的他,如今轉為內斂,改為希望藉由藝術創作品,讓人感受生活的美好;他說,每天看新聞只會覺得這社會烏煙瘴氣,所以,藝術家就肩負創作美的使命,讓更多的人看見美、感染美的氣息,兼能淨化心靈。

儘管執教鞭加上身兼管理職,占去他許多時間,但熱愛創作的他,從未因此荒廢,廿餘年來,固定每晚花個三小時投入創作,甚至連過年也不間斷,一年生產五十件作品,豐沛創作力看在學生眼中,簡直不可思議。

許自貴對學生的期待也很特別,他說,大學教育不是職業培訓所,無法保障孩子讀完大學一定有頭路,重點實為人格養成,美術系則是培養美感素養,他認為,一旦培養年輕人擁有對美的敏銳力,大環境才有機會變美好。

※ 相關報導:

* 打造四川美院成藝術重鎮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6/112012042000456.html

四川美院是西南高等學府,以繪畫見長,周春芽、張曉剛、葉永青等藝術家都系出於此。羅中立接下院長後,大刀闊斧整頓。



◆ 陸最大提琴商 年銷台灣1萬5千把

【聯合報╱特派記者羅印冲/北京報導】2012.04.20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台灣市面上多數的提琴樂器都來自大陸。北京平谷一家專門製作提琴的公司,一年提琴產量達廿五萬把,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光是去年就銷往台灣一萬五千把,占全台市場的八成,是大陸產量規模最大的提琴製造商。

北京華東樂器公司董事長劉雲東昨天受訪表示,目前提琴年產量約廿五萬把,百分之九十五外銷到先進國家,包括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和台灣,其餘百分之五內銷大陸,年產值約七千萬人民幣(約三億四千萬台幣)。去年銷到台灣一萬五千把,台灣市場看好。

由於提琴樂器製作過程非常精細,完成一把提琴,大約需要四十六道工序,包括選定材料、打模刻板、塑形雕刻、拉弦定音和塗漆上料等,相當複雜。如果同時由廿到卅位師傅,依各項工序分工負責,一整天也只能完成一到兩把,如果是交給一位師傅,一把提琴需要用上半年時間。

在大陸,工序複雜的提琴,一把要人民幣兩百元到上萬元不等,但現在高價位的提琴市場正在成長;部分採用雲杉、椴木、楓木和松木等高級木材的提琴,逐漸受到樂器迷和音樂市場的青睞。

劉雲東說,這幾年大陸提琴銷量沒有顯著提升,但越來越多民眾願意花更多錢購買提琴;過去賣最好的提琴是兩百元人民幣,現在已提升到四、五百元等級,顯示這塊市場仍有發展空間。

提到大陸製造提琴的技術,公司解說員以前年由華東樂器生產的一把小提琴,拿下美國提琴製作大賽「音質銀獎」為例,說明大陸生產提琴的技術已獲國際認可;當時甚至有國際買家開出人民幣五十萬元的高價,可見技術受肯定。

※ 相關報導:

* 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 彰化演出
http://www.udn.com/2012/4/20/NEWS/READING/REA8/7040444.shtml

彰化縣長卓伯源幽默引用夜市攤販叫賣台詞,邀請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來台演出,且只在彰化縣立體育館獻藝,演奏水準很頂級,票價很抗漲,愛好西洋古典音樂的民眾絕不可錯過。

* 「真情襄詠」音樂會 唱給洪瑞襄聽
http://www.udn.com/2012/4/20/NEWS/READING/REA8/7041295.shtml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歌,這一夜我們唱給妳聽,好嗎?」對「真情襄詠」音樂會製作人廖又臻來說,這是紀念她的好友、台灣音樂劇第一女伶洪瑞襄最好的方式。...所有票券的收入,在扣除成本後,全數捐給「失親兒基金」及「中華民國自殺防治協會」,願意參與這個善舉的洪瑞襄的歌迷、戲迷,可以上天作之合音樂劇場網站(http://www.perfectmusicalmatch.com/)洽詢購票事宜。

fsj 提到...

馬家輝:鐵達尼號沉沒,哈佛圖書館升起

【聯合報╱馬家輝】2012.04.23

鐵達尼號沉沒一百周年,多少悲慟往事,多少死裡逃生,多少流言真相,都被傳媒廣泛報導,但有一位屍沉海底、名叫哈里懷德納(Harry Elkins Widener)的先生鮮被提及。而這位老兄,其實在四月廿三日「世界讀書日」頗值一談。因為,於其死後三年,美國哈佛大學出現了一所面積龐大的圖書館,藏書三百萬冊,至今為止,仍是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圖書館。

這所圖書館,以他為名,就叫做Harry Elkins Widener Memorial Library。

話說廿七歲的懷德納先生於一九一二年跟父母同行,一家三口,於法國西北部的Cherbourg-Octeville市登上鐵達尼號,快快樂樂地返回美國,返回他們的故鄉賓夕凡尼亞州。懷德納家族乃當地鉅富,經營運輸和電訊行業,也開設酒店;此番赴法,是替新酒店找尋名廚,找到了,雀躍回家,沒料遭遇海難。鐵達尼號沉沒前,老懷德納依照船長指示,親自把妻子和女傭扶上小艇,自己和兒子留下待救,生離死別,相顧無言。

丈夫和兒子命喪大海後,懷德納夫人捐贈鉅金,在哈佛大學設立了紀念圖書館,聲言要讓它成為「一艘永不沉沒的知識巨艦」。小懷德納本身是一九○七年的哈佛畢業生,由於死於海難,也由於其母作出設館義舉,哈佛校園內多年以來遂有一則傳說:懷德納夫人要求校方訂出規條,所有哈佛學生必須通過游泳考試始能取得畢業證書。這當然只是溫情流言,哈佛大學於廿世紀初確曾指令學生必修游泳課程,但這跟懷德納太太根本扯不上關係,而且於一九二○年亦取消了規定。

哈佛校園另一項跟懷德納有關的傳說是:懷德納夫人長期資助學校飯堂廉售冰淇淋,只因這是小懷德納最愛吃的餐後甜品。但溫情歸溫情,這亦不符事實。

懷德納圖書館有多大、有多好?我沒有去過,無法置一詞,但我讀過在哈佛Houghton Library工作的Matthew Battles在《圖書館的故事》書裡所寫的動人體驗:

「它是一個世界,完整卻又不可能完整,其中滿是秘密。它就像一個世界,自有其變化和四時變化。書籍被讀者的欲望牽動,如潮水般湧入且湧出圖書館。在懷德納圖書館中負責上架的人曾經形容圖書館的『呼吸』狀態:呼是指學期開始時,大量的書從書架上被席捲而去;吸是指學期結束時,這些書又飛了回來。因此圖書館也像一副身軀,書頁有如內臟般在黑暗中層層堆疊。懷德納圖書館的書架比其他地方更意味深長,我常暗想,宇宙是由書這個單一元素的無窮變化形態所組成,所以,人類也是由書構成。」

關於哈佛圖書館的傳說,在美國,在歐洲,甚至在亞洲,皆因各種理由被輾轉流傳。坊間不是有一本叫做《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的中文書嗎?告訴你,內容都是假的,是由作者編輯網上流言而成。這些流言絕大部分由華人網民偽作,內容離不開「學習這碼子事兒,不是欠缺時間,而是欠缺毅力」、「切勿把今天的事拖留到明天」、「今天不走,明天要跑」等通俗警語,明明全屬漢語思維,卻被配上了破爛無比的英文,託稱是由哈佛圖書館牆上抄來。

地球上的事兒,只要被冠上哈佛之名,便可加分,是書是人,都一樣。重看「鐵達尼號」電影,遙想懷德納舊事,下回去美國,也真應去哈佛圖書館走一走,看一看。 (作者為香港作家)



◆ 全球莎士比亞節 為倫敦奧運揭幕

中央社 2012.04.24

全球莎士比亞節(WorldShakespeare Festival)今天在倫敦正式揭開序幕,時機正逢劇作家莎翁448歲冥誕。莎翁的37齣劇將以37種語言演出,從非洲斯華西里語到手語都有。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是文化奧林匹亞活動(Cultural Olympiad)中最吸引人的活動。文化奧林匹亞活動是與2012年倫敦奧運有關的藝文計畫。

在全球莎士比亞節上,「李爾王」(King Lear)將以白俄語演出;「哈姆雷特」(Hamlet)以立陶宛語呈現;「?賽羅」(Othello)則以街舞重新詮釋。

這些多國語言的表演將在環球劇場(GlobeTheatre)上演,活動名稱是Globe To Globe。環球劇場是模仿莎士比亞原本劇場建造而成。

Globe To Globe藝術總監柏德(Tom Bird)說,就算你不會講演員所說的語言,還是可以容易跟上劇情。

他說:「我從環遊世界發現到的是,即使是從演員在舞台上移動的方式,還有他們穿著的服飾,你就能大致了解這齣劇在演什麼。」

他說:「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全球各地民眾深愛莎士比亞的情況。人們不認為他是英國詩人,而認為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 相關報導:

* 2012台積心築藝術季 今起開鑼
http://udn.com/NEWS/LIFE/LIF1/7046167.shtml

台積心築藝術季今年邁入第十年。台積心築藝術季以「傳統戲曲」、「古典音樂」、「親子劇場」、「社區營造」4項節目主軸,4月25日起,共計50場次在3個月陸續開展。



◆ 網住募款 創意集資平台成趨勢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4-23 中國時報

「嘖嘖」是台灣第一個打出「創意集資」的網路平台,由年輕創意工作者在網路上提出自己的企畫,六十天內透過網站募款、進而完成夢想。像是年輕插畫家涂皓欽希望今年能夠出版自己的作品集,就在這網站發起「人森百回」計畫,希望募得出版品印刷費用十萬元。計畫上網四十三天後,已獲得六十六人支持,募得十一萬九千五百二十元,涂皓欽可以一圓他的出版夢。

涂皓欽表示,二○一○年他曾自費出版作品集《散打》。這一回他計畫出版新作,希望能藉由明信片、海報、手工版畫等相關衍生商品,讓更多人能夠注意到自己的作品,長期以來也有助於品牌的創立。因此他和「嘖嘖」合作,推出不同金額的資助方案,資助者可以在網上選擇一百元至四千五百元不等的資助金額,便可獲得明信片、海報、原版畫作等創意商品。這些錢便可幫涂皓欽出版新的作品集,而募款過程也幫自己開展人氣。這個計畫叫作「人森百回」計畫,是因為作品集將集結一百幅他以「人」、「森」為題的圖像。

「嘖嘖」是由六位在英國求學的六位設計師、創作者組成,包括徐震、林能為、祝千茜、邱木安、劉家文與蘇軾文。他們有感於身邊耕耘文創的朋友眾多,卻常苦於資金的籌措,於是倣效國外創意集資(Crowdfunding)平台的作法,建立網路平台,每位收取募款額的五%費用,用來營運網站。

在團隊中負責財務管理的林能為表示,在倫敦看到當地設計師及創意工作者的資源、機會完整,甚至能在第一時間把創意推到國際舞台,因而心生羨慕。這個網站的目標就是希望幫助創作者建立品牌。今年二月開站至今,已經有三個成功的計畫。第一個案例是插畫家freakie想要設計生產自己的包包,十天內在網站上募得一萬五千元。目前也有香港專門幫貓設計房子的工作室慕名而來,將他們的企畫上傳網站。

「嘖嘖」也有一個嚴格規定,就是六十天內如果沒有募得足夠的金額,網站便將已募得的款項全退回給所有贊助者,宣告計畫失敗。如今,台灣的網路創意集資平台漸成風潮,除了「嘖嘖」,陸續也有Flying V、startboss成軍,以文創集資為號召。

※ 相關報導:

* 文創品牌「八方新氣」攻陸 分工力量大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44875.shtml

八方新氣創意總監王俠軍表示,因中國大陸幅員廣闊,若不斷在中國拓點,恐怕會因管理人事的問題而疲於奔命,加上展售瓷器必須擁有好通路,所以八方新氣在中國大陸採取「分工」的方法,以尋找合作夥伴。

...「文創要形成『產業』,而不是文創『者』,背後必須有專業的團隊。」他說,因有團隊支持,才得以帶著50至60人一起燒瓷器,化大眾的力量以集大成,大陸若希望模仿,應當繳交「學雜費」。

fsj 提到...

「柴可夫斯基」 3鋼琴名家競奏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2.04.24

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常被認為極能代表柴氏靈魂,是音樂會甚至影視配樂熱門曲目。明起至五月五日短短十餘天,將有波哥雷里奇、道格拉斯、歐森等三位鋼琴名家搭配名指揮及國內樂團輪番演出該曲,為樂迷示範同樣曲目、不同風情呈現。

三位鋼琴名家都來歷顯赫,率先登場的波哥雷里奇,廿二歲便因蕭邦鋼琴大賽闖出名號。當時他在第三回合遭淘汰,鋼琴女王阿格麗希氣得退席力挺,結果他雖仍未獲獎,琴藝卻大受矚目,該屆冠軍鄧泰山反倒相對遭冷落。

波哥雷里奇昨天抵台,他形容柴一第一樂章擁有完整序曲、尾奏,相當交響樂化、歌劇化;第二樂章非常抒情,如夢一般;第三樂章舞曲性強,且深具對話性格,三樂章共同造就絕美作品。應邀擔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法國指揮卡薩德緒則表示,與獨奏家合作時,他向來重視彼此的交織碰觸,能共同給予樂曲生命及呼吸。

緊接在波哥雷里奇之後登場的英國鋼琴家道格拉斯,是一九八六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首獎得主,成為他演出柴氏作品的權威標章。

最後上場的是蕭邦鋼琴大賽冠軍歐森,與他合作的是國家交響樂團(NSO)前音樂總監赫比希及NSO。樂評家焦元溥指出,歐森與波哥雷里奇身高都超過一百九十公分,歐森還更魁梧,彈起柴一這種超大曲目特別適合;波哥雷里奇的演出「有如魔術」。

波哥雷里奇、道格拉斯、歐森音樂會分別在明天、四月廿六日、五月五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道格拉斯和歐森另有台中場。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松山文創園區 誠品旅館進駐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47821.shtml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2012.04.24

台北市政府力拚二○一六世界設計之都,首件由民間參與投資的「松山文創園區BOT案」,昨天舉行主建築最後一根鋼梁上梁典禮。宣告整體結構如期完成,明年五月營運,希望成為華人世界的創意基地。

主建築共有地下四層、地上十四層樓,採內縮圓弧設計,創造更多開放空間;為和周邊古蹟呼應,整體景觀以綠帶串聯,在牆面、露台、屋頂上綠化,讓地面綠意從戶外一路引入室內,延續至整棟建築。

內部空間將有文創辦公室、視聽展演廳等文化設施。長期推動創意產業的誠品也將進駐,除經營書店和文化商場,也延展至音樂廳、藝術電影院、文創旅館三大領域。

松菸文創園區前身為松山菸廠,綠蔭成林風景優美,被喻為「北市後花園」。園區分為兩區;古蹟區已修復啟用,非古蹟區約一點二公頃,市府以BOT方式和「台北文創開發公司」合作開發,主建物由國際名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

台北市長郝龍斌、文化局長劉維公、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台北文創開發公司董事長劉國治、誠品董事長吳清友及伊東豊雄等人都出席。

郝龍斌等人在鋼梁上一一安裝金螺栓,隨後機器將笨重的鋼梁吊起,掛在鋼梁下方的鞭炮也被點燃,在場人員都仰頭觀看。

伊東豊雄將BOT案形容為「具有未來性、創造新文化魅力」的合作案,當地古蹟受到保留,新建物也以非常自然、協調的手法融合,創造出具人性尺度、綠意盎然的空間,是一個能讓民眾從內心體驗文化生活的環境。

台北文創開發公司指出,BOT案結合富邦建設及台灣大哥大兩大股東,將引進通訊傳播產業等數位內容廠商進駐園區,廠商可透過雲端概念,提供行動應用服務,並發展影像、電子書等數位內容產業。另成立數位學習中心,成立數位創作分享平台,培養創作人才。

蔡明忠表示,當代社會人手一個手持智慧型行動裝置,對內容需求有「爆發性」成長,園區將積極培育創作人才;數位匯流要能成功,「最重要的還是在內容」。他計畫成立多媒體影音實驗室及分享展演空間。

北市府文化局表示,誠品跨界經營文創旅館,所有素材和設計,完全都是「Made In Taiwan」。

※ 相關報導:

* 打開「動的鑰匙」 進入動畫故事館奇幻之旅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47910.shtml

動畫迷有福了!「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21日正式開館,首檔同名特展,「動的鑰匙:府中15動畫故事特展」,邀請蕭輔吹、王登鈺、呂文忠等8位國內知名陶藝家、漫畫家、插畫家、偶動畫家、平面動畫家、玩具原型師等,透過近400件藝術家原創立體互動裝置、平面創作品,民眾將可一睹創作者從發想、設計、製作、修改,甚至剪接完成等動畫的幕後創作大公開。



◆ 台灣研究世界大會 12國逾500學者搶報名

連海報也搶手被偷

自由 2012.04.24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台灣內涵儼然成為值得研究的課題!第一屆台灣研究世界大會週四將在中研院登場,各國學者反應熱烈。大會秘書長、中研院社會所所長蕭新煌透露,大會海報設計世界各國稱呼「台灣」的文字,非常有特色,德國學者抱怨張貼在牆上的海報不翼而飛,請大會補寄,墨西哥學者更來函詢問下一屆何時舉辦。

蕭新煌說,第一屆台灣研究世界大會邀請來自美、加、英、法等十二國學者,發表一百零二篇論文,原本兩百五十個名額來了五百多人報名,一下子就爆滿,中研院將來要有台灣研究的集結能力和發言權,很適合成為舉辦台灣研究的平台。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指出,華人世界裡,只有台灣還保存中華文化的傳統,且台灣成為唯一歷經民主過程的地方,學術上已逐漸脫離中國脈絡下的台灣,漸受重視。

大會召集人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表示,一九九五年後北美與日本的台灣研究學會陸續成立,英國倫敦亞非學院一九九九年成立「台灣研究中心」,二○○四年成立「歐洲台灣研究學會」,德國杜賓根大學二○○八年成立「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法國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也開始開設台語課程。

王汎森說,台灣研究在「漢學」或「中國研究」之外,展現出其獨立的學術位置,值得形成一個群聚互相觀摩,趁機做一個總盤點,檢視台灣研究的成果,「也該看看別人怎麼看台灣」。

fsj 提到...

氣球蓋廟「金」厲害 揚威義大利

自由 2012.04.25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台灣蝠氣球藝術團隊繼去年以「三太子」在義大利氣球藝術大賽獲得銀牌,今年再接再厲,以氣球當「磚」,運用鐵絲新技法,打造雕樑畫棟般的「土地公廟」,將台灣精神及傳統工藝技術與氣球完美結合,不負眾望拿下金牌。

二○一二義大利氣球藝術大賽BACI (BALLOON ARTS CONVENTION ITALY)十九日在佛羅倫斯舉行,今年主題「藝術與工藝」,台灣蝠氣球藝術團隊以地方守護神「土地公」為題,打造一座五米高的氣球土地公廟,從屋頂的雙龍搶珠、交趾陶裝飾、蟠龍石柱到壁面的木雕窗花等,處處考究,令人驚艷;宣布奪金時刻,參賽團員黃慧娟、鄭元昌、陳淑娟、詹家昌、盧耿宏、陳冠中、廖秀玲、張雅婷和黃裕文等興奮直呼「所有辛苦都值得!」

團長李承澔說,比賽為期三天、限時卅小時,十名團員分工合作,幾乎不眠不休摺剪氣球、鐵絲和鋁條,儘管雙手破皮,仍是纏著繃帶繼續做,終於趕在最後一刻完工。其中,土地公廟的牆壁是以氣球包裹海綿製成的「磚塊」砌成;屋頂上的雙龍造型則是在氣球內加入鐵絲支撐,克服骨架過重問題,包括鱗片、龍鬚都栩栩如生,總計整間廟共耗費近萬枚氣球。 李承澔說,這次父母和妹妹同行,壓力特別大,賽前兩天剛好是父親生日,得獎就是最好的生日禮物。其他團員則說,出發前都有到土地公廟拜拜,相信土地公有看到大家的努力。

蝠氣球藝術團隊預計五月二日晚上返抵國門。另一支台灣隊伍「氣球人」團隊則以「威尼斯面具」作品,摘下銅牌,也讓台灣成為這次氣球藝術大賽的大贏家。



◆ 童言童語 替BBC地球紀錄片配音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04.25

英國知名的大自然紀錄片節目《地球脈動》(Planet Earth)廣受全球觀眾歡迎,過去這節目一向由專業的配音師擔任旁白,最近為了發掘明日之星,為了也向美國觀眾推廣該節目,製作單位BBC首開先例,邀請小朋友配音負責,小朋友天真的念稿模樣,還會加上自己的評語,令人啼笑皆非,也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

2006年開始製播的《地球脈動》是由BBC製作,花了五年籌備,拍攝期間長達二千多天,攝影團隊到過62國、二百個地點取景拍攝,播出後曾風靡世界各國觀眾,現在該節目特別邀請導演沙比亞製作由兒童擔任配音的宣傳片,由一群四到八歲小朋友擔任配音員,小朋友一見到可愛動物興奮不已,脫稿演出「棒透了!」或是「我不吃蒼蠅」等台詞。

畢竟是具教育意義的節目,有些小朋友念起其中的專業名詞相當吃力,有些表現得落落大方字正腔圓,七歲的艾登幫鳥類求偶配音,還忘情自己哼起歌曲;另一名四歲半的小女生潔米,看到蜥蜴吃蒼蠅的畫面,脫稿演出「我才不會吃蒼蠅呢…我最愛起司漢堡了!」六歲的小女生納薇,第一次進錄音室,連耳機怎麼戴都顯得生疏,模樣相當可愛,當然成為大人心目中討論的對象。

有人認為小朋友天真的表現與模樣實在太棒了,有人還為自己最喜歡的小朋友「拉票」成為人氣王,但也有人認為,小孩子發育未成熟,字不正、腔不圓階段,不太適宜從事配音工作。



◆ 我見我思-榮耀台灣的博物館

【何榮幸】2012-04-25 中國時報

北台灣的蘭陽博物館前年底造成轟動後,南台灣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去年底至今也掀起五個月六十萬人次的參觀熱潮。近日到台史博一遊後,頗為其「看見人民、榮耀台灣」的收藏用心與展覽品質而感動,這座籌建過程一波三折的博物館,沒有辜負台灣社會的期待,我深為台南有此老少咸宜的人文重鎮而感到慶幸。

過去幾年,我多次到台北市南海路的歷史博物館參觀米勒等特展,也曾來到館前路的台灣博物館參觀恐龍特展,這些展覽各有收獲,有的是膽仰大師風采,有的是增加科學知識;然而,從蘭博到台史博的參觀經驗卻大為不同,那是一種了解自己身世的親近土地之旅,旅途中油然生出各族群共存共榮的多元文化自信。

蘭博與宜蘭地形巧妙融合的建築特色,光從外觀就散發一股蘭陽平原的鄉愁。台史博入口處營造的先民渡海意象、以原住民高腳屋為原型的建築風格,則是向這片土地的最早開墾者致敬。與小而美的蘭博相較之下,擁有四萬多件豐富館藏的台史博,至少要待上半天才能一窺展示精要。

其實,我原本只知史博館、台博館,不知台南還有台史博。前年製作「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專題時,在作家陳柔縉引介下,中時團隊才得以與南台灣這座文史寶庫全年合作。館長呂理政的專業熱忱與使命感,年輕研究人員的友善與活力,都讓我們印象深刻;但台史博因金融海嘯包商倒閉等衝擊而延宕開館日程,則讓我們偷偷捏把冷汗,直到去年十月底順利開館才鬆了口氣。

見證一座國家級博物館從無到有的過程,是相當奇妙的經驗。命運安排讓呂理政先擔任蘭博籌備處主任,再來接掌台史博實現理想,我則在這兩座博物館間看見了某種相同基因。

簡單說,過去半年到過台史博的民眾應該都能感受,這座博物館完全摒棄傳統帝王將相、改朝換代的統治者觀點,而是從庶民生活、人民情感的角度珍藏歷史記憶。它的「斯土斯民 -- 台灣的故事」、「異文化相遇」、「唐山過台灣」、「鉅變與新秩序」、「邁向多元民主社會」等各項展覽,都是以這片土地與人民的故事為主軸,並以榮耀台灣做為其存在意義。

許多民眾對於主展館內與實體大小相同的先民渡海大船、荷蘭時期蠟像、日治時期派出所、光復後學校教室與「客廳即工廠」場景、台灣民間迎神隊伍等感到興致盎然,或是在幾十年前的古早穿著、舊玩具、老海報前跌入時光機而無法回神;但我建議參觀者保留一點時間,一定要在最後一間展館內欣賞侯季然導演拍攝的「寫給台灣的一封信」短片,那是各地小朋友對於自己未來的真誠期許,童言童語卻更能感動人心,錯過此片實在可惜。

台史博開館至今的參觀熱潮已超過預期,假日盛況更影響參觀品質,其實用不著再大力宣傳了。但我還是建議,北台灣民眾可以抽空前往,藉此體驗在台北藍綠口水氛圍中難以吸收的多元文化養分。

至於新上任的文建會主委龍應台,聽說因為公務繁忙而尚未到過台史博,那可就是龍主委自己的損失了。



◆ 台絃音樂會 重現巴洛克樂音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2.04.25

巴洛克音樂近年在台頗受歡迎,不僅國際團不斷,國內也有多個樂團深耕。堪稱國內巴洛克音樂會先鋒的台灣絃樂團,4月30日將獻上「巴洛克音樂花園」系列4年來第4場音樂會,以巴洛克弓、仿古小提琴、羊腸絃及巴洛克時期音律,重現巴洛克精緻樂音。

台絃前團員、台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紀珍安,以巴洛克音樂研究獲美國奧勒岡大學音樂學博士,近年在南藝大帶領古樂團,特別回台絃合作。紀珍安指出,全球古樂風潮雖在1970、80年代即開始,2000年才較成熟,各方對巴洛克音樂該如何詮釋見解各異,她則認為該盡量回到古時。

她要求台絃都用仿古小提琴,「仿古小提琴較輕,琴頸和絃距都較短,音量和穿透力雖不如現代小提琴,但這才是巴洛克。」琴絃也捨棄現代配合音樂廳變大、需較大音量而使用的鋼絃,回到巴洛克時期用的羊腸絃,讓音色更柔美。連音律也改用415赫茲(現代多為440或442赫茲)。

音樂會曲目廣含阿爾比諾尼、泰勒曼、韓德爾等人,曲風義大利及法國風皆有。音樂會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購票洽兩廳院系統。

fsj 提到...

書法的消失與重生

【謝錦芳/調查採訪】2012-04-29 中國時報

數位時代來臨,書法幾乎被淹沒在歷史洪流中。孩子們在學校沒學過毛筆字,長大之後,連硬筆字都不太會寫。眼看著書法藝術一點一滴流失,許多人哀傷、惋惜,有一個人則拿起巨大的毛筆玩文字,大膽跨界創作,要把傳統毛筆字變成當代藝術,她就是書法藝s術家董陽孜。

從白先勇的《台北人》、龍應台的《野火集》、林懷民的「雲門舞集」、金石堂書店、國家音樂廳到台北車站、松山機場、桃園國際機場等,以及將掛牌的「文化部」,還有小林煎餅推出的「福田瓦煎燒」,都可以看到董陽孜的題字。

寫了一甲子書法的董陽孜,最懷念小時候練書法的時光。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董陽孜的爸爸帶著家人從上海來到台灣。「那時沒有電視,爸爸要求我和弟弟在寒暑假練書法。我讀女師附小四年級,每天早上起來磨墨寫字,邊和弟弟講故事,邊聽著收音機,那是最快樂的時光。」

九年一貫未列入 傳承受衝擊

董陽孜的爸爸經商,平常寫毛筆字,也要求子女們寫字。她說:「那個時代,多數人都會寫毛字筆。」不過,最令她痛心的是,進入廿一世紀,書法未列入學校正式課程,會寫毛筆字的孩子越來越少。對於女兒們,董陽孜很想好好教,可惜不得法。她說,「現在唯有寄望小外孫女,等她長大一點,要讓她學書法。」

台灣究竟何時讓書法從正式課程中消失?教育部國教司表示,自二○○一年起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當時很多新課程加入,書法改為視課程需要而定。董陽孜認為這個衝擊很大,孩子們忙著打電玩,心都靜不下來。

「寫書法就像彈琴,一旦沉迷其中,樂趣就出來了。」董陽孜在美國麻州大學讀藝術創作時,主修油畫,一九七一年回到台灣。不同於傳統書法家,她不甘於只是臨摹字帖,近年不僅字愈寫愈大,跨界創作的企圖心越來越強。

董陽孜跨界創意 字愈寫愈大

董陽孜創作過程中,受父親影響很大。老一輩認為畫畫不能養家,更難想像寫書法可以養家。「直到有一次我在誠品辦個展,有人收藏我的作品,爸爸很驚訝我居然可以賣字了!」「我對書法一直有想法,但爸爸在的時候,無形中有一個約束。二○○一年爸爸走了,我終於可以放手去做。」

二○○○年時台南藝術大學校長漢寶德邀請董陽孜以學校大廳的牆創作,她寫下第一張大型作品「鶴鳴於九,聞聲于天。」布滿整片牆,氣勢磅礡。二○○四年,董陽孜與建築師陳瑞憲跨界創作展出「有情世界」,她寫下「滾滾長江東逝水」,全長五十五公尺。當時她花了整個上午完成這幅最長的創作,寫完都快休克了,後來發現「這是傻瓜才做的事,因為作品比牆壁還高,沒有人收藏。」

近年董陽孜分別與建築師、設計師、音樂家和流行歌手玩跨界。去年十月她以「妙法自然」與二十位國際級設計師合作;十一月與五月天主唱阿信、作詞人方文山推出「無聲的樂章,有聲的書法」特展。此外,從事設計的大女兒何思芃,將母親的書法結合金工設計。她說,「把書法藝術戴上身,也是另一種跨界。」

何思芃金工設計 書法戴上身

前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認為,董陽孜的創作展現極深的人文關懷。先前在台北一○一大樓展出的「誠」字是以兩棵百年紅豆杉、肖楠木組成。董陽孜說,找尋這兩棵奇木的過程,是一段奇遇。苗栗木材行老闆開車載著她去挑木頭,「這兩棵奇木好像在等我,一棵是『言』,一棵是『成』,合起來就是『誠』,提醒政治人物『說話要負責任』」。

相較於國內對書法的漠視,鄰近日、韓等國日益重視書法,讓董陽孜受到很大刺激。七十歲的她不斷挑戰自己、玩跨界,只有一個目的:讓更多年輕人看到書法藝術。她進一步鼓勵年輕人,不妨大膽嘗試將書法與塗鴉結合,變成街頭藝術。

「叫書法太沉重,這是一種文字藝術。」在董陽孜源源不絕的創意下,讓古老的書法有了新動力,以多采多姿的面貌呈現在生活中。

(※「消失與重生」專題去年三月至今所有內容請見官網「台灣368」)

※ 相關報導:

* 學生揮毫寫周記 老店毛筆比筷多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042/112012042900107.html

那是一個毛筆比筷子多,墨香四溢的年代。百年老店「林三益筆墨專家」曾是台灣的「毛筆王」,第四代傳人林昌隆說,「家裡毛筆比筷子多,生活中離不開毛筆字。」全台最大手工製墨專家「大有製墨」,全盛時期每天生產上萬墨條,還外銷日韓,國寶級製墨師傅陳嘉德回憶,當年生意好到雇用七、八名工人還忙不過來。



◆ 余光中:翻譯如婚姻是妥協藝術

中央社 2012-04-28

詩人余光中說,好翻譯是某種程度逼近,不是等於。他笑說他對王爾德喜劇「不可兒戲」的中譯,在大陸演舞台劇時卻翻成「認真之重要性」,「這是很笨的題目,有人會來買票嗎?」

擔任中山大學外文系榮譽退休教授的余光中,是中山大學的鎮校之寶,儘管念外文也教外文,翻譯過許多書,但余光中總是不斷提醒母語的重要性。今天受邀「譯者的養成」國際研討會,還開玩笑說自己「傾『中』」,不使用英文,而要使用中文來發表「譯無全功─認識文學翻譯的幾個路障」專題演講。

余光中比喻,好的翻譯不過是某種程度的「逼近」,不是「等於」,理想的原文和譯文,應該是孿生;而翻譯正如婚姻和政治,是一種妥協的藝術,雙方都得退讓一步。

王爾德最叫座的喜劇「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採用的是余光中翻譯「不可兒戲」而大陸廣州演出的翻譯為「認真之重要性」,余光中打趣地說「有人會來買票嗎?」

余光中坦言,抽象名詞在西方國家語言中非常普遍,中文卻頗難對應,中文同1個字,在不同地方可以有不同的詞性,不會像英文會有字尾變化,全由上下文來判斷。他建議,可以用中文的短句來化解英文抽象名詞,比較有效。

代名詞和所有格是西方文法的常態,出現率極高,但是中文文法絕對不可以如此,余光中認為,對中文來講,這是最可怕的東西,最敗詩意,中國古典詩的靈巧自如,一個大原因就是少用代名詞。

余光中以王維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舉例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用英文文法來說,勢必加上一大堆代名詞,變成「我獨自在異鄉做客,我每逢佳節就會倍加思念我的親人。我遙知我的兄弟登高處,他們遍插茱萸,唯獨少了我一人。」全場哄堂大笑。

「『他』一來,詩意就敗掉了」余光中說。

英文裡面最難對付的虛字,余光中認為是where、when一類的關係副詞,其功能是穿針引線,出沒在主句和子句之間。其實這種虛字根本拿不到中文的身分證,根本不必理它。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國中生都會讀到的句子,余光中說,他念初一時他也弄不懂,為什麼要這樣虛來虛去,但是其實根本就不用理會where,這只是個空架子,便於把實字搭上去而已,非但不必翻,而且無法翻。

會後,有學者提問,好的翻譯是否比喻成「連體嬰」比較恰當?余光中回答說,連體嬰2個都活不好,還是雙胞胎比較好,引發台下熱烈掌聲。

演講中,余光中信手拈來都是漂亮的英文和中文,引經據典外更不忘幽默,現場笑聲不斷,演講完後,不少人排隊要簽名。面對媒體的訪問,余光中還是不忘強調中文的重要性,並且補充說,中文還包括文言文。



◆ 英擬成立專家組織 協助文創業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2-04-29

英國科學界提議將成立一個專家組織,協助編劇作家撰寫科幻小說或劇本。

以科幻為主題的小說或是戲劇,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真。為了讓這些文創產品看起來比較可信,美國科學院前些年就設立了一個小組,專門提供專業意見。幾年來這個小組,已經幫美國文創業創作了大約四百五十部作品。

英國科學界看到這項成果,也希望能為英國的文創業盡一份力量,讓英國也可以創造一些看起來很真的科幻作品。

fsj 提到...

理工女孩鄭蓓欣 莫斯科鋼琴大賽亞軍

研究工業工程及神經心理學 從小愛彈琴
將研究主題結合音樂 盼為鋼琴家找到肌肉張力不全症的治療

【邱祖胤/台北─莫斯科越洋採訪】2012-04-27 中國時報

理工女孩的音樂夢好美!畢業於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擁有英國劍橋大學工業工程及倫敦大學神經心理學碩士學位的台灣女孩鄭蓓欣,廿五日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青年業餘鋼琴家大賽(Claviarium International Youth Competition for Amateur Pianists),打敗全球各地的好手獲得第二名。

莫斯科國際青年業餘鋼琴家大賽又分素人組及專業組,素人組參賽者必須從未接受正規音樂學院訓練,專業組的參賽者則是雖接受過正規訓練,但不得為職業演奏者。鄭蓓欣(見左圖,鄭蓓欣提供)參加的是專業組;目前全球最著名的業餘比賽是巴黎國際業餘鋼琴家大賽,她也曾於二○○八年打入決賽。鄭蓓欣目前在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攻讀博士班。

「決賽時我演奏史克里亞賓的幻想曲,能在俄國人面前彈俄國人的作品,讓我既興奮又緊張!」理工科出身的鄭蓓欣,從未放棄對音樂的理想,即使在研究工作最忙碌的時刻,也都維持每天練琴二到三小時的習慣。「我用音樂抒發工作壓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精采。」

鄭蓓欣生於一九八三年,台北人,五歲開始學鋼琴,就讀中山女中時期跟隨美籍鋼琴家范德騰(John Vaughan)學習,十六歲就獲得英國皇家音樂院演奏文憑。但鄭蓓欣的父母親認為,台灣的環境對音樂演奏並不夠支持,希望她朝不同領域發展,於是鄭蓓欣放棄職業演奏家的道路,考進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雖然讀工業工程,但鄭蓓欣對鋼琴無法忘情,上大學之後參加鋼琴社,反而練得更勤快,還獲得全國業餘鋼琴比賽大專組第一名。她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神經心理學碩士時期,心心念念的還是音樂,所以她選擇以人體工學的角度來研究小提琴物理學及心理音響學,設法讓所學與音樂產生聯結。

「當時做了許多研究,發覺最有趣的還是人的腦子,一切學問終究要回歸到人。」鄭蓓欣取得劍橋大學碩士後,又前往倫敦大學研究神經心理學,之後更到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從事腦波研究,並接受該學院鋼琴部主任歐克登(Christopher Oakden)指導,用科學儀器偵測不同程度及年齡層演奏者的腦波,以此研究肌肉張力不全症的治療方式。

「不少大鋼琴家都曾為肌肉張力不全症這種病症所苦,包括舒曼、弗萊雪(Leon Flisher)等人。過去人們以為這種手部不聽使喚的病與神經、肌肉有關,後來研究發現這種病其實和腦部有關。我們希望透過更多研究,為鋼琴家找到解決的方法。」

這次比賽,鄭蓓欣在決賽時演出了史克里亞賓《幻想曲》、布拉姆斯《間奏曲》、史卡拉第奏鳴曲、德布西《快樂島》,以及舒伯特《奏鳴曲》,整場演奏超過六十分鐘,猶如一場完整的獨奏會。比完之後,她馬上又飛回德國上課,緊湊繁忙,她卻不以為苦。

「彈琴真的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我又是一個喜歡分享的人,透過音樂交到許多朋友,讓我的生活變得豐富,我希望可以持續不斷的彈下去。」

※ 相關報導:

* 難忘小小心願 交響樂首登蘭嶼
http://www.udn.com/2012/4/28/NEWS/READING/REA8/7058005.shtml

「這次表演請團員主動報名,原以為只能帶個五重奏或八重奏,沒想到竟能做到一場六十三人登台的演奏會!」鍾德美說,團員從台北搭飛機到台東,再坐車到港口,搭三個半小時的船,體力上是一大挑戰



◆ 台科大學生巧思 無骨傘收納變薄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27/today-life8.htm

自由 2012.04.27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雨傘竟然沒傘骨!圖解龍山寺參拜流程,讓老外也能一次就上手!台科大工商設計系畢業展,飆出學子「輕活」創意。

台科大工商設計系昨天舉辦第十二屆畢業展,七十四件作品展現學生巧思,傳達「輕鬆生活」主題。劉立祥與林旻葦設計革命性傘具,擺脫傳統複雜的傘骨關節,只用一根原本五公尺長的彈性鋼條繞成,撐傘不費力;最特別的是一面包覆的設計,可以阻擋迎風的雨勢不被淋濕,收納後變成薄片狀,不佔空間。

動畫「再見」 珍視夫妻情

陳敬恆的動畫影片「再見」,則是訴說一位愛畫畫的丈夫,每天都在屋內一個角落對著喜歡在花園種花的妻子作畫,甚至妻子離開人世後,丈夫依然每天守在那個角落作畫;陳敬恆說,影片傳達無血緣關係的夫妻卻是彼此一生中最親密的人,提醒現代人對於感情和婚姻應該更珍惜與重視。

逛龍山寺 老外按圖學拜拜

黃苡蓁與田修銓設計的系列作品「來逛龍山寺」,則用精緻可愛的圖案,簡單清楚的解說龍山寺參拜流程,連老外也可一次上手的祈求平安擲筊教學,求財、求平安、抽籤再也不會拜錯神。

紅點排行 台科大亞太榜首

台科大校長陳希舜表示,德國紅點設計獎首度世界大學分區排行中,台科大也榮獲亞太區第一名。

紅點是以過去五年的獲獎成果評比,台科大工商設計系共有四十三件獲得winner,其中有五件更拿下相當於第一名的「best of best」獎。

※ 相關報導:

* 獎設計 百件獲獎作品給你好看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30518/132012042701167.html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今天舉行「獎設計」開幕記者會,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表示,展覽集合台灣獲得國際4大指標性設計競賽的百件獲獎作品,民眾可一次飽覽台灣原創的優良設計。

* 中國留英碩士:Gaga要穿我做的衣服
http://www.udn.com/2012/4/27/NEWS/MAINLAND/MAIN2/7056089.shtml

「剛剛收到Email,Lady Gaga這周末想要穿我的設計到韓國演出!」這是近日一個名為Yifang Wan的微博上出現的消息。錢江晚報報導,萬一方是第一個從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以第一名的本科成績畢業的中國學生,同年她還獲得倫敦時尚界女教頭Louise Wilson教授邀請,全額獎學金就讀中央聖馬丁女裝設計專業研究生。



◆「光影歲月」 看見上世紀台灣人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4.28

從二○年代到九○年代,上個世紀的台灣究竟變了多少?有多少光影從指隙間流失?

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名攝影家張照堂策畫「光影歲月──庶民台灣一九二○~一九九二」攝影展。以上個世紀的台灣庶民為主題,從史博館的館藏照片中精選出一百卅多件,透過報導式、紀實性的攝影,呈現近百年來台灣人的生活景象。

此展涵蓋台灣不同時期的代表性攝影家,除了張照堂,還有王信、張才、黃永松等人。其中,難得曝光的是農復會新聞攝影記者出身的楊基炘的作品。

楊基炘在日本長大,二次大戰後返台,在農復會工作時,享有美元計算的高薪、最新的攝影器材。日後自行創業,在廣告及自行車製造方面擁有一片天。楊基炘任職農復會期間,有相當多機會全台跑透透,抓住了台灣民間的生活百態。從五○年代的婚喪喜慶到老婦讀聖經、清明時節哭倒在墳前的婦人、閒逸的遛鳥人,到枯樹旁晃動著背影的「台灣人,你要到哪去?」等作品,這次攝影展都看得到。

張照堂說,「庶民台灣」想呈現台灣過去的真實樣貌,所以既可以看到二○年代台灣婦女的打扮與姿態,也看得到四、五○年代台灣的農耕生活;以及原住民樣貌和生活娛樂等不同社會生活的面向。展期至五月卅一日。

※ 相關報導:

* 素書樓 人去,樓未空
http://www.udn.com/2012/4/28/NEWS/OPINION/X1/7057924.shtml

國學大師錢穆夫人錢胡美琦女士月前辭世,今日舉行喪禮。...如今素書樓的二樓長廊,兩張面窗的籐椅,再也等不到主人了,但是,人去樓未空,錢先生的弟子與追隨者,仍會秉持先生「立德修志、讀聖賢書」的教誨,為先生一生所念茲在茲的文化復興與傳承而努力不懈。

* 《少年PI》首張劇照出爐 李安嘆3D器材笨如冰箱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12050905/112012042700009.html

李安《少年PI的奇幻漂流》去年在台拍攝,首張劇照終於出爐,孟加拉虎與印度少年在船上映照著海天奇景,呈現出他作品的全新風格。但他首次拍攝3D電影苦不堪言,大嘆3D攝影器材太笨重:「簡直像在操作冰箱。」

fsj 提到...

龍應台:文化部預算至少要1%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2.04.30

文建會將於520正式改制為文化部,納入新聞局、教育部與研考會的部分組織。文建會主委龍應台今天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專案報告整合進度,她比喻,好像有四個廚房要合作烹飪麵包,有些麵粉在其他地方,有些雞蛋在另外更遠的地方,協調過程中需要很大的力氣,但她強調,一定會如期在520前完成。

龍應台說,文建會和各部門整合的過程中,好像在製作麵包,過程中才發現,雞蛋、奶粉各在他處,甚至發現原來麵粉放在看不到的地方。她還說,如果把文化部成立前的最後20天拍成紀錄片,會是一部很滑稽很好看的片子。

龍應台指出,今年的文化部預算要整合四個單位,沒有增加任何一毛錢。但她強調,一定會積極爭取明年度的文化部預算,讓文化部的起步有最理想的預算,至少要爭取到占總預算的1%。

龍應台進一步說,文化部要整合文建會、新聞局、教育部與研考會,但人家組織的主人還在,就像是四個廚房要合作前,得先請教對方的廚房主人,確認雞蛋與麵粉放在哪裡。她舉例,新聞局還有駐外單位,也要一次併入,新聞局還有中部辦公室,這些人員已經在台中居住十幾年,一次要搬來台北有點困難,正努力找到最適合的平衡點。

龍應台坦言,雖然能在520前成立文化部,但人事與組織的業務太複雜,必須先趕快完成。另會先成立文化部官方網站,但內容還要再等等。

另外,她也指出,雖然很希望讓文化部的七個司都在同一地方辦公,但目前文建會租賃的北平東路大樓過於擁擠,最後只能將文化部分成兩個部分,另一個辦公室設在開封街,主要辦理原本新聞局的業務,包括出版、廣電與電影。

※ 相關報導:

* 立委提案:文化發展納入彩券盈餘分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7061691.shtml

立委林佳龍今提案修正公益彩券與運動彩券發行條例,將文化發展也納入盈餘的分配項目,增加文化發展的預算。林佳龍估計,至少可以分到幾億元,有助於培養文化人才



◆ 大陸拚動漫 要避台灣覆轍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劉永祥/杭州二十九日電】2012.04.30

杭州國際動漫節29日熱鬧開幕,台灣參展廠商數量相當有限。被問到兩岸動漫合作議題,大陸學者指出,台灣有值得大陸學習地方,但也有大陸需避免的負面發展。

曾赴台灣從事專業交流的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動畫研究院副院長曹小卉表示,經過一段為外國代工時期,現在台灣動畫已處於萎縮階段,每年生產的作品不多,有影響力的更少。

他說,王小棣執導的「魔法阿媽」在中國大陸受到廣泛關注,許多人詢問為何台灣不能每年出品幾部類似的好作品;他到了台灣才發現,台灣動畫公司能生存主要是靠代工。

曹小卉點出,他不清楚為何台灣動畫企業都撤到大陸發展,猜想可能是在台灣不好立足,加上大陸有政策支持動畫發展。

杭州玄機科技公司總裁沈樂平指出,兩岸在動畫製作各環節都可以合作,但目前大陸政府希望促進本土電視動畫展,因此兩岸在電視動畫的合作仍相當受限。

沈樂平認為,相對於中國大陸,台灣動畫業在劇本創作、商業策劃及未來營運等方面較領先,台灣的電腦動畫(CG)技術也比較進步。不過大陸市場還是主體,大陸有更多製作及文創團體。

玄機科技先前就與台北明日工作室及肯特動畫合作,製作「太極星貓」動畫。

曹小卉強調,台灣堅持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很多大陸動漫公司的年輕人沒有關注到的。有關兩岸動漫產業合作,台灣可以把新的技術帶到大陸,這個部分自1990年代台灣的動漫公司進入大陸後就已開始進行;另外,台灣也可運用新的科技,多製作一些發揚中國文化傳承的好作品。

他表示,為避免重覆台灣動畫因著重代工而萎縮的發展,大陸政府全力扶植本土動畫產業,甚至採取極端作法,包括規定下午五至九點的電視黃金時段不能播境外動畫。

曹小卉透露,台灣的中華兩岸文化創意發展協會與大陸的中華文化促進會合作推動的「創意中國」,明年將以動漫為主題,在西安舉辦活動,聚焦「傳承及發揚中國文化」。



◆ 蒲添生三代展 雕塑「藝」無止境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2012.04.30

已故的藝術家蒲添生,擅長製作雕像,他的藝術氣息感染了兒子蒲浩明、孫女蒲宜君,一家三代都是雕塑家,並都入選法國藝術家沙龍,台灣第一個三代入選的藝術家庭;蒲添生的岳父是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

蒲添生最著名的作品是「林靖娟老師紀念銅像」,1992年健康幼稚園校外教學,一場大火燒毀了娃娃車,林靖娟用自己的生命保護20名小朋友,感動許多人,當時的總統李登輝請蒲為林靖娟作紀念雕像。

蒲添生的三子蒲浩志說,當時父親被診斷出罹患胃癌,放棄積極治療,「他擔心治療會導致身體虛弱,無法創作。」完成浮雕半年就病逝,他曾說:「當我創作停止時,就是我生命的結束」,這件作品印證了他的創作理念。

蒲添生的長子蒲浩明跟著父親學雕塑13年,1991年他開始創作「小水滴」系列,將水滴擬人化,獲得台北花博創作首獎。

孫女蒲宜君擁有台大政治系的高學歷,仍鍾情於創作,赴歐洲繼續進修雕塑、視覺藝術。到她第三代已經將祖父傳統用銅、陶雕塑的媒材,轉化為不鏽鋼創作,這次也展出她入選法國藝術家沙龍的「小舞者」作品。

新光三越中港店這次規劃「藝。無止境:蒲添生家族故事展」,3代展品共160件,有雕塑、畫作、家族照片、入選法國沙龍的精選作品,完整呈現雕塑世家的故事,展期至5月14日。

※ 相關報導:

* 國北教大文創系學生畢展 細訴城市故事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60633.shtml

本次展覽以城市為主題,並透過創意手法來呈現學生眼中關於城市的不同面向。展覽內容包括:城市意象徵件展、來自台灣北中南的城市物件、以城市為背景的童話故事、學生自創品牌手做包、傳統中藥和創意結合的新計畫等,提供對於文創產業熱情且細膩的新觀點。

* 帕慕克「純真博物館」溫暖開幕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43000333.html

二○○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實現了長久以來的夢想──籌建多年、與他二○○八年出版的小說同名的「純真博物館」(Masumiyet Muzesi)終於在廿八日開放。「純真博物館」在土耳其第一大城伊斯坦堡的蘇庫爾庫瑪地區,是棟紅色建築,館內收藏反映的一九五○至二○○○年半個世紀伊斯坦堡的日常生活。

fsj 提到...

水源劇場揭牌 發展首座「定目劇」場地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2012.05.02

位於公館水源市場10樓的「水源劇場」昨天揭牌啟用,未來除將發展「定目劇」外,也開放一般藝文表演團體租借。啟用後第一檔節目為「台灣藝人館」4日至6日演出的「慾望佐耽奴」節目,接續還有台大戲劇系的畢業公演及兒童藝術節表演。

「水源劇場」原為兵役局的役男體檢大禮堂。2009年市府進行「公館水岸」整合計畫,由文化局接管、整修,花費1億400多萬元,規劃成「水源劇場」。

劇場總樓地板面積約660坪,包括可容納500席的劇場、演員後台化妝室、燈光音響控制室、排練室、行政辦公室及公共服務空間等。

水源劇場最特別之處除了是挑高空間,且觀眾席可安排為一至三面,不同於過去傳統單向面對舞台的鏡框式劇場,整個劇場座椅部分可依需求彈性調整,甚至搬空,是用途、形式多元的實驗性劇場。

文化局特別邀請名書法家董陽孜題寫「水源市場」,民眾步出電梯就可看到素雅遒勁的大字。文化局長劉維公表示,北市將持續嘗試發展「定目劇」,「水源劇場」除列為發展長期演出的「定目劇」場地外,也將開放藝文表演租借。

曾獲金鐘獎最佳編劇的吳洛纓擔任導演,率先推出改編自「慾望街車」的舞台劇「慾望佐耽奴」,她指出,水源劇場大小適中、地理位置理想,且對表演藝術團隊來說,「新的表演空間,就會帶來新的創意」。

台大戲劇系助理教授謝筱玫也說,「水源劇場」為三面式劇場,具有較多的實驗空間,對台大師生而言,「也多了一個看戲、作戲的新去處」。台大戲劇系全新的學期製作舞台劇,18日在水源劇場演出「誰殺了少尉的貓」。



◆ 《刺激一九九五》公認為最偉大電影之一

【張士達/綜合報導】2012-05-02 中國時報

《刺激一九九五》(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於一九九四年上映,描述一名蒙受冤屈的囚犯,經過長達十七年的鍥而不捨,終於從監獄裡挖穿秘密通道,成功逃獄重獲自由。該片入圍一九九五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但最後全數落空,由《阿甘正傳》搶盡鋒頭,然而《刺激一九九五》的評價卻後來居上,如今已被公認為影史最偉大電影之一。

《刺激一九九五》由法蘭克達拉邦執導,由提姆羅賓斯與摩根費里曼主演,改編自作家史蒂芬金原著作品《四季奇譚》中收錄的《麗泰海華斯及鯊堡監獄的救贖》。提姆羅賓斯飾演的銀行家,因被控殺害妻子與她的情夫,被判無期徒刑,入獄後與摩根費里曼飾演的瑞德結下友誼。在獄中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安迪因財務長才而為典獄長洗錢並獲得保護,但仍秘密進行不為人知的逃獄計畫,終於與好友瑞德在墨西哥重聚,重獲自由與救贖。《刺激一九九五》在票房與評價上都屬「慢熱」型作品,在美上映時票房不佳,但因口碑口耳相傳,反倒後來在錄影帶租售上長期熱賣。影片評價後來更超越當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阿甘正傳》,如今在電影網站IMDb的影史二五○部最偉大電影的影迷票選中高居第一名,甚至超越《教父》第一、二集。片中安迪透過獄中廣播播放歌劇唱片,讓獄中囚犯個個感動莫名的畫面,尤其被譽為影史經典。片中逃獄手法後來也曾受到模仿,二○○七年,美國兩名監獄囚犯採用類似手法,鑿穿牆壁後以海報遮掩,終於成功逃獄,而且同樣是一個黑人、一個白人。



◆ 戲如人生 陳光誠演活《刺激2012》

【連雋偉/綜合報導】2012-05-02 中國時報

遭人構陷入獄、暗夜驚險出逃……大陸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的遭遇,與電影《刺激一九九五》男主角如此相似;提姆羅賓斯飾演的銀行家在逃獄後,以貪汙證據反將典獄長一軍,讓人聯想到陳光誠成功逃到美國大使館後,大陸總理溫家寶正在北京中南海磨刀霍霍,準備向這批令北京顏面無光的山東臨沂官員開鍘。電影《刺激一九九五》在美國上映十八年後,《刺激二○一二》則在大陸活生生上演中。

「在鯊堡,所有人都是無罪的」,電影中提姆·羅賓斯飾演的銀行家杜佛蘭,因被誤控殺妻而含冤入獄,分別被判決兩個無期徒刑,進入緬因州的鯊堡監獄,與摩根·費里曼飾演的瑞德初識時,留下這句經典台詞。陳光誠因幫盲人爭取權益,維護生第二胎遭臨沂官員強行墮胎婦女的人權,被當地法院判他入獄。

專關重刑犯的鯊堡監獄,號稱連蚊子都飛不出去,而陳光誠吃了四年牢飯的臨沂監獄,守衛雖然比不上鯊堡監獄,但陳光誠出獄後,家中四周被砌上水泥牆,附近布滿全天候監控行蹤的監視器,屋外動輒近百人層層看守,插翅也難飛。據了解,光為軟禁陳光誠一人,當地政府一年就花去六千萬元人民幣,這種待遇就不是羅賓斯可比的。

羅賓斯陸續從費里曼那裡獲得不少工具,他整整挖了十七年的地道;陳光誠則在成群維權人士義助下,假裝生病了兩個月讓警衛鬆懈。當他逃出軟禁,與接應他的何培蓉碰面時,陳光誠全身溼透,不斷顫抖,令人直接想到羅賓斯從排糞管爬出的場景。

兩人最令人拍案叫絕的遭遇都在出逃之後,羅賓斯替典獄長洗錢時,暗留了一本真實帳冊,詳細記載他將囚犯勞動的油水全揩走,這本帳冊讓典獄長百口莫辯、重罪加身,但洗出的錢,卻被羅賓斯提領一空。

陳光誠逃到北京後,除向溫家寶求救,他更是臨沂地方政府在推行一胎化上,種種野蠻行為的資料掌握者。

電影中典獄長的下場是飲彈自盡,而大陸中央政府對臨沂部分官員惡行早有微詞,陳光誠案成為國際事件後,臨沂捅出大窟窿,必有官員等著倒大楣。

「膽怯令你步入囚牢,希望助你獲得自由」,電影海報上標題令人印象深刻,諷刺的是,陳光誠是因替人維權才步入囚牢;但他與羅賓斯一樣,懷抱著永不放棄的希望,片中男主角在墨西哥海邊終了此生,陳光誠一家人,則可能在美國持續其維權生涯。

fsj 提到...

真人版「小當家」 熬出彩虹粥
http://www.udn.com/2012/5/3/NEWS/MAINLAND/MAIN2/7068646.shtml

【世界日報╱杭州3日電】2012.05.03

「彩虹粥」是動畫片《中華小當家》裡的一道料理,粥成五色,在卡通中有解毒的功效。如今在豆瓣網上,有兩個人真的將這道菜做出來,而且不只「彩虹粥」,他們各自都實踐了《中華小當家》裡的15道菜。

錢江晚報報導,他們是「雨前羽街」和「蕭琦」,兩人皆為80後,雖然都不是廚師,卻都將做菜當作人生重要的精神寄託。

據報導,「雨前羽街」是豆瓣網上小有名氣的料理達人,他最近發表《小當家料理實驗性研究報告》系列,彩虹粥便是其中之一。許多網民表示,看圖就覺得好吃。更有人將他的日記轉載到日本的網站,日本網民也是好評如潮。

報導指出,「雨前羽街」曾在丹麥留學四年,在留學的日子裡,他走遍歐洲,見識許多新穎美味的異國珍饈,一股子「看到喜歡的料理就想把它複製下來」的衝動。

他今年初決定將《中華小當家》裡的菜付諸實踐。真的上陣後,他感到沒那麼簡單。「比如,之前很多人覺得最可行的『國士無雙麵』,實驗證明恰恰是最扯淡的!」

另外一名「小當家」蕭琦是1989年生於湖南的普通小伙,去年隻身一人到廣州畢業實習。

蕭琦說,他從小到大沒進過廚房,「我對燒菜確實不在行」,蕭琦說,「我只是想透過這件事更好地認識自己,或者說為下班後的生活找一個奔頭,不至於一個人面對空蕩蕩的屋子。」

※ 相關報導:

* 就鍋蓋吃麵未開化?日韓大論戰
http://www.udn.com/2012/5/3/NEWS/WORLD/WOR4/7068146.shtml

南韓「朝鮮日報」網站報導,由南韓女子團體「T-ara」成員智妍所拍攝的知名泡麵「辛泡麵」的廣告,引來日本網友側目,狠批韓國人吃麵的樣子「未開化」。

※ 印度用手抓呢~



◆ 我見我思-大英博物館的救贖

【莊佩璋】2012-05-03 中國時報

大英博物館館長麥葛瑞格(Neil.MacGregor)受邀上BBC電台介紹館藏,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的解說大受歡迎,BBC於是請他選出一百件館藏出來講世界史,節目結束後再出書,結果當然「倫敦紙貴」,在英、美都擠進暢銷書排行榜。台灣把這本書翻成《看得到的世界史》,一樣暢銷。

就如同「紐約時報」所說,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館能完成如此創舉,因為只有它的館藏像「百科全書」,無所不包。

這本書最可貴的是它躲過了「歷史的陷阱」,作者開宗明義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只有勝利者能運用文字時,歷史會被扭曲;失敗者被征服或摧毀時,常只留器物述說他們的故事。」由於沒被「文字障」所困,所以他透過器物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史。

例如,以前西方史家認為農耕始於中東兩河流域,再傳播至各地,但作者選了新幾內亞發現的鳥形石杵說,八千年前新幾內亞人用它樁搗食物,可見農耕是在世界各地同時展開。

傳統認為,環地中海區文明高度發展時,歐洲其他地方還是野蠻世界。但書中選了件英國威爾斯出土的「莫爾德黃金披肩」反駁,三千六百年前已有這些的工藝水準,怎會「野蠻」?

受到好萊塢西部片醜化,一般人都以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印地安人仍處在茹毛飲血狀態。但秘魯發現的「帕拉卡斯紡織品」證明美洲早在四千多年前即發展出高度文明的社會。

說起來實在很反諷,大英博物館其實是「日不落帝國」的縮影,不少館藏是從世界各地巧取豪奪而來。如今,「勝利者」竟靠這些器物,重建「失敗者」昔日光榮,顛覆「歷史」,還給敗者應有的公道,這應算是英國式的救贖吧?

也許是心虛,作者在說明館藏意義之重大時,常「置入性行銷」大英博物館保存這些文物之功。例如,伊拉克的楔形文字大洪水記錄泥板,埃及的蘭德數學莎草紙書、中國的女史箴圖…有多麼脆弱,需要如何維護。言下之意當然是,大英博物館是為全世界保存這些人類遺產。

儘管大英博物館是歷史錯誤的產品,但它的館長寫的絕對是正確的世界史。書中挑選的一百件館藏只說明一個真理,就是人種沒優劣,文明沒高低。

看完書不禁期待,我們的公視與故宮也能搞個「從一百件館藏看中國史」。

※ 相關報導:

* 孟克「吶喊」35億天價拍出
http://www.udn.com/2012/5/3/NEWS/WORLD/WOR4/7068784.shtml

蘇富比2日在紐約拍賣挪威畫家孟克的名作「吶喊」,經過激烈競標,成交價 (含佣金)高達1億1992萬2500美元 (約台幣35億1373萬元),刷新世界紀錄。



◆ 打破慣性 仰望《美麗的殘酷》

【汪宜儒/台北報導】2012-05-03 中國時報

二米四的木作高台聳立,傾斜的台面上機關重重,黑暗中,喇叭倏地竄出,畫作突然出現,明月躍升。舞踏、小丑默劇、歌唱的演員們,從處處機關現身,睥睨觀眾。這是河床劇團新作《美麗的殘酷》,導演郭文泰呼應法國當代前衛劇場大師亞陶(Antonin Artaud)的精神,打破戲劇表現的慣性。

一九三○年代身兼演員、導演、詩人的亞陶,企圖推翻語言在劇場的地位,強調儀式的力量與意象。他還提出「殘酷劇場」概念,強調肢體的重要,撇去邏輯、情節、文字,只要純粹美感引發的感受。在《美麗的殘酷》中,沒有情節也沒有場景與人物設定,僅有作曲家柯智豪的音樂串起每個段落,配上小丑默劇、舞踏、現代舞蹈等不同類型的肢體表現。

郭文泰也打破一般劇場「觀眾微微俯瞰」慣性,讓演出者站在高台上演出,而觀眾的視線被迫得回到孩提時仰望身旁父母的角度。

郭文泰說,過去觀眾看戲太習慣依賴故事的發展,透過這樣較抽象的畫面演出,讓感受進入大腦運轉,往往只是一個聲音或氣味,就能勾引出潛藏的回憶或想法。河床劇團《美麗的殘酷》五月四日至六日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

※ 相關報導:

* 北市交響樂赴日 「熱狂」六場
http://www.udn.com/2012/5/3/NEWS/READING/REA8/7068106.shtml

聞名全球的「熱狂之日」音樂節,一九九五年起從法國開始蔓延全球,二○○五年來到日本,成為日本新的文化資產。今年日本熱狂之日音樂節舉行地擴增為五個城市,特邀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在金澤、東京巡迴六場

* 向李泰祥致敬 政大合唱「一條日光大道」
http://www.udn.com/2012/5/3/NEWS/READING/REA8/7066945.shtml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一手打造經典民歌「橄欖樹」,音樂創作者李泰祥受政大之邀,擔任其第12屆的駐校藝術家,並於今天出席開幕記者會,不但和政大師生合唱民歌「一條日光大道」,還奮力喊出,他一定會繼續走完音樂之路。



◆ 新北電影節 影痴跪求秒殺片

中時娛樂網 2012-05-03

2012電影藝術節上週豋場,總共有來自35個國家與地區、72部影片參與映演。許多影片「看似」非秒殺片,但播映前1小時,卻迅速賣光;網路上還出現有影迷「跪拜求售」的現象,提醒影痴們手腳要快,以免錯過好片。

今年電影節中,有不少口碑極佳的影片。像是《三人三色:人生訪客》,挾著洪尚秀、河瀨直美、拉夫迪亞等3位知名導演的威力,劇情以「訪客」為主題,3個意外的訪客,分別出現在3個不同城市,票房威力不容小覷。而《山中迷走》一片,由有「韓國伍迪艾倫」之稱的洪尚秀拍攝,作品描述一位年輕女子回全州看朋友,而帶出她與自己教授過去的愛恨情仇,在看似平靜狀態下,表達糾結的男女關係。

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12新北市電影藝術節」,即日起至5月13日,在府中15、大遠百威秀、環球國賓、新北市政府507會議室等4個地點放映。本週末(5月5日、6日)晚上7點,還會在新北市政府市民廣場,戶外放映2部影片。相關訊息請至活動官網www.ntpcff.com.tw查詢,或電洽(02)2522-2391。

fsj 提到...

台片歐洲發光 燃燒倫敦巴黎

中央社 2012-05-05

台片熱潮延燒到國際,歐洲大型的台灣影展「台灣電影節」下旬在倫敦和巴黎展開,開幕片為「電哪吒」,閉幕片是「五月天追夢3DNA」;期間還將放映喜劇「燃燒吧!歐吉桑」。

其中,衛視電影台今晚9時率先播出「燃燒吧!歐吉桑」。本片以視覺效果強烈的生存遊戲,突顯在眷村改建過程,兩代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故事講述一群熱衷於漆彈生存遊戲的年輕人,意外槓上了死守在光榮新村的老兵,雙方人馬展開一場一發不可收拾的「戰爭」。

新銳導演黃建亮,身為道地的台灣囝仔,卻拍出令人動容的眷村情感,電影上映時正值總統大選期間,當時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更拋下總統大選辯論的準備工作到戲院捧場,並給了本片極高評價。

耗資新台幣3000萬元、籌備4年的「電哪吒」,同樣是一部充滿台灣風味的電影,敘述一個跳陣頭的台灣囝仔,以電音征服夢想的熱血故事。本片結合東西文化和音樂元素,身兼監製的主角藍正龍,小時候就有跳醒獅團的經驗,為了完美詮釋台灣首部以電音跟陣頭為主題的電影,花了很長時間練習DJ打碟並跳家將。

此外,衛視電影台暑假期間持續推出優質國片,有「賽德克.巴萊」、「陣頭」、「愛的麵包魂」、「新天生一對」等賣座國片。



◆ 看懂吶喊/全然的絕望 比死還要糟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5.04

就算你不知道孟克是何方神聖、「吶喊」是幅名畫。也一定看過電影「小鬼當家」的海報或是電影「驚聲尖叫」裡的萬聖節面具…它們的原形全來自孟克的「吶喊」。

孟克的「吶喊」被歸類為表現主義,畫中展現一種全然絕望的情緒,跨越時空、種族與語言,讓這幅完成於1893年的傑作,呈現出一種預見未來的普世性。畫中人簡化為如骷髏般的人形,周遭的景物扭曲晃盪著,連天空與水流都把觀者的視線導引向畫中人那張吶喊中的嘴巴、摀住雙耳的大手。

「劍橋藝術史」評論,挪威人孟克被死亡的念頭縈繞著,「他表現的意境看起來比死還要糟!」而表現主義指涉的就是這一類把心態描繪地如此突出,乃致扭曲了事物一般面目的畫作。

年輕的孟克受挫於與異性交往的模式,以及失去母親與妹妹的痛苦,他總認為女人必定帶來苦難。死亡的念頭強烈地縈繞著他,類似的構圖也一再重複。現存於世的就有四個版本。受盛名之累,典藏此畫的挪威奧斯陸孟克美術館還曾遭盜匪洗劫。

2004年八月間,孟克美術館在開門不久後,兩名蒙面男子持槍奪下鎮館之寶孟克的「吶喊」及「聖母」兩畫。他們公然在近百名遊客面前,從牆上扯下兩幅名畫,反覆猛敲畫框、取下畫來;接著跳上館外接應的奧迪轎車,揚長而去。整個劫畫過程不到五分鐘,引發舉世震驚。

孟克美術館事後斥資六百四十萬美元加強保全,閉館長達十個月後才重新開放。兩年後,警方總算陸續逮捕到六名涉案者,這兩幅畫終於完璧歸趙。

※ 相關報導:

* 吶喊4個版本 2幅被偷過、1幅沒眼珠
http://www.udn.com/2012/5/4/NEWS/WORLD/WOR4/7070640.shtml

挪威畫家孟克在1893年到1910年間,曾創作過四幅同樣名為「吶喊」的畫作,在不同時間詮釋同樣的失落、痛苦、失控、掙扎等。這四幅畫構圖類似,但媒材及色彩各異。

* 怪怪!兩岸譯名大不同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2050600210.html

據評選出的2011「年度最古怪書名獎」,獲獎的是《與螃蟹一起學烹飪》(Cooking with Poo),這是一本泰式菜餚烹飪書,Poo在泰語裡為「螃蟹」之意,且為廚師迪旺的綽號,但在英語裡卻意為「便便」,讓這本書一舉拿下年度最怪書名!同時入圍的還有《基督教藝術裡的蘑菇:基督教發展史中耶穌的身份》、《新加坡的縮陽大恐慌與美國集體歇斯底里症的未來等7部書。從該獎舉辦至今,取一個古怪書名倒成了許多作品通往暢銷的捷徑。



◆ 邱坤良:表彰先賢要適得其所

【聯合報╱邱坤良】2012.05.06

位居宜蘭五結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有聚落空間與民藝大街,也有專作戲曲表演的演藝廳、戶外劇場,每年吸引大批國內外遊客,其中歌仔戲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劇種,也是傳藝中心的重頭戲,加上宜蘭又被視為歌仔戲起源地,本地「老歌仔」成為活標本,這個傳統藝術保存與展演機構,不論文獻資料、影像蒐藏、劇場演出皆聞名國際。

去年底傳藝中心遵照馬總統指示,把園區的演藝廳,改名為蔣渭水演藝廳,台灣各界對這位日本殖民時期民族運動先驅的紀念,在既有的渭水路、蔣渭水高速公路之外,又多了一個國家級公共空間。

蔣渭水堅忍不拔的抗日精神,曾經隱晦不彰,上世紀的八○年代以後撥雲見日,廣受各界尊崇。朝野兩大黨與民間皆對其事蹟宣揚備至,與他有關紀念會、影像紀錄、展演活動不斷。這次傳藝中心為蔣渭水錦上添花,把演出歌仔戲為主的演藝廳與生前反對歌仔戲的蔣渭水連結,卻絲毫沒有針對當時的現代性、文化主體性與歌仔戲變遷史,有所批判或論述。透過媒體看到的,似乎只是馬總統突發奇想的一句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奉命「改名」,行禮如儀而已。

今日歌仔戲已成為台灣文化資產,但它的歌調、動作、情節曾被文化人批評為淫蕩、低俗、膚淺。蔣渭水與林獻堂一起創辦台灣文化協會,積極推展文化啟蒙運動,鼓舞民眾「文化向上」,反對「落後」的封建與迷信,當時快速發展的歌仔戲成為被批判的對象。無論是台灣總督府官方的《台灣日日新報》,或作為文協、民眾黨民族運動喉舌的《台灣民報》,在報導這個從民間發展起來的劇種時,皆極盡攻訐之能事。

一九二七年文協分裂後,蔣渭水創辦民眾黨,面對歌仔戲在民間的風行依然深惡痛絕,而把「反對歌仔戲」列為綱領,一九三○年底修改黨綱時,由中央委員會追認,列為社會政策第八條。

當年民族運動人士反對歌仔戲,有其時空背景,面對日本殖民主義與其帶來的現代性及經濟繁榮、建設進步、教育普及的表象,具台灣意識的文化運動者,憂心本土主體性逐漸喪失,而把歌仔戲視為日本政府麻醉台灣民心,打擊、壓制新文化運動的工具,首當其衝,並列為「頭號戰犯」。

今日重提歌仔戲的往事,無損蔣渭水與民眾黨先賢令譽,現階段文化環境也迥異於日治時期,但可以紀念蔣渭水的場所甚多,為何選定歌仔戲劇場?如果有人以歌仔戲表現「渭水春風」,極具意義,但空間的紀念性不同,拿表演歌仔戲的場所紀念蔣渭水,又缺少文化上的辯證思維,就有亂點鴛鴦譜之嫌。觀眾坐在蔣渭水廳觀看歌仔戲演出,如何感受戲曲的藝術性?如何緬懷這位鄙視鄉土戲曲的民族英雄?

表彰先賢,必須適得其所,為馬總統獻此策的人不懂台灣戲劇史與現代藝文生態,陷總統於不義,也失去紀念先賢的本意。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 台東借展陶瓷畫 慘遭刮傷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2012.05.06

台東縣上月中向和成集團等單位借展9幅大型3D陶瓷畫,讓參觀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展出以來大受民眾歡迎。但近期文化處卻發現部分畫作出現刮痕,還有人「撲」到畫作上,甚至違規用閃光燈拍攝,都造成瓷畫損壞。

「真的很誇張!她整個人撲在畫上,皮帶扣環就刮出一道痕」,目擊的林姓婦人說,月初她帶小孩到美術館參觀,欣賞到埃及風格的畫作時,大部分人都站著或坐著拍照,但一群大學生卻輪流撲在畫上,緊緊的接觸,畫作馬上遭破壞。

工作人員則說,「真的很無奈,明明進場前就說明得很清楚,不能開閃光燈攝影,也不要破壞,但就是有人開閃光燈拍照,還有小孩走過時用指甲刮,家長也不制止。」

文化處表示,借展的畫都非常珍貴,光是展出費用就在千萬以上,多虧各界贊助,台東才爭取到這次的展覽,其中和成借展的作品,還是剛剛出爐、全球最大的陶瓷畫,非常珍貴,而且還免費開放參觀,卻遭到無情破壞,令人氣結。

「別讓台東人被看不起!」文化處指出,或許畫作還可以修補,但一旦修補,就難免會和原來不同,期盼在剩下近2個月的展期中,民眾發揮公德心,以免日後無人敢再借展到台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