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6

龍子寵過頭 變成無尾熊

◆ 龍子寵過頭 變成無尾熊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204040093.aspx

中央社 2012年4月4日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4日電)5、6個大人陪著1個毛頭小孩,擠進復健科門診,職能治療師心想:「難道又是被寵過頭的小朋友?」因為愈來愈多父母長輩望子成龍心切,卻把孩子寵成感覺統合失調的無尾熊。

台南晉安診所職能治療師卓柏宏過去1週收案50多個小朋友,他說,許多案例是坐不住耍賴的小孩由大人哄著進了診間接受評估,還有軟趴趴的小孩掛在父母的身上,還有孩子明明是會說話的年紀卻構音困難,只會用哭鬧表達意思。

孩子會有這些行為,除了少數是發展遲緩造成,卓柏宏說,10個有8個是生長發育時沒有獲得足夠感官與肢體動作協調、前庭與本體覺的刺激訓練等,或是孩子一哭鬧,父母長輩都能了解意思並順從其意,等於間接鼓勵孩子不必學講話。

「簡單說,就是大人顧條條,寵壞小孩」卓柏宏表示,當孩子長大到進幼稚園、上小學年紀,家中唯我獨尊的那一套行不通,小孩吃定家長,學校老師又不敢管太嚴,於是這群小祖宗的管教問題就從家庭、學校,搬到醫療領域去矯治。

他說,小朋友在七坐八爬九長牙的年紀,沒有足夠的爬行、跌跌撞撞,手腳肌肉和身體穩定的刺激訓練不夠,容易變成動不動就喊累、扁平足,吵著要媽媽抱的無尾熊小孩,還容易注意力及衝動控制不足,坐不住,不專心,做事有頭無尾。

卓柏宏主要採一對一治療,輔以說故事玩遊戲的「動故事」團體課程,進行孩子感覺統合治療,不但要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再以行為矯治,往往連家長及照顧者的心態一併處理。

他解釋,「分離焦慮」也會出現家長身上,小朋友在治療間沒事,媽媽反而在外頭揪心肝,擔心孩子不適應鬧脾氣;還有家長抱定「交給(職能治療)老師就對了」,結果孩子在治療間和回到家是兩個樣。

舉例來說,孩子被家長管教「不乖,就打你」或「再哭,就不理你」時,哇哇大哭,家長就投降抱著來「呼呼」,孩子學到的是會吵會鬧而非乖乖才有糖吃,或是玩具丟了一地不收拾,家長罵過之後自己收拾,孩子沒學到賞罰分明,闖了禍一樣別人善後,不知自己錯在哪裡。

※ 相關報導:

* 溺愛戰爭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3100

有一種病毒, 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 父母溺愛! 港孩多患公主、王子病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nunumt198720120402221356

TVBS 2012年4月2日

我們都知道蘋果是紅色,香蕉是黃色,但是在香港有小朋友卻認為,蘋果和香蕉都是白色,因為他們平常吃的時候,都是父母或佣人剝好皮、切成片,近年香港流行用「港孩」,去形容小朋友「嬌生慣養」的行為,香港專家甚至說,孩子的行為,父母要最先檢討。

家住香港,6歲就讀小一的小男生軒軒,假日要出去玩,竟然不會自己綁鞋帶。小一學生陳德軒:「平常都是媽媽幫我綁,都不知怎麼綁。」

應該要打個蝴蝶結的,卻打成一串活結,就連上學穿制服要扣釦子,軒軒也不會。陳德軒:「平常我媽媽幫的,都不是我,我扣那種一粒鈕扣的。」

因為父母太寵,像軒軒這樣的孩子,在香港越來越多,最近一本名為「港孩」的書,就指出香港孩子有三低,包括自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和抗壓力低。

小一學生梁啟謙:「因為我很容易就發脾氣,人家稍微刺激我,我就會把誇張程度變大一點,我就…就這麼誇張。」

「港孩」最近成為「嬌生慣養」的代名詞,根據報導,香港曾經有一位國中生,都是父親幫忙洗頭,父親出差,他就寧願那段期間都不洗,因此「港孩」的形成原因,23%的人認為香港父母為子女做了一切,21%認為父母偏袒縱容,17%覺得過分為了子女,因此專家說,孩子的父母要先自我檢討。

心靈勵志書暢銷作家葛雋:「因為很多家長本身就是,大的『港孩』,長期以來都是嬌生慣養。」

香港家長:「港童不是只適用小朋友,我覺得大人都是。」

根據作家歸納出「港孩」的幾大特徵,包括對大部分事情普遍「沒有反應」,他們擅於「看見」,不擅「閱讀」,擅於「收聽」,卻從不「理解」,什麼都不在乎、不介意、不思考、不要求,典型答案是不知道,他們不珍惜學習、不嚮往長大,不怕悶只怕辛苦,他們本性善良,不食人間煙火,當然也未經任何痛苦和傷害。

小朋友:「你打我啊,你打我啊。」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香港就曾發生小朋友雙手插腰,在人來人往的賣場,狂罵自己的父母數分鐘,而他的父母竟然完全沒有制止,如何避免教導出「嬌生慣養」的港孩,香港專家建議,應該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從動手和失敗中,獲取自信心。



◆ 日小女孩超齡打扮 樂當JS Girl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50406787/112012040400002.html

【黃菁菁/東京三日電】2012-04-04 中國時報

女人最怕被說老氣,但近來日本的小女孩卻巴不得早點長大成熟,明明才讀小學就開始梳妝打扮,戴假髮、化妝、刷睫毛膏、擦指甲油都難不倒她們,在鏡頭前搔首弄姿的本領更讓人看不出她們的實際年齡,這些愛作超齡打扮的漂亮早熟小女孩現在被稱為「JS Girl」。

「JS Girl」其實是本以小學高年級女生為對象的服裝流行雜誌,三榮書房去年二月推出之後,在日本小女孩之間掀起狂熱。所謂的JS是日語的「女子小學生(Joshi Shougakusei)」,該雜誌鎖定小學女生為主要讀者群,提供流行服裝、髮型等訊息。

該雜誌還掌握了許多夢想成名的小女孩心理,在雜誌上徵求素人模特兒,讓讀者也可過過上雜誌封面的癮,而且還會替雜誌的人氣模特兒舉辦寫真攝影會、座談會等活動,讓她們更有機會秀自己,嘗嘗當模特兒走台步的樂趣。

日媒指出,JS Girl們平均一個月的治裝費約三萬多日圓,即超過一萬元台幣。她們大多夢想當模特兒或明星,因此除了花錢裝扮之外,還有許多小女孩去上美姿美儀、舞蹈課等。

現在許多年輕日本媽媽因自己沒當成偶像,轉而夢想當星媽,因此媽媽們也跟著JS Girl瘋狂,競相花大錢替女兒打扮。夢想上JS Girl封面的女孩和媽媽們越多,雜誌就越暢銷,且複製出更多超齡時髦得看不出稚氣的JS Girl。



◆ 體罰禁止25年 英老師管不了學童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30504/132012040500716.html

中廣新聞/郭希誠 2012-04-05

英國二十五年前立法禁止體罰。老師說,現在他們根本管不了孩子了。

以前,英國老師可以用棍子或是便鞋打孩子當作處罰,後來國會立法禁止。

昨天英國中小學教師開年會,與會代表一致呼籲政府研究出一套,不用體罰卻可以有效管理學生的辦法。

一個老師說,國會立法綁住了老師的手,現在老師毫無尊嚴可言。碰上學生公然挑釁,他們也只能摸摸鼻子,認了。

另一個老師說,禁止體罰以後,學校對屢勸不聽的學生只有兩種處分,暫停學習或是退學。但是,學校多半不願意讓學生輟學,製造更多問題。所以,他們學校兩年來只讓一個學生退學,根本起不了嚇阻作用。


也有老師說,學生不服管教不但害了自己也會影響願意學的好學生。所以,他們希望教育部可以研究出有效的處罰方式。



◆ 「破」少年台灣滿街跑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07&f_SUB_ID=455&f_ART_ID=381880

【台灣新生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2/04/05

「破」少年常用來形容現代青少年族群不運動、不耐操。根據衛生署調查資料應證此說法,台灣「破」少年滿街跑。

六成青少年蔬果攝取量不足,更有超過七成每周運動未達九十分鐘。這是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針對全國高中職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的結論。

根據此份調查報告,有六成三的青少年每日攝取不到三分蔬菜,超過一半的學生每天吃不到兩份水果,高達七成三的人運動量未達每周三天,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建議量。

蔬果攝取量不足,運動量偏低,但是台灣的青少年卻有超過四成的學生是「沙發馬鈴薯族」(couchpotato)。國民健康局發現,台灣有超過四成的青少年每周連續兩天以上至少花兩小時坐在電視機或電腦前。

新光醫院營養課課長廖淑芬表示,蔬菜水果有豐富的纖維及醣類,同時水果也含有熱量,深綠色蔬菜更含有豐富葉酸,可預防貧血。

國民健康局也呼籲青少年勿當「破」少年,男生每日建議攝取三碗蔬菜,四顆拳頭大小的水果;女生則建議攝取兩碗半蔬菜及四顆拳頭大小的水果,此外每周應從事兩百一十分鐘以上的運動。國民健康局每兩年進行高中職學生健康行為調查,本次調查有效樣本數為三千四百六十五人,最新一次釋出資料為民國九十八年。

※ 相關報導:

溺愛期 請無條件關愛孩子!
簡單規律生活 就可排毒
楊照:感謝佛里曼,但我們沒有理由自滿…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他考上台科大 家貧憂「念不起」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屏東報導】2012.04.06

「阿爸,我考上台科大了!」華洲工家汽修科學生陳旗福透過繁星計畫,甄選上台灣科技大學不分系,成了華洲工家上台科大的第一人,不過,來自低收入戶家庭的他,反而擔心「念不起。」

「咦,旗福,考上第一志願怎麼憂愁滿面啊?」很多同學疑惑陳旗福考上台灣科技大學,怎麼悶悶不樂,原來是他不知道能不能去念。

陳旗福來自低收入戶家庭,雙親皆身障,家中其他5個兄弟姊妹都是憨兒,上周,他得知自己考上台科大後,回家興沖沖告訴父親,父親不淡沒有喜悅,反而擔憂「考得到,念不起。」

從有記憶開始就幫忙阿爸、阿母做資源回收,每天早上8點出門撿垃圾,回家後,再做分類拿去賣,假日、平日全要幫忙做資源回收,「沒做,不知道飯錢從何來?」他為了念書,得趕快做完資源回收,不能邊做邊讀,否則會把書弄髒。

他從未補過習,高二就拿到汽車丙級、乙級雙證照,還跟著老師合作,有「車上型專用製冷系統」專利,高二之前從沒離開過屏東的陳旗福說,第一次坐車離開屏東,就是到台中去考汽車證照,還為了車錢,餓了好幾天肚子。

華洲工家校長洪儒伯心疼陳旗福,放榜後,不斷地想如何幫助他念台科大。洪儒伯說,目前規劃讓他在寒暑假能有實習打工的機會,賺錢補貼生活。若是有民眾想幫旗福,也可以聯絡他,電話:(08)752-1516。



◆ 103年起每年5月舉辦 加考問答題/12年國教國中會考 成績擬分5等第

自由 2012.04.06

〔記者林曉雲、胡清暉、曾韋禎/台北報導〕國中基測將在後年走入歷史,一○三年起每年五月舉辦教育會考,全國國三生強制參加,依心測中心初步研究,會考將考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及寫作測驗,難易適中,與基測只考選擇題不同,將加考非選題(含問答題),測驗結果可能由三等第變五等第,以提高鑑別度。

會考原規劃「精熟、基礎及待加強」三等第,但昨天教育部長蔣偉寧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專案報告時表示,教育部將在三、四或五等第三方案中作決定。

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受訪表示,若採五等第,則擬把精熟和基礎再各細分二級。為更精確了解學生學力,因此會考研究增加非選題,例如問答題等,難度為難易適中,提高鑑別度。

免試、特招同步 變相搶好學生

教育部把術科特招提前與免試同步,在第一階段完成報到,科學班也改列術科特招,昨引發立委林佳龍、鄭麗君和林淑芬等人的質疑,指馬英九在十二年國教座談會公開下達「先免試後特招未定案」的指令後,教育部不得不改變,馬跳過行政院長直接到現場,使「雙首長制」變成「總統制」,把院長變虛擬,科學班增列入術科特招,且提前與免試同步招生,將形成二道窄門,競爭更激烈,也是變相讓特招先搶好學生。

蔣偉寧說明,特招甄選入學的學生性向明確,要讓這類學生可持續適性發展,才提前和免試同時辦理。他並承諾,目前只有九高中設科學班,一班三十人,未來不考慮擴大。

振鐸學會理事丁志仁分析,馬到現場作指示是要制約教育部,逼使教部退二步,術科特招與免試同步舉辦退一步,科學班列術科特招再退一步,「門開了」將有例可循。

會考變五等 全家盟憂基測復活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榮譽理事長謝國清痛批,教育部政策搖擺,模糊十二年國教目標,更成了「四不像」,民眾無所適從;至於會考變五等,更讓家長和考生擔心「基測復活」。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吳忠泰認為,教育部「做到哪,改到哪」的粗糙手法,恐怕引起更強烈反彈。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教育部端出的報告與決策一塌糊塗」,是向升學主義及明星高中投降,十二年國教玩假的。

台聯黨主席黃昆輝也呼籲馬政府不要只為了兌現政見就貿然實施十二年國教,否則恐釀扼殺國家競爭力、加深階級差距、學生壓力更大、公平競爭消失、學生成白老鼠、教學亂了套等六大災難。



◆ 基北區免試超額比序 3大類較勁

同分者以電腦抽籤決定錄取

自由 2012.04.07

〔記者郭顏慧、邱紹雯、俞肇福/新北報導〕基北區一百零三年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昨天在新北市教育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後確定最終版本,採「志願序、多元學習表現、會考成績」三大類比序,最後「同分」則以電腦抽籤決定錄取,引發外界質疑不符公平正義原則,下週將函報教育部審核,廿五日公布結果。

下週送教部審核 25日公布

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龔雅雯說,經由五日台北市、基隆市,以及六日新北市教育審議委員會審議後,確定一百零三年基北區免試入學名額(含直升入學)比率應達核定招生總名額七十五%以上,不限定高中或高職科別,報名學生可自行選填志願,若報名人數超過學校招生名額時,則進行超額比序。

比序項目包括志願序、多元學習表現(含獎懲紀錄、均衡學習、服務學習)及國中教育會考等,由志願序級分、多元學習表現與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加總積分進行比序,若同分則依序依多元學習表現、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志願序等項目進行比序,若最後總分仍相同,則以電腦抽籤決定錄取。

龔雅雯說,昨天部分委員對於多元學習表現「獎懲紀錄」項目計分方式有意見,像是學生銷過是否等同完全沒記過,另也建議將參與國際競賽、擔任班級幹部或就近入學列入比序項目,但權衡三市狀況最後仍維持原案。

台北市教育局昨天表示,將會配合新北市和基隆市的決議,下週函報教育部審核,一百零三年再視超額比序辦理情形檢討修正。

北一女校長:毫無鑑別性

對此,北一女中校長張碧娟則認為,大框架已被定死,三大類的比序毫無鑑別性,若會考仍維持三等第,以基北區七萬五千多名國三生,若四成可達「精熟級」,等於三萬名學生都認為自己有機會搶前三志願,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來抽籤」﹔她直言:「十二年國教最後淪為買樂透,實在很可悲!」

fsj 提到...

嚴震生:口袋不夠深,免談教職?

【聯合報╱嚴震生】2012.04.09

三月下旬,媒體報導幾個頂尖大學廿二名教授詐領研究費消息。詐領醜聞和先前國小校長收取提供營養午餐回扣的貪汙案一樣,讓杏壇蒙羞。

國科會或是頂尖大學研究經費核銷出了問題,部分確實是部分教授操守有問題,A了研究經費放入私人口袋,另一部分則是廠商協助開假發票,讓原先無法核銷的科目,用其他可報帳科目申請核銷。最後,有些真正用於研究的開支,卻因無核銷科目,改用其他科目申報,避免教授貼錢研究,卻無法核銷困境。

個人執行國科會研究計畫十多年以來,從不拿假發票核銷,甚至有時還將多餘的經費退還國科會,對於目前的弊端亦無法接受。但還是要指出,報帳程序的繁複、缺乏一致性的標準(不同的會計人員有時會有不同的判定)、及可核銷科目規定的不合理(釘書機與釘書針),不僅擠壓教授的研究時間,更間接促成目前的詐領醜聞。以下舉出個人近年來遇到不合理的事項,請教專家。

一、前年底的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與會的國際學者專家和本地參與會議的教授和研究生一起吃一百元的便當(並非午宴),辦理會議的行政人員無奈地拿出一張簽到單,請國外貴賓簽名,以方便報帳。包括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包道格在內的論文發表人,雖然沒有不悅,但是身為主辦單位,我們還是有些尷尬。不過類似的經驗,讓本校的會計單位揚威國際,並在對岸馳名。

二、去年服務單位接受政府單位委託,赴美國開會。其中一段行程是華府到紐約,旅行社安排租用小巴擔任交通工具,身為領隊,負責支付車資,包括給司機的小費(美國消費的常規)。儘管取得租車公司,包括小費在內的正式收據,但回台後卻無法核銷小費的部分,因為無此科目,由個人自行吸收,完全符合教育部蔣偉寧部長「寧可自己吃虧,絕不要占學校和國家的便宜」的要求。

三、今年初辦了一場研討會,儘管委託單位有正式公文,但因經費較慢進入學校戶頭,因此部分的開支,由個人先行墊付。此外,個人雖未領任何計畫主持人費,但參與兩場座談擔任主持人和報告人的費用,都不能報帳。

換句話說,個人為學校賺了百分之十的行政管理費,但本身分文未領,還先墊了五萬多元,兩個月後學校才一筆一筆的歸還,刷了我郵局存摺三頁,讓我詳細比對。

去年一起到華府和紐約開會的一位年輕助理教授,則是有更為難堪的遭遇。由於機票費用都是學者先刷卡支付,回國後再申請核銷,他坦承自己的信用卡額度不足,還得先借錢方能成行。從這位年輕學者和個人過去幾次的經驗來看,政府單位及學校似乎假設,每位教授都具足夠的經濟實力,隨時有錢先支付計畫開支。

最近遇到剛取得博士學位在找工作的年輕人時,我會先問他信用卡額度如何,銀行戶頭中是否有一、二十萬可供挪用,若沒有這樣的實力,可能無法參與大學的研究計畫或是出國開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口袋不夠深,我看乾脆不用申請大學的教職。

※ 相關報導:

* 鄂中學亂收費 學生怒撕書、燒書洩憤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7180501/172012040800193.html

繼湖南湘機中學毀書事件後,5日晚間8點,湖北省京山縣第一高級中學(簡稱京山一中)也爆發學生因不滿校方亂收費,憤而撕書、丟書、燒書的事件。事後校長坦承校方部分收費違反大陸官方規定。



◆ 茶葉博士開課 300台大生選修 擠爆禮堂

自由 2012.04.08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這堂課教你泡好茶、喝好茶!」台大園藝系教授陳右人在台大開了一門「茶與茶葉」,不但教導學生茶藝與健康,每週還會請學生喝茶,一學期可以喝到六、七十種各國名茶,吸引超過三百名學生修課,還要動用活動中心大禮堂才容納得下。

有「茶葉博士」之稱的陳右人表示,原本這門課限制農學院、生科學院學生選課,上限十五人,但因經常有同學在BBS上討論課程內容,旁聽的人愈來愈多,四年前決定開放所有大學部學生選課後,每次都吸引超過三百人修課。

陳右人說,授課內容包括茶樹與茶葉的始源、中國與世界的茶、台灣十大名茶、茶樹栽培與茶葉製造、茶與健康、茶藝,上課不點名,也不需要基礎,而且他幾乎每週都自掏腰包,請學生喝四種不同茶葉,一學期下來,估計可以喝到六、七十種產自台、中、印尼、印度、緬甸、馬拉威、肯亞、南美洲的各種茶葉。

「品茶過程希望讓學生用心觀察並感受到茶的色香味!」陳右人上課時,會在大禮堂的四個角落各放一種茶葉,除了用大桶盛裝已泡好的茶水,讓學生排隊試喝,同時也用碟子裝茶葉,讓學生看外觀;用碗裝茶水,讓學生看茶水顏色;用茶杯裝泡過的茶葉,搖一搖之後可以聞茶香。

為了要讓三百多個學生都能喝到四種茶,陳右人每次上課必須動員六、七位研究室的碩博士生擔任義工,幫忙泡茶、擺設茶具,並在不同攤位和學生討論心得。有學生在網路留言:「這麼大一班,一學期要喝幾十種茶,老師大概很快就要破產了吧?」同時擔任農委會茶葉改良場場長的陳右人強調,開這門課的目的就是推廣茶葉,雖然貼點錢,但很有意義,他未來還想在台大成立茶葉學程。

台大財金系項姓女同學表示,她很喜歡喝綠茶,以前為了求快,直接用沸騰開水泡,但上了課之後,知道綠茶泡茶溫度較低,炒菁綠茶要用攝氏八十度的水,曬菁綠茶則是六十度,上過課後,泡出來的綠茶果然比較不苦。台大農化系大四學生吳政勳最難忘能在課堂上喝到南美洲的瑪黛茶。

※ 相關報導:

* 台積電青年書法篆刻賽 能文能武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40800288.html

台中一中高二學生張庭維拿下第四屆台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行草組首獎,他能靜能動、能文能武,熱愛搖滾音樂



◆ 世界末日求生術

【林佳誼】2012-04-08 工商時報

■面對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的說法,有人選擇未雨綢繆做好求生準備,而這些求生工作的代價還相當高昂。

■The cost of preparing for doomsday isn't cheap.

世界末日來臨前要做什麼?多數人大概都會選擇散盡千金享受最後歡娛,但有人主張,除了花錢等死,你還可以選擇把錢用來學習世界末日求生術。

為世界末日做好準備,代價可不便宜。

根據《如何活過2012年》的比利時籍作者吉里爾(Patrick Geryl)所說,首先,你必須準備適合的工具、彈藥、飲食及避難場所,以利撐過可怕的地震、火山爆發、太陽閃焰(solar flares)及核子融毀等可怕災難。

末日求生 代價高昂

接下來,你還得囤積物資,並預先設想末日後的世界景象及資源取得方式,才能在躲過災難後,重新建立生活。他估計,目前他已經花費超過13萬美元,來為世界末日的降臨做好求生準備。

吉里爾著有9本相關書籍,討論「馬雅曆書」中宣稱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說法,並傳授相應的求生法則。

根據「馬雅曆書」記載,2012年12月21日將是世界末日。吉里爾認為屆時地球南北磁極會產生逆轉,導致太陽閃焰、火山爆發及強烈地震等異象發作,並進而在全世界引發核電廠爐心融毀的大規模致命災難。

對此他的因應之道,就是要遠離所有核子反應爐,躲到南非一座事先備妥的小型木製地堡內,在裡頭以不需電廠供電的條件下生活1年左右,之後再設法與其他生還者一齊建立新的社區。

但有個問題是,吉里爾的避難地堡遠在南非,平常卻定居比利時,那麼災難來臨時,他豈不仍舊插翅難飛?

吉里爾說,他希望到時候能夠駕駛比利時Etap公司製造的「不會沉遊艇」,前往南非避難。這種遊艇使用泡沫塑料絕緣,據說不會翻船,但是一艘就要價超過10萬美元,目前他還買不下手。

除了吉里爾之外,住在澳洲墨爾本的貝斯特(Robert Bast),更已投入超過35萬美元,準備在世界末日降臨時,保護好自己與妻兒4人。

現年46歲的貝斯特,白天從事網路行銷,下班後則負責經營一個稱為「活過2012年」的網路社群。他說,世界末日可能在任何時候,化為任何形式的災難降臨。

因此貝斯特至今已花費5千美元囤積糧食飲水,購買1萬1千美元的瓦斯爐、發電機、電池、淨水錠以及太陽能設備等工具。另外他還在距離墨爾本約75分鐘車程的海拔1,500英尺山區,買下一片土地並興建房舍,以便在洪水或海嘯來襲時,能夠躲在高處。

「美國準備者網絡」(American Preppers Network)網站的共同創辦人柏恩斯(Phil Burns),更是將未雨綢繆的精神發揮到極點。

未雨綢繆 學習槍法

他不僅和吉里爾及貝斯特一樣,囤積食物、工具與武器,甚至還要求他的8個小孩從4歲起就開始學習槍法,因為他深恐世界末日降臨後,其他倖存者會為了奪取資源,而失去人性、訴諸暴力。

不過柏恩斯強調,儘管許多人都認為他們這種人既神經質又悲觀,「但如果你睜大眼睛看,就會發現我們實際上是樂觀主義者──因為我們要說的是,無論發生什麼,我都能夠活下去。」

fsj 提到...

恐龍家長變考生 孩子無法長大

【聯合報╱武蕙珍/研究生(新竹市)】2012.04.09

身為學生、身為孩子、身為接觸大學招生的助教,有些話,我真的想講。

最近又到了大學招生季節,算一算,我也已經參與了五年的招生活動,每年這個時候總是接到很多家長的電話,詢問備審資料怎麼做?面試該如何準備?這個科系在念什麼?未來工作出路如何?報名系統進不去該怎麼辦?家長打來的電話總是比學生親自打來電話多出許多,多到讓人搞不清楚到底家長是考生還是孩子才是考生?而今年甚至有位家長在詢問時,著急地在電話中哽咽了!

我當然必須客氣地回答問題,但總不免想問:為什麼學生的事情不讓學生自己處理?家長想保護小孩可以理解,但難道沒有這樣做就是不關心小孩嗎?

在我的成長過程與認知裡,自己的事情本來就該自己處理,小至國小時整理書包,大至科系的選擇及人生規劃,我媽媽從來不幫忙。小學時忘記帶作業或用具到學校,媽媽絕對不幫我送,我說這樣會被老師處罰,媽媽的回應總是:「那是你忘記帶的,你要承擔後果。」長大後,在選擇高中與大學科系時,當然也會詢問媽媽的意見,媽媽當然也會提供看法,但最後總是不忘加上一句「那是你的人生、你的未來,你自己決定,並為你自己負責。」就是這樣的教育,才讓我有機會學習獨立、學習成長、學習擔當,雖然也會做錯被處罰,或跌倒受挫,但那些都是我寶貴的成長。

然而,不少家長還是強烈認為在選擇科系時,小孩的興趣根本不重要,只要分數夠,就應該要去念電機、電子、材料、資工等熱門科系,只要能找到科技業的高薪好工作,就算每天要對著沒興趣的工作長達十至十二小時也沒關係,孩子本身適不適合或喜不喜歡並不重要。事實證明,仍有不少家長認為熱門科系才是唯一選擇,而且那些習慣為孩子安排一切,甚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為他所安排之人生道路走的恐龍家長,這些年來根本沒有減少。

接觸了五年的招生,觀察了許多考生與家長,我真的想講,過度的保護而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學習對自己負責,或是為孩子安排他未來的人生方向,要求孩子按照這樣的路走,真的就是為孩子好嗎?讓孩子被貼上草莓族標籤,沒有責任感與正確的學習或工作態度,也不懂得做人處事或應對進退,到底是孩子的不是,還是家長的錯?

※ 相關報導:

* 養出林書豪 高關懷、多監督、少體罰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300&f_SUB_ID=1793&f_ART_ID=382560

林書豪在藍球場上的表現瘋迷全球,還獲選「2012年全球百大人物」網路票選第九名。到底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可以培養出「林書豪」呢?亞洲大學和成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指出,父母要「高關懷、多監督、少體罰」,才能培養正向努力與愈挫愈勇的書豪性格。



◆ 媽媽情緒不穩 嬰兒語言學習即有問題

中廣新聞/郭希誠 2012-04-09

德國研究人員說,嬰兒的母親要是情緒不穩,嬰兒的語言學習就會出現問題。

語言研究員萊士納說,德國幼稚園學生裡有兩成到五成都有語言問題。他說,嬰兒學語言最重要的對象是母親。要是母親有產後憂鬱症,嬰兒想跟母親溝通或是想聽母親說話卻聽不到,語言學習就會出現問題。到說話的年齡,就會有語言障礙。

德國一九九零年代初設立了十幾所嬰兒實驗室。讓醫學、心理和語言學家研究嬰兒的成長。

一名研究人員,漢諾威大學語言學習教授呂德克說,孩子在子宮裡就開始學說話了。要是母親常跟肚子裡的孩子說話,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比較好。他說,從他們的實驗發現,六個月大的孩子就能分辨不一樣的音調了。呂德克說,聽慣德文的嬰兒,忽然聽到法文,立刻會有反應。



◆ 受虐變施虐 暴力恐世代循環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12.04.09

「不打不成器」是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但暴力恐怕會產生惡性循環。家扶基金會針對3577名虐童案的施虐者進行分析發現,有779名施虐者有童年受虐的經驗,占兩成一,也就是大約五名施虐者,就有一人具有暴力循環現象,甚至更有四代暴力循環的情況。

藝人郭子乾今天出席家扶基金會記者會,他已連續六年擔任兒保大使。他強調孩子是父母最心愛的寶貝,但有些孩子身處家庭衝突、精神疾病和自殺等困擾的家庭環境,他呼籲社會大眾要及時提供協助,幫助社會上的高風險家庭。

國內家長因婚姻失調、貧窮、失業等問題,虐童案件逐年增長。家扶執行長王明仁說,女性小時候曾目睹暴力或曾遭暴力經驗者,長大之後比較會嚴厲的教訓子女,但他強調,研究顯示,孩子應該要被關心、保護,並非家庭的財產。

家扶社會資源處長翁慧圓表示,根據統計,10年前受虐兒童人數7000多人,但99年增為1萬8000多人,其中施虐者有八成以上都是家人,且以身體虐待最多,另有一成是性虐待。身上的傷口會隨著時間復原,但心理創傷不會隨著年紀消失。

翁慧圓說,兒童遭受虐待後,生理方面可能產生毆傷、腦震盪、精神恍惚,且會導致胃病、失眠等問題;心理方面則容易沮喪、自我否定。長大後若是發生失業、婚姻問題,很容易有樣學樣,用暴力對待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暴力循環。

「為什麼不聽話,一定要我打你嗎?」11歲的阿銘從小就遭受爸爸的辱罵、施暴,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家扶社工員介入輔導才發現,阿銘爸爸也是受虐兒,從小就被他的父親以皮帶抽打、言詞辱罵和倒吊毆打,邊打還會邊喊「你的阿公以前就是這樣打我,一定要打才會聽話。」

翁慧圓說,美國研究發現,家暴最多可達八個世代的循環,形成「家暴家族」,香港也有八代的案例,阿銘的家庭則是四代循環。令人擔憂的是,台灣的暴力循環數字是黑數,有許多個案還沒被發現,現在正遭受虐待的兒童和少年,還未接受真正的心理創傷復原服務。

家扶基金會呼籲民眾發揮愛心、伸出援手,即時對施虐或受虐的現象伸出援手,包括向政府通報或是各地家扶中心尋求協助,都是有效終止暴力循環的最佳方法。家扶基金會專線:0800-078585。



◆ 美自閉症患者增加 診斷標準高受質疑

【台灣醒報╱記者李書帆╱台北報導】2012.04.10

平均每88位美國孩童就有1位是自閉症患者,且罹患率逐年提高。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表示,老師和醫生對自閉症的察覺性提高了,加上諸多外在環境因素也會造成罹患率的增加。自閉症診斷的標準高近日備受爭議。

自閉症的診斷標準自90年代開始,就擴大了範圍。症狀包括輕重程度不等的智能不足、口語障礙、自殘行為等,其中最核心的診斷依據就是社交障礙。研究學者表示,我們處在一個高度社交的世界,如果你有社交障礙,即使你智商高達150,與人的相處互動遲早會發生問題。

在生物學上,目前並無任何血液測試或腦部掃描可以確切診斷出自閉症。此疾病與基因相關,數千個不同的基因變異組合導致腦波的異常發展,也是罹患自閉症原因之一。研究學者指出,兩個相同的變異發生在兩個不同人身上,他們病狀嚴重程度可能不同,所以很難定義這些相關個案。

事實上,孩童的自閉症為一種文化上的認知差異,人類行為上的異常被當成一種疾病。無法正確解讀別人的臉部表情、不知何時該停止講話、不知如何控管情緒或適應改變等,都被稱為過動兒或是亞斯伯格症候群。

自閉症兒的父母通常承受很大的壓力,時常要面對親友、師長和外人的關注;政府對這方面的相關資助也非常缺乏。一名自閉症著作的作者說:「我們不應該把自閉症當成疾病來處理,而是要了解個別差異,對症下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障礙要面對。」

※ 抑或「創造出來的疾病」?

fsj 提到...

童軍雨夜露營…家長不捨 趙守博斥溺愛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2.04.10

去年在高雄舉辦全國童軍營隊適逢大雨,有家長不願讓孩子淋雨露營,未經允許堅持帶孩子到飯店過夜,並告知若不讓孩子離開,就要向媒體投訴。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理事長趙守博昨天痛斥「家長過度溺愛,反而帶給孩子不好的示範。」

趙守博感嘆,童軍訓練不是只有「風和日麗」,颳風、下雨的日子才是考驗,「品格教育就是責任教育」,他在品格教育研討會上表示,家長過度溺愛孩子,動不動就找媒體爆料、職棒選手打假球、公眾人物公開在節目暢談男女閨房情事等,都是不負責任的負面教育,「會敗壞社會風氣」。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昨天舉辦「社會風氣與扭曲的價值觀」研討會,同時發表新書「品格教育,由知到行」,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法務部長曾勇夫、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前會長趙守博等人皆到場。

趙守博表示,品格教育要從小做起,家長和公眾人物都要以身作則,他直指居社會高位者、偶像等公眾人物,必須重視自己的言行。

他點名藝人徐熙娣(小S)在節目中品嘗鹿港的蝦猴時,卻說味道像吃屎,就是不負責的表現,並指出,許多藝人公開暢談男女夫妻閨房之事,都會給小孩帶來不良影響,呼籲民眾拒看。

趙守博對職棒假球事件深感痛心,他說,曾問球員,為何打假球?球員回應,他們本來就來自出身不好的家庭,「最差就是回到原點而已」,不禁讓他感慨,球員從小缺乏正確觀念,以致不懂得珍惜榮譽。

曾勇夫則表示,法律是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如能從源頭將品格教育做好,維繫社會治安就會輕鬆許多。

柴松林教授語重心長指出,價值觀養成不是天生,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強迫教育」學習而來,因此建議父母、公眾人物要時時思考舉止是否符合楷模,否則一言一行,「孩子未來會用一生把它放大。」



◆ 角色互換認清自己 飆女成乖乖

【許素惠/雲林報導】2012-04-10 中國時報

「我哪有那麼壞!」國三的「小紅」跟著唱歌仔戲的阿嬤四處飄浪,提早社會化,逃學鬼混,一生氣就摔東西,家中物品幾無完好。一年前進入雲蓮安親學園,社工設計角色互換遊戲,她看到社工演自己,才認識自我,如今她是第一名的乖寶寶,是全國粉刺達人。

雲蓮安親學園和少年學園,是全國唯二兼具輔導、教學、住宿功能的少年中途之家,這是雲林縣府為單親、隔代或外配家庭等家庭教育功能不彰孩子而設的保護園地,這裡的小孩,都有段辛酸故事,小紅遭遇更是戲劇化。

父親離異的她,母出走,父入監,阿嬤成了她唯一依靠,從小跟著阿嬤到處飄泊唱戲,戲班就是家。阿嬤高唱讀書無用論,希望小紅成為戲班琴師,她雖跟著老師傅學,但一彈錯棍子便落在五指,所以她很痛恨彈琴。上國中後開始逃家翹課,脾氣也愈來愈暴躁,動不動就發飆,摔門、摔東西,家裡能摔的幾乎無一完好。學校三天兩頭就忙著找人,親師束手無策。

社工朱玓玟說,小紅初到學園時動不動就發怒、摔東西,國罵是口頭禪,滿口髒話,是園內名列前茅的頭痛人物。她觀察,「做一天的妳」是小紅顯著改變的轉捩點。

她設計讓孩子當一日老師,大人則演小孩。「我們玩得超瘋的,國罵、三字經、五字經什麼都出口,『偷』東西、頂撞師長、惡整同學、上課睡覺、擠痘痘、傳紙條…」大人把孩子所有惡習學得入木三分,氣炸為人一日師表的小毛頭,其中演主任周秀蓮的女孩壓力大到哭了。

雖是遊戲,震撼力道把小紅炸醒了,不但重拾樂譜練就一手好琴,成為同學電子琴小老師,昨日獻彈數首悠美樂曲感謝高鐵公司招待免費搭乘北上玩,生活表現還拿到第一名。寒假十四天返家,阿嬤不敢置信她的轉變,「這咁阮孫?」她把功課逐一完成、如期返園,得到最高榮譽乖寶寶福利袋,令她欣喜若狂。小紅還躍升為全國性人物,參加全國技能競賽美容美髮職類,和高中的哥哥姊姊和出社會的阿姨叔叔們同場競技,摘下拔粉刺冠軍,賽後被同學封為粉刺達人。

fsj 提到...

拒絕人才 人才也拒絕台灣

【聯合報╱陳長文/法學教授、律師(台北市)】2012.04.11

「台灣流失人才,又阻止外來人才進入」,新加坡副總理對台灣的評論,雖不中聽,但也可讓我們認真看待人才流失問題。不過更重要的是,在什麼樣的心態之下,台灣陷入了這樣的困境?

回顧過去幾年的新聞,只要有降低外籍人士工作門檻的呼聲,就必然引起「排擠本國就業機會」的膝蓋式反射回應。矛盾的是,台灣卻有很多人才流失到美國、中國大陸,我們是不是該很高興的說:「太好了,一個人才離開台灣,就表示台灣多一個工作機會!」

事實當然不是如此,一個人才在台灣,他的貢獻可以創造更多個工作機會。美國、新加坡的競爭力來源之一,就是樂於接收其他國家辛苦培養的高技術移民;而台灣之所以停滯不前,也就正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高等教育,有許多是為他國作嫁了。

搶人才,是在國際上競爭的;要留人,也不是跟國內的不同領域職缺比,而是要跟其他國家開出的條件比較。還記得兩年多前的「高鐵肥貓」爭議,我們不管三位副總在其他國家可以得到多少的待遇,或者他們的專業在高鐵的不可替代性,即以「肥貓」稱呼,這樣的國家,又憑什麼值得人才為台灣賣命?

更感嘆的是,台灣是靠競爭起家的,類似保護主義的心態原本只是政治人物彼此攻訐的理由,卻漸漸成為了「政治正確」,而其苦果卻由全民來承受。

我們常常以台灣的民主自傲,可是原先強調「立足點平等」的台灣,近來卻漸漸演變成「齊頭式平等」;而威權的新加坡反倒最開放、最競爭,把台灣遠遠地拋在後面,這實在有些諷刺。從理論和經驗,我們都知道競爭能夠帶來進步,能夠發揮不同產業的比較利益;可是政府畏懼競爭的結果,卻把台灣的競爭力也消耗掉了。

有太多例子可以證明政府的這種心態,對陸生設限,對外籍專業人士設限,對國內產業的保護都是。

人才離開台灣,在別的國家他們還是人才,而沒有人才的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卻是我們不得不擔心的未來。

※ 相關報導:

* 曾志朗重批:大學評鑑走偏路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3172

中研院院士曾志朗今天應邀到台師大演講,以「為人師,就是要學會欣賞學生心靈的成長」為題,劈頭就對著台下台師大學生直言:「沒熱情,真的不要來教書!」他更批評目前的大學評鑑只看研究數量,已經「走偏路」了,大學應更重視教學,而不能只專注於研究。他說現在自己沒有公職在身,要挑戰大學的排名迷思。



◆ 國中生惡整老師不成 反被罰喝糞水珍奶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04.11

想讓老師喝糞水珍奶反被罰自己喝掉?台北市天母國中一名國二女學生日前請全班喝珍珠奶茶慶生,班上許姓男同學卻惡作劇把吸管拿到馬桶用糞水沖過,再插入杯中意圖讓導師喝下。沒想到接獲通報的導師,氣得叫許生當眾喝掉,班上另外兩位男同學還得陪同分享這杯糞水珍奶,師生行徑引爆非議。

接獲家長反映的台北市議員簡余晏說,該名惡作劇同學的行為縱然有錯,但導師以暴制暴,有失師道。校方表示,未來將調整該導師職務,而該師透過校長坦承做法不妥,但聲稱有換乾淨吸管,才要許生喝那杯珍奶。

許生父母則自責兒子行徑惡劣,對「義氣相挺」的陪喝同學感到不好意思,也表示已在聯絡簿上對導師致歉,不過卻不認同該師的教育方法。



◆ 紙雕玩具槍 國二生火力全開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嘉義報導】2012/04/11

嘉義市北興國中二年級學生盧奕辰,從小愛玩具槍,讀小五時他拿家中早餐店廢棄的瓦楞紙,靠著上網查資料,無師自通,巧手自製玩具槍、變形金剛等模型,唯妙唯肖,讓父母、老師都讚賞,校方昨天在校園為他辦「火力全開」創作展。

「爸媽不買玩具槍,我乾脆自己做!」盧奕辰小學愛玩電腦虛擬槍戰遊戲,常吵著要父母買玩具槍,父母買了一陣子以後,在他升小五時,擔心他沉迷不讀書,不再買;盧奕辰說,他後來發現家中廢棄的瓦楞紙不必花錢,拿來創作,愈做愈有趣,上國中繼續創作。

「好酷的迷你砲、衝鋒槍,還有變形金剛!」昨天創作展開幕,師生紛紛發出讚嘆,作品有軍械類、坦克、公仔、樂器、消防器具等逾上百件,材料全是瓦楞紙,部分上色;「我花2周創作變形金剛」,奕辰說,他上網查資料再構思畫圖,最後以瓦楞紙、刀剪、膠水等工具創作。

奕辰昨戴上防毒面具,手拿迷你砲模型,仿電影「藍波」造型,唯妙唯肖,槍支的彈匣、瞄準鏡可拆卸,他還在網路部落格分享創作經驗。

「兒子創作才華讓我驚訝!」父親盧廷芳說,起初擔心兒子荒廢學業,發現兒子成績未退步,且在假日創作,決定尊重並支持他的興趣。導師蘇郁如說,奕辰成績中等,也不因玩槍有暴力傾向。

※ 相關報導:

* 紙箱造槍 國二生開個展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11/today-center1.htm

盧奕辰的父親盧廷芳支持兒子發展興趣,也幫忙設計宣傳摺頁,但與兒子約法三章,要求只能在假日玩創作。

* 國中生自製瓦楞紙槍 幾可亂真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1/112012041100322.html

奕辰不再依賴線上遊戲,著迷於模型槍械,自己架設部落格,請有興趣者上部落格交流。瓦楞紙不花一毛錢,用最少的花費,享受最大樂趣,也找到自己的性向發展,他說,將來想做廣告設計或模型設計。



◆ 她曾問同學:自殺會用什麼方式……

【潘欣彤、林金池/新北市報導】2012-04-11 中國時報

「能想的理由,我們都問了!」警方偵辦樹林某國中生黃姓學生跳樓自殺案,百思不得其解,包括師長也難以理解,「再普通不過的學生,為何死意如此堅決?」

黃生在校學業始終維持中上,未見大起大落,人緣頗佳的她,並未交男朋友,無論是她的臉書或聯絡簿,通通沒有提及任何尋死念頭,甚至連校內輔導室諮詢紀錄也掛零。

「能想的理由,我們都問了」偵辦警方無奈表示,從男女關係問到課業,訪遍家人與師長,通通肯定不了黃生的死因。從她在臉書上與友人的互動,到聯絡簿上「我的課業應該更加努力」,全看不出負面思緒甚至尋短動機。

黃姓學生同學透露,黃生曾在班上問同學「如果你們要自殺,會用什麼方式?」或許已反映了當時心境,卻沒有人讀得出其心聲或進一步向師長報告。校方大膽推測,「前一天一定發生過什麼事」,成為她輕生導火線。校方目前正透過導師,積極了解輕生原因。

警方表示,社區樓頂女兒牆高度不易攀爬,初步排除意外墜落,但因死者未留遺書,校方也沒有察覺異狀,研判可能是自我期許高,受不了課業壓力而輕生。

※ 相關報導:

* 國二女吃完早餐 15樓跳下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5/7020061.shtml

新北市樹林區黃姓國中二年級女生昨天早上和家人吃完早餐後,向媽媽說要去上學,卻搭電梯到十五樓頂跳樓自殺;家屬難過地表示,她前晚還和姊姊開心聊天,並未發現任何異狀,不知她為何輕生。

* ADHD勿輕忽 療不嫌晚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019565.shtml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任醫師高淑芬教授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英文簡稱ADHD)為早發型兒童神經精神疾病之一,近幾年來在醫學不斷研究下,對行為背後的機制等病症相關,有了更多瞭解,發現不單是孩童,也可能延伸到青少年、甚至成年。...雖說及早發現、掌握孩童黃金治療期,但非指晚治療即無救。

fsj 提到...

戴勝益:出社會要學會做七件事

【陳界良/台中報導】2012-04-14 中國時報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日前應邀到中興大學演講,他指出,大學生應該學習五分鐘的自我介紹、游泳、看懂五線譜、培養興趣、笑得自然、每日看報、維持體重,沒學會這七件事,出社會是不及格的。

王品集團躍升為社會新鮮人最嚮往的企業,興大管理學院邀戴勝益到校演講,四百多名學生擠爆會場。戴勝益以「出社會後一定要做的七件事」為題指出,自我介紹是別人認識自己的第一步,要常練習跟別人介紹自己,如何介紹得有趣、精彩,須不斷練習與修正。

戴勝益表示,大學生也應學會游泳、會樂器及培養個人興趣,這些是排解壓力與融入人群的最佳途徑,在許多社交場合中,運動、音樂和休閒興趣常常是大家討論的話題,在職場上如不想被別人排擠,必須跟別人有共同的話題。

戴勝益也建議大學生要會「笑得自然」,笑是化解障礙與不安的良方,但笑也是需要練習。王品用鏡子訓練員工微笑,學生可對鏡子練習微笑,慢慢發現自己怎麼笑最好看,發自內心的笑,別人自然能感受到真心誠意。

戴勝益以自己為例指出,他從高中就開始每天看商業報紙,當兵時在部隊裡也訂報紙,每天看報有助於了解社會脈動,十分值得投資。許多人出社會後,體重往往跟著工作量直線上升,維持學生時代的體態,有助健康。



◆ 大阪擬設立「漫畫大學」

【中廣新聞/葉柏毅】2012-04-14

日本大阪申請設立漫畫大學,專門培養漫畫人才。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最近打算新設五所大學,包括一所公立大學、三所私立大學,以及一所私立大學研究所。值得注意的是,大阪向文部科學省提出,希望設立「大阪綜合漫畫藝術工科大學」,希望能夠培養出漫畫藝術領域的國際人才。這間學校如果真的成立,將是日本第一間以「漫畫」為名的大學。因此,日本文部科學省是不是能通過,已經成為日本社會相當關注的話題。



◆ 腳踏泥 腰很酸 120學童體驗插秧樂

【謝文瑄/新北市報導】2012-04-14 中國時報

「你踩到秧苗了啦!」為提振米食消費,改善台灣農業現況,泰山區同榮國小配合行政院農糧署「深度米食推廣-學童種稻體驗教育」計畫,在校內闢建廿餘坪人工水稻田,一二○位學生十三日上午頂著大太陽,赤腳踏進泥濘中,即使弄得一身髒兮兮,也不以為意,樂當一日的苦農夫。

校長梁文禮表示,校方將學務處旁原有的水泥空地,闢建成水稻田,由學生親自施肥、插秧,並進行長期觀察,九月收成約五十斤稻米,每位學生將以繪本紀錄方式呈現觀察與心得結果。

昨日學生首度體驗插秧,有的原本站在一旁,認為「泥土很髒」而不敢踏進稻田裡,但看見同學玩得不亦樂乎,還是忍不住下田插秧。有的則抱怨「彎腰彎太久好累」,被同學一陣撻伐。

學生林琮翰表示,沒想到種田這麼難,必須學會好多技巧。希望他種的稻子能快快長大,不要有病蟲害的發生。學生陳郁哲說,因為家裡有種菜,他從小就很喜歡接觸大自然,這卻是人生第一次種稻,感到非常新鮮,也認為農夫很偉大。

學務主任唐永安表示,學生秧插得有點醜,事後得請人重插一遍。小朋友經過下田插秧,除增加對米食文化的認同,進而認同父母的職業,還能從中學習尊重各行各業。」



◆ 泰韓送小學生平板電腦 我暫不跟進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2/04/13

泰國今年將推出「一人一台平板電腦」政策,6成小一新生可拿到平板電腦,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昨天指出,因牽涉小朋友視力、網路成癮等問題,目前沒有全面推動的計畫。

林聰明日前訪問泰國,他表示,泰國2015年要加入東南亞國協,擬花40億泰株 (約38億台幣)提升英文能力,值得台灣借鏡。教育部去年起針對國小到大專,已擬訂提升英文能力4年計畫,經費為16億元。

林聰明也說,泰國新任教育部長將「一人一台平板電腦」列為新教育政策,預計投入16億泰銖,購買40萬台平板電腦,發送泰國小一學生使用,今年預估6成可拿到電腦,優先使用在師資缺乏地點。

泰國送的平板電腦在中國大陸生產,一部約2千元台幣。記者詢問林聰明,泰國小一生使用的平板電腦真的只有台幣2千元嗎?林聰明確認此數字無誤。

對於泰國打算小一新生一人一平板電腦,韓國也投入600億打造中小學數位環境,台灣要不要跟進一人一平板電腦政策?

林聰明說,「這個政策要推很容易,要收回就很難,」有眼科醫師警告要小心,以免影響視力,也擔心學生沉迷電腦,且不論歐美、韓國,沒有國家是學生一人一平板電腦。

教育部98年底陸續在10所國小試辦電子書包,包括新北市建安國小、花蓮縣長橋國小、台北市忠義國小、大湖國小及高雄市左營國小、桃園縣大埔國小、楓樹國小、台中市頭家國小、神岡國小、台南市勝利國小。

如果台灣小一新生也要人手一平板電腦,需要多少經費? 教育部表示,以台灣平板電腦1萬5到2萬5千元來算,20 萬小一新生就要30億到50億元。

※ 高中以前最好不要太常碰電腦。



◆ 4歲女童IQ159 直逼愛因斯坦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2.04.14

英國4歲女神童海蒂‧漢金斯智商高達159,愛因斯坦及天文物理學家霍金的智商則為160,海蒂是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門薩」(Mensa)最小的成員之一。

安親人員發現海蒂對大部分遊戲或活動都不感興趣,因而讓她做了魏氏智力測驗,結果顯示智商高達159。

海蒂一出生就努力發聲想說話,1歲時已學會不少單字,剛會說話就能說出完整的句子,14個月大時已經會畫公主和動物,而同齡小孩只會塗鴉,18個月大時,家人發現她已會用電腦學習閱讀。

海蒂2歲就可以數到40、畫出人的圖像、背誦詩歌、在1小時內把整套兒童生字文法書「牛津閱讀樹」共30本全部看完,這通常是7歲孩子才能做到的事;而且不到3歲她已學會加減法。

海蒂47歲的父親馬修在南安普敦大學當講師,43歲的母親蘇菲是位藝術家,她還有一個9歲的哥哥。馬修說:「海蒂在學業、藝術及發育上,都發展得比其他孩子快。我們絕不會逼她做任何事,她完全是靠自己學會這一切。」她雖然智商高,但仍然像其他小女孩一樣,喜歡芭比娃娃和樂高。

一般來說,成人的平均智商為100,天賦異稟者可達130。門薩俱樂部以智商作為唯一的入會標準,只有在智商測驗中達最頂尖2%者才能成為會員。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美國與英國最年輕的成員都只有2歲。

fsj 提到...

建中師生連署 籲維持公平的聯考制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陳瑄喻/台北報導】2012/04/15

今年高一的建中101班四十多名學生和六位老師,最近連署呼籲暫緩實施十二年國教,且對完全免試無法接受,呼籲要維持公平的聯考制度。建中校長陳偉泓讚許學生的行為,並批教育部「連這些孩子都不如」。

101班學生李瑞耘說,很多同學對十二年國教都有意見,但現在一面倒只有全國家長聯盟要求完全免試的意見,為讓更多人聽不同意見,經班會通過發動連署,全班四十二人只有一人因請假沒有連署。

為了解國中生對十二年國教的看法,101班學生二月回到基北區三縣市的國中母校,調查國一到國三生,樣本有三千多位,三成六學生反對十二年國教,只有一成二贊成,五成二的態度是隨遇而安。另有四成五的學生表示願接受原本的考試制度,只有一成九的人回答會選擇十二年國教。

李瑞耘說,該班學生認為,台灣最公平的是聯考制度,大家不分貴賤,以三年所學較勁,但同意可適度加入多元入學管道。不過,希望要有一定比例公平競爭,維持菁英政策,而非依學區的免試入學。

李瑞耘強調,十二年國教「趕鴨子上架」,如果失敗,「誰能為我們的未來負責?」當年廣設大學造成的是現今文憑不值錢,「前車之鑑怎可不警惕?」

建中校長陳偉泓表示,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十二年國教問卷調查,關心國家政策、用行動表達立場,「這些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樣。」

陳偉泓表示,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政策,都沒有像這些孩子一樣,進行實際訪查,完全聽從少數人的意見,難怪十二年國教爭議多,反對聲浪不斷。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指出,會了解建中學生針對國中生所做的調查,再作明確回應;必要時也會跟建中學生見面、溝通。



◆ 讀不起的書

【譚淑珍】2012-04-15 工商時報

■當一個社會,強調家門、學閥關係時,所謂的菁英,就只是有錢、有權的集合,有錢、有權的人才能讀得起的名校、名校畢業才能進入的機關。韓國,就是典型的例子。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terms of education spending is growing, raising fears of a vicious cycle where those who cannot afford to pay top dollar are stuck in the low-income bracket for generations.

當台灣,為打破明星高中,推出12年國教方案,並因此引發部分人「未來,只有有錢人能讀好學校」的恐懼時;喜歡和韓國比的人,請先看看以下的統計。

2010年考進首爾大學的新生中,每4人就有1人來自外語高中、科學高中、藝術高中等特色高中,其中又以首爾藝術高中人數最多,這些特色高中全都是明星高中,而且,也都是韓國有錢人的,才能讀得起的好學校。

若以學校為排名,考進首爾大學的高中學校中,排在前100名的學校中,來自首爾地區的高中是過半數,有51所。

再來看一個數字,針對韓國行政機關局長級的1,500名高層公務員,就其出生地與學歷進行分析結果,約有三分之二是畢業於首爾和嶺南地區的高中,同時,有近50%是首爾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畢業的。

這是很典型的菁英來自明星學校的數據,也是韓國社會普存的一種社會階級:學閥。

重視學歷勝於實力

學歷,能在財閥、閨閥外,成為一「閥」,顯示的是韓國社會重視學歷是勝於實力,這樣的普世價值觀,也讓韓國的有錢人與窮人間,出現相當大的教育「鴻溝」,這鴻溝正不斷持續擴大。

名校與明星學校,也就名實相副的成為社會菁英、也就是有錢人的子女所就讀的學校。

原本,為了培養產業人力、也為培養學生一技之長而設立的職業高中,也因為存在社會的偏見,造成七成以上的職業高中生畢業後,是放棄就業,最後都選擇進入大學就讀。

然而,會選擇就讀職業高中的學生,大多數的家庭經濟條件,都不好,當無力轉進大學就讀時,也就只能當一輩子的藍領階級,沒有學閥關係,想要在韓國社會步步往上爬,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因為韓國人重視學歷,也相信要有高所得、高成就,就要讀名校的信念下,為了不讓子女輸在起跑點上,只要還有點能力的父母者是想盡各種辦法都要讓小孩擠進名校的窄門。

於是,在韓國平均每個家庭的教育費負擔幾乎要占到全家總支出的50%了,而且持續增加之中。

韓國跟台灣一樣,是9年國民義務教育,到國中學雜費幾乎是零,但是,為了能夠躋身名人之列,只要經濟條件允許,為人父母者可是從子女讀幼稚園開始就「補習」了,幼稚園能補什麼?補英文,英文要從牙牙學語開始就要成為「習慣」用語。

所以,從幼稚園到國中階段,平均每個韓國家庭的教育支出、其實是課外補習支出就占到家庭總支出的41.9%,即使考進了明星高中,為了能夠進入首爾等名校,還要再補習,如果是明星高中,課外補習費用約占到28%,若否則所占比重就更高了。

家庭負債率逼近70%

教育費用占家庭支出愈來愈高的情形下,不少韓國中產階級的家庭儲蓄,不是零,就是負債,韓國家庭的負債率是逼近70%,這也讓韓國的中產階級愈來愈往貧窮線移動,而貧窮的人,卻是更加的辛苦。

※ 相關報導:

* 偏鄉學生 從坐不住到拼單字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3879

「像我這樣的小孩沒有人會愛我的!」台東縣偏鄉一所國小高年級男學生,帶著自怨的口氣,對英語老師劉美君說出這句話。劉美君愣了一下後,真誠堅定地回說「老師真的愛你」。...參與實驗方案的老師不僅要克服教材教法的問題,要想盡方法讓每一名孩子都對英語有興趣,精熟地把英語融入學習情境,他們承擔著更大的責任,但看到孩子表現一天比一天好,辛苦是值得的。

* 閩高中大學生 逾半想來台就讀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028775.shtml

而促使他們來台就學的原因,是離家近、入學競爭比大陸小、治安好,而台灣的大學教育實力,竟不是吸引他們的主因。

* 南加大治安差 新生、家長卻步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028289.shtml

南加大兩名中國大陸留學生被槍殺,使校園治安再度成話題。雖校方已加強巡邏,仍有住在學校附近的學生嚇得在房門上增設門栓。5月1日是新生決定是否進南加大就讀的截止日,有家長說,會將校園安全列入考量。

fsj 提到...

少年家園落成 陳綢阿嬤哭了

【楊樹煌/南投報導】2012-04-16 中國時報

埔里阿嬤陳綢歷時三年募款籌建的「少年家園」,十六日終告落成。數十年來,她強忍著近兩百次化療痛楚,南北奔波募款,除了圓貧童的升學夢,就是要救社會邊緣的學童;她的愛心,被大陸首善陳光標肯定,並獲馬英九總統頒贈景星勳章,譽為國內十二位英雄之一,是台灣前進的原動力。

昨天參與落成儀式的各界代表相當踴躍,超過千人,雖然陳綢腳部受傷,舉步維艱,但她端坐台上哭了,頻頻拭淚,感謝各界的愛心和對少年家園的支持。

「救一個社會邊緣的孩子,比教三個大學生來得有意義」,陳綢說,言教不如身教,大人做好了,小孩子就會跟著做,帶囝仔要先原諒並尊重他最有效,只要大家心連心,小孩子就不會做錯事;她感慨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因此再三懇求,請大家牽著小孩子的手,多支持幫忙,不要放棄少年家園。

縣長李朝卿表示,陳綢阿嬤就像是「蜂王」,在她帶領下,大家跟著做,阿嬤的精神很偉大,未來將和全台廿幾個法院合作收留十二至十八歲非行少年,共同投入愛心。

滿頭白髮,年已八十二歲的陳綢,給人的印象是笑口常開,非常有親和力;卅九歲時,她罹患大腸癌,生命遭逢巨變時,發願將生命交給菩薩,終生茹素行善,藉宗教力量投入青少年的心靈輔導;並澤被犯罪被害人、外籍配偶、失依婦女、中低收入戶、失業民眾,免費提供技職訓練,以獲謀生技能,改變他們人生命運。她最令人感佩的精神是,常將別人眼中的「麻煩製造者」視為金孫,成功救回數百位社會邊緣的問題孩子,讓他們走上正途。

陳綢阿嬤為投入公益活動,將所有家產千餘萬元變賣,籌建玉清宮良顯堂。陳綢阿嬤時時心繫急難貧困民眾及學童,已發放出千餘萬元獎學金,而募款送出的社會救濟金、補助學童營養午餐與貧困學註冊費,更超逾兩千餘萬元,贏得「人間活菩薩」的尊稱,讓受惠者永遠心存感恩。

良顯堂社福基金會董事長吳明賢指出,少年家園三年多來,各界善心贊助的達八千餘人,讓少年家園最後的廚藝大樓順利完成,未來少年家園將可安置九十六位青少年,每十二人組成一個完整、溫暖的家。



◆ 少年家園月需300萬 誰來「略盡棉薄」?

【聯合晚報╱記者鍾延威/特稿】2012.04.17

南投埔里陳綢阿嬤的少年家園,在歷經5年勸募、籌建後,終於啟用,為無家的孩子找到一個避風港。陳綢阿嬤籌建少年家園過程艱辛,若非去年中國富商陳光標的1500萬元「中資」挹注,以先前勸募進度來看,要啟用遙遙無無期。不過,家園蓋好了,以後每月300萬元的支撐費用,才是考驗的開始。

每個月300萬元收容近百名失依少年,讓他們習得一技之長,免於流落街頭、誤入岐途,值得嗎?當然值得。300萬元算多嗎?應該也不算。各縣市歲末迎新活動,幾分鐘的煙火花費,就夠少年家園一年的用度了。政府開源無能、節流無方,蓋了一堆蚊子館,浪費金額動輒以億計,雨露卻始終落不到民間的慈善、中途機構。失能的各級政府,對照陳綢阿嬤的少年家園在顛危中站起,舉步維艱、奮力前進,格外顯得諷刺。

少年家園目前的寄望是,找到一萬名「守護天使」,每人每月小額捐款2、300元,以便少年家園永續運作。卑微的願望,很小的金額,但看看現在物價蠢動、萬物皆漲,民眾叫苦連天,無不勒緊腰帶展開抗貧大作戰。自顧已不暇,誰又還有餘力多看遠在埔里山區的少年家園一眼?一萬名天使,何時才會從天而降?

馬英九總統這次出訪非洲,對友邦的金援受到批評,他回應是人道援助、錢花在刀口上;昨天還在臉書上說對友邦的金錢援助是「略盡棉薄之力」。台灣的弱勢團體真的不少,全都嗷嗷待哺。政府如果不認為照顧他們是職責,而是人道,也可以,但請快來「略盡棉薄」一下吧。



◆ 唯有讀書高? 別再考試定人生

【聯合報╱呂謦煒/高中生(高雄市)】2012.04.16

一群建中生對國中生進行調查,得出多數國中生不同意十二年國教的結論,希望教育部能夠「聽聽學生的聲音」。

十二年國教並不是不對的政策。明星高中的存在就是社會階層的象徵。當然不否認如果新教改施行不得法,有錢人能學才藝,反而剝奪了窮人的權益;但即使是現在的考試制度,有錢人補習請家教,難道就沒有減低窮人的機會?

窮人家的孩子,當然不是天生想要窮。許多弱勢家庭的孩子連維生都困難,自然無心無力求學,遑論補習,致使成績差,只能到私校就讀,學費成為重擔,環境的複雜又讓他們容易學壞,導致社會地位無法流動,教育制度反而成為既得利益者維護利益的道具。故此,提升各學校的素質,是該做的事情,如果每間學校的機會成本大抵相同,就再沒有光環或標籤的問題。

何況,考試分數不應該是決定一個人價值的工具。現在重視的是學業成績,那體育呢?煮飯呢?清潔呢?似乎沒有人重視,但是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不應該是一元的。已經民國了,不是宋朝,「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早就過時。高職教育應該獲得重視,它不應該變成社會觀念下表現不好學生的收容場,而應該是與高中教育並存的另一種選擇。

我不敢說十二年國教的成效會如何,但是大家雖然認知現在這個制度不應當,但是都懼怕改變,或者甚至反而開始覺得現在這個制度也沒什麼不好。問題依舊存在,只是有人刻意視而不見。

不過,那群建中生的聲音並非沒有參考價值。制定教育政策,應有學生代表介入,這不僅是交流雙方看法,更是讓政策能夠應對現有的各種狀況。



◆ 12年國教 別毀在名校迷思

【聯合報╱涂順振/高中校長(屏縣內埔)】2012.04.16

建中師生連署,呼籲暫緩實施十二年國教並維持公平的聯考制及菁英政策。這種見解只是傳統明星學校惶恐優勢不再與對菁英教育的迷思而已!

所謂明星高中,充其量只不過是基測頂級績優學生齊聚一堂,課業競爭較優勢而已。但或許是集天下之英才而教,學校文化及教學,往往忽略了師生及親師的互動與關懷,「老師上課點到為止,考不好是你家的事」,是一般人對明星高中的刻板印象。尤其放學後,一窩蜂往補習班跑,與菁英教育的本質實相去甚遠。

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未臻成熟,能與各類同儕接觸,正是培養接納與包容,學習圓熟人際關係的機會。很多明星高中學生,同質性太高,平日接觸的都是天資聰穎,品學兼優甚至家庭背景優勢的同學,雖有「孟母三遷」的正面教育意義,但也很容易養成自命不凡、目光如豆的孤傲性格與視野,日後處事容易欠缺周全與圓融,甚至脫離世俗行情。君不見很多高官、學者及「恐龍法官」,其成長過程就是如此。

個人亦以為,現階段不宜大躍進實施完全免試入學,但堅決反對把學科頂級學生集中在少數明星學校。維持一定比率的公平競爭,以考試方式分散在各高中職校,就如目前各縣市一些高中職均設有數理、語文或藝能資優班,事實上也發揮了「因材施教、適性揚才」效果,同時也因「雞兔同籠」,融合為多元而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何況點化冥頑,才是學校教育的真本事真功能。

十二年國教入學方式、課程改革等技術性問題,可逐步改善,就是如建中陳校長主張延後實施,到時問題依然存在。讓每一個孩子公平享受國家資源,是十二年國教最基本的精神,均質化與否,是十二年國教成敗的關鍵。縮短城鄉及公私立學校差距,並照顧偏鄉學生,才是當務之急。莫讓菁英教育的迷思,成為十二年國教功敗垂成罪魁禍首。

fsj 提到...

平常心看失敗 有助孩子邁向成功

文/柯俊銘 2012.04.17 自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或許這樣,許多父母很在意孩子的考試分數,甚至斤斤計較,雖然是出於善意,卻讓孩子承受莫大壓力。

一份國外《實驗心理學期刊》的報告指出,若能教導孩子以平常心看待失敗,其傾向會較有自信與好的課業成績,值得家長們參考。

該研究由法國普瓦捷(Poitiers)大學的心理學家Frederique Autin博士主持,針對310位國小6年級的學生進行實驗,目的在探討孩子正向看待失敗是否會影響學業表現。

在第一項實驗中,111位學生被隨機分為三組,對照組不做任何介入,其餘兩組起初都被要求作答深奧的字謎題目,接著研究人員會和一組學生討論感受,說明學習新事物本來就不容易,遭遇失敗是家常便飯,並以學騎單車為例,告知練習的重要性,另一組則單純詢問如何解題。

往後所有學生均接受評估工作記憶能力的測驗,該大腦認知功能已被學界確認和閱讀理解、問題解決與智商等有密切關聯,是用來預測學業成就的重要指標。結果發現,討論組的成績較其他兩組來得好。

在第二項實驗中,131位學生被隨機分為三組,當中兩組安排的作業流程和上述實驗相同,都是先作答字謎題目,接著和研究人員談話。第三組只作答簡單的字謎題目,後續所有人都接受困難的閱讀理解測驗。

結果顯示,討論組的成績遠優於其他兩組,包括那些方才在簡單字謎題目獲得佳績的孩子。可見在面對具挑戰性的學習活動時,學生的表現好壞取決於對失敗的看法,而非過去的成功經驗。

在第三項實驗中,68位學生被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安排的作業流程依然和第一項實驗相同,事後所有人除接受困難的閱讀理解測驗外,也要報告心得。結果顯示,討論組的成績依然優於另一組,且明顯較少有無力感。

研究者表示,假使父母過於強調「不能輸」或「拿第一」,灌輸唯有獲得成功,付出才有意義的想法,這樣只會讓孩子因害怕失敗而逃避學習。

建議應重視子女有無進步,而非只看考試得分,多給予肯定與鼓勵,培養其挫折忍受度,將有助於他們邁向成功。(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 男大生瘋設計 穿女裝妖嬌上學

【林雅惠/高雄報導】2012-04-17 中國時報

「今天穿旗袍、明天穿短裙,天天美美的上學!」實踐大學高雄校區服飾設計與經營學系大四生許傑欽,是不折不扣的男兒身,因評審一句話:「自己設計的服裝若不敢穿,如何賣給別人?」讓他勇敢嘗試,大二起每天穿著自己設計的女裝上學,顛覆一般人的傳統思維。

廿二歲的許傑欽,國二時看見日本雜誌介紹和服及漫畫裡動漫服後,就渴望這麼漂亮的服裝,有一天要穿在自己身上。

高中就讀三信家商廣告設計科,每逢校慶就穿著自己設計的和服、旗袍招攬遊客,老師發現他有服裝潛能,鼓勵他大學朝服裝設計發展。

他說,民國九十七年考上實踐大學服飾設計與經營學系,由於半路出家,上課完全聽不懂老師講的專業術語,趁寒假研讀服裝書籍,但遇見劉美蓮老師告訴他,做服裝沒有任何拘束,重要是穿得自在,啟發他服裝設計靈感。

上課時,許傑欽從老師介紹的各國服裝,發覺台灣女裝缺乏法國巴黎的前衛大膽及俐落線條,當下許願希望未來能代表台灣在國際服裝舞台嶄露頭角。

他指出,有一次在台北小巨蛋的日本設計師來台學術交流中,發現一件如棉被的服裝,感覺設計很有創意,啟發他做台灣文化的棉被裝。

由於欣賞日本東京街頭人人敢穿、敢秀的勇氣,從大二開始,他也勇敢嘗試,天天穿自己設計的和服、旗袍、水手服、短裙、露背洋裝、晚禮服上學。他說:「誰說晚禮服不能白天穿、想穿什麼就穿什麼」。為了搭配服裝,他會剃鬍鬚,除腳毛,綁上馬尾,打扮得比女人還有女人味。

鼓勵自己不受人影響,即使被人指稱是人妖,他仍堅持想法。他說,班上男同學設計的服裝只能給人型模特兒穿,但他卻可以天天和自己設計的服裝共度每一刻,「這種感覺真棒!」

他表示,已設計一百件女裝,每天可穿不同女裝上學,希望未來能在國際嶄露頭角,成為頂尖服裝設計師,下輩子並能成為女生,穿盡各款漂亮的女裝。

※ 相關報導:

* 師生欣賞他 醫生:性別認同障礙
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1050301/112012041700134.html

全校師生從原本詫異轉為欣賞,不過身心科醫師認為,這是性別認同障礙的反射行為。

* 筷子達人 射穿鍋蓋 8萬網友點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17/today-life11.htm

新竹縣明新科技大學運動管理系大三學生涂健評除標槍表現優異,更被封為「筷子達人」,他持免洗筷可射穿鋁製鍋蓋,神勇技法被同學貼在YouTube上(http://www.youtube.com/watch?v=QDqt6bh2HvI),點擊率近八萬人次。



◆ 觀念平台-JS Girl圓了誰的夢?

【黃宗慧】2012-04-17 中國時報

日前有媒體報導,成為「JS Girl」是現今許多日本小學高年級女生的目標(日語Joshi Shougakusei為「女子小學生」之意)。「JS Girl」原本是以小學高年級女生為對象的流行服裝雜誌,但因為該雜誌不時徵求素人模特兒,讓讀者有機會一圓成為封面人物的夢,於是許多想成名的小女孩都趨之若鶩,而這股JS Girl的風潮也愈演愈烈。

根據日媒的分析,JS Girl的出現,和日本年輕媽媽的心態有關:這些媽媽們因為自己沒當成偶像,轉而夢想當星媽,於是不惜斥資讓女兒學習美姿美儀、替女兒治裝打扮;儘管JS Girl的這股風潮還沒也未必會吹到台灣,但是這個現象所顯露的父母心態,卻頗值得探究。

佛洛伊德在其一九一四年論自戀的文章中,曾將父母對子女的愛解釋為「自戀的再生」。父母看似感人的無私之愛卻也有著最童稚的一面:如果許多父母往往昧於客觀現實,過度高估自己的兒女、拒絕看見他們的缺點、認為他們值得最好的一切,這是因為父母正透過子女重溫了自戀的狀態。

雖然人生初期極為自戀的自我,必然會隨著外在現實帶來的挫敗感而不復當年般膨脹,但是在子女身上,父母的自我彷彿又找到了避風港:「孩子一定要過得比我好」,而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則可以由子女來實現。處心積慮讓女兒變成JS Girl的媽媽,不正是如此?「看似不惜一切替子女圓夢,其實圓的是父母自己的夢」,這現象道出的正是父母之愛的自戀面向。

然而,就算父母為子女圓夢是自戀的投射,這難道不是人之常情?有必要大力批判嗎?關於這點,或許我們可以參考安娜.佛洛伊德的說法。

她在論及自戀的問題時,同樣指出父母傾向於透過子女來完成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人生未達到的計畫,但她同時認為,這個現象既是自我中心的,也是利他的:父母或許是為了克服自己的「自戀傷痕」,才認定子女「更有資格」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

但如果這樣的心態讓他們因此願意為子女付出、以子女的快樂為快樂,那麼這種自戀的投射就已轉往利他的方向發展,比起如攻擊慾或嫉妒等有害人際關係的投射,利他型的投射畢竟有其正面意義,足以建立人際之間較美好的情感連繫。

只是話說回來,安娜.佛洛伊德也不免要提醒,「以別人的滿足為滿足」發展到極端,有時會出現「自己死不足惜」的價值觀,因為「他人的一切將變得比我重要、我人生的價值只建立在為他付出、讓他完成自我實現上」。

如果父母對子女「利他」到這種程度,就不僅是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蒼白貧血而已,對子女來說,也將是難以承受之重。也因此,即使自戀投射無須受到過度苛責,為人父母者對此還是得要有所自覺,否則所謂的為子女圓夢,就只不過是強加自己的夢想在子女身上。

就像JS Girl們,內化了成人世界的審美觀,過早地做了不屬於他們年紀的夢,到頭來,卻只是在雜誌促銷手段下成為空有超齡的時髦卻無主體性的、大同小異的複製娃娃。(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fsj 提到...

生命的重量

【聯合報╱黑白集】2012.04.17

南投的八十多歲陳綢,人稱「活菩薩」,多年來出錢出力專心做一件事:「給嘸人愛的囝仔一個溫暖的家」。經她號召得到八千多筆捐款蓋出來的「少年家園」,最近落成,可收容近百少年,由志工和輔導老師陪著一同生活、學習、成長。救一個迷途少年,比教三個大學生還有意義,陳綢阿嬤歡喜落淚這麼說。

社會邊緣的孩子,往往從出生開始,從沒機會站在公平的起跑點上。如果不慎走錯一步路,可能就此墮入深淵,一輩子再也站不起來。幸好有陳綢阿嬤這樣的人,向冰冷無情的世間伸出溫暖的手,微小的善意成就了偉大的志業。

佛經裡有「割肉救鴿」的故事。尸毗王要救一隻被大鷹追捕的鴿子,老鷹前來索食,他答應割肉餵鷹。沒想到天秤拿出來,尸毗王從己身一片一片割下肉來,卻怎麼也無法與鴿子等重,他才明白,天秤兩端,是生命的重量,不是肉的重量。尸毗王有此領悟,捨身撲向天秤,天地為之震動。

這故事感動多少人,但現實社會裡,能體會「生命重量」者還是有限。世俗的天秤上,一個人的「份量」,多是由外顯的功名利祿所堆積出來的。大學學位何其貴重,少年迷途知返的眼淚又何能相比?陳綢阿嬤菩薩心腸,所以看得清楚,救一個失足孩子和教三個大學生相比的輕重得失。

其實,台灣社會這樣的善心比比皆是。像「寶島行善義工團」,全台奔波,為處於絕境、懷憂喪志、遭逢打擊的貧戶重建家園,救起不少家庭,亦是功德無量。學校應多教育這種「生命重量」的意義,不要讓年輕人只知文憑的重量、功名的重量。

※ 相關報導:

* 清潔阿姨蹲公廁讀書 學子汗顏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2/7032911.shtml

對於自己在網路走紅,禮紅月顯得有點吃驚,「怪不得這幾天有很多同學跟我打招呼和微笑,原來是這樣。」她說,「以前想讀書,可惜沒條件。現在工作午休時間長,而且書又多,有空時就翻一翻」。



◆ 建北既得利益?12年國教恐助長階級

【聯合報╱許文媛/服務業(台北市)】2012.04.17

近日明星高中擔憂十二年國教的話題,遭窄化為既得利益之流的責難,筆者認為各界應該從更多層面來思考國教延伸的課題。

「媽寶」是近來常從年輕世代口中聽到的名詞;又日前某位小二生家長向媒體爆料,不滿老師嚴厲要求女兒寫國字的字體大小要符合作業簿格子(作業簿格子不是都有區分低中高年級嗎?)。諸多社會現象,讓筆者感觸,父母一輩子都會擔心子女是沒錯,但若是連最起碼的競爭能力,都不捨得孩子及早獨立面對,短期內看似能為孩子減壓,殊不知正在給孩子甚至他的下一代製造社會階級問題。

英國初中教育本來有文理學校和普通學校之分,小學畢業時憑考試入學。大致上前者多能上大學,後者主要是讀技術學院或職校。工黨執政時,認為這種初中教育不合理,就廢止文理學校,把所有公立中學都變成普通學校。這新制讓英國中產階級大為恐慌,一家若有兩三個小孩,本來只要靠努力就能爭取理想的教育品質,被迫失去這項選擇權,家長只能暗地自責不是富紳名流;可是那些富裕家長可以繼續奉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教養經驗,把孩子送到學費昂貴的私校。

如今台灣要推十二年國教的理由,早在英國、日本等國似曾相識,但不管在亞洲或歐洲,都一樣出現公私立學校翻轉,最後助長社會階級差異的社會問題。

老實說,這群建北學生將來的成就,應該不會擔心送不起他們的孩子上台版長春藤名校;但我認為難能可貴的是,在短視近利的當今社會,還能夠看到這種為青春努力吶喊、懂得苦盡甘來的價值,他們其實吃過很多苦,不是不懂別人的苦,這才是該被大家珍惜的。

※ 相關報導:

* 59%支持12年國教 57%挺名校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2041700044.html

十二年國教獲國人認同,且支持超額比序及力挺明星高中職者占有優勢。根據本報最新調查顯示,近六成民眾支持十二年國教,五九%認為超額比序較抽籤決定來得適當。此外,五七%覺得高中職名校應繼續存在,推動期程上,四七%希望如期進行,三七%傾向暫緩實施。



◆ 拒絕聯考小子到支持聯考小子

【鍾明倫】2012-04-17 中國時報

近日,建中師生連署要求維持公平的聯考制度,引起各界對於聯考制度的討論與批判。聯考制度的辯論從七○年代「拒絕聯考的小子」開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光景;現在很多評論將矛頭指向十二年國教政策,批判政策的缺乏配套,這將使得議題造成各自表述困境。

七○年代吳祥輝成為「拒絕聯考的小子」代表人物,從當時政經環境而論,拒絕聯考意義是對保守威權時代的反動,反對聯考制度扭曲教育的本質。四十年後,建中學生連署公開支持公平聯考制度,成為「支持聯考的小子」。這樣的轉變可能需要釐清幾個問題:菁英學校為什麼要支持聯考?公平的考試就代表正義的制度嗎?聯考制度對誰有利?

這幾個問題都圍繞在一個核心的假設,如果沒有公平的考試制度,如何彰顯學習努力的成果,如何確保學業表現較佳的學生畢業之後可在勞動市場中取得較優勢的地位,成為資本主義的管理階層。因此,上述的假設都不難看出菁英學校的學生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所產生的焦慮與矛盾。

從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而論,教育作為「學習成為勞動者」過程已是資本主義下的必然命題。在此一命題下,聯考制度的公平形式上就是將學生進行「高階工人」(中產階級)與「低階工人」(勞動階級)的區隔與分類。但是,對於資本主義來說,學生從「菁英大學」與「非菁英大學」畢業後,都將成為一群等待被資本主義結構剝削的工人,也可說說是產業後備軍。這是聯考作為「理性選擇制度」的背後所需付出的代價,似乎任何人都無法掙脫理性的牢籠,這就是所謂「正義的教育制度」嗎?

我們也必須說,反對聯考制度並非指稱聯考制度為萬惡之首,而是聯考的篩選制度符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強化競爭的邏輯,使學生無法從學習中進行自我的解放。反對聯考制度應該當作反對資本主義的手段,具體地來說,應該反對資本主義的勞動體制透過聯考制度壓迫學生,造成工人階級的分化(高階工人與低階的工人),削弱工人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抗爭。我們可以說,教育制度在強調競爭力的背後,其實就是隱性地協助資本主義篩選高素質的勞動力,使得生產體制能雇用高素質的勞動力,而間接的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

聯考制度將直接的符應資本主義的生產與競爭關係,故此,唯有透過廢除聯考制度,方能瓦解教育制度與資本主義的連帶關係,而台灣的教育改革才會有出路,解放的教育才有可能性。總結來說,在思考聯考制度廢除與否的同時,應該將聯考制度放置於台灣的政治經濟脈絡體制中,對於議題的辯論才能更接近社會的真實,社會改革的曙光才會從教育解放中拂曉升起。(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 新法公布 學生不到50人就裁併

自由 2012.04.17

〔記者黃美珠/竹縣報導〕新竹縣最新裁併校作業要點日前公佈,新辦法提高偏鄉小校存在的門檻,原本卅人以下才要被裁併,現在五十人以下就要面臨存廢的挑戰。縣議員劉良彬抨擊,這對偏鄉的家庭及其孩子受教權非常不公。

劉良彬說,以關西太平國小來說,今年暑假就將被併為石光國小太平分校。校方為避免走到這個局面,一年來努力辦學,不斷精進各種教學活動、引進外部資源,才勉強維持住卅人大關,現在卻仍要面臨被兼併的命運,前述努力都是枉然。

他抨擊,縣府教育處雖說,分校的教學資源不變、師資員額一樣。但是光想到原有的護士,將改由本校的兼任,想必任何一個父母都會擔心:萬一孩子在校跌倒、受傷,誰能做及時、專業的處置﹖

教育處國教科說,這是少子化的必然現象,很多縣市如桃園等,早把裁併校的人數,從卅人以下改為五十人以下。

作業併校其實分年、分階段執行。首先會先評估有無其他招生方式﹔如果有,加強執行﹔成效不彰才會考慮裁併。

新竹縣目前卅人以下的小學只有太平和三峰兩所,兩校去年各自完成評估後,因執行成果依舊不理想,才會決定暑假過後,使其各自和石光國小、雙溪國小併校。不過最後是否合併﹖仍待和家長召開說明會,聽取家長們意見再做定奪。

至於被視為門檻變更後,處境相對岌岌可危的,就是關西玉山和新埔清水兩校,他們為了能在今年八月拿出亮麗的新生人數,以免真的要準備併校,現正努力拚招生中。其中學生總數四十九人的清水國小,透過和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打造該校書香園地,爭取家長認同。

至於玉山國小,不僅校長曾文鑑努力開辦各項免費才藝課程,並爭取展出機會,以贏得地方肯定。就連該校老師也積極任事,上、下班主動充當司機,幫忙家長接送孩子,希望藉此克服有些家長對學校交通不便的成見。

fsj 提到...

張小虹:裝出來的童年

【聯合報╱張小虹】2012.04.18

台灣媒體喜對日本所興發的社會現象大驚小怪,一方面藉此感嘆世風日下,一方面也彷彿先做預告此現象勢將隨即登陸台灣,而日本最新發行的女子小學生時尚雜誌正是一例。

台灣的時尚雜誌一向以日本馬首是瞻,即便九○年代後各種國際時尚雜誌中文版陸續出現,但純日語的日系時尚雜誌依然一枝獨秀。而日系時尚雜誌不僅分「類」精細,更在主顧客層的設定上一路往下滑,從女子高校生JK Girls下降到女子中學生JC Girls,現在更直接進軍女子小學生JS Girls。

「連小學女生都搔首弄姿學大人」,許多人猛搖頭,對此揠苗助長不以為然,許多人害怕小女生塗脂抹粉自我蘿莉化,更加深了文化的戀童癖,還有許多人擔心這種全球童裝時尚品牌化的現象(君不見貝克漢的女兒或阿湯哥的女兒等好萊塢明星寶寶,哪個人不是穿金戴銀滿身名牌),讓人從小養成在時尚與美妝中拜金敗家。但對更大多數的人而言,小學女生的成人時裝化,恐怕衝擊最深的,乃是當代文化對「童年」的想像建構。

「童裝」為何必須像「童裝」?許多西方的古典肖像畫,畫中的貴族女孩穿著打扮與身旁的貴族母親一模一樣,女孩只是「迷你袖珍版的女人」,母親穿薄紗高腰,女兒也穿薄紗高腰,大人用裙撐,小大人照樣用裙撐。而我們所熟悉的「童裝」乃是廿世紀的特有產物,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童裝以標準化尺碼量產,以亮麗顏色、簡單形制(公主裝、制服裝、運動裝)、可愛圖案(童話、卡通)、舒適面料、活動設計而獨立在男女「成衣」之外。廿世紀的童裝將「童年」作為文化的連續體想像,切割成無時間性的「天真無邪」與進入時間流變後的「長大成人」。

而最新一波的「童裝時尚化」乃是以雙重「解畛域」的方式,將時間感性帶回「童年」,既是讓童裝與時裝一樣流行潮感,也是讓童裝作為歷史的流變浮出地表,讓我們看到原來童裝從來就不只是童裝。「童裝時尚化」在模糊了當代「童裝」與「成人時裝」界限劃分的同時,更讓我們看到時尚如何透過商品消費,重新改寫了「年齡」的文化意涵。

在今日的社會,我們不僅看到小學生越來越像甜美蘿莉,也看到熟齡女越來越像萌系美少女。昔日八○年代所創造出來的新詞kidult,用小孩kid加上成人adult,來指稱彼時大量出現的新品種人類:童心未泯的成人。卅年過去了,而今kidult更厲害,居然可以同時指向「大小孩」與「小大人」,但不論是「大小孩」還是「小大人」,唯一不變的乃是時尚消費商品的無遠弗屆,「年齡」是用商品「裝」/「妝」出來的。

小時候看著母親站在鏡前,綠短襖上別上翡翠胸針,張愛玲便忍不住立下志願「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今日時尚商品各種層出不窮的「超齡」技術與「凍齡」技術,在滿足所有小孩大人化,大人小孩化慾望的同時,也讓年齡徹底解離生理的侷限,成為廿一世紀資本主義最恐怖的美麗怪獸。(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



◆ 建中民調 偏差樣本的偏差結果

【聯合報╱劉仁沛、季瑋珠/台大教授(台北市)】2012.04.18

建中師生連署維持聯考制,引起熱烈討論。免試還是聯考,普及教育還是菁英教育,已經有許多評論。我們僅就這個連署所根據的調查,作一些評論。

報紙上對高中生關心教育政策,充分利用實證主義,讓數據說話,多半抱持肯定態度。但站在調查訪問的專業上來看,這個調查是一個偏差的調查,其結果不但缺乏代表性,更易誤導讀者。

首先,這個調查的樣本,是建中某班學生二月間回到基北區三市的國中母校,調查一到三年級學生。這是一個極端偏差的方便取樣,要調查國中生的意見,應該以全國的國中生為母體,再依照隨機原則,從中間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這個調查只及於基北區,又只有建中某班學生的母校,可想而知其代表性是如何薄弱了!明星高中學生來自明星國中,單單如此,一切後續的討論失去了代表性的依據。

再者,要客觀公正的測量,必須有信度效度良好的問卷,題目用語簡捷清晰,不具有引導性、暗示性,我們沒有看到問卷,不清楚信度與效度,但施測者是建中的學長,本身暗示性就很強。

再談調查研究的倫理,建中學長調查的是學弟妹,國中生尚未成年,不具有完全行為能力,這樣的調查,在學術單位,需要經過比一般對成年人調查更嚴謹的倫理審查,且須取得受訪者以及其家長或監護人書面同意,才能進行。至於分析,只有描述性的片段,連交叉分析都沒有,實在太過粗淺。

調查研究牽涉抽樣、測量、資料處理、研究倫理等,是極為專業且嚴謹的科學研究,在大學都要花上一、二個學期才能學到皮毛,高中生做不來的。即使高中老師指導上也有困難。

建中學長對國中學弟妹的調查,根本上就有極大的偏差,其結果不可相信。至於教育當局、學術機構、媒體,也歡迎以您們的專業素養,對此問題作一個抽樣具有代表性、樣本足夠推論、問卷具有良好信效度、由公正客觀的人士施測、過程符合倫理,並做好完整分析的調查研究,不要跟著偏差的調查結果妄下評論。



◆ 音樂治療 孩子走出自己世界

【聯合報╱賴彥伯/台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音樂治療師】2012.04.18

音樂治療對許多人是個陌生的名詞,很多人問,音樂治療是聽音樂嗎?讓小朋友唱歌跳舞嗎?不會演奏樂器,能參加音樂治療嗎?音樂治療是治療師以音樂元素及音樂經驗作為媒介,針對個案目標的治療方式。

音樂治療師、個案、音樂和音樂經驗是音樂治療的三大要素。音樂治療師針對每個不同個案進行評估,設立專屬目標,設計治療計畫讓個案的身、心、靈達到改善、恢復、成長,也進行療後評估,進行繼續治療、轉介或結案等。

音樂治療的對象族群廣泛,從學齡前兒童、國高中青少年、到成人精神科患者、銀髮族、安寧照護。音樂治療的目標,包含肢體動作、認知、溝通、社會互動、情緒等,也因為音樂治療跨足不同年齡層,治療方法因個案而異。每個人在不同年代或生活背景,接觸到的音樂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

在相同的音樂中,可以藉由節奏,讓步態復健的病人隨著律動前進,也能利用歌唱的方式,使說話不流暢的患者更容易開口。治療中所使用的音樂,也因為個案年齡不同,而有所相異。在不同的目標,不同治療媒介下,音樂治療並不是生了什麼病就聽什麼音樂,更不是將音樂神話為藥品,讓音樂「直接」的治療疾病。

妮妮(化名)是個可愛小女生,但肢體不方便讓她無法自由行走,口語不足使她無法用言語表達。妮妮在家中的生活,經常沉醉在自己世界,玩固定的玩具,和其他人沒有眼神接觸,更沒有肢體或言語互動。針對妮妮遇到的問題,在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以及藝術治療師介入下,妮妮也接受了音樂治療。

當我拿出那把小小的粉紫色吉他,輕輕刷了三個和弦,唱了「小星星」後,她竟慢慢抬起頭來,看了看吉他,偶爾也會看看我的臉。這個反應讓這她在音樂治療中跨出了一大步。

之後,每次治療中,當我拿出吉他,她就主動靠過來,不但想聽音樂,還伸手撥了吉他弦,最近甚至還會主動伸手拉著我的手,要去彈吉他。音樂無形增加了妮妮與人互動的機會,雖然沒有語言表達,但她走出自己的世界到外界環境互動,已是很大的進步。

另一位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小朋友,總在家中跑跑跳跳,但一聽到音樂聲,馬上坐在椅子上,手微微揮動,眼神開始安定了下來,過剩的精力似乎一下子就消失了。相較在無音樂的環境中,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真的判若兩人。若能將他在音樂環境中的行為表現帶到日常生活,對家人、學校或小朋友本身,都將帶來正面幫助。

每個世代或文化有屬於該群體的音樂,除了小朋友,無論是成人或銀髮族,只要喜歡音樂,在有需求下都能夠接受音樂治療的幫助。在音樂治療中,也沒有所謂絕對正確的音樂,只有適合不適合的音樂。選擇個案適合的音樂,設定專屬的目標,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進行治療,就是音樂治療最好的寫照。

fsj 提到...

孔融讓梨?大陸小孩以「我不會讓梨」回答試題引發熱議

中央社 2012.04.19

「孔融讓梨」一直是中國人學習的對象,但近日大陸一名小孩卻以「我不會讓梨」回答試題,結果被老師打個叉,此事引發大陸對傳統價值觀一場熱議。

綜合大陸報章包括新聞晚報等的報導,某校日前給小學生出試題時,提及「孔融讓梨」的故事,並詢問學生,「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樣做?」

據說,一名學生在答案寫上「我不會讓梨」,結果被老師以紅筆劃上大叉叉。

報導表示,小孩的家長顯然對老師的評分不以為然,於16日把試題放到網上,引來各方熱議,其中網友在騰訊微博(微網誌)發表了許多意見。

而根據騰訊統計,73%網友認為老師的做法不對。他們普遍認為,「讓梨」是「偽善」,不讓梨也不代表是「錯」。

網友「瘋子范」留言說:「孔融為什麼讓梨?是因為他處在一個尊卑體制時代(兄大弟小),那不叫謙讓,而是規則就是如此。」

網友「苗得雨」說:「這個故事本來就是一個教育的故事,讓大家尊老愛幼而已……難道你要告訴你兒子,打那個不給你大梨的?」

此外,網友「周康雄」說:「像老周這個年紀的人,都是接受傳統教育,受影響比較厚重,會讓梨的。老師的做法當然正確,孩子能表達自己真實想法和意願,值得肯定,畢竟教育的根本是教會我們如何做一位有利於社會的人,有利於全人類的人,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相關報導沒有說明這是哪家學校的試題。



◆ 國二女燒炭亡 家屬校方錯愕

中央社 2012-04-19

基隆市某國中傳出1名國二女學生燒炭自殺。警方今天表示,女學生只留下1張「謝謝媽媽、很愛你們」的字條,校方和家屬皆表示,看不出女學生最近有任何異常。

警方調查,女學生應是在15日晚間燒炭,當天下午女學生的母親約她出去,女學生婉拒,和阿嬤待在家,稍晚女學生跟阿嬤說「要去買烤肉用的木炭」,回來後也正常吃飯、洗澡。

警方調查,女學生的母親16日凌晨4時回家時,發現女兒留了1張字條寫著「很愛你們,謝謝你們對我的包容」,接著發現女兒反鎖房內已燒炭身亡,當場震驚不已。

校方表示,這名女學生的學業表現正常,沒有感情困擾,個性不算孤僻,只是容易有負面思考,但也不是輔導室列管對象。

校方表示,根據同學轉述,女學生曾在部落格透露「剛剛有到頂樓去,很想跳下去」的字眼,但事發前都沒有透露任何訊息,女學生的好友得知後,非常傷心,甚至出現自責情緒。

校方了解,女學生的母親是大陸配偶,父親是台商,平時母女感情不錯,女學生的家屬和校方都想不透,為何她要自殺。

警方呼籲民眾珍惜生命,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 高三考生壓力大 出現適應障礙案例增

中廣新聞/張文祿 2012-04-19

學測剛過,有些學生已經申請上學校,也有的要準備七月的指考,由於壓力太大,最近學生求診案例有增加趨勢,台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周少華表示,因「升學壓力」求診的病患,比平常增加兩、三倍,醫師提醒,這是因為壓力造成的適應障礙,只要出現症狀、影響生活就要考慮就醫。

就讀高三的大偉,是家中獨子,父母親對他的期望高,大偉也不負眾望,從小到大,各方面表現優異,學業名列前矛,原本以為升大學一定沒問題,但學測放榜,他的成績無法申請到理想中的大學。他選擇繼續拼七月指考,但是身旁好友,一個個都已推甄、申請上很好的學校,高談闊論以後的大學生活,讓大偉覺得朋友都背棄了他,自己是個失敗者。每天放學回家,把自己關在房間,連飯也不吃。

台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周少華診斷大偉的症狀是「適應障礙」。她說,每個人對於壓力的感受與調適不完全相同,患者逐漸出現焦慮、失眠、易怒等失調症狀,產生短期情緒與行為的改變,這種對生活壓力產生不正常或過度的反應就是所謂的「適應障礙」。

醫師說,如果忽視症狀不改善,可能演變為重度憂鬱症。周少華醫師建議大偉回到學校,找知心的師長諮商,甚至不妨開玩笑要求同學幫忙提書包、打雜,不要打擾他唸書,同時也開立抗憂鬱劑藥物備用,幫助大偉重回生活正軌。

fsj 提到...

12年國教的成功關鍵

【王道維】2012-04-19 中國時報

我們的國家能夠富裕到可以談論十二年國教本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惜的是,不同個人團體對於教育的理念上的差異與政策內涵的不明確,反而讓社會為此產生激烈的爭論。分析這些爭議可以發現有以下幾個面向在競合。

一、公平的受教機會:減低家庭經濟背景的影響,讓每個學生都有同等的機會享受到合適的教育內容與果效。

二、安心有效的作法:對大多數家長與學生來說,不管教改所訴諸的理念有多麼崇高,總希望最後的遊戲規則是他們可以安心遵循的,並有合理回報可以期待。

三、優秀人才的培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國家的發展需要少數菁英分子的領航來面對國際性的競爭。如何發掘培育這些優秀人才是教育不可漠視的責任。

四、多元適性的學習環境:發掘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與特質,做到因材施教來成全每個孩子,也為他們預備合適的道路貢獻社會。

其實只有後兩項是真正的教育問題,而前兩項則是社會性的問題,也是最近爭議的焦點。

從這樣的分析就可以了解為何二十年前的聯考制度算是成功的,因為它基本上滿足第一、二項的社會性需求。又因為歐美日的製造業代工轉移,使我們培養出的人才剛好可以接上國際化的腳步(第三項)。但是缺點是過於片面取才,埋沒了更多有不同性向才能的學生(第四項)。此外,這些習慣讀書考試的「菁英」多半也只能複製所學作壓低成本的代工,在面對近年來產業結構的快速改變就顯得力有未逮,反而有被後起之秀(如韓國、大陸等)取代的危機。所以目前就算走回聯考,也不再能滿足現階段對人才的需求。

這二十年來的教改則是針對第四項作改進,以廣設高中大學與增加多元入學的管道為手段。但不幸的是這項美意為德不卒,忽略了「多元入學」必定帶來升學資訊的複雜化(違反第二項),進而使家庭經濟力量介入,壓低了弱勢家庭孩子的受教機會,最終造成現在明星高中與頂尖大學學生多是來自中上階層的不公不義(違反第一項)。

由此觀之,除了後兩項關於教育方法內容需要各界專家人士的參與修訂外,政府推行十二年國教更應該要注意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來滿足前兩項社會需要。對此,筆者具體的建議有:一、繼續加強對優質社區高中職的經費補助與行政鬆綁,推動小班教學以強化學習效果。二、主動直接以人力物力協助中下階層的家庭取得多元入學的資訊、課外教育資源、與教育經費協助(如學校申請費與獎學金)。三、重新檢討私立中學的補助與課程師資,避免成為另類的升學補習班。四、熱門科系與研究所也應緊縮招生人數,增加學科間的流動性,以避免優秀人才同質性過高而稀釋資源,也增加競爭能力。五、頂尖大學在招生比例上須負擔平衡城鄉差距的責任。

關於最後一點,筆者謹引哈佛醫學院的招生原則與大家參考:「本院致力於接受來自於各種不同種族與經濟條件的優秀學生,特別是從那些在醫療歷史上代表性不足的群體中」。在二○一○年他們錄取的學生中就有五分之一來自偏鄉弱勢地區(免申請費與學費)!這不單是他們對大學責任的自我期許,也是因為他們深知在弱勢地區出身的學生其實更具有學習企圖心與同理心,也對社會可能有更大的貢獻。這樣的作法幾乎戳破我們現在虛偽的公平制度,卻展現出一個偉大學校的氣度與眼光。反之,一個不能積極接受多元背景學生的大學必是社會階級對立的附庸,不配稱作一個大學。(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 交大開放式課程 華文世界先趨

中央社 2012-04-19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網站獲全球開放式課程聯盟頒發「標竿網站獎」,推手之一交大教授李威儀說,這是華文世界第1個擁有完整課程影音及課程資源的大學開放式課程網站。

交大電子物理系教授李威儀表示,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提出開放式課程的知識分享計畫,將高品質的課程與資源組織成數位教材,免費地開放於網路上供大眾分享與學習後,啟發了全球許多大學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

李威儀說,MIT免費課程推出後,印度是美國之外排名第1的海外使用者,而第2名就是台灣。印度人口多、說英文,排第1不令人意外,但台灣能擠到第2名,讓他頗感訝異,後來發現,原來是網路作者朱學恆號召網友進行翻譯,這讓他瞭解,「只要能打破語言障礙,大家對網路學習的意願相當高」。

分析這次能夠擊敗全球上百所大學,獲全球開放式課程聯盟(OpenCourseWare, Consortium, OCWC)頒標竿網站獎(Landmark Site Award)的原因,李威儀表示,關鍵在於這是華文地區第1個,以及高比例影音課程和高流量。

他說,交大的開放式課程(OCW)網站成立於2007年4月,點擊率節節高升,台灣高等教育在學人口約120萬,而去年交大OCW網站的造訪次數就超過300萬次,至少24萬名使用者,其中有超過4萬名使用者來自海外地區。

李威儀表示,交大網站內建置102門完整影音課程,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也僅有約100門為影音課程。相較於講義,影音是網路學習效果最好的工具,而交大受限經費,成立之初就決定把授課內容直接PO網,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數位紀錄。

雖然開放式課程造福社會,但一開始來自學校、老師的阻力也不小。李威儀說,大學重排名,而排名則重研究,所以當初很多學校不願投入資源,交大算是第1個,而2008年12月更結合其他大學成立「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TOCWC)」,目前聯盟已有包括台大、清大、交大、成大等27所大學參加。

李威儀表示,中國大陸和美國是海外造訪交大OCW網站最多的地方,因為網站是華文,他推估,美國的使用者應該有很多是大陸留學生。至於網站下載次數最多的課程則是應用數學系教授莊重的微積分,使用人數超過5萬人。

李威儀說,近年來,不少美國名師透過開放式課程在大陸造成風潮,也讓中國大陸開始重視,投入經費推出國家精品課程計劃,不少入口網站也可下載開放式課程,顯見市場需求相當大。

他說,「相較於台灣是自發性、從下而上,大陸是用國家的力量」,不過,他認為,台灣的成績不輸人,目前台灣已成為全世界投入開放式課程運動大學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學校加入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提供更多元的課程。

fsj 提到...

直言集/說好免試 結果更難

【聯合報╱本報記者薛荷玉】2012/04/20

教育部昨天公布國中會考實施方式,不少學生、家長一時都不知該如何反應。當初教育部表示,為了減輕入學壓力,評分只分三等,結果現在卻提升題目的難度,並增考英聽、數學非選等新題型;為免試而產生的會考,卻比基測還難,加考英聽,更被外界認為可能助長補習風氣。

十二年國教原始規劃,就是將會考視為招生的門檻,只是用來評量國中生是否已完成該有的學習,但在會考難度增加,估計只有百分之廿的學生可達精熟級,也就是約八成學生無法達到精熟,可能影響他們進入「好的」學校,考試壓力當然增加。

十二年國教必須從十二年一貫課綱訂定、教科書、教學及評量方式改革,教育部前端都沒做,只加了末端的國中會考,不僅目標、功能設計不清,立意還與十二年國教精神互相矛盾,徒然加深各界對十二年國教的疑慮。

聽到教育部宣布將推出十二年國教夢幻饗宴,師生們原來都充滿期待,但隨著小菜、大菜一道道端出來,失望也逐漸加深。這樣的國中畢業會考,真的跟其他菜色都不「搭」,也讓大家質疑「說好的改革呢?」



◆ 會考新措施 家長罵:恢復聯考算了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李光儀/台北報導】2012/04/20

「乾脆恢復聯考好了!」昨天教育部公布國中會考將加考英聽與數學非選擇題,不少家長聞訊都痛罵教育部十二年國教「玩假的」,美其名要減輕學生壓力,最後還不是向考試低頭。

台北市仁愛國中家長會長張璘祥說,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是想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現在看來只會助長補習風氣,讓補教業者生意「強強滾」。

景興國中教務主任卓意翔表示,考英聽及數學非選擇題,雖能增加鑑別度,但恐怕難以達到「高中職均質化」的目標。

另外,心測中心模擬學生參加國中會考的成績,達到「精熟」級的學生大約是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廿,卓意翔預估,若想五個科目都拿到「精熟」級,大約是基測PR值九十三以上的學生;而五個科目拿到「基礎」級,程度約落在PR值五十五至六十之間,應可錄取公立高中職。

民生國中校長孫明峯表示,國中會考的難度增加,應可增加鑑別度,對明星高中篩選學生有幫助,但對學生來說就像恢復基測,學習壓力恐怕是有增無減。

孫明峯指出,加考英聽對偏鄉學校的孩子不利,因為都會學校有完整的音響設備,而少數郊區國中每間教室卻只有一台收音機而已,「在起跑點就輸人,更別說最後的終點了」。

新北市光榮國中校長楊尚青表示,國中英文課程中就有聽力訓練,段考也有考,問題是考試的難易度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目標。至於錄放音設備,他認為,若確定要考,就應加強、改善學校的設施。

板橋的陳姓家長認為,加考英聽、數學非選擇題不但會造成學生更多負擔,而且可能讓「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日後學生學前補習、課後輔導的情況也將更加普遍,反而不利教育部宣稱要推動的「教學正常化」。

新莊國中的邱姓學生直言,壓力已經很大了,「感覺一直被當成白老鼠」,現在又多一個新措施,實在讓他們無所適從。

※ 相關報導:

* 12年國教 家長盼「先特招再免試」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4856

不過,不少家長出席教育部舉辦的十二年國教座談時,都向馬英九總統請命,希望更改順序「先特招再免試」,「如果免試抽籤抽不到,特招又沒有考上,只能回來撿免試剩下的名額,學校愈選愈差,」這是不少家長的擔心。

* 不只比會考 比體育、服務、籤運…好累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4857

教育部提出規畫的七大比序項目,包括學生志願序、就近入學、扶助弱勢、畢業或結業資格、均衡學習、多元學習表現及國中會考表現。會考雖可列比序項目,但限定列最後一項,不能超過總分的三分之一,當所有比序都比不出來時,才抽籤決定。

* 教長:英聽早已普及 不致負擔大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4888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指出,學語文聽力很關鍵,長期來看,英聽的確需要不錯的能力,據目前了解,各校英聽相關設備和普及率都達到一定程度,絕不會因增加一個科目,就增長補習風氣。

* 會考加考英聽 北市逾1成國中沒設備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5078

103年即將上路的12年國教國中會考,要加考英文聽力測驗,但北市公立國中,竟有高達1成以上的學校,仍未設有相關廣播系統,讓不少家長、議員呼籲政府趕緊讓相關硬體到位。負責命題的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英聽的測驗方式,目前傾向使用廣播系統,不使用收錄音機。



◆ 我看國中會考/贊成加考英聽 憂心配套不足

【聯合報╱曹淑芬/教(台北市)】2012.04.21

教育部宣布十二年國教國中會考,將加考英聽。

筆者美語教學數十年的經驗,一直認為文法考試導向的英語教學,扼殺了學生的興趣;我們英文考卷上的試題,因為背離實際口語及文化背景,真正開口時常讓英美人士錯愕。因為這些「自閉式」的台式英文,脫離了英美生活中真正的口語,筆者非常贊成融入生活化的聽說教學。

會考加考英聽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筆者也憂心是否有適宜的配套措施。

首先,目前學校是常態分班,英語教學無法依據孩子的能力分班。一個連字母或發音都有問題的學生,不太可能因為加考英聽,而有任何程度的提升,而原本已有閱讀能力的國中生,被放在同一班學習,也是浪費學生的時間及提升的空間。如果沒有考量學生們的能力差距,一視同仁教學,加不加考英聽,學生的程度提升都很有限。

其次,台灣教育資源分配,城鄉差距太大,加上家庭經濟因素,當學校英語教學時數不足時,須另付費的課外補習,勢必使弱勢孩子更走向M型底端。因此,必須透過各項方案及補助,來滿足偏鄉英聽師資與設備的需求。

另外,外籍老師教英語會話最自然,中小學校應合法引進,搭配本國籍老師的文法教學。引進優質又想學華語的外師,成本增加不多而且可讓孩子自然地學習、運用、不懼怕開口。如果一直以不符法令為理由,那孩子們當然要付高額學費,面對坊間良莠不齊的外師,到最後所有的改革理想全進入補習班的收入大餅中。

筆者贊成會考加考英聽,但請教育部要有配套措施,不然恐怕只是平添家長與孩子的壓力,以及不斷淪為「紙上談兵」的改革理想。

fsj 提到...

投書-孔融讓梨 我不讓

【萬光武/河南】2012-04-20 旺報

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中,上海一名小學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這一道題時,選擇了「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 過後,孩子父親也問過孩子,孩子說自己不是搞惡作劇,並認為只有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的。因為十分堅信自己的答案,所以這道題他沒有訂正。

按理說,這道題只是在詢問學生的個體選擇,根本不應該有標準答案,學生的答案只要不離題,無論回答讓梨還是不讓梨,最起碼不應該被判錯。反之,當出題者假裝以真誠的姿態引導學生說真話,而學生一旦實話實說了,只要答案不符合暗下的標準,便隨即翻臉一棒子打死,這種「圈套」實在是可怕至極!

當然,出題者的本意,可能也是希望通過「讓梨」式的教育,間接誘導出孩子的公德意識。但問題是,誠實的品性乃是一切公德的基礎,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實話實說都做不到,隨時都在見風使舵、口是心非,怎麼還會有高尚的道德存在?對於可塑性很強的一年級孩子來說,當他通過「讓梨」這一課,親身體驗到說謊話的好,和說真話的壞之後,以後還能否繼續堅持誠實的品性嗎?

一個大大的叉不會把孩子的道德推到新高度,倒可能從此把孩子推向口是心非的偽君子行列。教育者不讓孩子講實話,比孩子不願讓梨更可怕!



◆ 「生命教育」列必修 學生懂得感恩

雲科大率全國之先列大一課程
農場體驗農夫辛苦和掃馬路 不少家長表示孩子像變了個人

【周麗蘭/雲林報導】2012-04-20 中國時報

企業調查最想要的大學生特質,工作態度、可塑性並列第一,雲科大去年率全國之先,把生命教育列為大一必修,全校多達十分之一老師主動加入,校方一度擔心學生是為營養學分,沒想到師生都被感動,老師坦言這堂課是很大挑戰,必須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但一百個蛋孵出一個也就夠了。」

校方回收的問卷顯示企業界最重視的大學生能力轉向,態度主動積極、學習力強可塑性高排名第一,第三才是專業知識與技能,其次是配合度與穩定度、責任感與自我管理。

為此雲科大花一年時間招募師資,目前已有卅七位,花一年研討課綱及培訓,上學期正式把生命教育列為大一必修,也是全台第一所大學這麼做,有五大課綱讓師生選擇:生命意義的覺醒、智慧與遠見、愛與關懷、實踐與力行、專題講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周文祥指出,現在的大學生是迷航了,缺乏生命典範,根據雜誌調查四%大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幹嘛,近五成學生最希望學校教導的能力是參與社會。周文祥說,大學的生命教育最難做的是,老師要有體會才能帶動學生,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一位老師為此特別回家幫父母洗腳感受「觀功念恩」。

參與生命教育的電子系教授黃永廣說,這堂課上起來不容易,學生容易昏沉分心,但只要一百顆蛋孵出一顆也就值得。副教授侯春看也是師資之一,他說這堂課是教學生涯來的新嘗試與體驗,一度擔心學生當營養學分,沒想到效果不錯。

「實踐與力行」在校園內開心農場進行,體會農夫的辛苦與珍愛大地的生物,一開始連助教都狐疑「上課就上課幹嘛搞農耕」,但學生看到老師全副武裝(農夫裝)而來,直覺老師是認真的。

由於這門必修課學生們開始懂得表達感恩、願意付出,有一班學生從校門口一直掃地到斗六火車站,也有為數不少父母回信給老師表示孩子好像變了一個人。



◆ 相處一學期受感動副教授:大學生是椰子 不是草莓

【周麗蘭/雲林報導】2012-04-20 中國時報

雲科大副教授王朝興最後一堂課的半夜,熬夜寫信稱讚學生們不是草莓、芭樂、芒果,是「椰子」殼硬、汁潤,老師努力爬就可以接近。沒想到那一堂課最後五分鐘,班代站起來突然走向他,拿出全班寫的卡片致謝,那一刻師生不謀而合,用生命感動生命。

就像《放牛班的春天》情節,上課不會那麼順利,開課後二個月,王朝興到教室時發現,三十幾個學生集體消失,同學轉告「他們去竹山買竹子,校慶展覽要作模型展示。」那一刻王朝興氣啊!深入了解,王朝興得知學生們為了作模型徹夜未睡,有的爬不起床有的趕去採購,看到學生辛苦,他選擇陪伴,取代點名與生氣,還逐一幫每一組學生作品拍照,敲到學生的心。

學期結束前一晚,王朝興寫了封信給學生們,「跟你們相處一學期,明瞭你們不是一碰就爛的草莓族,有什麼水果可以代表呢?」是椰子。王朝興認為,綠色外皮是孩子們的青春,外殼像是毅力,纖維是他們細膩的設計思維,椰子汁是潤澤心靈的泉源。

學生們的回應是給王朝興一個驚喜,下課前五分鐘「頒獎」,把感恩卡送給老師,雙方給了彼此最想要的禮物:一起大合照。



◆ 防自殺 韓國對中小學生做精神檢查

【台灣醒報╱記者李書帆╱台北報導】2012.04.20

韓國近日傳出有國中生因遭受校園暴力而自殺的事件,使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成為各界關注焦點。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決定,4月到7月底針對全國700萬名國中小和高中生進行精神健康檢查,此種作法幾乎是首創世界先例。而精神科專家則批:「治標不治本。」

韓國政府的調查顯示,校園暴力現象在國中小和高中最為嚴重。有高達67萬名學生受校園暴力,亦即13 %的學生曾遭遇校園暴力。最近韓國慶北榮州的一名國中生因不堪校園暴力而自殺身亡。據調查,68 %的該校學生坦承有校園暴力的存在。

但韓國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會長郭英淑表示,大動作的精神健康檢查是治標不治本的措施。雖然可以查出高危險族群的學生,但是缺乏即時且充足的專業諮詢和相對完善的醫療體系,一旦被不相關人士得知,很有可能被外界貼上負面標籤。

韓國教育部估計,需要重點治療的高危族群大約占調查總數的5 %至6 %。多達35萬至40萬名。而韓國的專業相關人員嚴重不足,健康機構也始終處於超負荷的工作狀態,無法提供診斷後的完善治療。首爾大學兒童精神科教授金鵬年表示,政府大規模對學生的精神健康檢查效果,恐怕會大打折扣。



◆ 俄羅斯爆青少年自殺潮 總統震驚

中央社 2012.04.20

俄羅斯近來爆發青少年自殺跟風,迫使總統麥維德夫(Dmitry A. Medvedev)出面警告媒體,勿過度報導自殺事件,以免引發模仿效應。

「紐約時報」(NYT)報導,麥維德夫表示:「這的確很嚴重且令人十分擔憂,但並不代表會如滾雪球般,每年愈滾愈大;不過必須謹慎以對。」

這一連串自殺案源自2月,當時2名14歲少女攜手自莫斯科郊區1棟16樓公寓屋頂往外縱身一跳。接著連串公寓跳樓案引發全國關注。

9日以來的24小時內,至少有6人自殺身亡。1名16歲女孩自西伯利亞1間未完工的醫院跳樓喪命,另5人上吊自殺:包括1名15歲少年在皮姆市(Perm)上吊,2天後少年母親才發現;下諾佛哥羅市(Nizhny Novgorod)1名15歲少年,在生日當天輕生;北部城市羅蒙諾索夫(Lomonosov)及薩馬拉(Samara),各有1名青少年想不開;克拉斯諾雅斯克(Krasnoyarsk)1名16歲謀殺嫌犯,以監獄內的床單上吊。

過去1週,又爆發至少10起自殺案,包括克拉斯諾達(Krasnodar)1名11歲男童在自家上吊。

雖然經濟日漸繁榮降低了俄國成人高自殺率,青少年自殺率卻仍是全球平均的3倍。專家將原因歸咎於酗酒、家庭問題、蘇聯解體後帶來的影響,以及缺乏心理健康機構與社會支持網絡,來協助陷入困境的青少年。

他們認同麥維德夫的看法,表示媒體對自殺案的報導,讓消息迅速傳遍俄國社交網站,可能因此助長自殺模仿行為。

聖彼得堡Smena報本週也批評媒體對自殺現象的關注,認為「當有些成人悲痛出席喪禮,及其他人試圖瞭解自殺青少年的動機為何時,部分青少年開始有樣學樣」。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去年底公布報告指出,擁有1.43億人的俄羅斯,青少年平均自殺率高居全球第3,僅次於哈薩克與白俄羅斯。

全球每年每10萬名青少年,就有平均7人自殺。這個數字來到俄國,劇增至22人,在土瓦(Tuva)及楚科加(Chukotka)區域,更暴增至逾100人。

報告指出,俄國每年有逾1700名15至19歲青少年自殺。

fsj 提到...

◆ 專題系列二/素質落差大 怎麼教? 老師傷腦筋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喻文玟、陳瑄喻、李光儀/連線報導】2012/04/21

十二年國教專題系列二

十二年國教上路前,各高中職學生依學科能力就讀不同學校,學校教師習慣教導齊一素質學生,但未來各校將有75%的免試名額,同一班學生的學科能力可能差異極大,第一線的老師該如何教?成為最大考驗。

有校長擔心,教師為讓教學品質一致,恐重演早期國中能力分班的狀況,甚至更助長補習歪風。

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台中高農校長陳金進指出,政策實施後會讓孩子學習兩極化,追求菁英教育的家長、學生,更早開始補習,選擇進入私校;明星公立高中職課程,可能漸漸無法和大學與科大銜接,更弱勢的孩子,可能更不愛念書。

陳金進說,以過去幾年為例,高職原本具有「職業養成」、「職業預備」兩種功能,科大和大學廣開招生大門之後,高職的「職業養成」功能已式微,早期實習技能一周2、3天,現在每周只有4-6小時。

陳金進認為,減少孩子壓力可理解,但不能讓「中等教育平庸化」,若未來能抽籤入學,各校為了讓教學品質一致,難保一般高中職不會重演早期國中能力分班的狀況。

鶯歌高職英文科教師洪崇嚴表示,過去學生程度較集中,差異性較小,但未來不同家庭、不同孩子,差異會比過去來得大,更需要加強教師對班級的經營能力,才能讓不同孩子在相同班級都能得到照顧。

為解決未來勢必出現「學習落差」問題,萬芳高中開始研擬教學計畫,教務主任程懷遠表示,由於取消全國基測,錄取學生沒有分數可依循,程度也可能相差更大,教師必須花費更多心力,甚至可能須個別化指導。目前萬芳高中擬啟動「學科弱勢班」,協助不適應學生。

面對十二年國教,不少老師認為,學生的程度差異變大,學習、吸收能力不同,恐會出現學生適應不良,導致最後要到補習班惡補,才能跟上其他同學進度的慘狀。

※ 相關報導:

* 專題系列三/選高中?選高職? 生輔手冊助探索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5200

十二年國教將在103年上路,校園內「分數迷思」逐漸被「選你所愛」的氛圍取代,究竟國中畢業後,該選擇讀高中?還是選擇五專?高職?學生如何在多元入學管道中適性入學?

* 專題系列三/評比界線更模糊 孩子無所適從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5197

目前有些五專還設立精英班,學生一畢業後,就能拿到等同科技大學的畢業證書,「這樣的利多一出來,能讓家長安心、心動不少」。

fsj 提到...

12年國教後年上路 7成5免試入學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2/04/26

民國一○三年,十二年國教上路,教育部昨天舉行記者會指出,十二年國教採免試入學和特色招生兩種入學方式,以免試為主,免試名額要占七成五以上,特色招生則須另外考試,名額在兩成五以下。希望藉此減少升學壓力,引導多元適性發展。

教育部規畫,十二年國教採取「先免試、後特色招生」,今年國一生兩年後國中畢業時,五月時都要先參加會考,六月參加免試,當報名人數超過招生人數,就要比序,會考成績即為比序項目之一;免試未錄取或不滿意結果者,則可參加接下來的特色招生考試,七月分發入學。

教育部昨天舉行記者會說明十二年國教方案,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陳冲等人均到場支持。對於近來十二年國教引發的風風雨雨,教育部長蔣偉寧說,十二年國教不能再拖,過去考試是最簡單的人才篩選標準,現在念大學不是困難的事,不念大學才是困難的事;推動十二年國教是希望學生有興趣學習,不願更多小孩念書疲勞和痛苦。

高中職免試就學區全國分成十五區,教育部昨天首度公布高中職十五區免試超額比序內容,包括志願序、多元學習表現及會考等項,每區都要採計會考成績,不過,占分上限為總分三分之一;如果比不出來就抽籤決定。

特色招生再分成術科甄選和學科考試分發。音樂、舞蹈、美術、體育等採術科甄選,與免試入學同步舉行,至於被視為過去明星高中考試的特色招生學科考試,可考國、英、數、社、自五科,但不一定五科都考。至於究竟考哪些科目、哪些學校的班級會列入特色招生等具體內容,要等到明年八月才定案。

教育部表示,特色招生不會以校為單位,而是以班(科、組)為申請單位,同一類型特色招生班同日辦理考試,並以聯合辦理為原則。特招分發採多志願,讓學生報考單一測驗,即可獲得多校招生機會,可跨區考試,但只能擇一區。

※ 相關報導:

* 基北超額比序三項 最後抽籤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5923

學生人數最多的基北區,超額比序項目包括志願序、多元學習表現、國中教育會考。新北市教育局長林騰蛟表示,當超額進行比序時,第一順次將依學生總積分進行比序;分數若相同,再依照多元學習表現(獎懲紀錄、服務等)總積分來比;若再相同,則依照會考成績總分、國文、數學、英語、社會、自然、寫作測驗等科依次比序;若又相同,則依照志願序來比。如果都比不出來,最後才進行抽籤。

* 12年國教 高中職特招以班為單位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5895

教育部昨天先公布「高中職特色招生核定作業要點」,特色招生將分為考「術科」的甄選入學,及考「學科」的考試分發入學兩大部分,將於103年3到4月辦理術科測驗,6月則為學科測驗,7月分發入學。



◆ 學者:問自己興趣在哪 學習回歸平常心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2/04/26

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超額比序項目五花八門,包括科展、國語文比賽、美術比賽、戲劇表現等,讓許多國一生、家長好焦慮。但學者建議,這屆國一生應回歸平常心,為自己的興趣而學習;若過於緊張、追求太多表現,反而容易患得患失,影響學習。

教育部昨天宣布啟動十二年國教,也有補習班同時推出國英數理化全科的「會考聯招班」,向國一生招手。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表示,最擔心實施十二年國教的其實不是學生,而是家長;但家長與其強押著孩子補東補西、學習沒有興趣的才藝,或逼他們爭取當幹部機會,孩子不僅負擔大,每天患得患失,學習過程也不會快樂。

師大教育系榮譽教授吳武典也指出,超額比序的項目占分其實不多,「排序」並非學習的全部。吳武典表示,每個孩子要學習「為自己學習」,問問自己的興趣在哪,而不是迷信明星學校,「學校再好,最後決定人生境遇的還是自己」。

「制度有不好的地方,但不能決定你的前途。」吳武典說,教育部長蔣偉寧當年讀的也是社區高中,但還是能當一流人才;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學生和家長都應該破除名校迷思。



◆ 會考加英聽…又從台北看天下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2.04.26

會考要考英聽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大多數人都認為現在弱勢孩子的英文已經遠遠落後於家境好的孩子。如果再要考英聽,就是雪上加霜,使他們更加吃虧,因為偏遠地區的學校缺少英聽設備。

可是很多人又說英聽要好根本不需要什麼英聽設備,只要有電腦就可以利用網站將英聽學好。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因為這個說法的基本假設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腦,也都有上網的能力。可是我要說一句大家不願意聽的話,整個國家之中,不知道有多少弱勢的孩子家裡是沒有電腦的,也連不上網路。

最近我們博幼基金會有些孩子去參加聽力比賽,結果還可以,但因對電腦的操作不夠熟練,吃了大虧。我們二千五百位學生當中,百分之五十以上家中是沒有電腦的。這也不是偏遠地區才有的情形,都會地區照樣會有。在台中,警察曾發現一個小孩晚上流連於網咖中,結果這個孩子並非玩遊戲而是要做家庭作業,老師給的作業要求學生上網,這個可憐的孩子不敢告訴老師他家沒有電腦,只好到網咖去上網。雖然事後有人送他一部電腦,他們家仍然沒有能力支付網路費。

我們要知道我們國家是有窮人的,我真希望所有官員在他們辦公室裡的牆壁上掛著這一句話,以免政府決策一再重蹈覆轍,重蹈台北看天下的決策。

英文聽力好最重要的關鍵,絕對不是在於能不能上網去聽生字,而是先要認識生字,也就是說小孩子必須認識很多的英文字,而且也能拼出這些字來。問題在於很多偏遠地區的小學英文老師不夠,每周英文課的節數相當少,這些孩子的家長都不會英文,當地當然沒有補習班,即使有,他們也去不起,更無力請家教。這些孩子如何能夠和家境好的孩子相比?

希望政府知道提高學生的英文能力是重要的,可是也希望政府官員知道最嚴重的問題,乃是弱勢孩子和強勢孩子所受的英文教育差距相當大。很多家境好的孩子在幼稚園就學了英文,在小學期間也一直接受所謂的雙語教育,很多國中學生能夠看英文小說,但同時很多國中學生連最基本的英文字都不會寫,當務之急乃是幫助這些孩子,而不是使得差距更加擴大。

會考目的如果是測驗學生有沒有基本能力,隨便考什麼我都沒有意見,可是現在會考是入學的參考資料,而且加考英聽是為了增加鑑別度,這種作法很顯然對家境好的小孩極為有利,我相信絕對不是教育部長的初衷。

我們國家這麼多年來常常提出一些教改的意見,我敢說沒有一個意見的初衷是要幫助強勢孩子的,可是因為決策者從台北看天下,結果永遠是強勢孩子得利,甄試入學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初是希望弱勢孩子更有機會入學,結果完全相反,弱勢孩子根本付不起甄試所需要的費用,也沒有辦法在甄試表現出自己的優點。

請教育部慎思之。

fsj 提到...

補習班不怕12年國教

【聯合晚報╱社論】2012.04.26

12年國教將在民國103年正式上路,人人都有高中念,而且保證75%的學生免試升學!這看來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唯一受到負面影響的理應就是補習班了。原本以提供升學考試補習的業者,豈不少了一大塊市場?

然而奇怪的是,補教業看起來老神在在。媒體採訪到業者的一種說法:他們不緊張,甚至樂觀認為業績會上揚,理由是,12年國教推行後,還是會有很多學生想走「特色招生」管道擠進明星高中窄門;也有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在學校裡學不到東西,仍然要把孩子送到補習班。

補教業者這樣的說法,令人多麼無奈,也證明12年國教的「免試」和「 減輕升學壓力」的口號,恐怕是喊假的。到目前為止,關於12年國教的討論、規畫,重點都放在明星學校要怎麼辦,入學招生辦法如何調整,會考要考甚麼科目。各方爭辯一大堆,就是沒有講12年國教的教育內容、教育項目和進度會有甚麼樣的改變。12年國教這個大工程,重要的只是「入學分發」,而不是「教育」本身嗎?

甚至於,各方的印象是,免試必然造成教育水準滑落,於是補教業者更加摩拳擦掌。免試之說其實還有一項「潛規則」:教育部強調提供免試升學機會,並不代表學生就真的可以不準備考試,不參加考試。現在除了會考科目只增不減,「比序」日漸複雜之外,教育部說103年時75%的學生可以免試升學,卻完全不提,預計有多少學生會參加爭取那25%「特色」名額的考試。如果多數學生還是擠得頭破血流為那25%考試入學的名額,則升學壓力與現今何異?也難怪補教業者覺得,生意說不定還更好呢!

真要落實12年國教的精神,教育部需要負責任訂定努力的目標,把關減緩多數學生仍要考試擠進窄門的情景發生。回想民國五十年代多麼困窘的環境中實施九年國教,當時誰去擔心「明星初中」會不會被「消滅」的問題?政府大力改革,就要有勇氣有魄力,堅持「做對的事」;只可惜,這種魄力和效率見於漲油電價、開放美牛,卻不見於稅改和教改!

※ 教改要先改家長的觀念!



◆ 我非驕傲怪獸 別歧視明星高中生

【聯合報╱彭士庭/高中生(高雄市)】2012.04.26

我是所謂的「明星高中」的高中生,但這是外界對我們不公平的稱呼,甚至包含另一種意義上的歧視。

許多人稱「明星高中」的口吻都是嫌惡的,彷彿它是吸納所有資源的怪獸。然而我們何罪之有?難道我們努力讀書,考上「明星高中」就是錯了嗎?隨便冠以「明星」之名,就可以隨意的批判我們嗎?

我對打破菁英教育的說法也存疑。新聞上,「菁英教育」常伴隨「明星高中」出現,彷彿兩者為一體,這種說法本身就是建立在錯誤的認知與潛藏的歧視心態上。

錯誤的認知,是把以讀書升學為目的的高中,與以培養不同技能為教育目的的高中職,視為對立面,製造對立。

木工、美髮、修車、種田等皆為技藝,而讀書未嘗不是一項技藝?有讀書菁英教育,也有木工、美髮、修車、農夫菁英教育,人人皆為菁英,何必區分彼此?

而其歧視心態,則是有一種「惟有讀書高,萬般皆下品」的潛意識存在,只有會讀書為菁英,會修車、會美髮、會種田就不是菁英?這明顯是歧視。

我們並不如外界認知的那樣眼睛長在頭頂上,我們並不歧視其他高中職的學生,我們不缺乏理性而公正的判斷力。我希望,在教育議題上,能夠長期且持續的邀集政府、學者、學生、家長與社會大眾多方會談,並給學生一定的抉擇權,沒有人比學生更了解教育狀況。蠻橫的推動十二年國教,只會愈弄愈糟,請張開耳朵,聽聽我們說了什麼。



◆ 大學個人申請 爆學生竄改成績

中廣新聞/陳映竹 2012-04-26

大學甄選入學個人申請爆發考生疑似偽造在校成績弊案,教育部證實,共有七名台南私立港明高中學生涉案,已經要求大學進一步清查港明高中所有學生的送審資料。教育部認為,這件個案應該是個人行為,和學校無關,涉案學生最重將被取消錄取資格、負起刑事責任,但不能限制報考大學指考的機會。

大學申請入學最近接連放榜,卻傳出學生成績造假弊案。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世新大學主動抽查考生的申請入學資料,發現台南私立港明高中考生的成績單和校方提供版本的不同,在校排名、單科成績、評語都經過修正,大學招聯會進一步清查後,共有七名學生涉嫌作假。

避免有漏網之魚,教育部通令大學在四月三十日前將進行全面清查港明高中考生資料,五月三日登記志願序之前,將對外公布結果。

何卓飛指出,發現造假,依照簡章規定就是取消入學資格,並涉及偽造文書罪,十分嚴重,如果是集體行為影響考試公正性,不管有沒有錄取,都要移送檢調。

歐美大學的申請入學為了防弊,發現學生造假,就永不錄取,何卓飛說,教育部尊重大學自主,可納入簡章中,也呼籲各大學加強資料抽查。



◆ 為還學貸找包養 劍橋女生也下海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2.04.26

英國女大學生在約會網站上尋找富裕的年長男性約會賺錢的現象愈趨普遍,其中諾丁罕大學的學生最多,亦不乏劍橋的學生。

「找人照顧」網站創辦人認為,學費高漲吸引更多學生利用這種方式快速清償就學貸款。

英國每日郵報24日報導,英國包養約會網站「找人照顧」公佈數據顯示,5萬名會員中有35%是學生,其中諾丁罕大學以61人居冠,肯特大學57人居次,倫敦政經學院51人排第三,劍橋大學以46人排名第四,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則有40人。該網站會員以化名經營互惠關係,包養人稱為「甜心老爸」,被包養者則是「甜心寶貝」。

英國今年的大學學費調漲為每年9000英鎊(約台幣43萬元),平均每位畢業生負債5.34萬英鎊(約台幣254萬元),約是去年2.61萬英鎊(約台幣124萬元)的兩倍。該網站創辦人韋德說:「新高學費讓我的事業蒸蒸日上,越來越多高學歷正妹成為會員……大學畢業生的高失業率,迫使多數年輕女子從事低薪工作。她們需要一位甜心老爸幫助她們度過經濟困境。」

曾是甜心寶貝的倫敦大學電影系學生提娜說,她無法在短時間內還清3.2萬英鎊(約台幣152萬元)學貸。

提娜說:「我一開始很排斥,但想說試試看。」她花了一些時間尋找甜心老爸,因為她「不想和不喜歡的男人上床」。她說:「我們去高級餐廳約會,但並未擦出真正的火花,而我每月可賺2500英鎊(約台幣12萬元)。」

fsj 提到...

大學甄試 還有什麼是真的?

【聯合報╱尹蓉先/大學副教授(台北市)】2012.04.29

我在大學任教,每年此時都擔任系上大學甄試面試委員,親身經歷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應試場面,年復一年,比比皆是。

首先是好大一本備審資料,彩色頁面精工裝訂,裡面自傳、讀書計畫、公共服務證明、社團表現、各種獎狀,內容豐富,我到最近幾年才知道—補習班製造,醫科兩萬,沒上退一萬二,普通班一萬二,沒上退六千,連推薦信都包。

有一個學生進入試場,恭恭敬敬遞上備審資料,封面上彩色印刷膠膜封裝,除了姓名照片之外還有一串文字:我的座右銘「既然你已選擇迎向挑戰,就不要太在乎它的結局是成或敗,只要盡力去做就好—羅勃布朗寧。」我請同學說說他的座右銘,結果這位同學竟然張口結舌,說不出印在封面的人生座右銘。後來另一位考生,封面上的座右銘竟然跟這位一模一樣,原來是補習班提供。

有些學生進門坐定,先來一段英文自我介紹,一聽就知道是生吞活剝硬背下來的,可惜又背不熟。其實並沒有要求要用英文,不知道這些同學在想甚麼。

有一位同學的備審資料中,放了一張住宅管理委員會的感謝狀,做為他的公共服務證明,但一問之下大有問題「我爸爸是大樓管委會主委」。真是內舉不避親啊,但如果仔細研究一下其他人的公共服務證明,其實也好不到那去。

學生會造假,學校也不遑多讓,中午休息時間,我經過家長休息區,聽見一位南部來的考生家長在詢問行政人員,如果上了日後學生住宿的問題,這位行政人員斬釘截鐵:「沒問題!學校有宿舍。」他沒有告訴人家全校近兩萬學生,宿舍大約三千個床位,外籍生、陸生還要優先。沒人敢去提醒這位家長,因為少子化非常時期,校內教職員工,人人肩負招生重責大任。

※ 相關報導:

* 大學甄選 小卡車載備審資料…
http://www.udn.com/2012/4/28/NEWS/OPINION/X1/7057928.shtml

學生為了備審資料,委託專業包裝也見怪不怪,一套資料少者三、五千,多者上萬元,再加上多校報名費交通費,使升學管道更是弱肉強食,弱勢家庭成為教改的犧牲品!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校務評鑑委外包裝,從簡報、資料美化等均由專業處理,雖然是傳聞,但評鑑之前,有些顧問公司,會到學校來洽談則是事實。



◆ 學者:學生書面資料誇大 也是一種欺騙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沈育如/台北報導】2012/04/27

許多大學甄選入學比率逐年提高,凌駕指考分發;如今卻傳出個人申請資料造假弊端,令人對甄選制度公信力產生質疑。有大學堅持,甄選能看出學生潛力,不應廢除;但也有大學表示,除成績造假,部分學生書面審查資料誇大,「寫得獎經驗,卻一問三不知,也是一種欺騙,」建議學生誠實以對。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陳大樑表示,全世界對甄選入學的方式都採取「你敢寫,我就敢信」的「誠信原則」,畢竟學生靠造假進入學校,日後也不見得能畢業,還要負偽造文書的法律責任。

師大教務長吳正己指出,每年甄選面試時,常遇到學生書審資料洋洋灑灑寫了當志工、做科展、寫專題的經歷,結果一問三不知,原來是老師幫忙很多;現場用英文自我介紹,面試教授「再反問,就接不了話」,都讓教授印象深刻,面試分數只能倒扣再倒扣。

吳正己說,甄選面試目的是要看學生的組織表達能力和在校表現,選出適合的人才,自傳中提到的經歷和得獎紀錄真偽,「用專業術語問一下就知道了」。他建議學生還是要誠實,不要誇大,送出做假的表現,不易被錄取。

台北醫學大學各系甄選入學平均比率約六成,其中醫學系高達七成,明年預計再提高到七成五。陳大樑指出,學校長期研究發現,甄選入學的學生進大學後在校成績、社團表現以及日後做為社會領袖的比率,都較傳統紙筆測驗分發的學生高,因此學校不會因一次弊案就調降甄選比率。

清華大學甄選入學比率六成六,居各大學之冠。清大教務長陳信文說,校方肯定甄選入學。雖然發生學生竄改成績申請入學,但清大不會因噎廢食,但明年考慮加派人手抽查。

※ 相關報導:

* 成績造假/港明中學查證:成績確有出入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2&f_SUB_ID=28&f_ART_ID=386148

台南市私立港明中學校長陳國偉昨天表示,日前接獲某大學行政人員反映,指懷疑學生竄改申請入學成績,校方查證原始成績,發現確有出入,已提供全部應屆畢業生的成績,配合教育部調查。

* 防成績造假 李嗣涔:高中直送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30518/132012042800702.html

大學甄選個人申請傳出學生成績造假,檢調介入調查。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今天表示,釜底抽薪的辦法是由高中直送成績,明年要推動的線上書審制度,成績等校方文件擬由學校傳送。...李嗣涔呼籲,高中端一定要嚴格控管,否則會影響大學對該校的信任,「如果你出來的東西,是不可信的,那我以後都不信了」。

* 2萬可買碩士學歷?逾百黨政官涉入
http://www.udn.com/2012/4/27/NEWS/MAINLAND/MAIN2/7056011.shtml

據悉,自1996年以來,武漢理工大學先後與「中國企業報社河北省廊坊市工作站」、「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合辦研究生班,百餘名學員涉嫌偽造證件,拿到了碩士文憑。



◆ 區區有亮點 校校有特色 新北之星 10創意小學出列

【陳俊雄/新北市報導】2012-04-27 中國時報

新北市教育局廿六日選出八里米倉、三峽建安等十所「新北之星」學校,市長朱立倫表示,獲獎的小學發揮創意營造學習亮點,都是特色學校的佼佼者,他期盼未來「區區有亮點、校校有特色」。另五月起,「新北之星」特色學校也將規畫假日遊學課程或體驗活動,提供民眾假日遊學新體驗。

朱立倫指出,為了全面推展特色學校,教育局從試辦的六十七所特色小學中,遴選出代表山林(有木、雲海)、海洋(野柳)、生態(坪林、直潭)的特色小學,還有以藝術(米倉)、樂活(昌平、興福)、城市(金龍)、國際(建安)為藍本的特色學校,獲獎的十所國小都是特色學校佼佼者。

被評選為「國際之星」的建安國小,近年來與美國紐澤西州富蘭克林小學締為姊妹校。該校五年級小朋友吳政潔、李宇軒昨日拿著與美國姊妹校「交換學生」的布偶小建、小安及熊布偶「Amos」宣導節能減碳觀念,並經常透過與姊妹校的視訊會議討論環保議題,從中獲得許多環保新知。

教育局說,「新北之星」特色學校計畫以資源整合及永續發展為核心,期盼在既有的教育基礎上,鼓勵各級學校活化校園空間,五月起十所「新北之星」特色學校將規畫假日遊學課程或體驗活動,例如三峽有木國小溯溪、野柳國小獨木舟和簡易帆船課程,相關訊息可至「新北之星」特色學校資源網 (http://ntcs.ntpc.edu.tw/)查詢。

fsj 提到...

12年國教/怕成遺珠? 菁英到哪都是菁英

【聯合報╱賽夏客/國小校長(苗縣頭份)】2012.04.27

教育發展至今,已走進狹窄的死胡同;讀書只為升學,升學只為擠上明星學校,難怪考上全國第一學府的學生,動作頻頻,擔憂自己的優勢變劣勢,心態不難理解。

然而,換個角度想,把菁英分散到全國各個學校,帶動讀書風氣,應更能凸顯菁英的亮麗。

筆者小時候在偏鄉讀書,總是鶴立雞群,樣樣學習都能全力以赴,乃優越感使然;畢業後考上都市名校,同學個個都是大有來頭,我變得很平庸,再怎麼努力都只是一條跟著晃動的「牛尾」,優越感盡失,對自己嚴重缺乏信心,黯淡的名校生涯,差一點斷送前途,徒有名校光環,又能激發我多少鬥志呢?

前些日子,請某明星學校老師來演講,他說:「我的學生考進來時,個個氣宇非凡,意氣風發;經過幾次月考成績的評比,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沒有自信心,甚至懷疑自己以前是假資優,心情很憂鬱,愁眉不展;而少數成績好的學生,也是患得患失,怕一疏忽就淹沒在菁英中。」

反觀兒子選擇在社區念國、高中,一直是校園中閃亮的星星,備受師長的關照與寵愛;這六年的求學期間,得力於熟悉的社區環境,有知心的同學相伴,讀書時,一起鑽研功課;讀累了,一聲吆喝,馬上馳騁在運動場上。

菁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擺在一堆亮晶晶的珠寶中,顯不出他的光采奪目;若擺在一堆石頭中,不但不失去其本質,還備受青睞,成為人人愛不釋手的寶玉;是菁英,放在哪裡都是菁英,不必擔心遺珠之憾。

※ 相關報導:

* 免試? 唉!那聲重重嘆息…
http://www.udn.com/2012/4/28/NEWS/OPINION/X1/7057930.shtml

他說起孩子玩電腦、音響,還會修理電器,得意的說:「哪個都會區的孩子能如此快樂?我們靠玩也可以玩到明星高職。」當時我勸他:孩子有多元的學習很棒,但基礎的學習不能偏廢,他笑我迂腐,並大大讚揚免試的好。...如今他竟搖頭嘆息:「讀不下去,休學了」,他說孩子即使選讀較輕鬆的明星高職,一樣因能力太差,「老師上課講的他都聽不懂,最後休學回家,現在在加油站工作」,他嘆口氣說:「那時候讓他參加技優生免試申請,看來是錯了」。

* 十二年國教:菁英與平等的共生共榮
http://www.udn.com/2012/4/28/NEWS/OPINION/OPI1/7057920.shtml

教育的「平等主義」與「菁英主義」早已分途分化;但我們的十二年國教,卻必須在同一學校內同時做到「以平等主義照顧多元性」,「以菁英主義維持優異性」,不能因此失彼,更不可因此害彼;這是將「學區生」與「特色生」冶於一爐的最大挑戰。...事實上,學習的本質並非為了考高分、上好學校、將來找到好工作,可以賺更多錢,而應是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在國家社會中找到一個適才適性的生命角色。家長如果不能認同這樣的觀念,十二年國教的立意再好,也是枉然。

* 親子天下》為什麼需要實施12年國教?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00304/172012042700766.html

為什麼要延長國民教育?十九、 二十世紀之後,社會更複雜了,社會化的期程也必須拉長,了解「基本溝通技巧」和「共同文化價值」的期程也要拉長。你本來只需要了解一點加減乘除,現在還得懂一點電腦科技等等,才能在社會上生存,這也是你的基本權利。

... 美國芝加哥大學前校長赫欽斯(R. M. Hutchins)有句名言,「教育不是為了訓練專業,而是為了培養公民。」培養公民即為「基本溝通技巧」和「共同文化價值」的概念延伸,是一種公民素養。所以現代的教育,基礎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公民,要先博雅、再學技藝,要先做社會公民、再去選擇專業。

... 很多家長也擔心,如果沒有類似聯考的機制存在,教育水準就會變差,其實整個教育恰恰是被考試給弄壞的。回過頭來說,我不覺得「基本溝通技巧」、「共同文化價值」需要考滿分。把小孩磨到三百題只能錯一題,讓小孩熟練到這種地步,他一定缺少野性,或者野性被壓抑,這對孩子是不好的。

...我們如果要推十二年國教,一定要抓著一個理念:「十二年國教是社會化的延長」,它是「基本溝通技巧」和「共同文化價值」的延長。



◆ 幼兒資優班搶破頭

【蕭麗君】2012-04-29 工商時報

紐約父母也陷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集體焦慮!今年紐約市通過學前資優測驗的幼兒激增至近5千人,他們將爭取僧多粥少幼稚園資優班名額。不過專家也含蓄指出,今年人數暴增,有部分原因是透過補習或反覆演練而來,這也讓資優計畫的精神遭到扭曲。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who are putting their kids through some sort of test preparation,"said Robin Aronow, an admissions consultant in Manhattan.

今年紐約市擠入幼稚園資優班的戰況比往年更加激烈!高達4,912名通過學前資優測驗的幼兒將申請入學,該人數比去年暴增22%,更是4年前的兩倍多。

在紐約市有兩種針對幼稚園生設計的資優計畫,一種是地區性的資優班,幼兒的測驗分數要在90百分位數以上。另一個是紐約市的資優班,由於教育資源更為豐富,因此門檻也相對提高,要在97百分位數以上。

通過資優測試的學生,通常可保證進入地區性的資優班,不過要擠入紐約市的資優班可就困難許多,因為申請人多,名額卻有限。

望子成龍 父母砸大錢

令外界關注的是,根據紐約教育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紐約市貧富地區通過測試的人數出現明顯落差。像是所得較高的第2區與第3區,報考幼兒的分數普遍超過平均值,而且分數排名在90百分位數以上的比比皆是。

紐約時報表示,今年通過資優測試的人數暴增,可歸因多項因素。第1是住在紐約市的中高階級家庭,傾向把子女送到公立學校資優班,而非搬到郊區或是進入昂貴的私立學校。

此外,自從4年前資優測試方式轉變到以考試為主的系統後,以準備考試相關服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從售價幾美元參考書,到一堂收費幾百美元的補習課程,都讓紐約父母趨之若鶩,希望透過事先不斷的演練補習,使小孩能提早在幼兒資優班進行卡位。

曼哈頓教育諮詢專家雅諾(Robin Aronow)含蓄表示,儘管她不能把人數激增原因全歸咎於考試準備上,「不過顯然它的影響很大。」

她指稱「愈來愈多父母讓小孩參與某種考試準備,不論是購買參考書籍,或是使用提供考試服務的公司」,她甚至指出「托兒所本身也已經開始把部分教材納入他們的課程。」

紐約教育局官員也在去年了解如此補習熱潮,將使資優教育本質變調,因此著手更新測試型態。

補習熱潮 資優變調

在這次通過資優測試學生中,超過半數約2,656人的分數排名在97百分位數以上,他們意圖申請進入紐約市5個競爭最激烈的資優班。這些班有3個在曼哈頓,布魯克林與皇后區各有1班,名額只有4百個。

資優班通常提供較深入的課程,並且讓同質性高的小孩有機會同處一堂切磋琢磨。今年通過測試的學生,在第2區共有2,949名,遠超出其他地區,至於第3區也有505人通過。不過在Bronx以南第7區,只有6個小孩通過,他們進入紐約市5大資優班人數更是掛零。

在這些資優學校,又以上西城的安德森學校(Anderson School)最為頂尖,因為它要求的分數要在99百分位數以上。目標放在Anderson的沃得利(Kevin Wardally)表示,儘管他的兒子分數符合該高門檻,不過今年高手如林,他自己也沒有太大把握。

他坦承自己是那群瘋資優教育的父母之一,他耗費鉅資,把小孩送到著名的天主教幼稚園就讀,就是希望他能順利銜接進入資優班。他強調這是值回票價教育投資,因為這對小孩未來前途將有重大影響。

fsj 提到...

廖玉蕙:我們需要怎樣的地方文學獎?

【聯合報╱廖玉蕙】2012.04.28

據統計,台灣每年的文學獎與徵文比賽數量超過兩百個,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個。中央單位如文建會、教育部,其他如報社、雜誌社及各種宗教團體、文教基金會、出版社,就連企業也經常性參與,譬如台灣大哥大、統一超商、台積電……等。

在這種百花齊放的狀況下,台灣廿多個縣市也起而效法,都紛紛成立屬於各自的文學獎;甚至由鄉鎮市公所主辦的文學獎也逐漸出現,三重、板橋都已舉辦了多年。文化局重視文學本來是好事,但是,中央及民間已經辦了很久也頗具成效的事,文化局接續錦上添花,如果添上的花,並不比原來的美麗,甚至還不及原先的格局與創意;而徵選來的文章集結出書後,只拿幾本當成業績上呈,其餘放進倉庫,或贈送未必有興趣一閱的來訪嘉賓,或陳列圖書館的角落蒙塵,我以為如此虛應故事,實在十分浪費。而很遺憾的,這種狀況幾乎已成縣市地方文學獎的常態。

我不是說各縣市文學獎不該辦,而是要辦就該辦得有特色、有誠意、有想法。如果我們視文學獎為一種具有文化指標的制度,就該設法呈現各縣市自己的特色並建構更完整的推廣計畫。譬如:如何改進徵件辦法,避免徵文的同質性太高而個性與創造性卻極低;或參賽者像逐水草而居般的只要改換文章地點便能四處投遞。另外,如何讓人看見它?如何拓展它的影響力?如何積累實質的鼓勵,讓得獎者不只純粹前來獵「金」,卻連頒獎典禮都懶得參加,而是真正能從獎項中得到榮耀與精神上的鼓舞。

目前,文學獎最引人詬病的是,因為數量太多,豢養了一群所謂的「割稻部隊」,套句作家阿盛的話就是:「平時既不培秧,亦不灌溉,遑論巡田除草施肥。」這些年輕寫手,從南到北,無役不與,只以取得獎金為最高目標。而為因應需求,甚至出現「獵獎訓練班」,傳授躍躍欲試的參賽者如何揣摹評審口味、訓練文學創作機器,完全失去了鼓勵嚴肅創作的初衷。

至於說到得獎者不願參加頒獎典禮,有時也不能全然咎責得獎人只為獎金。我目睹過幾次荒腔走板的頒獎儀式,長官致詞冗長也就罷了,議員穿著醒目的競選背心,或為選舉拉票,或公然在現場發言爭取下年度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標案,讓原定要對作品優劣略作說明的評審只能作壁上觀。頒獎時,大獎由掌握預算的議員上台頒發,邀請來的專業評審只能坐在台下鼓掌。

其實,比賽過後,也許才是文學獎意義啟動之始。首先,得獎者從黃春明、楊牧等前輩手中領獎和從議員手裡取得獎座,對得獎的文學人而言,明顯應具不同的意義;其次,相關的配套措施完備很重要,如寫作經驗的傳承—評審與被評審者的對話;得獎者與校園內其他文青的交流;得獎作家日後作品的追蹤或出版補助,若能預做考量,應該會讓文學獎更具吸引力與深耕成效。

最後,我以為文化局或者應跟上時代潮流,讓民間有經驗的出版單位參與盛事,不要因陋就簡,編列儉嗇的預算,讓不夠專業的公關公司或印刷廠得標,一方面編出極為醜陋且錯誤百出的書籍,一方面也阻絕了順暢的流通管道。文學獎的目的是為喜愛創作者提供沃土,以榮譽直接鼓舞士氣,以獎金間接提供奧援,期待挖掘新人,造就人才。尤其是官方舉辦的文學獎,更應該善用此機制來改善文學環境,帶動整體的創作力。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 繪畫靠訓練不靠天份 人人可成達文西

【台灣醒報╱記者李書帆╱台北報導】2012.04.27

會畫畫的人經常被說是有天份,難道沒天份的人無法成為畫家嗎?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畫畫的技巧是訓練出來的,不是靠天份。學者們表示,人類的認知是感性的、抽象的,畫出來的東西跟實際的不會長一樣。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實驗了視覺記憶跟繪畫技巧的關連。一位參與此研究的心理學家說,會畫畫的人只是更懂得繪畫技巧,呈現出視覺的美感。覺得自己沒天份就放棄,只是一個藉口,不斷的練習才是不二法門。

他們發現畫的好的人會選擇性忽略一些背景,而更專注在細節的描繪上。學者強調,有時候越熟悉的東西反而越難畫,像是人的臉和五官。這些都是有技巧加上訓練的。根據歷史的記載,世界上知名的畫家都是在畫室跟隨老師,長時間地練習,精雕細琢自己的技巧。

一名美術老師表示,繪畫是先觀察、思考,然後表達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觀察的方法。把看事物看得簡單,不重要的且無趣的東西大膽捨棄,留下精采的並強化美感,讓觀賞者能更直接地感受畫者對事物的觀感,這就是繪畫之道。



◆ 伊甸師拿超辣餅乾 硬塞院生口

自由 2012.04.29

〔記者楊宜敏/宜蘭報導〕宜蘭教養院師生到綠博參觀「辣椒館」時,帶隊老師疑硬塞超辣辣椒餅乾到唐氏症學員口中,工作人員阻止卻引來同行者訕笑,難過之餘在網路抒發觀感,引起網友對機構與該名老師撻伐;伊甸基金會回應有所誤會,造成社會觀感不好,會深刻檢討。

毒蠍鬼椒餅乾 辣度達148萬多度

「公辦民營」的宜蘭教養院,由伊甸基金會負責經營管理,辣椒館工作人員前晚在部落格描述,當天伊甸院生參觀辣椒館時,一名女老師向她要辣度最高餅乾,她還慎重提醒餅乾是用辣度高達148萬多度最辣辣椒製成,想試吃要考慮清楚。

辣椒的辣度方面,青椒辣度為零,一般台灣辣椒為1萬度,朝天椒辣度為3萬度,印度魔鬼辣椒辣度1百萬度,千里達毒蠍鬼椒餅乾辣度148萬1千度。

老師將餅乾取走,她原以為老師要自己吃,沒想到竟塞入唐氏症院生嘴裡;她趕緊制止說:「老師!這是最辣的!怎麼可以給小朋友吃呢?」老師竟回答:「沒關係!他很貪吃!他沒有感覺啦!讓他吃多點沒關係!」等語。

她看到院童辣得眼淚鼻涕直流,心疼不已,院生同行夥伴卻在旁訕笑,她趕緊遞上面紙,女老師卻逕自聊天,還不耐煩跟她說:「不用幫他擦眼淚啦,沒關係!」

事後這名工作人員越想越難過,在部落格描述經過,質問社會福利機構都是這樣對待收容院生嗎?如果沒有愛心、耐心來照護身障朋友,至少不要「毒手辣心」。

辣椒館指出,綠博開幕第一週就曾發生類似情況,有身障生被隨行人員塞了兩塊辣度最高餅乾,工作人員發現,趕緊把這種辣椒餅乾收起來,只在成年人索取時,才拿出來給遊客試吃,沒想到憾事重演。

伊甸基金會回應,該名院生罹患食物成癮貪食症,見到食物就會拿來吃,老師出發點只是想嚇嚇他,改掉他的毛病,且當時餅乾只是拿到院生眼前,院生就立刻伸手捉來吃,老師沒有硬塞到嘴裡,在旁訕笑的是同行院生,他們認知有困難,對於老師失當處理方式,引起不好的社會觀感,會深刻檢討改進。



◆ 香港小姐選美 限定素顏 拒絕美容女

【中廣新聞/中廣新聞】2012-04-27

香港小姐選美活動,今年進入第四十年,為了重振這塊金字招牌,主辦單位在作法上有一些突破,就是要求選美佳麗必須以素顏參加,並且嚴格檢查拒絕美容女的參加。

為了讓選美參賽者能夠呈現出最真實的一面,所以主辦單位破天荒的要求她們要以素顏的形式現身,所以選美時在高畫質攝影機前面,佳麗們勢必將「原形畢露」。

另外,由於現在的整容風潮盛行,因此今年香港小姐的比賽也決定徹底把整容佳麗剔除。打美白針都還可接受,但隆胸和隆鼻一定不可以。主辦單位會有專人對佳麗進行嚴格的目測和檢驗。

另外,在本次選美的評審方面也有不同,他們將邀請過去40年來的港姐們,以前輩姿態坐鎮評審委員席。